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ADSC-Exos)对人表皮干细胞(EpSCs)增殖的影响及机制.首先使用Ⅰ型胶原酶分离人脂肪组织ADSCs,中性蛋白酶Ⅱ和胰酶分离人皮肤组织EpSCs;采用ExoQuick-TC试剂分离ADSCs培养上清中的外泌体.然后通过MTT法、细胞免疫荧光检测Ki67,BrdU掺入实验检测ADSC-Exos对EpSCs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ADSC-Exos对EpSCs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标志分子及表皮干细胞标志分子的表达,以观察ADSC-Exos对体外培养皮肤组织的结构及EpSCs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ADSC-Exos能以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促进EpSCs增殖,增加S期细胞数,减少G1期细胞数;ADSC-Exos也能促进体外培养皮肤组织中的EpSCs增殖.机制研究发现:ADSC-Exos对EpSCs的促增殖作用能部分被β-catenin抑制剂XAV-939或c-Myc抑制剂10058-F4所抑制.ADSC-Exos能促进EpSCs表达β-catenin、c-Myc及cyclin E1、A2、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充质细胞(MSC)外泌体对低氧条件下胰岛内皮细胞(MS-1)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MSC无血清低氧条件培养48?h,超滤离心法富集条件培养基中的外泌体,采用电镜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血管形成试验比较分析不同条件下:常氧培养组(NOR组,21﹪O2、5﹪CO2)、低浓度氧培养组(HYP组,2﹪O2、5﹪CO2)、外泌体+低浓度氧共培养组(HYP+EXO组,2﹪O2、5﹪CO2),MS-1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image J软件分析血管形成长度;PCR、Q-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HIF1α蛋白水平表达以及mTOR信号通路激活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统计学分析。 结果超滤离心法富集的MSC条件培养基中的外泌体,大小为30 ~ 100 nm,表达CD9,CD63,CD81等外泌体表面标志物;血管形成试验结果显示,低氧促进MS-1血管生成,HYP+EXO组形成明显的血管网状结构;HYP+EXO组血管形成相对长度(2386.0±137.7)像素与NOR组(393.3±174.2)像素和HYP组(1467.0±230.0)像素相比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2.30,P?= 0.0065;t = 15.74,P = 0.0040);PCR结果显示,HYP+EXO组VEGF相对表达量(20.26±9.972)较常氧对照组(1.000)和低氧组(6.521±3.501)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462,P = 0.0009;t = 4.238,P = 0.0038);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EGF蛋白水平表达升高,HIF1-α表达上调,mTOR发生磷酸化。 结论MSC外泌体可促进低氧条件下的小鼠胰岛内皮细胞血管生成。MSC外泌体可能通过上调HIF1-α,调节VEGF表达,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胰岛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的获取与鉴定方法。方法通过组织块贴壁法从胎儿脐带分离和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RiboTMExosome Isolation Kit收集外泌体,采用电镜和流式细胞仪鉴定外泌体。结果第二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45、CD34和HLA-DR呈阴性表达,CD29、CD44和CD105呈阳性表达;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均匀,直径30~100 nm,有完整的膜结构,内含低密度物质;流式细胞检测外泌体CD9、CD63、CD81和CD83呈阳性表达。结论在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基中可以收集到外泌体,可以通过电镜和流式细胞仪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5.
已知间充质干细胞参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并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然而,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潜在功能性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从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角度,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人骨肉瘤和人胃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在补充10%胎牛血清和1%青霉素-链霉素的完全DMEM/F12培养基中分离培养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收获含有外泌体的细胞上清液并离心。在添加/不添加Hedgehog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GANT-61的情况下,分别用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处理骨肉瘤(MG63)和胃癌细胞(SGC7901)。通过Transwell侵袭测定、划痕迁移测定和CCK-8测试来测量细胞活力。结果表明: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通过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促进MG63和SGC7901细胞生长。Hedgehog信号通路的抑制剂GANT-61显著抑制了外泌体对肿瘤生长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Hedgehog信号通路在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诱导肿瘤进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是细胞外膜质纳米囊泡,将蛋白质、核酸(DNA和RNA)转运到靶细胞中,介导局部和系统的细胞间通信,从而改变受体细胞的行为.这些小泡在许多生物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脂肪合成、免疫调节、神经再生和肿瘤调节等.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目前被认为是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中一种功能丰富的工具,可产生和分泌多种外泌体,继承细胞的多种...  相似文献   

7.
肺部疾病作为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病,与重工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等密切相关,死亡率极高。近来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能够自主归巢至疾病损伤部位、修复受损组织并参与调节全身炎症和免疫反应,在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外膜囊泡,可能通过调节细胞间通讯参与生物系统中的各种活动,分泌至细胞外环境的外泌体也会影响宿主免疫系统。而MSCs外泌体作为MSCs旁分泌过程中的一种介质,携带有蛋白质、脂质、m RNA和microRNA等生物活性物质,比基于细胞的治疗有更高的安全性,其潜在的医学价值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中MSCs外泌体在常见肺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将为其在未来的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SC-Exo)对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实验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脐带MSC-Exo,并使用PKH-26染料标记;MSC-Exo预处理原代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后使用脂多糖(LPS)诱导细胞活化,并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MSC-Exo组,进而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相似文献   

9.
外泌体是一种小的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外小囊泡,可在细胞间传递蛋白质、脂质、mRNA和miRNA等物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作为无细胞系统减少心肌梗死后梗死面积、促进心肌再生并改善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抗炎和促存活通路、调控细胞自噬和促进血管新生等有关。通过表面修饰或改造来源细胞以提高外泌体的靶向性或改变其内含物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来源的外泌体miR-190a-5p对肺癌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超速离心获得BMSCs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采用纳米颗粒示踪分析(NTA)检测外泌体粒径,利用Western印迹检测外泌体上的标志蛋白CD63、CD9及HSP70;选取肺癌细胞系A549、LK79、H1975和HCC827,以及人正常上皮细胞BEAS-2B检测对比miR-190a-5p在这些细胞中和BMSCs衍生的外泌体(BMSC-exosome)中的表达量;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Krüppel样因子15(KLF15)是否为miR-190a-5p的靶基因;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miR-190a-5p对KLF15的表达调控;Transwell法检测外泌体对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BMSCs外泌体呈圆形,粒径集中在150~200 nm,标志蛋白CD63、CD9及HSP70阳性表达;BMSCs外泌体中miR-190a-5p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在4种肺癌细胞及正常肺细胞BEAS-2B中的表达;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KLF15是miR-190a-5p的靶基因;BMSCs外泌体与miR-190a-5p mimics均能使肺癌细胞中的miR-190a-5p含量升高,并抑制KLF15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结论:BMSCs外泌体miR-190a-5p通过下调KLF15抑制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为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外泌体作为是细胞旁分泌的重要介质,在促血管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已经成功从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分离、鉴定了其外泌体,然而,OM-MSCs源外泌体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OM-MSCs来源外泌体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采用PKH67 荧光标记OM-MSCs源外泌体,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 HBMECs) 共培养,观察 OM-MSCs外泌体能否进入 HBMECs。采用CCK-8法、Transwell 迁移实验和小管实验,观察 OM-MSCs外泌体对 HBMECs增殖、迁移及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采用基质胶塞实验及CD31免疫荧光,观察OM-MSCs外泌体在体内对血管生成的影响。上述研究均以等量 PBS 作为对照。结果提示,OM-MSCs外泌体可被HBMECs 摄取。CCK-8 法检测显示,在处理1、2、3、4、5 d各时间点,实验组细胞增殖均优于对照组(1.32±0.14 vs. 0.98±0.04, 1.36±0.14 vs.1.04±0.06, 1.75±0.18 vs.1.33±0.11, 2.16±0.11 vs.1.50±0.19, 2.71±0.11 vs. 1.81±0.20, P<0.01)。Transwell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跨膜迁移细胞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多(1.12±0.05 vs.0.02±0.02, P<0.05)。在体外小管实验中,从节点、交叉点、网眼数、血管分支数和总长度5个方面,实验组均高于空白对照组(374.33±127.74 vs. 193.33±44.79, 104.56±33.07 vs. 54.33±11.65, 20.11±11.20 vs. 7.56±3.64, 81.67±19.07 vs. 57.00±13.02, 11466.22±2781.03 vs. 8544.00±1848.61, P<0.05);在体内实验中,实验组成血管及CD31阳性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5.57 vs.8.00±2.08, P<0.05)。本研究表明:OM-MSCs外泌体可促进 HBMECs 增殖、迁移及管样结构形成,提示OM-MSCs外泌体可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作为是细胞旁分泌的重要介质,在促血管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已经成功从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分离、鉴定了其外泌体,然而,OM-MSCs源外泌体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OM-MSCs来源外泌体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采用PKH67 荧光标记OM-MSCs源外泌体,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 HBMECs) 共培养,观察 OM-MSCs外泌体能否进入 HBMECs。采用CCK-8法、Transwell 迁移实验和小管实验,观察 OM-MSCs外泌体对 HBMECs增殖、迁移及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采用基质胶塞实验及CD31免疫荧光,观察OM-MSCs外泌体在体内对血管生成的影响。上述研究均以等量 PBS 作为对照。结果提示,OM-MSCs外泌体可被HBMECs 摄取。CCK-8 法检测显示,在处理1、2、3、4、5 d各时间点,实验组细胞增殖均优于对照组(1.32±0.14 vs. 0.98±0.04, 1.36±0.14 vs.1.04±0.06, 1.75±0.18 vs.1.33±0.11, 2.16±0.11 vs.1.50±0.19, 2.71±0.11 vs. 1.81±0.20, P<0.01)。Transwell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跨膜迁移细胞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多(1.12±0.05 vs.0.02±0.02, P<0.05)。在体外小管实验中,从节点、交叉点、网眼数、血管分支数和总长度5个方面,实验组均高于空白对照组(374.33±127.74 vs. 193.33±44.79, 104.56±33.07 vs. 54.33±11.65, 20.11±11.20 vs. 7.56±3.64, 81.67±19.07 vs. 57.00±13.02, 11466.22±2781.03 vs. 8544.00±1848.61, P<0.05);在体内实验中,实验组成血管及CD31阳性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5.57 vs.8.00±2.08, P<0.05)。本研究表明:OM-MSCs外泌体可促进 HBMECs 增殖、迁移及管样结构形成,提示OM-MSCs外泌体可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4.
15.
外泌体是由各种组织和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外囊泡,在细胞之间充当各种分子(包括蛋白质,脂质和RNA)的载体,从而调节或干预特定的生理过程.MiRNAs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能够靶向多个mRNA并诱导其降解或翻译抑制以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目前对外泌体内微小RNA(miR-NAs)的研究最为广泛.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K562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支持造血和成骨分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K562细胞培养上清中的EXO并进行鉴定.在体外,诱导BMMSCs的成骨分化,根据是否加入EXO分为3组:BMMSCs+PBS、BMMSCs+EXO(25μg/mL)、BMMSCs...  相似文献   

17.
外泌体是直径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内含细胞来源的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间通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有效转运mRNA、microRNA及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自噬水平、抑制细胞凋亡和焦亡等重要生物学功能,其在改善神经系统疾病预后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靶向修饰的外泌体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别膜性小泡,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被发现,但其在细胞间所起到的信息交流作用,直至最近才开始为人们所认知.应用大规模分析技术使得exosomes中的复杂成分不断被确定,因为其中的脂质、蛋白质和RNA成分在脂质膜的保护下具有充分的生物学活性,可有效发挥对受体细胞的调节作用,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兴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我们综述了近几年关于exosomes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其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主要方式,包括膜表面信号分子的直接作用、膜融合时内容物的胞内调节以及生物活性成分的释放调节.Exosomes的发现使得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更加精细和全面,尤其重要的是,它的发现揭示了存在于机体自身的RNA胞间转移途径.我们还进一步综述了exosomes的三种作用方式在神经系统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了exosomes在疾病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基因治疗领域,由于具有安全有效的靶向运输能力,exosomes将有望成为理想的基因治疗载体.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血管疾病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以异常增生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为主要病理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旁分泌作用传递生物活性分子介导细胞间的物质与信息交换。其中,miRNA等内容物在传递信息中起关键作用,可调控缺血缺氧环境下内皮细胞的增殖、管腔形成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且能够通过血视网膜屏障而不引起免疫、炎症反应,在眼科疾病治疗中极具潜力。本文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衍生外泌体中miRNA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外泌体在眼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拓宽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apelin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其相关机制的分子影像研究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β-actin-luc FVB转基因小鼠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干细胞标志,生物发光成像确定细胞荧光素酶的表达.建立缺氧(H)6h/复氧(R)2h细胞模型,分3组:对照组、缺氧/复氧组(H/R)和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