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管生成拟态指由恶性肿瘤细胞而非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形成的、能为肿瘤提供血供的管网状结构.存在于恶性黑素瘤、卵巢癌、前列腺癌、炎性乳腺癌和某些软组织肉瘤。其发生和肿瘤细胞呈现出多潜能的胚胎样表型有关。进一步研究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子机制,探索有效的拮抗其过程的方案,有可能提供一种能有效治疗肿瘤、并且对正常生理过程的影响较小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描述了肿瘤细胞在无内皮细胞参与下形成新的微循环模式的过程。临床上,VM与侵袭性表型和较差的患者生存率有关。以前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血管生成因子方面;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外基质对肿瘤发展具有显著调控作用。细胞外基质蛋白质可能授予肿瘤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能力。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层黏连蛋白(laminin, LN)基质在黑色素瘤和骨肉瘤的肿瘤进程和VM形成中的作用。相较于Control组,高浓度LN基质培养下,肿瘤细胞的黏附、增殖、迁移、干性表达和VM形成能力显著增强;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定量PCR分析其内在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层黏连蛋白基质可以显著促进肿瘤细胞CD133的表达,同时E-钙黏着蛋白I的mRNA表达下调(P<0.05),而Integrin、N-cadherin、Vimentin以及Snail、Twist的mRNA表达上调(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层黏连蛋白促进肿瘤细胞的黏附、增殖、迁移和VM形成能力,并揭示了VM形成的潜在机制,为后期抗血管生成拟态的诊疗提供...  相似文献   

3.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Xiao D  Ding J 《生理科学进展》1999,30(3):219-223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批能破坏或抑制血管生成,有效地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的药物,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大类。其作用机制主要有:(1)调控血管形成生长因子;(2)抑制基底膜降解;(3)影响信号转导通路;(4)调控细胞生长周期;(5)调控肿瘤机关基因。本文对其作用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VEGF-α诱导对卵巢癌SKOV-3和OVCAR-3细胞系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卵巢癌SKOV-3和OVCAR-3细胞系,通过三维培养来观察卵巢癌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能力;以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来判断细胞因子诱导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三维培养结果表明在VEGF-α组SKOV-3和OVCAR-3细胞可观察到大量、明显的血管样网状结构;细胞划痕试验结果表明卵巢癌细胞系经细胞因子诱导后,其迁移能力明显增强;体外侵袭实验表明VEGF-α能够明显增强卵巢癌SKOV-3和OVCAR-3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结论 VEGF-α能促进卵巢癌细胞系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并明显增强卵巢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于恶性肿瘤(或癌症)的医治,长期以来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人们曾建立各种手术,将实体肿瘤予以切除。人们曾对大量化合物进行筛选,想从中发现治癌有效的化学药物。人们用钴~(60)以及其他射线照射肿瘤,想用物理方法来解决癌症问题。人们也用免疫疗法,来动员人体的生物机制以对抗癌细胞无限制的生长。例如卡介苗是一种使牛患结核病的杆菌株,本来人们是用它减毒以后,对众多的成人和儿童进行接种以预防结核病的,人们搬用它来刺激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以抗御癌症。对癌症患者来说,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它主要通过与靶标基因3′UTR的完全或不完全配对,降解靶标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译,从而参与多种生命活动.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证据表明,miRNAs可通过调控其靶标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影响肿瘤血管的生成.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miRNAs与血管生成相关性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因此针对其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出现,以及对血管生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活体监测肿瘤血管生成及评价靶向介入治疗的疗效成为可能.本文就血管生成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及介入导向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分子影像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发展来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是一种确实有效的"饥饿"疗法。近年来对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已建立了多种实验模型和评价标准,包括体内和体外两大类。每种模型都有其优缺点,可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合适、有效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0.
11.
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  黄迪南  侯敢 《生命科学》2007,19(2):198-202
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平衡控制着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当促进因子的作用强于抑制因子时,便会引起肿瘤血管的生长。因此,了解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任务,针对肿瘤血管的抗血管新生治疗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这为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和预后提供了新的参数指标,为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有利的依据。该文就有关的重要血管生成调节因子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肿瘤血管生成模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脂质体介导 gfp表达质粒转移及G418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 gfp的小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BTT GFP。利用 gfp作为肿瘤细胞的标记 ,结合罗丹明标记的葡聚糖尾静脉注射作血管造影 ,建立了一种新的肿瘤模型 ,具有简便、可靠、无创伤的优点 ,特别是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肿瘤转移病灶形成最早期阶段肿瘤细胞生长与肿瘤局部宿主血管的变化。利用新型鼠耳肿瘤模型观察到移植的肿瘤细胞会主动向宿主血管迁移 ,当肿瘤生长至仅 0 .3mm直径大小时即可见血管生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到肿瘤内新生血管SMA及CD31染色阳性 ;肿瘤细胞不仅高水平表达VEGF ,也高水平表达VEGF的受体Flk 1。提示肿瘤局部存在VEGF自分泌与旁分泌通路 ,肿瘤细胞高水平表达VEGF是新生血管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肿瘤血管生成是由多种因子参与调控的复杂过程,对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起着关键作用.微 RNA(microRNA, miRNA)是一段长约22 nt的非编码RNA序列,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肿瘤发生、发展等多种生命活动.认识miRNA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不但能加深对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的理解,同时对阐明 miRNA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可以通过调节血管生成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因此,发现和开发靶向血管生成因子药物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策略.近年来,天然产物因其结构多样、毒副作用低及作用机制独特等优势已然成为开发抗肿瘤药物的主要来源.本文归纳阐述了近年来靶向血管生成因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  相似文献   

15.
茶儿茶素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几年茶儿茶素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抑制基底膜降解三个部分讨论了其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并对儿茶素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儿茶素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整合素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及细胞与细胞间黏附的细胞黏附分子受体,肿瘤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对肿瘤的生成及转移有着重要的影响,整合素在肿瘤的生成、侵袭、转移以及肿瘤血管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整合素的结构、功能,以及它在肿瘤的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它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关系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血管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它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阻止内皮细胞凋亡、管腔网状结构退化,增加血管渗透性.所有这些作用都是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它们在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为靶点是开发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理想策略.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NSCLC术后标本160例和20例正常肺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和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和正常肺组织中VM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在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VM和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36.9%、51.3%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有VM的NSCLC的VEGF表达高于无VM者(P<0.05),且VM与NSCLC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等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PTNM分期、VM、VEGF的表达是影响NSCLC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VM阳性组与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7%和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4%和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具有VM的NSCLC组织分化低,患者临床预后差;VEGF的表达水平和VM与NSCLC的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骨肉瘤中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旨在探寻影响骨肉瘤进展及预后的有效指标。方法采用CD34和PAS套染法检测108例骨肉瘤及28例骨软骨瘤中VM、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HIF-1α表达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5年存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骨肉瘤组织中VM、HIF-1α过表达及MVD≥22的阳性率分别为62.96%(68/108)、57.41%(62/108)和58.33%(63/108),骨软骨瘤中分别为0%(0/28)、32.14%(9/28)和28.57%(8/28)(P<0.05);VM、HIF-1α过表达及MVD与骨肉瘤分级、远处转移及软组织浸润和Enneking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部位、肿瘤大体、组织学类型和直径无关(P>0.05);骨肉瘤中VM、HIF-1α过表达与MVD之间呈正相关(P<0.05);VM阳性、HIF-1α过表达及MVD≥22组患者5年存活率分别为8.82%(6/68)、8.06%(5/62)和3.17%(2/63);VM阴性、HIF-1α低表达及MVD<22组分别为87.5%(35/40)、78.26%(36/46)和86.67%(39/45)(P<0.0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VM、HIF-1α、MVD、远处转移、软组织浸润和Enneking分期是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VM可能是判断骨肉瘤预后的新指标,联合检测VM、HIF-1α及MVD对骨肉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