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暨豚某些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关于海豚和几种淡水豚类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国外有过研究。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血液有形成份已有过报道。本实验对白暨豚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以期建立白暨豚血液正常生理生化指标,为白暨豚的临床诊断,健康监测和保健措施提供血液学参数,并且为完善淡水豚类血液学比较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关于海豚和几种淡水豚类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国外有过研究4-13。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血液有形成份已有过报道2,3。本实验对白鱀豚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以期建立白鱀豚血液正常生理生化指标,为白鱀豚的临床诊断,健康监测和保健措施提供血液学参数,并且为完善淡水豚类血液学比较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淡水豚类分子系统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杨光  周开亚 《兽类学报》1999,19(1):19-19
测定了白暨豚和恒河豚细胞色素b基因307bp的DNA序列,并与其它鲸类的相应序列合并,分析了淡水豚类(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亚河豚和弗西豚)的系统学位置和系统发生。淡水豚类不同属间的序列差异已达到或超过了其它齿鲸类科间的差异水平,因此它们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科,即恒河豚科、白暨豚科、亚河豚科和弗西豚科。系统发生分析支持淡水豚类和海豚类之间具有下述的关系:(恒河豚科((白暨豚科(亚河豚科,弗西豚科))海豚总科))。即淡水豚的4个科中,恒河豚科是最早分化的一支,其次是白暨豚科,然后是亚河豚科和弗西豚科的分化。白暨豚科和亚河豚科+弗西豚科组成海豚总科的姊妹群,并与海豚总科一同组成海豚下目。恒河豚与其它淡水豚类间无直接的亲缘关系。淡水豚类是并系的。把恒河豚类独立为恒河豚总科是合理的。初步认为有理由把白暨豚类也作为一个总科级的支系。恒河豚和印河豚间的序列差异极小,两者可能只是同一个种的2个亚种。  相似文献   

4.
白鱀豚脑的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采自长江的三头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的脑进行了解剖研究。白鱀豚的脑表现出典型的鲸脑特征。与海洋齿鲸类比较,淡水鲸科的种类普遍呈现出视觉系统的退化,这是一种生态适应的结果。从神经解剖学的观点看来,白鱀豚与亚马逊河海豚(Inia)、拉普拉塔河海豚(Pontoporia)的脑的结构是近似的,而与恒河海豚(Platanista)显着不同,  相似文献   

5.
白暨豚的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生存的四类淡水豚中,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和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的舌已有详文报道(Arvy和Pilleri,1970;Yamasaki等,1976a)。亚河豚(Iniageoffrend)的舌也在Yamasaki的文章中作为和上述二种淡水豚舌的比较而述及。白暨豚(Liptes vexillifer)的舌除陈宜瑜等(1975)曾提及外,迄今未有其他报道。鉴此,作者对白暨豚的舌作了解剖学和组织学的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白暨豚舌的标本取自幼体、亚成体、成体和老年个体等七头个体。为了比较,还收集了亚河豚、其它海豚类和陆生哺乳类的舌。用10%甲醛固定保存,各项量度根据固定标本测量。白暨豚舌的外形描述以NNC 7909号标本为主,以其它个体的观察为辅。其组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13日,中国环境的又一噩耗传来:长江女神白暨豚处于功能性灭绝状态。这是参加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的世界顶尖的豚类研究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所谓功能性灭绝是指即使现在还有白暨豚生活在长江中,其数量已经太少,恢复白暨豚种群已无可能。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队的成员来自多个国家,他们动用了现代化的水面与水中搜寻设备,航行了数千公里的长江江面,历时6周,但未发现任何白暨豚活动的踪迹。  相似文献   

7.
声驱网捕白暨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确保白暨豚物种的繁衍,加快我国豚类生物学的研究步伐,为饲养在我所长达六年之久的“淇淇”寻找配偶,急需活捕白暨豚。但是过去渔民偶然捕得的白暨豚皆因钩伤严重,难以存活。1979年湖北省石首县渔民曾采用封堵江湾汊口的办法捕白暨豚,由于不熟悉白暨豚的生态习性,也未成功。  相似文献   

8.
白鱀豚的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鲸类胃的复杂分室早有许多详细研究。现代生存的四类淡水豚中,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及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的胃在十九世纪就作过观察(Anderson,1878;Burmeister,1867),近年有详文论述(Yamasaki等,1971,1974),但对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及亚河豚Inia geollrensis的胃尚缺了解。白暨豚的胃仅两篇报道(Hinton和Pycraft,1922;陈宜瑜和陈炜.1975)曾提到几句,但未正确阐明其构造。鉴于白暨豚的形态研究对淡水豚类的系统发生及分类均具一定意义,现报道其食管后部和胃的解剖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9.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在长江下游自湖口至长江口都有分布。长江下游白鱀豚的生态观察始自1979年,但并未中断。其后南京至贵池间约250公里的长江段的观察,更有日本琉球大学名誉教授西胁昌治博士和鸟羽水族馆副馆长片罔照男于1981年3月15-21日参加了工作。现作简短报道。 1979年8月20日在太阳洲主航道中见到白鱀豚1头,次日该江段北岸群众两次发现白鱀豚在岸边游过。这一时期的白鱀豚不易跟踪观察,它们出水呼吸几次后,即消灭在远处。观察中也见到江豚(Neophocaena)10余头。1980年2月22日在太阳洲江段见到江豚两头,未发现白鱀豚。当天13:30在土桥附近见2头白鱀豚成体和1头幼体。它们在此活动了40分钟以上。2月24日返经太阳洲时见1头,白暨豚,另有4头江豚0 1981年春,联合考察船于3月15日自南京启航0 16日傍晚在芜湖附近的白茹沙江段见到江豚一群约10-12头,18日在接近土桥时又见到数头。19日上午在太阳洲见江豚一群约10余头。中午到达大通江面,先遇见数头江豚,接着见到一群带有幼体的白暨豚共约8-10头在近北岸处觅食。约40分钟后,此群离去,在附近又见到江豚6头左右。3月19日下午在梅龙和贵池及3月20日上午在梅龙也都见到江豚。据渔民报告,3月19日下午在白茹沙见到白暨豚在江中活动。1981年7月6日的观察中,在新港附近发现白暨豚2头,江豚3头。其中1头江豚背着幼豚。接着又在黑沙洲洲头附近遇见白暨豚3头。次日上午在近土桥外观察到白暨豚4头,江豚2头。  相似文献   

10.
王丁  郝玉江 《生命世界》2007,(11):44-47
2006年1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自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往返搜索。2007年8月8日《生物学快报》发表了此次考察的结论性报告,正式宣布此次考察没有发现白鳖豚,认为白暨豚在长江中“可能即将灭绝”(“likely to beextinct”)。  相似文献   

11.
白暨豚保护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暨豚是一种仅存于中国的淡水豚,迄今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20年来,白暨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90年代末不足100头。白暨豚的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目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分布。导致白暨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源于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渔业活动、水体污染等。白暨豚的保护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建立白暨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种群和栖息地环境;②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③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其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豚池是豚类动物饲养的基本条件,建设符合豚类动物生活,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饲养设施,是豚类饲养成败的关键之一。作者通过12年来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饲养实践的总结,并实地考察了美、英、日、德国、法国、荷兰、瑞士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豚类饲养设施,结合我国国情,设计了白暨豚饲养繁殖系统——新白鱀豚馆,为我国豚类养殖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3。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1月~12月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自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往返搜索。2007年8月8日《生物学快报》发表了此次考察的结论性报告,正式宣布此次考察没有发现白暨豚,认为白暨豚在长江中"可能即将灭绝"("likely to be extinct")。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14.
淡水豚类4个代表属「白暨豚(Lipotes)、恒河豚(Platanista)、弗西豚(Pontoporia)和亚河豚(Inia)」mtDNA 12S rRNA基因的序列差异水平,高于其他齿鲸类科间的差异,特别是远远高于海豚总科内的科间差异。研究结果支持它们应归属于不同的科,即白暨豚科(Lipotiidae)、恒河豚科(Platanistidae)、弗西豚科(Pontoporidae)和亚河豚科(I  相似文献   

15.
白暨豚是一种珍稀水生动物.本文报道了运用 Dexsil-300GC 毛细管柱色质联用仪,对白(?)豚油中脂肪酸进行了分析鉴定,并检测到了22种脂肪酸,其中主要脂肪酸是十四碳烯酸、十六碳烯酸和十八碳烯酸.  相似文献   

16.
韩超英 《蛇志》1993,5(1):38-40
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和变形规律的科学.在国际上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史,但由于临床血液流变学的方法不标准,使得各实验室之间的资料缺乏可比性及流变学测定的可靠性。因此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于1985年专门成立了一个血液流变学专家  相似文献   

17.
白鱀豚的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的消化道,我们已作过胃的形态学研究并指出它与其它淡水豚的胃的区别(周开亚等,1979),另有两文简略提及肠的外形(姚闻卿等,1974、陈宜瑜等,1975),肠的构造尚未见报道,在解剖和组织学观察中,我们发现白暨豚的肠也有值得注意的特征。 白暨豚的肠取自在长江下游采到的四个个体。肠的长度和管径用福尔马林固定标本测量。组织学材料用Susa液或10%福尔马林固定,苏木精和曙红及Van Gieson法染色。嗜银细胞用改良龙桂开嗜银细胞银浸法显示。  相似文献   

18.
江豚和白暨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1、2两型。其密度分布在大多数江豚和1头白(既鱼)豚呈两个高密度区。第一高密度区位于视网膜鼻侧偏腹方,第二高密度区位于颞侧偏背方。第一和第二高密度区的细胞的最高密度在江豚大多数分别为每平方毫米250和210左右,在一例白暨豚约180和140以上。其组成、密度分布及细胞总数在采自长江和黄海沿岸的江豚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白(既鱼)豚由于大神经节细胞相对增多,细胞平均直径比江豚的大;细胞数在40微米左右处形成特有的第二个峰;2型的细胞极少,且没有发现典型的星形神经节细胞。 几种豚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比较表明,在适应弱光环境的过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组成发生了一些改变:2型的神经节细胞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大神经节细胞相对增多;神经节细胞密度减小。视觉敏度提高,锐度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在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HC-DOA基因是MHCⅡ类的非经典基因,其外显子2多态性丰富。豚鹿Axis porcinus是我国极度濒危的动物。本研究以成都动物园圈养的38头豚鹿为研究对象,提取豚鹿血液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克隆到豚鹿MHC-DOA序列;同时利用PCR方法扩增38头豚鹿的MHC-DOA基因外显子2基因并测序,再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豚鹿MHC-DOA基因开放阅读框长753 bp,编码250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同源性分析表明,豚鹿MHC-DOA基因与东欧马鹿Cervus elaphus hippelaphus的同源性最高(98.4%);38头豚鹿的MHC-DOA外显子2共有10种单倍型,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MHC-DOA外显子2部分序列中发生了核苷酸的缺失和插入,进而引起DOA蛋白序列发生改变。豚鹿MHC-DOA多态性的研究对豚鹿种群遗传结构调查、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鱼既)豚(Lipotes vexillifer)是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一种珍稀濒危动物.长江水体污染(如有毒元素等)被认为可能是白(鱼既)豚种群致危的主要因素之一(Yang,1997).迄今,有关白(鱼既)豚体内微量元素的研究尚很少,只有陆佩洪等(1983)、杨利寿等(1988)曾报道过白(鱼既)豚组织中铁(Fe)、铜 (Cu)、锌 (Zn)、锰 (Mn)、镍(Ni)、铅 (Pb)、汞(Hg)和镉 (Cd)在某些组织器官中的积累水平.本文对1头饲养条件下白(鱼既)豚"淇淇"体内的必需元素Cu、Zn、锰 (Mn)、钼 (Mo)、硒 (Se)和有毒或非必需元素砷 (As)、Cd、铝 (Al)的积累特征进行了报道,以期为白(鱼既)豚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