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提取物中所含的利钠因子(natriuretic factor)可能是各含21和23个氨基酸残基的两种小分子多肽,称心房肽Ⅰ和心房肽Ⅱ(atriopeptin Ⅰ,Ⅱ)。两种多肽均有强力的利钠、利尿和血管松弛作用。对肾脏的作用部位主要在髓质集合管。Atarashi等最近用雌性大鼠的研究表明,大鼠心房提取物在试管中抑制用胶原酶分散的大鼠球状带细胞生成醛固酮。结果如下:(1)心房提取物抑制球状带细胞在无ACTH和ATII刺激下的基础释放量,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而心室提取物则不抑制;(2)心房提取物(1:500稀释度)降低球状带细胞对ACTH的敏感性,使剂量-反应曲线右移;但不论有无心房提取物,细胞对ACTH的最大刺激反应相近;(3)心房提取物抑制ATII刺激球状带细胞产生醛固酮的作用更明显。有心房提取物时,ATII的最大刺激作用显著低于对照管;(4)心房和心室提取物对囊状带细胞释放皮质醇几乎无影响;(5)心房提取物经胰蛋白酶处理后,上述的阳性效应全部取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血管紧张素的特异性结合部位分布于整个下丘脑,在腺垂体的浓度尤其高。已有报告,在狗,血管紧张素Ⅱ可刺激ACTH释放。由于ACTH和β-内啡肽在垂体内来自同一前体分子,曾有人设想,血管紧张素对β-内啡肽的释放也有同样的作用。最近,Beuers等人用大鼠实验,证实了上述设想。他们采用向大鼠静脉内灌流血管紧张素,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中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I)的方法,发现血管紧张素Ⅰ、Ⅱ都可刺激血中β-EI升高,而血管紧张素Ⅲ的作用较弱。这种效应呈剂量-反应关系,并可被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saralasin阻断。为了探索血中升高的β-EI的来源,作者应用葡萄糖凝胶层析法分析了血浆β-EI,发现其中有β-趋脂素的成份;预先在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可阻断血管紧张素引起的β-EI释放。因此,他们认为,血中β-EI升高是由于垂体释放增加的结果。应用血管紧张素转  相似文献   

3.
肾上腺的束状带和球状带甾体激素的生成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调节系统控制的。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由ACTH 调节,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则由血管紧张素Ⅱ(AII)、钾和ACTH 调控。ACTH 的作用机理为cAMP 依赖性的,而AII 和钾作用机理为非cAMP 依赖性,与细胞外钙浓度相关。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有两条主要途径;(1)电压-依赖性钙通道,为细胞外高钾浓度和细胞膜电位的改变而激活;(2)受体操纵钙  相似文献   

4.
Gangul等曾发现,M-激动剂oxotremorine可使大鼠膈神经-膈制备(phrenic nerve-diaphragm preparation)的ACh释放增加,而M-阻断剂阿托品则使之减少。然而,Abbs等最近在类似的实验中却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他们将成年Wistar大鼠的膈神经-膈制备与[~3H-甲基]-胆碱共同孵育后测定了阿托品和oxotremorine对该制备释放ACh的影响。发现阿托品(10~(-6)-10~(-5)M)不影响静息情况下ACh的释放,但阿托品(10~(-5)M)可增强电刺激引起的ACh释放;oxotremorine(10~(-5)M)对静息时及电刺激引起的ACh释放均无影响;阿托品(10~(-5)M)与oxotremorine(10~(-5)M)  相似文献   

5.
重组DNA技术揭示ACTH、β-内啡肽(β-EP)、α-促黑细胞素(α-MSH)均来源于同一前体——促阿黑皮素原(POMC),并发现ACTH与β-EP共存于弓状核、孤束核内。许多研究发现ACTH与痛和镇痛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ACTH可引起强而持久的镇痛效应。电刺激PAG引起镇痛效应同时,脑脊液中  相似文献   

6.
最近发现,内皮素(endothelin,ET)不仅具有强烈的血管活性作用,还可能作为激素调节肽参与性激素的调节。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器官和胎盘都有丰富的ETmRNA和ET受体存在。Kanyicska等在培养的雌性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应用ET-3(10~(-14)~10~(-6)mol/L)明显抑制垂体前叶细胞分泌催乳素(PRL),增加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和促甲状腺素(TSH)的释放。ET的刺激效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Ⅱ与肾上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紧张素Ⅱ不仅可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而且可以刺激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刺激髓质细胞分泌儿茶酚胺。目前,对血管紧张素Ⅱ促进醛固酮分泌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对特殊生理条件下,血管紧张素Ⅱ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赋予了新的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斜带石斑鱼垂体cDNA库和随机测序,克隆了其阿片黑素促皮质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全长cDNA。斜带石斑鱼POMC全长cDNA为863bp(含Poly(A)),编码的POMC多肽前体为219aa。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表明:斜带石斑鱼POMC前体包含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ACTH),α—促黑素(α—melanocyte stim—datinghormone,α—MSH),β—促黑素(β—MSH),γ—促脂素(γ-lipotrophic hormone,γ-LPH),β—内啡肽(β-endorphin)等,但缺失了γ—促黑素(γ-MSH)和大部分连接区。斜带石斑鱼POMC与哺乳动物POMC的同源性为39%—42%左右,与鸟类的同源性为42%左右,与两栖类的同源性为36%—41%,与其他鱼类POMC的同源性为38%—77%。斜带石斑鱼和罗非鱼的POMC的ACTH功能区都为40个氨基酸残基,而其他脊椎动物为39个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分在体和离体两部分实验。(1)给清醒自由活动的大鼠第三脑室内微量注射0.5和2.0μg的胰多肽(PP),观察到PP显著抑制前叶垂体β-内啡肽(β-EP)和催乳素(PRL)的静息分泌,抑制效应随PP的剂量增加而增大。此外,0.5μgPP能部分抑制限制性应激引起的PRL的释放;2.0μgPP只部分抑制此应激引起的β-EP的释放,并显著抑制应激时PRL的释放。(2)离体实验于体外培养的前叶垂体细胞中,分别加入0.05,0.625.1.00μgPP,一起孵育1h,看到0.625和1.00μg的PP显著抑制PTL的释放,抑制效应依PP的剂量增加而增大;上述三种剂量的PP对前叶垂体细胞β-EP的分泌均无影响。这些结果提示,PP可能通过某种下丘脑机制抑制前叶垂体β-EP和PRL的释放,也可直接作用于前叶垂体细胞抑制PRL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孙凤艳  张安中 《生理学报》1989,41(4):354-360
用离体血管电场刺激收缩模型观察到强啡肽明显抑制电场刺激引起的兔耳中心动脉及兔肠系膜上动脉的收缩效应,且呈剂量反应关系,而对股动脉的电场刺激收缩反应无明显影响,强啡肽抑制血管收缩达50%时的用量(IC_(50)值)分别为8.5±1.2×10~(-6)mol/L、5.02±1.3×10~(-7)mol/L及>10~(-6)mol/L。 用药物分析法看到,酚妥拉明(10~(-6)mol/L)可取消电场刺激及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而强啡肽仅抑制电场刺激致血管收缩作用。 用HPLC法测定孵育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变化时看到,应用强啡肽(5×10~(-7)mol/L)后孵育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从对照组的340.56±73.13pg/ml下降至67.91±10.26pg/ml,两组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1)。纳洛酮(10~(-6)mol/L)可完全拮抗强啡肽的这一抑制效应。 以上结果提示强啡肽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产生抑制血管的收缩作用。  相似文献   

11.
垂体后叶激素对腺垂体某些激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门脉是神经垂体与腺垂体联系的桥梁。腺垂体存在加压素(VP)受体。下丘脑—神经垂体束的部分轴突终止在正中隆起,其末梢释放VP和后叶垂体肽类入垂体长门脉中。垂体门脉中含有高浓度的VP和催产素(OT)。VP可促进ACTH释放,OT能刺激CRF活性,间接影响ACTH释放。OT直接作用于腺垂体,特异地促进PRL释放,并具有剂量相关关系。VP对腺垂体也有直接作用,提高血浆PRL浓度。VP可提高假孕或孕酮处理的动物中垂体LH的含量,使LH更易释放。内源性OT参与抑制LHRH释放。  相似文献   

12.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出水牛垂体前叶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黄体生成激素(LH)由两类不同细胞分泌。ACTH和LHβ免疫反应细胞的密度分别为262.4±68.0个/平方毫米和490.0±123.5个/平方毫米。两类细胞形态和大小差别甚大。ACTH免疫反应细胞大,形态不规则。LHβ免疫反应细胞小,多呈椭圆形。另外,水牛ACTH免疫反应细胞在苏木素一伊红染色中呈嗜碱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醛固酮可能参与原发性及继发性高血压时的血压升高,降压治疗不易奏效常与醛加固酮水平增高有关。然而,醛固酮的升压效应与临床观察到的水、电解质平衡改变并无明确联系。故有人推测,醛固酮的升压作用与其肾内盐皮质激素作用无关,可能是通过其它机制实现的。最近,Weber等在新西兰白兔的离体耳动脉制备发现,单独应用醛固酮仅使该制备产生极微弱的收缩反应。但此制备经能阻断神经元摄取去甲肾上腺素(NA)的去郁敏(脱甲丙咪嗪,desipramine,10~(-7)M)预处理后,再给10~(-6)M、10~(-5)M及10~(-4)M的醛固酮,则可分别引起0.16+/—0.03(M+/—SE)g、0.48+/—0.04g和1.31+/—0.06g的收缩反应。  相似文献   

14.
研究膜胆固醇对重组创伤弧菌溶细胞素(recombinant Vibrio vulnificus hemolysin,rVvhA)生物学活性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rVvhA的分子致病机制。利用甲基-β-环糊精(MβCD)可以去除细胞膜上胆固醇的能力,rVvhA作用细胞之前,细胞预先经5 mmol/L MβCD处理。测定MβCD预处理组和未处理组(即rVvhA直接作用组)细胞的存活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培养上清中钾离子浓度及细胞凋亡与坏死情况。结果显示MβCD预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较rVvhA直接作用组高、rVvhA引起的钙离子内流和钾离子释放受到抑制、细胞凋亡率也明显降低。结果表明,在rVvhA活性发挥中细胞膜上的胆固醇是必须存在的,胆固醇的降低会抑制rVvhA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童伟  许曼音 《生理学报》1992,44(4):414-419
本文建立了大鼠垂体细胞灌流系统并利用这系统和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了一些物质对垂体细胞促进或抑制ACTH的分泌作用。下丘脑抽提液能刺激垂体细胞分泌ACTH,并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AVP,cAMP,Ca~(2+),K~+,去甲肾上腺素、灭吐灵和氟哌啶醇等对垂体细胞ACTH分泌也有兴奋作用。地塞米松和多巴胺能抑制垂体细胞ACTH的基础分泌并对抗兴奋性物质的作用;赛庚啶能选择性地拮抗某些兴奋性物质的作用,γ-氨基丁酸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至肝硬化的中间过程,其特征是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大量ECM沉积。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n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的激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II受体1(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ngiotensin IIangiotensin II type 1 repector,ACE-Ang II-AT1R)轴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血管紧张素(1-7)-Mas受体[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ngiotensin(1-7)-Mas,ACE2-Ang(1-7)-Mas]轴是调节肝纤维化的两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内源性鸦片样物质的生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吗啡作用的深入研究导致内源性鸦片样物质(OLS)的发现。从目前资料看,脑啡肽在脑内合成、释放、作用于受体引起生理效应以及酶促降解等过程已渐趋明确,基本符合作为神经介质的条件。垂体内的β-内啡肽则很可能是一种与ACTH功能密切相关的激素。  相似文献   

18.
吗啡和内啡素对生殖内分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源性鸦片样物质(endogenous opiate 1ike substance)亦称内啡素(endorphins),主要分布在脑、垂体和胃肠道等处。在脑内,内啡素具有选择性的分布。在下丘脑正中隆起区域含量较高,提示它可能对垂体激素的分泌具有重要作用。许多作者报告,给动物脑室注射微量的β-内啡肽或脑啡肽,即可明显地促进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  相似文献   

19.
我们曾观察到大鼠经γ-射线照射后胰淀粉酶活性降低和分泌减少[1],为进一步探讨照射后胰酶分泌减少的机制,本研究制备出分散的大鼠胰腺腺泡悬液并以不同浓度的~3H-二苯羟乙酸-3-喹咛环酯(~3Hquinuclidinyll benzilatc,简称~3H-QNB)进行M受体结合测定,同时观察胆碱能介质氨甲酰胆碱刺激腺泡所引起的淀粉酶释放反应。结果表明,γ-射线10Gy照射后3天,大鼠分散的胰腺腺泡在氨甲酰胆碱刺激时淀粉酶释放量减少到对照的50%,腺泡M受体与~3H-QNB最大结合量(Bmax)减少到对照的38%,伋M受体与~3H-QNB结合的解离常数(K_D)无改变,说明胰腺腺泡细胞M受体数量的减少可能是照射后胰腺腺泡分泌淀粉酶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是第一个被提出来的释放因子,长时间得不到提纯和鉴定。1981年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迅猛发展,研究报道也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CRF 的化学结构早期研究发现,牛下丘脑提取物注入大鼠体内,可使大鼠垂体ACTH 分泌增加。1955年,Saffran 等将能够刺激垂体分泌ACTH 的体液物质命名为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