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确定血液透析(HD)感染患者中,口腔细菌与血管通路感染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本研究共收集87例慢性肾病患者的微生物血培养数据进行分析,其中53例为回顾性分析,34例为新怀疑的血管通路感染(前瞻性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的主要结果通过结合病人的病历资料和血液培养微生物鉴定;前瞻性研究的主要结果则主要来自于收治到我院疑似患有血管通路感染的肾透析患者。通过血液培养鉴定造成感染的细菌类型。 结果 导致HD血管通路感染的优势细菌为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大多数感染发生在血液透析导管。锁骨下静脉通道和颈内静脉通道比其他部位更容易感染。经血液培养鉴定的细菌中没有一种被认为是口腔菌群。 结论 口腔细菌与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感染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日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出一种能探测人体体内病菌的牙齿芯片。这种芯片安装在牙齿上,可以在病人一呼一吸问搜集口腔内的细菌信息,并将其通过内置的无线网络将信息传送给监控的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4.
核梭杆菌与其它口腔细菌共聚及共聚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梭杆菌与其它口腔细菌共聚模式及共聚抑制的方法。方法:通过目测、比色和电镜进行观察。结果:证实细菌共聚具特异性。核梭杆菌能与牙龈卟啉菌、血链球菌和变链球菌发生共聚,可形成共聚桥,证实核梭杆菌是早、晚期定植菌的的粘接桥。经热处理后,核梭杆菌丧失共聚能力,而后三菌均保持原有的共聚能力。乳糖和L-鼠李糖对它们有解聚作用。结论:牙菌斑中存在细菌共聚,经过一定处理后共聚可解除。本研究为生态防治牙周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口腔的不同部位进行细菌分离,扩展对口腔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以期为后续的口腔菌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培养组学方法分离口腔不同部位的细菌,采集2个健康人扁桃体、唾液、牙菌斑3个部位的样本,使用13种培养基并于需氧和厌氧条件下进行培养,采用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分析。结果 总计获得144株菌,分属36个种,10个科,3个门。其中,链球菌属细菌种类最多。基于16S rRNA基因全长相似度98.65%的阈值判定,获得5种潜在全新细菌。3个部位中,扁桃体分离的细菌种类多样性最丰富。结论 13种培养基中,BHI培养基获得的口腔细菌多样性最好;BAB培养基与TSA培养基更适合口腔链球菌生长,链球菌的比例更高;LBB培养基上只有较单一的口腔细菌生长,不适于广谱分离口腔细菌。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非选择性培养基对22名健康青少年的唾液、沟裂菌斑、龈上菌斑及龈下菌斑中的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计算其在不同标本中占可培养菌的百分比及检出率。结果共分离到包括18个菌属的35种细菌。其中,链球菌、放线菌、奈瑟氏球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类杆菌、梭杆菌,奴卡氏菌及棒状杆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检出率及所占比例均较高,是健康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通过比较还发现,其中一些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还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法,镜下观察龈上、龈下菌斑中的螺旋体,并计算其相对比例.结果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龈上菌斑.  相似文献   

7.
血链球菌与口腔微生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链球菌与口腔微生态的关系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大连116027宋晓波口腔中的许多微生定居物与宿主之间保持着一种和谐共生关系——即临床健康状态。由于这些微生定居物以充足的数量占据着口腔各个生态位,它们对潜在的致病菌起着有效的防御功能〔1〕。血链球...  相似文献   

8.
<正>在接吻时,双方口腔中的细菌会随着唾液的接触而交换,不过在此之前,还没有人计算过这种细菌迁移究竟有多大的规模。而近期发表在《微生物组学》(Microbiom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估计,一次持续10秒的亲吻会造成大约8 000万口腔细菌的\"迁徙\"。这项研究还发现,每日亲吻超过9次的伴侣会分享相似的口腔菌群。当然,健康人口腔中的细菌大多是无害的,在没有其他致病菌感染的情况下,这样的\"细菌交换\"也不大可能导致疾病。我们的身上有着多达100万亿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对于我们的食物消化、营养物质的合成以及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研究了正常成人在鼓气、吮吸和吞咽时口腔气流压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成人吮吸时所需的最小口腔负压约—69mmHg,最大鼓气压为168mmHg。吞咽时口腔内有一个正负压变化过程,正压的范围为21mmHg~46mmHg,负压为-9mHg~-17mmHg。  相似文献   

11.
蜜蜂是一种典型的营群居生活的社会性昆虫,相比独居生活的昆虫,其肠道微生物具有独特的区系结构.这种独特肠道微生物与其社会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现有研究显示,蜜蜂肠道的优势菌包括9大类群.消化道不同区段的优势菌种类和丰度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前肠种类少、丰度低、后肠种类多、数量大,占了全消化道微生物的99%以上....  相似文献   

12.
饲喂乳杆菌对雏鸡盲肠8种正常菌群定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鸡乳杆菌培养物饲喂新生雏鸡来观察其对雏鸡盲肠8种正常菌群定植的影响。结果表明:雏鸡饲喂乳杆菌培养物后,10日龄前,盲肠内大肠杆菌数明显降低(P<001),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乳杆菌数明显增多(P<001)。其它菌群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选择了几种药性不同的中药,使用各种选择性培养基,对给药组和正常动物组的地鼠肠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芪组与正常动物组比较需氧菌的量有所增加,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1)。而其他几味苦寒药(大黄、黄芩、白芍等)对需氧菌的作用不明显。在各类厌氧菌的分离结果中,各给中药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给药组之间比较,药性相同的组之间没有显著变化,药性不同的组之间变化显著。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中药对正常地鼠的肠道菌群是有明显影响的,与正常动物组相比及不同药性组间相比各类菌的增长或减少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Amniotic membrane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burn wounds and ulcers of various etiology. As it comes into contact with open wounds, it needs to be perfectly sterile to avoid the transmission of any disease. Accordingly, amniotic membrane needs to bear a high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 Conventionally, a radiation dose of 25 kGy is the generally accepted dose for sterilization. But to keep intact the biomechanical and other properties, it is sometimes proposed to use a lower dose without compromising an SAL of 10−6. The initial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level and the radiation resistance of the contaminants determine the dose required for sterilization. The microbial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the amniotic membrane from about 70 different batches were isolated. Twenty-two representative bacterial isolate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ested for survival in an incremental series of radiation doses from 0.5 to 5.0 kGy. The radiation decimal reduction dose (D10) values for the strains were determined. Relatively higher D10 values were recorded for the gram-positive isolates. The D10 values of microbial isolates ranged from 0.16 to 1.3 kGy, and most resistant Bacillus strain had a D10 value of 2.1 kGy. The radiation dose necessary to achieve an SAL of 10−6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D10values of the isolated strains. For a bioburden of 1000 Bacillus organism, the sterilization dose of 18.9 kGy is obtained. However,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D10 of the radiation-resistant reference strain Bacillus pumilus, the adequate dose for radiation sterilization is found to be 19.8 kGy if bioburden level of 1000 is granted. The results substantiate that radiation dose of 25 kGy assures sterilization of amniotic membranes with bioburden level of 1000 colony forming units.  相似文献   

15.
Dental plaque from 76 children without amalgam restorations was screened for bacteria resistant to mercuric chloride. Seventy-one per cent of the children harboured mercury-resistant oral bacteria and the median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oral microflora resistant to mercuric chloride was 0.007% (range 0-5.3%). Eighty-seven mercury-resistant bacteria were isolated and 86% of these were streptococci with Streptococcus mitis predominating. Sixty per cent of the mercury-resistant isolates were also resistant to at least one of the four antibiotics tested (penicillin, ampicillin, erythromycin and tetracycline) with resistance to tetracycline (40% of isolates) most frequently encountered.  相似文献   

16.
本室对57例慢性腹泻患者肠道微生态的菌群变化作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与52例健康人的材料作了比较。实验中我们挑选肠道微生物群中具有代表性的需氧和厌氧菌10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健康人组10种细菌的检出率为94%~100%;病人组的检出率则为75%~96%。二组间“t”检验的结果:说明包括肠杆菌科,葡萄球菌,类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和真杆菌属在内都表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梭菌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慢性腹泻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发生了显著失调。本文从4个方面讨论了微生态失调发生的原因:1.慢性腹泻与肠道微生物群间的相互关系;2.慢性腹泻影响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生长、繁殖、以及它们的定植受阻;3.肠粘膜牯液丢失可使肠道微生物群发生紊乱;4.抗生素与肠道内微生物群的微生态失调有关。我们认为发生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时应尽快重建其间关系的平衡。治疗时不宜使用以抗生素为主的方案,而应尽可能地使用生物制剂,此外,还应减少肠道蠕动,避免肠粘膜粘液的大量排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2种非选择性培养基和12种选择性培养基对17名北京市成年牙周炎病人和9名健康对照者龈下及龈沟菌斑菌群进行了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菌群主要由专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60.8%),优势菌为牙龈拟杆菌等;而对照组的菌群主要由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组成(69.2%),优势菌为链球菌属等。这种菌群构成,两组样本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我们认识牙周炎的病原及有关微生态学问题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合生无益生菌冲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合生元益生菌冲剂组.阴性对照组灌服蒸馏水14 d,合生元益生菌冲剂组灌服1 g/kg·d剂量的台生元益生菌冲剂14 d,检测实验前后肠道菌群数量.结果 灌服后小鼠肠道菌群与灌服前比较,,双歧杆菌数量有显著性增加(P<0.05),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有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刺五加提取物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态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用21日龄断奶的三元杂交仔猪60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处理1饲喂添加0.1%刺五加提取物日粮,处理2饲喂添加0.02%硫酸粘杆菌素日粮,处理3饲喂基础日粮。分别于添加后第7、14和28 d从各处理随机取5头试猪,处死后无菌采集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采用体外培养计数法和PCR/DGGE技术,测定其中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及细菌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第7 d时,提取物组回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各肠段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其它2组。第14 d时,提取物组各肠段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其它2组;空肠和回肠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它2组,且盲肠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第28 d时,提取物组空肠和回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其它2组,盲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回肠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它2组。各时间点提取物组盲肠内容物细菌DGGE条带数较对照组多,第28 d时空肠内容物细菌DGGE条带数比对照组多;3个处理间各肠段内容物DGGE图谱间的相似性均达56.9%以上。提示刺五加提取物有助于提高肠道内容物乳酸杆菌的数量,抑制大肠杆菌增殖,显著增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这可能是其防治断奶仔猪腹泻、促进生长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安媛  程卫  康华锋  陈新林  管丽敏 《生物磁学》2013,(26):5079-5081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出芽、淋巴结转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水平,分析口腔癌中肿瘤出芽与VEGF—C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4年间在我院接受诊治且资料完整63例口腔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肿瘤出芽、VEGF-C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检出肿瘤出芽患者40例,所占比例为63.5%,VEGF—C表达阳性患者39例,阳性率率为61.9%,淋巴结转移患者40例,转移率为63.5%;肿瘤出芽与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为84.1%,肿瘤出芽与VEGF—C的表达符合率为79.4%,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符合率为76.2%。肿瘤出芽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经Spear相关分析,r=0.932,P〈0.05,与VEGF-C的表达也呈正相关,经Spear相关分析,r=0.897,P〈0.05。结论:肿瘤出芽与VEGF—C的表达水平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可用于预测判断口腔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