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神农架蚋属一新种(双翅目,蚋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记述采自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蚋科昆虫1新种.根据雌虫盾片无斑纹,爪简单,雄虫生殖肢端节具基突,生殖腹板无齿,蛹具3对呼吸丝等特征,新种隶属于蚋属蚋亚属Simulium(Simulium)的块根蚋组tuberosum-group.新种依其雄虫生殖腹板呈亚箭形的特殊性状,雌虫食窦弓具中突及蛹头胸毛多分支呈刷状等综合特征,可与蚋属已知种包括该组的近缘种相区别.正模♀,副模,1♀,1♂,9蛹,4幼虫,均采自神农架山溪急流的石块上.模式标本存放于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蚋属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蚋属1新种即衡山蚋Simulium(Simulium)hengshanense sp.nov.,该种的主要特征是雄性生殖腹板后缘具乳状中突;雌性生殖板具条带状端突.雄虫近似香港蚋S.(S.)taipokouense和鞍阳蚋S.(S.)ephippioidum,雌虫近似马来西亚的毛丝蚋S.(S.)grossifilum,但前两种生殖腹板鞍形,后一种蛹呼吸丝特化而膨胀并被有众多小毛.与新种有明显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记述长白山蚋属蚋亚属Simulium(Simulium)土根蚋组tuberosum-group 1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皱板蚋,新种Simulium(Simulium) rugosum sp.nov.(图1~14)隶属于蚋科蚋属蚋亚属土根蚋组,主要特征是雄虫生殖腹板马鞍形,侧突中凹,具半圆形腹中突,板体具众多皱纹,与报告自西伯利亚的S.(S.)gugatum (Boldarueva)近似,但后者(根据Yankovsky,2002的描述和附图)仅知雄虫和蛹,其雄虫足色,中骨形状,阳基侧突钩数以及蛹呼吸丝形状和茧编织疏松等特征与新种有明显差异.正模♀,吉林长白山(42° 10′N,100°20′E;海拔2 051 m).副模:6♀♀,3♂♂,12蛹,6幼虫,同正模,吴慧、黄若洋采.词源:新种种名以其雄性生殖腹板具众多皱纹而命名.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三突花蛛个体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结果表明:(1)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的卵在35℃恒温条件下不能孵化。(2)在15°-32℃恒温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历期逐渐缩短,脱皮次数也随之减少,以25°-30℃恒温条件下幼蛛的存活率较高;同一温度梯度下雄蛛的平均历期均短于雌蛛。(3)在28℃恒温条件下产卵率为最高,产卵量最高;25℃下孵化率最高,30℃下生育力最强。(4)三突花蛛在繁殖力上具有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记述采自中国重庆的叶蝉科大叶蝉亚科窗翅叶蝉属Mileewa Distant 1新种:箭竹窗翅叶蝉Mileewa jianzhuensis Meng et Yang sp. nov..详细描述了新种的外部形态特征,绘制了雄虫外生殖器构造图,提供了雌雄虫背面、侧面和腹面的彩色照片.该新种与梵净窗翅叶蝉Mileewa fanjingana Yang et Li相似,但后者腹部黑褐色;雄虫阳茎基部柄短,中部背面突起不呈齿状;阳基侧突亚端部有一大齿;尾节腹突及下生殖板形状亦明显不同.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GUGC).  相似文献   

6.
室内实验云南德膏对樱桃果蝇Drosophila suzukii(Matsumura)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取食含云南德膏(0·3%~5·0%)饲料后,樱桃果蝇成虫平均寿命显著延长,其中雌虫平均寿命延长率在98·61%~128·41%之间,雄虫在77·80%~114·14%之间;与对照相比,雌成虫半数存活天数延长率在104·17%~120·83%之间,雄虫延长率在95·65%~130·43%之间;雌虫平均最长存活天数延长率在90·10%~124·22%之间,雄虫在70·78%~114·14%之间。取食云南德膏纯品后,樱桃果蝇雌虫平均寿命比对照延长93·58%,雄虫延长84·50%;雌虫半数存活天数比对照延长112·50%,雄虫半数存活天数比对照延长108·70%左右。结果表明取食云南德膏可显著延长樱桃果蝇寿命。  相似文献   

7.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106 cells·ml-1的斜生栅藻为食物,在18 ℃、23 ℃、28 ℃和33 ℃的温度梯度下比较了镰形臂尾轮虫和尾突尾轮虫的生活史特征.结果表明:18 ℃和23 ℃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和平均寿命均显著长于镰形臂尾轮虫,产卵量也显著大于镰形臂尾轮虫;28 ℃下,2种轮虫的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33 ℃下,镰形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历时以及平均寿命均显著长于尾突臂尾轮虫,产卵量显著大于尾突臂尾轮虫.18 ℃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显著大于镰形臂尾轮虫;23 ℃和28 ℃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命期望显著长于镰形臂尾轮虫,而其他种群增长参数间均无显著差异;33 ℃下,镰形臂尾轮虫的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极显著大于尾突臂尾轮虫.2种轮虫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产卵量、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尾突臂尾轮虫更能适应较低的环境温度,而镰形臂尾轮虫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东海毛颚动物夏季垂直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雅蓉 《生态学报》1985,5(2):175-186
本文材料取自范围为123°—129°E,26°30′—32°30′N的东海。主要在水深超过80米的测站进行垂直分层采集。采集层次为0—50米,50—100米,100—250米,250—500米,500—1000米,1000米—底。网具用附闭锬装置的大型浮游生物网。资料的整理系沿200米等深线划分为两部分(A区和B区)进行计算和分析。经鉴定的毛腭类计4属21种,它他大多数分布子100米上层,数量和种类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优势种肥胖箭虫分布于0—250米,少数能分布更深,但数量集中于100米上层。2个近似种——海龙箭虫与百陶箭虫的垂直分布有所不同,前者几乎只在A区,主要在50—100米;后者A、B区皆有,50米上层居多。微箭虫的分布有避开表面的趋势。第一次采到大头箭虫、拟漂移箭虫和钩剌真(?)虫等个别标本。钩剌真(?)虫是冷水种,分布深度随纬度而异。  相似文献   

9.
稻褐飞虱雄虫第二种鸣声及其生殖竞争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傅强  唐晓清 《昆虫学报》1997,40(3):254-260
本文研究了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雄虫第二种鸣声(SMVS)及其生殖竞争意义,结果如下:1.SMVS是2头或2头以上同种雄虫共栖一处时才产生的特殊信号,不同密度, 不同虫龄雄虫SMVS的呜叫习性不同,虫龄和温度对SMVS有明显影响。2.具SMVS行为的雄虫在求偶、交配系列行为中的优势逐步明显,最终成功交配的SMVS雄虫达70.2%,而非SMVS雄虫仅“14.9%。3.回放SMVS录音可以显著降低稻褐飞虱交配率(下降41.0%)。 SMVS是一种生殖竞争信号,具种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10.
新种大连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dalianensis sp.nov.采自中国辽宁省大连市老铁山的枯死黑松.新种的鉴别特征为:体较短(雌虫:571.5~658.0 μm;雄虫:436.8~520.0μm),口针纤细(雌虫:10.0~12.7 μm;雄虫:9.2~11.8μm)具有基部球,侧线4条.雌虫阴门位于虫体60%~75%处,尾型特殊,具蜗牛触角状分叉的尾尖突;雄虫尾部向腹面弯曲成拐杖形,有1简单尾尖突,交合刺小(10.0~12.9μm),乳突3对,无交合伞.新种的近似种是大核滑刃线虫A.macronucleatus,主要区别在于大核滑刃线虫的雌虫仅具一简单尾尖突,雄虫加热杀死后呈"L"形,而非新种的"J"形.应用限制性酶切图谱(PCR-ITS-RFLP)的方法以及DNA测序为新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记述海南岛蚋属2新种。琼州纺蚋Simulium(Nev—ermannia) qiongzhouense sp.nov.和天池蚋Simulium(Simulium) tianchi sp.nov.。琼州纺蚋与其近缘种的主要区别是生殖腹板后缘具明显的中突和中骨骨化部末端分叉;天池蚋的主要特征是蛹鳃器基部具坑状器,与其近缘种的主要区别是雌虫足的颜色,雄虫生殖腹板和中骨的形状,蛹腹节7~9背板具栉刺列和幼虫肛鳃每叶分5个副叶。  相似文献   

12.
山东白头鹎的一些生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据记载白头鹎Pycnontus sinensis的分布区,北至山东南部郯城(东经118°17′—118°40′、北纬34°251—34°57′)……。1984—1988年作者在山东省泰山(东经117°5′—117°24′、北纬36°5′—36°75′)、徂徕山(东经117°16′—117°20′、北纬36°02′—36°07′)的连续观察和冬季采到的标本,得知此鸟在上述两地为留鸟。常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一带活动,多停落在树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在横断山的科学考察中,采到血蜱属Haemaphysalis一个新种,并首次发现川原血蜱Haemaphysalis(Alloceraca)primitiva Teng,1982的雄虫,记述于下。 异角血蜱Haemaphysalis(Kaiseriana)anomaloceraea Teng,新种雄蜱(图1—6) 体长2.63毫米(包括假头),宽1.51毫米。体色褐黄。  相似文献   

14.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首次对四刺盅口线虫Cyathostomum tetracanthum、碗形盅口线虫C.catinatum和蝶状盅口线虫C.pateratum的体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3种线虫在外叶冠的形状和数目、雄虫生殖锥和雌虫尾部等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四刺盅口线虫的外叶冠由20或22个小叶组成,小叶末端尖,向外翻卷;雄虫生殖锥背唇上有1对大的乳房状附属物;雌虫尾部直,尾长114 (92 ~128)μm.碗形盅口线虫的外叶冠由22个小叶组成,小叶末端钝圆,平直伸向口孔;雄虫生殖锥背唇上无明显的附属物;雌虫尾部呈“人脚形”,尾长62 (54~68) μm.蝶状盅口线虫的外叶冠由24个小叶组成,小叶末端尖,平直伸向口孔;雄虫生殖锥背唇上有1对细长的指状附属物;雌虫尾部呈“人脚形”,尾长93 (78~109) μm.研究结果为盅口线虫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更稳定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龟纹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龟纹瓢虫雌虫和雄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符台Holling Ⅱ型模型,其模型为:Na=0.9233N/(1 0.0171N)(雌虫)和Na=0.8641N/(1 0.0164N)(雄虫),瓢虫捕食豆蚜的数量随豆蚜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寻找效应随豆蚜密度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37.42(雌)、34.11头(雄)和17.25(雌)、15.8头(雄)。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E=0.3032·P^-15634(雌)和E=0.3048·P^-1.1697(雄)。干扰反应的教学模型为:E=0.8104·P^-2.1721(雌),E=0.7125·P^-2.2660,E=0.5963·P^-2.1751(雌雄混台种群)。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蚋科一新种:双翅目:蚋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云南省蚋科一新种:谭氏梯蚋Tianopteryx tanae sp.nov.。标本采自大理市郊一小溪中。新种雄虫的生殖腹板和雌虫的生殖叉突较近似于斯里兰卡的Simulium(Byssodon)languidum Davies etGyorkos,但其他特征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首次报道丽虫齿科Calopsocidae在中国及越南的分布,并记述该科1中国及越南新记录种:背突丽虫齿Calopsocus infelix (Hagen)。该种头橘红色,胸部黄褐色,腹部紫色。翅宽,微革质,两面均布满毛。雌虫生殖突发达,外瓣具刚毛。  相似文献   

18.
白背飞虱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危害在日本可追溯到公元前697年(Suenaga et Nakatsuka,1958)。1899年,Horvath根据在日本采到的雄虫标本首先建立了这个种,命名为Delphaxfurcifera,1963年由R.G.Fennah改放在Sogatella属内。  相似文献   

19.
皖西南的潜山地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南北往返迁飞的转折点,既是北迁种群的迁入区,又是后期回迁种群形成的重要虫源区。解析此地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的全过程,可为白背飞虱的异地预测和源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和MICAPS天气分析系统模拟分析了潜山白背飞虱2009年6个迁入峰次的虫源地和迁入代种群的形成,又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田间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性质及回迁种群的形成。结果表明:(1)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的迁入虫源6月上旬来自赣西及湘赣交界地区(27.2°N~28.7°N),6月中下旬来自湘南和湘东南地区(25.1°N~26.7°N),7月上旬和下旬来自湘东和赣西地区(27.1°N~28.5°N),7月中旬来自湘东南和赣南地区(25.5°N~26.8°N),7月底8月初来自赣北和赣西北(28.1°N~29.4°N)。(2)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在中稻田和晚稻田滞留危害,发生危害期延长,为后期回迁提供了大量的虫源。(3)确定了潜山稻区的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2009年,白背飞虱迁入种群在中稻上繁殖一个世代后,新羽化的成虫(第3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因连续降雨而大量滞留本地继续为害中稻田,其后再迁入晚稻田危害并大量增殖,形成第4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回迁种群大量南迁。此期仍有部分个体滞留,所形成的第5代为无效虫源。  相似文献   

20.
王敦清  刘泉 《动物学研究》1981,2(3):289-29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考察队在西藏察隅采到一种病蚤属跳蚤,经签定后认为系一新种,现描述如下。 察隅病蚤(新种)Nosopsyllus (Nosopsyllus) chayuensis Wang et Liu 鉴别特征 本新种与采自土耳其阿达纳的Nosopsyllus sarinus(Jordan et Rothschild,1921)、印度西姆拉的Nosopsyllus simla(Jordan et Rothschild,1921)和印度旁遮普的Nosopsyllus punjabensis(Jordan et Rothschild,1921)等很相似。但N.sarinus雄蚤第8背板背端向上翘起,阳茎钩突端部向后延伸且呈斜截状;而新种雄蚤第8背板背端略向下弯,阳茎钩突呈鹰嘴状。新种的可动突端背缘比N.simla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