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5年我考取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的研究生.当我第一次踏进上海岳阳路320号的大门时.迎面大楼的建筑特色使人难忘.就像进入了一座科学殿堂。在这里集中了我国许多优秀的生物学家。他们作出了像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样的令世人瞩目的工作。在这个大院的原生理生化所大楼的三楼一间办公室.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第一位导师邹承鲁先生。邹承鲁先生已驾鹤西去.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老师.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爱国生物化学家。他的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2.
我走过了祖国的很多山山水水,山林的绿、土地的黄、雪山的白、天空的蓝、高原的广、平原的阔,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融进了我的血液中。而蔚蓝色的大海呢?却很茫然。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屡有阅历。东北亚的海.西欧,北欧的海,澳洲的海.南北美洲及非洲的东海岸、西海岸、南北海岸都去过.出国回来后总是感叹——中国的”蔚蓝色”在哪里7今年五月,我跟随中国渔政船来到了中国南海.二十多天的经历让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蔚蓝色”——我找到了!  相似文献   

3.
“我一年只开业100天.赚100万台币”,“那你可以干200天.赚200万.干300天.赚300万啊”.“我的老板青蛙要休息,游客很多,青蛙可就要跑走了,我们这些工友可就要失业了。”这是2009年我们来台湾的第一个早晨,一边吃着当地特色早餐.一边和我们住宿的桃米生态民宿“绿屋”主人邱富添继续着昨夜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2002年的藏北之行.让我真正领略了那里的神秘与自然.也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那是我藏北之行的最后一站——那曲的班戈。经过整整一天高原上的颠簸后.晚上我坐在了一位叫李一超的援藏干部用牛粪烧得暖暖的屋里。没想到李一超的一个故事让我那一夜几乎是彻夜难眠。  相似文献   

5.
灰椋鸟是北京城区比较常见的乌.它们在城市中生息繁衍,6月初,我在北师大校园内这棵毛泡桐的树洞中发现有两只灰椋鸟交替进出,立刻意识到它们在这里做窝了,而且已经开始孵卵了,刚刚它俩正交接班。因为是在校园的教学楼之间,所以人来人往非常喧闹.清晨这里晨练的人也很多.而且这棵大树下就有一位老人在练功.并不时地发出非常规的怪音,肢体动作也甚是奇特夸张。但这些都没有影响这对灰椋乌的繁殖活动。这样一来.我对拍摄有了信心,毕竟拍照只是架个相机,并无其他大的动作和声音。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我密切关注着这窝灰椋鸟的繁殖进程.很幸运.如愿地拍摄到了亲乌哺育幼雏的镜头。  相似文献   

6.
偶遇画眉乌     
事情发生在2011年的6月.虽然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四个月的时间.但我对这件事情却依然记忆犹新。记得那天是6月8日.我们塘洞保护站的杨能俊、赵勋国、赵美周和我一行4人,来到李家坳进行常规的野外巡护。那天的天气很凉爽.上午9:40左右,我们到达了李家坳。周边一片灌木丛,其中零零星星有一些杉树的影子。我们刚准备坐在坳口的石头上休息一会儿.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叽叽喳喳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记忆中,坦帕之旅真是惊心动魄!在登机前,我被5个身穿印有“不让灵长类测试者P.M.CONN博士进入南佛罗里达大学(USF)”字样T恤衫的人群追赶,差点无法登上飞机。我前住坦帕,是因为我被选为南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副院长的最终候选人。跟踪我的人是动物权利活跃份子,他们了解到我的行程,因此采取了行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朱承聃先生是我国最早研究扬子鳄的学者之一。他去世后,我接手了这部分工作。1955—1956年.我会同浙江、江西、安徽的林业部门全面调查了扬子鳄在这些省份的历史分布区域。调查结果显示.江西和浙江已无扬子鳄分布,而安徽的种群严重衰退。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扬子鳄的研究停顿了。  相似文献   

9.
”地震时我正在屋里,摇得很厉害.过去也经常有地震,但这次不一样,那个山就像牛羊全身抖动那样地抖!时间太长了,好像非要把房子摇垮不可。我就感到头晕.好像要压到胸口了.再看山上有的地方有石头滚下来。”这是九寨沟管理局的桑吉开车到机场接我们时.一见面就告诉我们的。  相似文献   

10.
山野的呼吸     
作为一个爱好野生动物、尤其是猫科动物的摄影师.我永远忘不了1999年盛复的一次经历。那一天我在北京动物园狮虎山看到了这样一只东北虎,它蜷卧在笼室一角,体格比我想象得还要巨大.但却神情萎顿,一束阳光透过天窗正好照亮它硕大的头部。它原本是昂着头张望的.但又动作极慢地把头放下米。  相似文献   

11.
“地震来时,我正带着一台照相机和一台摄像机站在跌水崖环路边的一个向外突出的陡崖上面,这个山是东西走向的,我面朝北.背后就是青川的唐家河保护区,我站的这个地方是大熊猫觅食时常走的路的上方,因为在竹林里想拍到大熊猫实在太难了.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发现这里是拍摄大熊猫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12.
陶丝雨 《化石》2010,(3):26-27
一天妈妈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去云南古生物化石考察的活动,我听了非常想参加。我们出发之前,我和妈妈做了准备工作.我复习了地球生命的起源,妈妈看着地质时代图表,她说出每个时期,我就用笔画出从古生代的寒武纪到新生代诞生的各种生物,我从软体动物画起,贝壳、三叶虫、千足虫、蝎子、恐龙、蛇、剑齿虎、猛犸象……一直画到人类。我还复习了恐龙时代的知识,又准备了一些问题要问科学家。  相似文献   

13.
我跑横断山那几年.爸爸已经90高龄.他天天自己“北京拨电话来询问我的行踪 .连犄角旮旯的小地名也不放过。可惜当时我并不理解。我所追踪的那片珍稀植物的避难所,那个被称为“地球表面最凶险的褶皱区”.正是长征中爸爸最难忘的地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回忆录     
罗宗洛遗著简目一.留学日本十三年(917-1930)o二.任教国内四所大学(1930-1944)三.台湾之行(1945-1946,1948)附:接收台湾大学日记四.担任所长期间(1944起)附:我的学术活动留学日本十三年1917年复我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回家度暑。在乡下一住就个把月,及至回到上海,想升学,则时已9月初,各大学都招生完毕,无处可投考了。我只得到母校请教于校长王培苏先生。培师劝我东渡日本去学医,说日内可能有校友要回日本去读书,和他同行诸事方便。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件事,一无准备,不知如何是好,故没有表示同意,也不拒绝。以…  相似文献   

15.
《生态科学》2006,25(5):429-429
自从2002年我刊由广东省生态学会和暨南大学合办以来,我刊的影响因子稳步提高。据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统计:我刊的影响因子由2004年的0.420提高到2005年的0.538。  相似文献   

16.
张保信先生是公元1932年8月生的,和我同岁。是我二十多年的虫友.记得第一次碰到他是1961年夏天的晚上.我和当时来台采集昆虫的白水隆博士(现为日本九州大学荣誉教授),在台北怀宁街的三时庄旅馆聊天时,他和另-一个人加入,而白水教授介绍得知他是这次和白水教授一起去采集的张保信先生.  相似文献   

17.
“当时我们家刚吃完饭.我正给我9个月的儿子在衣柜里找衣服呢.脚下剧烈摇晃起来,就听爸妈在外屋喊‘地震了!快跑!’”抱着孩子的这个妇女名叫杜玲,她一边回忆着当时情况一边带我们到她以前的家去。之所以说是以前的家是因为那个地方根本没有任何房屋的痕迹.一座不小的土丘垮塌下来.将她的家完全埋住了。  相似文献   

18.
摄影师笔记     
初到贵州茂兰生物圈保护区,我就被当地保护完好的喀斯特森林和奇特的自然景观所震撼。而大山里那些古旧的寨子,老百姓们真实的生产、生活状态和喜恐哀乐也让我无时无刻不悬系在心.只能用手中的相机定格一个个场面.记录下让我心动的瞬间。  相似文献   

19.
我是1965年来到这里的,当时6个队.每个队大概有12户左右.家畜不是太多,主要的草都是野生动物吃的。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到底具体数量有多少.但是估计起来一个队大概总共有3000左右的牛羊。天天都能看见黄羊、藏野驴和野牦牛,也有白唇鹿,都成群结队的。  相似文献   

20.
尤玉柱 《化石》2009,(1):54-61
在上一期《化石》杂志中,我在“夜闯黄河滩”一文的最后,提到了杨钟健老所长赴河南考察工作期间接见我们野外工作队的梗概。文章刚刚刊出,《化石》杂志主编郭建崴就打电话到我家里.问起杨老当年与我们在一起还有什么令人难忘的故事,希望我能抽空写出来,以作为对杨老逝世30周年的一点点追思。回眸往事,45年前杨老的音容笑貌再次映回我的眼前。现在还以“夜闯黄河滩”中的部分场景做承上启下的引子.让我继续带着读者重新回到过去,一起来感受杨老集科学巨匠和慈善长者于一身的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