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盘Ju属鱼类口吸盘的形态分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崔桂华 《动物学研究》1993,14(4):307-312
本文从研究盘Ju属鱼类口吸盘的形态结构入手,探讨它们口吸盘结构分化的进化意义和生物学意义。具大,小吸盘的两个类群是盘Ju鱼类的演化进程中分化优的两个自然类群,它们为适应不同的栖息环境,吸盘的微观结构和须的长短等进一步分化,分化途径在两个类群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云南盘鮈口吸盘发育、表面亚显微结构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盘鮈口吸盘发育可划分为5个时期,这一过程在盘鮈属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吸盘发育过程或多或少暗示了盘鮈的起源和演化,为进一步探索它们的起源提供了一点线索。吸盘的一些细微结构不失为好的分类性状,有助于系统分类和进化研究。在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宏观和微观形态比较相结合的基础上,阐述口吸盘的功能和适应意义。口吸盘是抵御急流冲击的吸附器官和运动辅助器官,在取食活动中的作用更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以盘鮈属鱼类作为内群,以巴马拟缨鱼作为外群。通过形态比较共筛选出85个稳定的特征,形成形态特征状态矩阵表。以PAUP4.0b软件,采用均权方式,在无序和有序状态下分别按Heuristic、Branch-and-Bound以及Bootstrap等3种方式计算和构树。每种方法计算均得到唯一的1棵树,最大简约树与严格一致树、Bootstrap值检测树呈现微小差异。但仅最大简约树体现了各种之间先后分化的次序以及各姐妹群之间的关系,所以选择最大简约树作为盘鮈鱼类的系统发育树。其结果显示,盘鮈具小吸盘的种类与具大吸盘的种类分别构成了A、B两支。B支又可分为C、D两支。其中,C支的种类以吻端形成1对明显珠星,甚至形成吻突而区别于同属中具大吸盘的其他种类。运用Component(2.0)软件计算,得到盘鮈属种类分布河流的唯一分支树,其结构基本与水系的地理分布成对应关系。盘鮈属鱼类祖先的形成时期应为第4纪中期之初或更早。古云贵高原是盘鮈属鱼类的起源、分布和分化中心。云贵高原面的抬升与河流的袭夺促成了盘鮈属鱼类的多次分化和扩散,由此形成了该属鱼类的现今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云南盘鮈不同地理居群的形态变异及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采自中国元江、南盘江和金沙江水系的233尾云南盘鮈和短鳔盘鮈鱼类标本,按采集点地理位置就近的原则归类分为11个组,共测量了21个框架结构性状和22个常规性状。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比较云南盘鮈各地理居群间的形态差异;并期望补充云南盘鮈与短鳔盘鮈的形态学鉴别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全部标本聚集在一起没有分离。差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组内、元江组内及短鳔盘鮈与各水系间标本的差异系数均达不到亚种水平。南盘江组内,仅组7(罗平八大河)和组8(广南大里塘)标本的"腹鳍起点-背鳍起点距/体长"的差异系数大于1.28,但仅凭一个性状不足以用来区分云南盘鮈的不同地理居群;组7(罗平八大河)和组6(罗平多依河)标本的"腹鳍起点-背鳍起点距/体长"这一比例性状的差异系数大于1.28,但这一比例性状亦没有与其他性状构成一定的性状组合,不足以用来从形态上区分云南盘鮈与短鳔盘鮈。这就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类群,或在不同水系分布的同一物种均会发生分化;另外,利用形态度量学未能找到进一步区分云南盘鮈与短鳔盘鮈的形态学证据,今后需要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寻找二者间新的分类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盘鮈属鱼类的分类研究及两新种记述(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盘鮈属是我国鲤科鱼类的一个特有属,过去已记录7种,因早期发表的云南盘鮈原始描述简略,国内又无人察看过模式标本,造成一些种名归属混乱。本工作在核对多数种的模式标木或地模标本的基础上,对盘鮈属鱼类的分类性状重新估价,认为多鳞盘鮈 D.polylepis Huang不能成立,为长鳔盘鮈 D.macrophysallidos Huang的同物异名,予以归并,经整理本属鱼类可分为8个种,其中具2个新种,文中给出了分种检索表,还就过去分类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云南盘鮈属Discogobio鱼类四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分布于云南的盘鮈属(Discogobio)鱼类进行了整理,发现其中四个是以往文献中所没有记载过的新种,定名为多鳞盘鮈Discogobis polylepos,sp.nov.长鳔盘鮈D.macrophysallidos,sp.nov.长体盘鮈D.elongatus,sp.nov.短鳔盘鮈D.brachyphysallidos,sp.nov.现记述如下。新种的全模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鲤科是鱼类最大的科, 在中国淡水鱼类组成中鲤科鱼类的成分占一半以上. 鲤科鱼类的演化过程代表了东亚淡水鱼类的整体演化过程. 为探讨东亚鲤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共分析了包括18种新测序列在内的54种鲤科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 分析的物种涵盖了鲤科鱼类的12个亚科并对问题较多的亚科(Danioninae)和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进行了广泛的采样.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使用了多种方法, 包括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 亚口鱼科(Catostomidae)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被指定为外类群, 3种方法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并支持一些亚科的单系性, 如鲌亚科(Cultrinae)、鯝亚科(Xenocyprinae)、鮈亚科(Gobioninae)(包括鳅鮀亚科Gobiobotinae). 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类群, 雅罗鱼亚科被分为两个互不相关的类群; 东亚雅罗鱼群与鲌亚科和鯝亚科形成一单系类群; 而欧洲、西伯利亚、北美的雅罗鱼形成另一个单系群. Howes所定义的鲤亚科在NJ树和ML树中得到有力的支持并位于系统树的基部. 高体鳑鲏(Rhodeus sericeus)代表的鳑鲏亚科的系统位置没有得到解决. 显示鲤科鱼类可分为3个大的类群并与其3个进化阶段相对应: 老第三纪类群包含亚科的东南亚种类和Howes的鲤亚科; 北方冷水性类群包含北方雅罗鱼、鮈亚科和鳑鲏; 东亚类群包含鲌亚科、鯝亚科、雅罗鱼东亚种类和亚科东亚种类. 老第三纪类群代表鲤科鱼类的原始阶段, 北方冷水性类群对应于鲤科鱼类对全球变冷的反应, 而东亚类群则显示青藏高原急剧隆升后, 在东亚季风气候条件下鲤科鱼类的大量分化.  相似文献   

8.
连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连江梯级开发至12级,为了解梯级开发后连江鱼类群落状况,于2009年3月和2010年4月对连江上、中、下游7个代表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98种,分属于9目20科75属。海南墨头鱼Garra pingi hainanensis、南方长须鳅鮀Gobiobtia longibarba meridionalis为连江新纪录种。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鳈Sarcocheilichthys parv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餐Hemiculter lecuisculus等小型鱼类在鱼类群落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对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结果表明连江鱼类被划分为3个类群,即下游河口类群、中下游类群及中上游类群;S2、S3两个站位鱼类物种多样性(H’)、丰富度(D’)和均匀度(J’)均高于其他站位。通过对连江各站位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发现:河宽、温度、海拔、pH值和水坝之间的距离5个因子与鱼类群落相关性较强(P<0.05)。与历史资料对比后发现,连江鱼类种类、分布、生态类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是长江常见小型鱼类,分布广泛于干支流,资源量较大。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mt 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对长江中上游干流江津、荆州、监利、洪湖、黄石江段及支流赤水河、湘江等7个江段共217尾银鮈样品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银鮈群体Cyt b基因序列分别检出了81个变异位点和97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66和0.008 6。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长江中上游银鮈群体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两两比较分析发现,赤水河群体与其他群体基因交流程度低,遗传分化显著,其他群体间没有显著遗传分化。中性检验结果不支持银鮈历史上发生过群体扩张。  相似文献   

10.
杞麓湖鲤属鱼类分化在鳃耙超微结构上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周伟  刘德胜 《动物学报》1990,36(3):222-226
本工作以杞麓湖的鲤属鱼类为研究对象,应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各物种鳃耙形态结构的分化,探讨同域型物种分化在鳃耙超微结构上的表达形式。鳃耙的形态分化是多层次的,且不同物种鳃耙的分化可在各层次独立进行,也可在层次之间出现交叉,从而使分化形式丰富多彩。杞麓湖鲤属鱼类鳃耙分化模式对研究云南高原湖泊其它类群的物种分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6.
泽蛙单倍体细胞RNA含量对胚胎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栖类单倍体的综合症以及死亡原因,前人有许多不同认识,本文用实验说明,单倍体细胞的RNA含量不及二倍体的一半,并认为,单倍体泽蛙的死亡原因与其细胞中RNA含量不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