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2012年6-12月,在宁波市象山县东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对主养三疣梭子蟹池塘两种混养模式(模式Ⅰ: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黑鲷、菲律宾蛤仔混养;模式Ⅱ: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黑鲷混养)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与比较。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13属19种,其中,原生动物3属3种;轮虫2属5种;枝角类2属3种;桡足类6属8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模式Ⅰ(370 ind./L)〉模式Ⅱ(209 ind./L);平均生物量模式Ⅰ(17.974 mg/L)〈模式Ⅱ(18.102 mg/L)。Margalef指数为0.22~0.81;Shannon-Wiener指数为1.28~3.03;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4~0.96,均值都是模式Ⅰ〉模式Ⅱ。 相似文献
2.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早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胚胎发育早期(卵裂至原肠胚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卵排至体外约52h后开始卵裂,卵裂方式为表面卵裂,卵裂至256细胞时,胚胎发育进行了囊胚期。囊胚为实囊胚,囊胚后期,16个排成例嗽叭形的预定内胚层细胞与聚在其附近的其他细胞一起内陷形成原肠。预定内胚层细胞脱离原肠后,进行1次切向分裂,形成卵黄细胞和内胚层细胞,与此同时,胚工细胞不断分裂,产生视叶原基和胸腹原基,不久,2个胞腹原基逐渐愈合形成胸腹突。随胚胎发育,在似桥细胞带上出现大颚原基、大触角原基,随后大大触角原基与视叶原基之间的腹中线上发生口凹,在小触角原基产生后,胚肥发育进入卵内无节幼体期。 相似文献
3.
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89年9月-1991年1月、作者利用透射电镜在超微结构水平研究了浙江舟山沿海的三疣梭蟹的卵子发生过程。实验结果得自于12次取得的150号样品。根据核和胞质的变化我们把该蟹的卵子发生分为五期;卵原细胞分裂转化为卵原细胞;卵母细胞发育早期;卵母细胞发育中期;卵母细胞发育晚期;卵子形成期。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发生和发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进行连续组织切片,以揭示其消化系统的发生和发育。结果显示前肠,中肠和后肠皆发生于原肠胚期,前肠在第1期卵内蚤状幼体阶段发育成胃与食道,胃开口于卵黄囊,后肠肠上皮细胞在第1,2期卵内无节幼体阶段尚未形成有序排列,至第1期卵内蚤状幼体时始形成后肠腔,到第2期卵蚤状幼体时与中有肠连接,中肠在第2期卵内蚤状幼体阶段发育成杯状结构,孵化前与前肠贯通,形成完整的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5.
三疣梭子蟹精子的发生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28
用透射电镜观察三疣梭子蟹的精子发生过程及精子的超微结构。发现精原细胞较大,卵圆形。核大而圆,染色质分散,附着于核膜之内侧。胞质少,内含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等结构。初级精母细胞比精原细胞略小,卵圆形,核内染色质凝聚成团块,散布于核质中,除线粒体外,胞质中尚含有很多内质网小泡和游离核糖体。次级精母细胞多边形,核卵圆形,染色质致密,线粒体等含量均下降。早期精细胞质中由内质网产生许多颗粒,这些颗粒合并成为大 相似文献
6.
7.
三疣梭子蟹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三疣梭子蟹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育,光学显微镜下镜检切片,在第二期卵内无节幼体阶段开始观察到脑;第二期卵内状幼体阶段,前脑由视神经层、侧原脑和中央原脑组成,与位于食道两侧的中脑和后脑形成完整的脑。三疣梭子蟹胚胎期腹神经链由1对大颚、2对小颚和2对颚足所对应的神经节以及腹部神经链组成。光镜下大颚神经节可于第二期卵内无节幼体阶段观察到,2对小颚和2对颚足神经节则在第二期卵内状幼体阶段观察到;腹部神经链则在第三期卵内状幼体阶段观察到。三疣梭子蟹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腹神经链组成,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组成,脑位于背部,通过2条围食道神经与腹神经链相连。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的形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阶段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9.
基于 DArT 标记的三疣梭子蟹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疣梭子蟹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动物。目前,其养殖业的蟹苗主要还是依靠野生资源,但种质(生长速度、肌肉品质和抗病性)退化现象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了解个体、种群和物种遗传多样性。报道了一种检测三疣梭子蟹多样性芯片技术(diversityarraystechnology,DART)。DArT技术采用芯片可同时检测数百个基因座,即使没有基因组DNA序列信息也可以分析遗传多态性。采用了风tL/TaqI复杂性降低方法,多态性效率为12.5%。利用多样性芯片杂交获得313个DArT标记。这些DArT标记用于点制多态性富集芯片,DArT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informationcontent,PIC)。最后根据0/1矩阵获得UPGMA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样品间的遗传多样性与文献报道一致。芯片质量检测中包括赋值重复性为99.1%,同一样品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不显著,其差异介于0.7%~1.6%。研究表明,DArT技术具有高通量和低成本的显著特点,该技术可为三疣梭子蟹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肌肉的营养品质及其风味物质含量差异性。方法: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浙江省台州市和山东省日照市三疣梭子蟹肌肉中的基本营养成分,以及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及矿物质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山东省日照市养殖雌性三疣梭子蟹肌肉中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浙江省台州市养殖雌性三疣梭子蟹(P<0.05);山东省日照市养殖三疣梭子蟹肌肉中SFA、MUFA和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浙江省台州市养殖三疣梭子蟹(P<0.05);山东省日照市养殖三疣梭子蟹肌肉中肌苷酸(IMP)和腺苷酸(AMP)含量均显著高于浙江省台州市养殖三疣梭子蟹(P<0.05);山东省日照市养殖雌性三疣梭子蟹肌肉中甜菜碱含量显著高于浙江省台州市养殖雌性三疣梭子蟹(P<0.05)。结论:不同产地养殖三疣梭子蟹肌肉中营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并对其风味及营养价值产生影响,可能与水域环境、遗传基因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可为三疣梭子蟹的品质评价及养殖繁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经口灌10 mg/kg恩诺沙星后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口灌给药后,三疣梭子蟹肝胰腺、肌肉和血淋巴组织中的恩诺沙星达峰速度快,肝胰腺和血淋巴在给药24h都有双峰现象出现。恩诺沙星在肝胰腺、肌肉、血淋巴中的Cmax分别为11.235μg/g、0.850μg/g和0.858μg/g,Vd/F为7.954 L/kg、10.367 L/kg和0.345 L/kg。t1/2β分别为283.361 h、47.869 h和17.681 h,AUC分别为245.618μg/g.h、24.753μg/g.h和20.111μg/g.h。给药后5 min在肝胰腺中即可检测到恩诺沙星的代谢产物环丙沙星,而肌肉和血淋巴在给药后2 h才能检测到,其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用3P97软件对各组织中的药时数据进行房室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口灌给药后,恩诺沙星在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的代谢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而环丙沙星不能用房室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12.
养殖梭子蟹血卵涡鞭虫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7—9月,浙江舟山人工养殖梭子蟹相继发生一种被当地渔民称为"牛奶病"的流行性疾病,并引起大量死亡。病蟹蟹体消瘦,肌肉白浊,蟹盖内可见大量乳白色液体。对带有典型病症的濒死病蟹进行细菌分离,未分离到细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病蟹血淋巴急剧下降,代之以大量的寄生原虫,该寄生虫在病蟹的肝胰腺、鳃、心脏、肌肉等部位大量侵袭,并引起这些组织发生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病变,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肿胀、变性、坏死,某些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碎裂或崩解。电镜观察乳白色体液及病变组织,可见大量寄生原虫,该寄生虫大小约5—7μm,多数呈卵圆形,单核或多核,具有2根鞭毛。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寄生虫为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初步认定其是引起养殖梭子蟹"牛奶病"的一种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13.
三疣梭子蟹的第二次卵巢发育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3-5月,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对第二次卵巢发育的三疣梭子蟹进行连续采样,系统研究了其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的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卵巢外部特征、卵巢发育分期及其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①三疣梭子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可以分为4期,Ⅰ期卵巢为乳白色或者淡黄色细带状,卵巢中主要为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和内源性卵黄合成前卵母细胞;Ⅱ期为淡黄色或橘黄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Ⅲ期卵巢为橘红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和近成熟期的卵母细胞;Ⅳ期卵巢发育基本成熟,肉眼可见卵粒,主要为成熟期的卵母细胞;②三疣梭子蟹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GSI显著增加,HSI变化不显著,GSI和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性,HSI和GSI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15.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三疣梭子蟹的精卵相互作用。未受精成熟卵表面较光滑、无受精孔,但有许多微孔。成熟卵外被卵膜,内为卵母细胞。在卵自然产出后,精子迅速发生顶体反应使顶体囊外翻并压入卵膜,而核仍留于卵膜外,核辐射臂不收缩且仍附着于卵膜上。三疣梭子蟹为多精着卵和多精入卵膜。精子外翻顶体囊压入卵膜后,核辐射臂陆续回缩直至消失。作用于顶体丝上的卵母细胞主动拖精作用对入卵膜精子的进一步入卵、受精至关重要,环状卵膜突起的向心伸展也有一定的协助作用。探讨了着卵精子的顶体反应、精子入卵膜的机制及卵子在精子入卵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室内养殖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生殖蜕壳和交配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外部特征观察和红外线摄像,对室内配对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生殖蜕壳和交配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近交配季节,雌性三疣梭子蟹腹甲出现蓝黑色并不断加深,游泳足掌节则最终汇聚成一轮红色月牙,这些体表特征集中出现在生殖蜕壳前期,可能是除信息素外,另一类用于交配活动的视觉信号。三疣梭子蟹的交配活动起始于两性间的求偶抱对行为,雌性完成生殖蜕壳便进行软壳交配,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随后的抱对守护行为;期间,相对于交配前后的抱对行为,三疣梭子蟹用于实质性交配活动的时间十分有限。然而,这可能是一种生殖策略:一方面,雌性可以采用抱对这种方式确保随后进行的生殖蜕壳及软壳交配过程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安全有序地完成;另一方面,作为补偿,雄性可通过交配活动在雌性生殖道内生成精子塞来保证父权,减少个体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三疣梭子蟹肌肉组织中甜菜碱、糖原及无机盐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甜菜碱、糖原及无机盐含量对三疣梭子蟹肌肉口感品质的影响,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蒽酮比色法和原子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3个发育阶段(8月份幼蟹阶段、10月份交配前和12月份交配后)的野生三疣梭子蟹肌肉组织中甜菜碱、糖原及无机盐含量。结果表明:1)肌肉中甜菜碱含量在第一阶段(8月幼蟹)甜菜碱含量最低,为172 mg/100 g,10月交配前雌蟹肌肉甜菜碱含量最高,达473 mg/100 g,但12月份交配后含量减半;雄蟹肌肉则表现为从第1到第3阶段逐渐升高趋势。2)幼蟹的糖原含量极低,仅为0.8μg/mg,交配前雌雄蟹仍保持较低水平,交配后糖原含量急剧升高,雌雄蟹分别上升至11.26μg/mg和9.61μg/mg,各是交配前的6.5倍和10倍。3)肌肉无机盐中K、Na是宏量元素,含量最高,K含量336~457 mg/100 g,Na含量131~185 mg/100 g,Fe为微量元素,含量最低,仅有1.12~1.26 mg/100 g。三疣梭子蟹肌肉中的甜菜碱含量远高于一般水产品,故蟹肉入口爽滑带有甜味,且随着肌肉中糖原含量不断增加,其风味也更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