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肿瘤多药耐药是临床上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对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状分析是研究耐药机制的基础工作,其实验思路和方法多样且较为成熟。该实验教学改革项目以"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分析"为主旨设计细胞生物学实验项目,通过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从细胞形态学、药物敏感性、耐药相关蛋白表达及功能等各方面,对野生型人乳腺癌MCF-7/WT细胞和耐阿霉素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调研并设计实验方案,在开放的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开展实验,最后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模式进行实验总结与评价。该文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实验结果展示,并从整体的方案设计、结果统计和课后满意度调查三方面进行实践总结和反思。该实验教学项目整体内容成熟、安全、稳定,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学生实验与成立生物实验小组结合学生实验多集中于实验室,教师在讲解和演示后,部分同学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要领、明确操作规程。为解决这个矛盾,选拨生物学基础好,并对生物学有较高兴趣的同学组织起生物实验小组,定期集中活动,让这部分同学成为学生实验对的“小先生”。如血涂片的制成实验,先让小组的同学在小组活动日做,掌握其制作要验。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辅导,“小先生”分别在各组示范,很快完成了血涂片的制作.青蛙和家兔的解剖也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另外,实验小组饲养的蚯蚓、制作的昆虫标本、骨骼标本等还直接服务于教学。实验小组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丰富了生物学知识,而且还影响和带动了很多同学.为实验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本中心建立了开放式网络信息平台,包括硬件和实验影像视频课件建设,并对平台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实践表明,开放式网络信息平台运行3年来在大学生创新研究及实验课件开放使用等方面已获得显著成效。不仅为本实验中心其他实验技术平台的开放管理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国内高校相关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提供了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本中心建立了开放式网络信息平台,包括硬件和实验影像视频课件建设,并对平台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实践表明,开放式网络信息平台运行3年来在大学生创新研究及实验课件开放使用等方面已获得显著成效。不仅为本实验中心其他实验技术平台的开放管理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国内高校相关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提供了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生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对导师依赖性强、缺乏刻苦和主动性的现象,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有很大差距。该文从微生物学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现代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制作标准化实验操作课件,采用灵活多变的实验教学策略;建设开放式实验指导教材,拓展延伸创新实验内容,并推荐优秀创新实验作品参加国家和自治区级的科技竞赛;加强对开放实验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修订所采用的实验教材和讲义。构建微生物学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选题、查文献、自我设计和实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主人翁精神,改变了以往微生物学实验的懒散风气,增强了学生勤于观察、乐于比较、敢于质疑、富于想象分析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教材中的“探究叶片中色素的种类和特性”实验进行了较大的整合和适当的拓展,力求增加探究性成分,并尝试运用基于问题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7.
1 探究策略 在教学班内设4个研究组(即原有的4个大组),组内又分4个研究小组,每小组3~4人,自行推选组长;在课前1个星期,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然后在研究小组内对每人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长参加所属研究组的组内交流,并由研究组组长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参加课堂上的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总结探究过程,分析成败原因.  相似文献   

8.
生物信息学课程“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虢毅  胡德华  邓昊 《生物信息学》2009,7(3):227-228,231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结合产生的新学科,是目前生命科学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根据生物信息学的学科特点及对国外医学生物信息学教育特点的分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就构建一种复合的开放式(问题探究型、小组协作探究型)、研究性(“招标式小组”、“因才施教”的专题研究型)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为我国生物信息学课程改革和与国际接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浅谈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设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3年来,围绕以技术学为中心,向单独设课及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向,分步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同时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课时计划、实验室管理及建立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教学实践层面,采用开放式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探讨了实验探究和网络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1.
高中有丝分裂观察实验成功率较低,通过细胞同步化技术及对传统实验各个步骤进行改进,改善实验的观察效果,简化操作步骤,较大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建议将本实验教学由验证性实验改进为小组合作式探究性实验。  相似文献   

12.
简介了“基于问题的二次实验”教学设计的教学结构,并以“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为例描述了该设计的一般操作程序:课前让学生尝试独立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摸索实验条件,感悟设计原理和方法,并获得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课上进行二次实验奠定基础;课首对初次实验的结果质疑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中引导小组重新设计方案和进行二次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后对结果进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中南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和目标及硬件和环境建设、实验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等内容.并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共享实验技术平台及建立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个方面重点介绍了该示范中心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为国内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4.
塔拉豆中塔拉胶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塔拉豆的研究现状,并对塔拉豆中塔拉胶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塔拉胶的分离条件为:烘炒温度为150℃,时间7 min,每小组为4颗成熟饱满的塔拉豆。烘炒后破碎,塔拉胶和其余两部分的分离效果好,塔拉胶的经济性状也完整。每个分析样品所需塔拉豆的数量:5小组(即20颗塔拉豆)为一组实验结果,三组平行实验结果经过方差分析达到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至少2个小组开始基因工程水稻的野外试验.一个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小组,另一个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小组.从前在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就职的具有经验的村井纪元也从事Louisiana州立大学的项目的研究.发起人是洛克菲勒财团诺丁汉大学生物系Edward C.Cocking等培育出导入抗卡那霉素基因的重组水稻.这  相似文献   

16.
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植物工学研究所2个小组向科学技术厅申请重组水稻的非封闭式环境的实验。重组水稻是导入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编码蛋白基因的水稻,如科学技术会议确认适合重组DNA实验方针,将在日本首次进行“非封闭式”的水稻的栽培试验。实验在农环研的实验温室进行。为在横滨市的植工研的研究室栽培农环研—植工研小组培育的重组水稻,计划将重组水稻移到有温室的筑波市实验。  相似文献   

17.
围绕微生物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以设计研究性实验为龙头,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教学体系,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在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中探索了以创新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其中"教师—研究生—创新小组"三级交互的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生为中心和纽带的交互式技能训练,是创新实践的关键。研究生以其积累的微生物学知识、掌握的实验技能和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承担本科生创新实践"指导者"角色,结果证实这一模式对本科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实验技能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等都有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助教模式的创新探索,也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植物对开放式CO2 浓度增高(FACE)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开放式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是近年研究植物对高CO2浓度响应和适应的新手段,它比以往密闭和半密闭系统对实验植物生长环境的干扰少.利用FACE系统进行研究更有助于正确地预测未来大气CO2浓度增高对植物的影响.该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简要评介了FACE系统与以往密闭和半密闭式CO2浓度增高实验系统的不同之处以及近年来利用FACE系统所作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产油嗜碱绿球藻MC-1的烟气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微藻产油成本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利用煤炭烟气培养一株具有pH快速漂移和高碱适应特性的产油微藻Chlorococcum alkaliphilus MC-1.首先于15L光生物反应器中分三组(空白组、CO2组和烟气组)进行小体积培养实验,然后在24 m2开放式跑道池中进行放大培养,研究了微藻MC-1对烟气培养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实验中,烟气组的最高生物量浓度、生长速率、藻体总脂含量和CO2固定速率分别为:(1.02±0.07) g/L、(0.12±0.02) g/(L·d)、(37.84±0.58)%和(0.20±0.02) g/(L·d),比CO2组分别提高了36%、33.33%、15.34%和33.33%.在开放式跑道池培养实验中,烟气与纯CO2的培养效果相似,烟气培养下的最高生物量浓度、生长速率、藻体总脂含量和CO2固定速率分别为:147.40 g/m2、14.73 g/(m2·d)、35.72%和24.01 g/(m2·d);烟气培养产出的藻粉中有毒重金属Pb、As、Cd和Cr的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实验同时测定了烟气培养下藻液对烟气中CO2、NO和SO2的吸收效果,结果显示,在光生物反应器和开放式跑道池培养中此三种气体的平均吸收率均高于以往研究结果.上述结果说明,该藻能适应烟气培养条件,耦合微藻MC-1产油与烟气减排的室外放大培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