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鳗鲡(Anguillajaponica)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进展马海飞(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0080)一、鳗鲡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的意义鳗鲡养殖是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水产动物养殖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创汇项目之一。我国周边地区和国家鳗鲡养殖中使用的鳗鲡苗主要产自我国,全部为天然苗。鳗鲡的产卵场在我国沿海附近。每年春季鳗苗进入我国河口水域。由于自然资源自身的产量有限,加上工业污染造成资源破坏,现 在天然苗的捕获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日趋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人工繁殖鳗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鳗苗即鳗鲡(亦称河鳗,白鳝)的幼体,每年2月中下旬始见于上海长江口,5月中下旬结束,苗汛期约70—90天。鳗鲡是一种降海性(catadromous)洄游鱼类,分布于我国的这种河鳗为日本鳗鲡(Angailla japonica)。每年秋季(9—11月)在内陆水域肥育接近性成熟的亲鳗,纷纷集群,通过咸淡水交汇处,随水流游向深海产卵。受精卵经孵化,随海潮飘流约1年后,体重逐渐长到约0.15g,体长约50—70mm 的透明棒状体,春天由河口溯上陆地河川。白色透明的鳗苗(亦称玻璃鳗)不久转黑。约经4—5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海代表性河口地区鳗苗群体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992—1994年连续3年采自海南至辽宁(包括台湾)沿海7个代表性河口地区鳗苗群体的主要形态特征比较研究结果。4项计数性状和3项度量性状,差异系数分析结果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判别函数显示,大多数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应源于遗传变异。各年差异变化无规律,可能与鳗苗漂游分布的随机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鳗鱼人工繁殖的研究,旨在摆脱苗种生产单纯依赖天然鳗苗资源的状况,并揭示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的繁殖习性和生活史。 早在1934年,Boucher曾用孕妇尿促使欧洲鳗[Anguilla anguilla (L.)]雄鳗成熟。后来,Fontalne等(1964)用鲤鱼脑垂体促使欧洲鳗雌鳗成熟排卵。1973年底,山本等(1974)获得了首批河鳗(Anguitt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的仔鱼,仔鱼成活了6天(120余小时)。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长江口鳗苗网兼捕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聚结构,文章分析了2017—2019年鳗苗汛期用定置张网采集的11870网次鱼类样本。结果显示,样本中包含兼捕鱼类114388尾,经鉴定有54种,隶属13目27科46属。其中,鲈形目占总种数的40.74%,海洋性、肉食性、底层和小型鱼类分别占总种数的44.44%、74.07%、70.37%和48.15%。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为第一优势种,数量占比达77.07%;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刀鲚(Coilia nas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也是个别年份的优势种。根据各月份间鱼类的群聚差异可将3月和4月、1月和2月各组合成1个组,两者的主要特征种分别有5种和6种,主要分歧种有10种。兼捕鱼类的平均体长仅(73.77±38) mm,早期资源占总样本数的96.65%,许多是当地经济鱼类的幼体。样本中有鳗苗16470尾, 3年平均的兼捕损伤率7.58,高于6年前的损伤率,鳗苗捕捞对其他鱼类幼体的损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河鳗(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是一洄游性的鱼类。成鳗每年重阳后,自北向南由江河中陆续降海。而鳗苗在大寒后,自南向北随着海流的暖水团进入河口,逆河而上,在淡水水域中发育成长。河鳗的经济价值很高,我国福建等省,把它视为上等食品,在国外亦颇负盛名。 根据报道,河鳗的成鱼以各种水生动物的活体为食,如小鱼、小虾、小蟹、贝类以及水蛭等,甚至于对大  相似文献   

7.
【背景】鳗弧菌是海产动物弧菌病的主要病原,在海水水域中广泛存在。鳗弧菌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会生成生物膜,形成自我保护,对其防治是水产养殖行业的一大难题。【目的】探讨致病性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BYK0638生物膜的形成特性,为进一步研究鳗弧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研究静置培养条件下鳗弧菌(V.anguillarum)BYK0638在96孔酶标板上的成膜情况,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定量检测生物膜中鳗弧菌的活力。【结果】鳗弧菌BYK0638能够在聚苯乙烯酶标板上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的OD450值在24 h达到峰值,60 h后趋于稳定;在107-108 CFU/m L范围内,鳗弧菌生物膜的OD450值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25°C时的生物膜OD450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生物膜的形成量;在p H 4.0-11.0范围内,当p H值为7.0时鳗弧菌形成的生物膜量最高,在p H值为3.0和12.0时鳗弧菌几乎不形成生物膜;在TSB培养基中加入0.03-2.00 mmol/L Ca Cl2,鳗弧菌生物膜形成量与未添加Ca Cl2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TSB培养基中加入0.03 mmol/L Mg Cl2,可促进鳗弧菌生物膜形成;Na Cl浓度为5%时,形成的生物膜OD450值最高;鳗弧菌在大黄鱼表皮黏液、肝脏、前肠、后肠组织提取液包被的96孔酶标板上形成的生物膜显著高于其他黏液和组织提取液包被组(P0.05)。【结论】致病性鳗弧菌BYK0638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形成与外界环境因子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培养时间、初始菌浓度、温度、p H、Mg2+、盐度及不同组织和黏液等各种环境因子均能显著影响鳗弧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养鳗池中常常发现一部分成鳗和幼鳗由于感染球状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长时间不摄食,背部发黑,感觉迟钝,鱼体日渐消瘦,导致病鳗死亡。给养鳗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 球状鳗居线虫寄生在鳔腔内,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人工放养池内引起鳗鲡鳃病的寄生虫是秉伪指环虫和鳗鲡伪指环虫。影响秉伪指环虫纤毛幼虫孵化的因素,与温度和寄主粘液密切相关,而与光照可能无关。在实验室里,分别用药物处理带有病原体的鳗苗,表明:用0.3—0.5ppm90%,晶体敌百虫,可达全部杀灭病原体的良好效果,1%氯化钠长期药浴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仔鳗生态失调死亡率与肠道微生态系重调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告,在1989年4月至1991年3月,为考察长江仔鳗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仔鳗生态失调死亡率及其防治方法做了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仔鳗溯河性生态失调死亡率为49.8%(可信限为46.3~53.3%);寒冷性生态失调死亡率为48.59%(可信限为43.5~53.5%)。在实验中,应用肝浆(含B族维生素),在早期喂给仔鳗治疗有效(u=2.17>1.96,p<0.05);含抗生素食物喂给无显著性效果。应用由鳗鲡成鱼和黑斑泥鳅体内分离的肠微球菌、贝内克菌和非O-I群弧菌,喂给仔鳗进行肠道微生态系重调整(readjutment of intestinal microecosystem),对提高仔鳗生理功能适应性和降低生态失调死亡率有满意效果(u=2.84>2.58,p<0.01)。  相似文献   

11.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53-660
文章研究了不同盐度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A. bicolor pacifica)幼鳗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将花鳗鲡幼鳗(9.760.36) g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11.820.04) g分别在淡水(盐度0)与盐度5、10、18水体中养殖30d, 测量每组实验鱼总重后检测胃、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 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在各盐度处理中存活率均为100%, 未出现死亡。两种鳗鲡在淡水中生长良好, 特定生长率最高, 而饵料系数最低。盐度对花鳗鲡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存在差异, 其中花鳗鲡胃、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活力在各盐度处理中均无显著变化(P0.05), 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随盐度的增加而下降; 太平洋双色鳗鲡胃蛋白酶活力在盐度10时最大, 肝蛋白酶活力在盐度18时最大, 而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在各盐度处理组无显著变化(P0.05)。这表明盐度对花鳗鲡胃、肠道和肝脏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具有抑制作用, 对太平洋双色鳗鲡的蛋白酶活力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在相同盐度条件下, 不同消化器官中同种消化酶活力存在差异, 各盐度的两种鳗鲡肠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肝脏和胃(P0.05), 胃中蛋白酶活力高于肝脏和肠道, 但不显著(P0.05)。研究发现两种鳗鲡体内脂肪酶活力相对较高, 表明其对脂肪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建议在配制花鳗鲡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饲料时, 适当提高粗脂肪比例, 有助于促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对环丙沙星与新氟康杀灭鳗弧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丙沙星(Ciproflozacin)和新氟康(Florfenicol)杀灭鳗弧菌的最高稀释度分别为10^-5和10^-4。在20℃~50℃的范围里,环丙沙星与新氟康杀灭鳗弧菌的效果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杀菌最佳pH值分别为3和5;两种药品杀灭鳗弧菌的效果均随着可溶性淀粉浓度的增加而减弱。综合各最佳因素,环丙沙星在20℃和pH3时,杀灭鳗弧菌效果提高了19.13%;新氟康在20℃和pH5时,杀灭鳗弧菌效果提高了59.47%。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沿海日本鳗鲡幼苗群体鉴别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国强  邓思明 《动物学报》1992,38(3):254-265
本文研究了中国沿海日本鳗鲡Anguilla japa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幼苗的群体问题。通过各项形态性状的观察、计量和差异统计比较,结合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所得结果表明:我国沿海主要鳗苗产区的群体,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均属同一个种、同一个种群,惟作为今后渔业资源管理的基本单元,其间尚可区分出江苏、长江口、浙江、福建、广东等若干不同的群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条件致病菌,每年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其致病机制、对其进行快速的检测鉴定是其病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础。核酸适配体因其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等多种优点,在微生物的靶标分析、检测鉴定以及致病机制等多个领域都呈现出较好的应用潜力。因此,筛选鳗弧菌的核酸适配体,利用核酸适配体对鳗弧菌相关位点进行分析鉴定,不仅能为鳗弧菌的检测鉴定提供一个新的手段,对于探索鳗弧菌相关位点在其病害防治中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鳗弧菌为靶目标,采用每轮测序的SELEX筛选方法,从高频序列中筛选鳗弧菌的核酸适配体;采用单链DNA浓度法测定核酸适配体的亲和力,研究核酸适配体对鳗弧菌的亲和特异性;采用Origin软件、选择反比例函数(Hyperbola函数)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核酸适配体的亲和常数(Kd)和最大亲和力(Am);采用磁分离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纯化出核酸适配体H5的结合蛋白,通过质谱对该蛋白质进行分析鉴定,并利用Prabi、Phyre2、Psortb 3.0等在线网站分析该结合蛋白的...  相似文献   

15.
以群体感应抑制剂—溴化呋喃酮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鳗弧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和致病因子的抑制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抑菌浓度溴化呋喃酮对鳗弧菌van I/R和luxS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利用鞭毛染色观察溴化呋喃酮对鳗弧菌生物膜以及鞭毛形成的作用,通过平板扩散法检测溴化呋喃酮对鳗弧菌胞外酶的作用。结果表明,溴化呋喃酮能够显著抑制鳗弧菌van I和luxS基因的表达量,溴化呋喃酮能够降低鳗弧菌分泌蛋白酶和明胶酶能力,能抑制鞭毛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并降低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模拟环境条件下, 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对鳗草(Zostera marina)、裸沙和石块生境的选择性和偏好性, 比较分析了刺参在不同生境的平均聚集率、行为特征(爬行、摄食与排泄行为)和生理状态(刺参肌肉ATP含量、体腔液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含量)。结果显示: (1)刺参对鳗草生境的选择和偏好显著高于裸沙生境与石块生境, 其在鳗草生境的平均聚集率达到64%, 是裸沙生境的4.5倍; (2)刺参在鳗草生境的行为活动显著高于石块生境与裸沙生境, 其爬行行为和摄食行为的出现频率是石块生境的2倍, 排泄行为明显, 刺参粪便的长度和厚度分别是裸沙生境的1.9倍和2.5倍; (3)刺参在鳗草生境的肌肉ATP含量是裸沙生境和石块生境的2倍。结果表明, 刺参对鳗草生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其在鳗草生境行为活跃, 免疫功能提高, 说明鳗草草床是刺参绿色生态牧场构建的优良生境。  相似文献   

17.
池养条件下不同规格鳗鲡的粗蛋白与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鳗缅(An尸uillaIoponlyaTemAnnsketSchlegel)又称河鳗、白鳝等,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养鳗业蓬勃发展,产品位于水产品出口创汇的前列。但是国内对于鳗闻的营养基础研究仍然滞后,阻碍了养鳗业的持续发展。蛋白质是鱼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饲料中所含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是中国日本鳗鳗苗的主要产区和仅存的成鳗渔业水域。日本鳗自长江河口至上游金沙江近3000km干流及许多支流中都有分布,但其迁移行为却不为人了解。该文分析了2008年9~11月采自长江靖江段(31o30′N,120o42′E)的153尾银色鳗样本的生物学特征,测定了其中27尾标本的矢耳石Sr/Ca值。结果显示,153尾样本中有雌性85尾、雄性68尾,雌雄性比1:0.8。雌性由3~7(平均5.52)龄组成,平均体长(669±80)mm,体重(555±229)g,丰满度1.77±0.22,性腺指数(GSI)1.32±0.31。雄性由3~5(平均4.38)龄组成,平均体长(518±51)mm,体重(234±76)g,丰满度1.62±0.18,GSI0.21±0.11。雌性的这些生物学参数均显著大于雄性(P<0.05)。依据矢耳石线鳗标志轮平均Sr/Ca值(7.99±1.05)×10-3进行判断,有17尾(即62.96%个体)为"淡水型",10尾(即37.04%个体)为"河口型"。16尾雌性中有13尾(即81.25%)为"淡水型",3尾为"河口型"。11尾雄性中仅36.36%为"淡水型",63.64%为"河口型"。对每个生长层组的Sr/Ca值分析表明,雌雄间2龄时无显著差异,但3龄、4龄和洄游龄组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预示着2龄时两者的栖息水域比较一致,但后来出现了明显栖息地分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须鳗属鱼类一新种(鱼纲,鳗鲡目,蛇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编写中国动物志(鳗鲡目)过程中,检测了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上海水产大学历年采集的蛇鳗科鱼类标本,发现其中有1新种,定名为元鼎须鳗Cirrhimu-raena yuanding sp.nov.,以纪念中国第一代鱼类学家朱元鼎教授对中国鱼类学研究的贡献。该新种由于其上颌下表面中央所具有的凹槽和头背部后1/3处的背鳍起点等特征,是已知的其他9种须鳗属鱼类中所特有的特征,可明显区别于本属的已知种类。  相似文献   

20.
鳗草在北半球温带海域广有分布,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和环境胁迫,海草床面积急剧退化.为探讨鳗草对不同环境胁迫的适应性,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对荣成天鹅湖草床的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斑块区、鳗草草场边缘和鳗草草场内部4个生境的鳗草形态和繁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叶长、叶宽、节间长度/直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分枝频率在不同月份和生境间差异显著,其中除了分枝频率最大值出现在草场边缘(88.4%)外,其他各项指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草场内部(分别为78.54 cm、7.93 mm、7.03和3.88).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的可塑性指数在各站位均较高(0.77~0.92),叶宽的可塑性(0.41~0.64)略小.不同生境中单株鳗草佛焰苞数差异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的佛焰苞数差异显著,在草场内部偏向于克隆生殖,而在人为干扰较大的斑块区倾向于有性生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