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高原的鼠兔耐低氧、血管脆性大,是研究高山生理、运动医学及老年医学的良好动物模型。同时,鼠兔对药物敏感,繁殖力强,在医学遗传学研究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日本鼠兔(O.hyperborea)、美洲鼠兔(O.perinceps)和阿富汗鼠兔(O.refescens)的核型已有报道[11],但未作带型分析。1984年,Kimura等报道了阿富汗鼠兔的染色体G.C带图形[13]。本文报道中国达乌尔鼠兔(O.daurica)染色体的带形与核仁形成区(NOR)活性,并讨论鼠兔的进化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从细胞学角度明确12种酢浆草属(Oxalis)植物核型特征与亲缘关系,探究酢浆草属植物染色体的多样性,进一步为酢浆草种质资源鉴定与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根尖压片法对酢浆草属12个物种植物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及其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7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5种已报道物种中,兔耳酢浆草(O. fabaefolia)和黄花酢浆草(O. pes-caprae)染色体数目与前人报道一致,其余3种,与先前报道存在差异,其中2n=26为酢浆草属植物中首次报道的染色体数目,共发现7种染色体基数,其中x=13为首次报道,倍性范围从2x~6x;实际染色体大小范围为0.27~2.23 μm,着丝点位置为中部着丝点区(m)和亚中部着丝点区(sm),核型类型共4种,核型不对称系数范围为56.31%~65.40%。(2)12种酢浆草属植物中兔耳酢浆草最为进化,扁平酢浆草(O. compressa)最为原始。(3)根据染色体核型相似性可将12个酢浆草属植物划分为4组。【结论】研究认为,12个酢浆草属物种具有广泛的核型多样性,核型分类结果与前人形态学分类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高原鼠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鼠兔属动物的早期人工饲养开始于Dice对科罗拉多鼠兔(Ochotona priceps saratilis)的试养,室内繁殖未成功,直至1969年Puget从阿富汗喀布尔地区,捕获野生的阿富汗鼠兔(O. rufescens rufescens),并在人工饲养下繁殖成功。日本1974年引进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实验动物化培育,供医学生物学研究用,目前已成为法、美和日本等国的实验动物。 高原鼠兔(O. curzoniac)的人工饲养始于60年代,由于鼠兔繁殖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努布拉鼠兔(Ochotona nubrica Thomas,1922)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努布拉鼠兔(Ochotona nubrica)的分类地位迄今未能得到合理解决,曾被列为草原鼠兔(O.pusilla)、灰鼠兔(O.roylei)或藏鼠兔(O.thibetana)的同物异名。作者根据原始文献、地模标本及邻近地模产地的标本与有关的鼠兔种类进行对比研究,证实了努布拉鼠兔既不同于藏鼠兔,也不同于灰鼠兔,而是一个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5.
黑唇鼠兔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黑唇鼠兔的染色体组型。证明黑唇鼠兔染色体数目2n=46,有别于达乌尔鼠兔,是一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6.
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Matschie,1907)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由Matschie(1907)发表,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意见纷纭,有人将它归入藏鼠兔(O.thibetana),有的则作为达乌尔鼠兔(O.daurica)的同物异名。经查对地模及邻近地模产地的标本,并与其相似种进行了仔细的对比,认为黄河鼠兔不同于藏鼠兔、甘肃鼠兔、达乌尔鼠兔,而是一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扩增了169号鼠兔属样本的cyt b序列,代表13个种11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下载了66条分类地位确定而完整的Cyt b序列,包括25种及9个亚种。构建了Bayesian系统发育树,计算了遗传距离,开展了物种界定分析;对13个种4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174号完整头骨和外形的20个形态学量度数据开展了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T检验;对头骨和身体外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鼠兔属包含5个亚属,分别是Ochotona, Conothoa, Pika, Lagotona 和一新亚属;5个亚属间的遗传距离在12.8%-16.0%之间;高黎贡鼠兔(Ochotona gaoligongensis)是灰颈鼠兔(O. forresti)的亚种;喜马拉雅鼠兔(O. himalayana)是灰鼠兔(O. roylei)的亚种;木里鼠兔(O. muliensis)是川西鼠兔(O. gloveri)的亚种;宁夏鼠兔(O. argentata)应为蒙古鼠兔(O. pallasi)的亚种;西伯利亚鼠兔(O. turuchanensis) 为高山鼠兔(O. alpina)的同物异名。藏鼠兔循化亚种(O. thibetana xunhuaensis)应提升为种:循化鼠兔(O. xunhuaensis);东北鼠兔长白山亚种(O. hyperborea coreana)应该提升为种:长白山鼠兔(O. coreana);藏鼠兔峨眉亚种(O. thibetana sacraria)应提升为种:峨眉鼠兔(O. sacraria); 藏鼠兔锡金亚种(O. thibetana sikimaria)应提升为种:锡金鼠兔(O. sikimaria)。通过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发现了鼠兔属1 新亚属和5个新种。新亚属命名为异耳鼠兔亚属(Alienauroa subgen. n.),属模为黄龙鼠兔(O. huanglongensis sp. n.),成员包括黄龙鼠兔新种、峨眉鼠兔、循化鼠兔,以及在龙门山和大巴山发现的2个新种,共计5个种。新亚属的鉴定特征是:耳上前缘内侧有一个密被短毛的异耳屏(Congenial tragus);头骨扁平,颅面平直;眼小,眼眶长和眼眶宽均小于其他亚属;被毛粗长而无光泽;腹毛多为灰白色。5个新种分别发现于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四川北部龙门山、四川北部大巴山、四川西部邛崃山、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朗县。我们分别将其命名为黄龙鼠兔(Ochotona huanglongensis sp. n.),扁颅鼠兔(Ochotona flatcalvariam sp.n.),大巴山鼠兔(Ochotona dabashanensis sp. n.),雅鲁藏布鼠兔(Ochotona yarlungensis sp. n.)和邛崃鼠兔(Ochotona qionglaiensis sp. n.)。黄龙鼠兔的鉴定特征是:门齿孔前段平行;脑颅扁平,颅高为颅全长的33.5%;耳大,平均20mm以上(不含耳基部的管),异耳屏三角形,但顶端圆形;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约20mm;腹面毛色以灰白为主;前后足背面灰白色,腹面黑灰色,指(趾)垫大,橘黄色,露出毛外,爪黄白色半透明。扁颅鼠兔的鉴定特征是:脑颅异常扁平,颅高约11mm,颅高仅为颅全长的31%;眼眶很小,平均6.7mm×5.6mm;个体小,体长140mm以下;体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22mm;耳小,平均17mm左右,异耳屏阔圆型,相对较小;背毛沙黄色,腹毛黄白。大巴山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异耳屏镰刀状;耳相对较小,均在17mm以下,和峨眉鼠兔、扁颅鼠兔差不多,比该亚属循化鼠兔和黄龙鼠兔小。颅高相对较大,颅面更隆突,颅高平均12.45mm, 眼眶相对较大,平均8.52mm×7.13mm。雅鲁藏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与黑唇鼠兔(O. curzoniae)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O. nubrica lhasaensi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唇缘有很窄的深灰色圈,深灰色圈外侧为灰白色;前后足底部毛浓密,趾端毛多而长,趾垫和爪隐于毛中;个体中等,体长150mm左右,比黑唇鼠兔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小得多;颅面较隆突,但与黑唇鼠兔相比,颅面相对平直;被毛黑褐色。邛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大小及头骨和藏鼠兔很相似,但该种和藏鼠兔的显著不同是眶间宽狭窄,平均4.05mm(3.64-4.19mm),而藏鼠兔眶间宽一般超过4.2mm,平均为4.45mm;该种毛色为沙色带黄色调,毛粗长;藏鼠兔为黑褐色调,毛相对较短;邛崃鼠兔前后足背面为显著的草黄色,而藏鼠兔前后足背面黄白色。  相似文献   

8.
棕色田鼠罗伯逊易位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 Milne-Edwards,1871)又称北方田鼠,主要分布于我国。前苏联、蒙古的少数地区亦有分布,前苏联学者称该鼠为中国田鼠。关于该鼠的染色体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仅推测罗伯逊易位是引起该鼠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及其染色体数目多态的主要原因。本文详细研究了该鼠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类型与个体染色体数目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性个体(2n=51)的G带带型及其联会复合作中三价体的存在,完全证实了  相似文献   

9.
我国内蒙古褐斑鼠兔一新亚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褐斑鼠兔(帕氏鼠兔或蒙古鼠兔)Ochotona pallasi的记录,过去只有Thoma(1912)根据新疆哈密县天山的6标本所发表的哈密亚种O.p.hamica。我们于1972—1973及1975—1976年间在内蒙古和新疆采到一些褐斑鼠兔标本。经研究,采自新疆北塔山的13个标本属蒙古亚种O.p.pricei,为我国亚种的新纪录;采自内蒙古的11个标本则为新亚种,描记于下。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鼠兔通过取食对高寒草甸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的个体生长特征。2012年在青海省果洛州矮嵩草草甸,以高原鼠兔喜食植物(豆科和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控制研究高原鼠兔取食(对照组、低密度处理组、中密度处理组、高密度处理组)对植物个体生长特征的影响。研究显示:在实验前期(5月和6月),喜食植物个体特征基本上无明显规律;在实验后期(7月和8月),随着高原鼠兔取食强度增大,高原鼠兔喜食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平均高度、分蘖枝数、分蘖枝长度、丛幅均呈下降趋势;叶片长度和叶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2.高原鼠兔喜食植物个体特征的增长率对照组显著高于高密度处理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豆类植物在其生长后期与高原鼠兔的取食强度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高原鼠兔取食强度在阈值(中、低密度)内有利于垂穗披碱草的生长,但超过其阈值的取食强度不利于其生长。(2)高原鼠兔高强度的取食对其喜食植物个体的生长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广泛分布于秦岭山脉1100米以上地带,且以太白山的数量最为集中。我们于1964年7—8月在北坡各植被带对该鼠兔的生态做了一些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615小鼠标准染色体组型与G带染色体核型,提供可靠的细胞遗传学背景资料。方法成年615小鼠8只,雌雄各半,提取骨髓细胞,制片,镜检。确立615小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选择10个典型细胞测量染色体基本数据。G带染色。结果615小鼠的染色体数目为40条,XX为雌性,XY为雄性。所有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X染色体相对长度仅次于第1对染色体,Y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在第4对染色体和第5对染色体之间。G显带条数与小鼠有很大差异,接近于大鼠。结论615小鼠的核型为2n=40=2×19m+(x)m+(y)m,G显带共262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道了厉螨科鼠颚毛厉螨 Tricholaelaps myonyssognathus 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为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n=6,2n=12),雄性体细胞具有6条染色体,雌性体细胞具有12条染色体。所有染色体均为单着丝粒,其着丝粒位置分别为中部(1和2号)、亚中部(3号)、亚端部(4号)及端点(5和6号)。C-带为着丝粒带。G-带的有35条深带。  相似文献   

14.
四川甘孜州发现白化高原鼠兔丁晓涛,谢文彬甘孜州畜牧科学研究所康定626000石渠县草原站高原鼠兔(Ochtonacurzoniae)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是严重危害草原的害鼠。白化高原鼠兔在四川还未见报道。1992-1993年笔者曾在石渠县尼呷镇(海拔...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处于性休止期的雄性高原鼠兔在不同光周期饲养后体重和性腺重量的变化,同时 对其血浆睾酮水平和松果腺褪黑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1)无论在长日照、自然光照、或是短 日照条件,高原鼠兔的体重无明显差异(P>0. 05);2)长日照组鼠兔的睾丸、附睾、输精管和精 囊腺远重于自然光照组(P<0.001)和短日照组(P<0.001);3)长日照组鼠兔血浆睾酮的含量 明显高于自然光照组(P<0.001)和短日照组(P<0.001);4)长日照组鼠兔松果腺褪黑激素含 量远低于自然光照组(P<0.001)和短日照组(P<0.001)。结果表明:高原鼠兔是长日照动物。  相似文献   

16.
草原栖息高原鼠兔的社会行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绪言 我们对行为进化的认识是通过比较两个栖息环境完全相反而形态相似、相互关联的鼠兔种而得到提高的。这里,我们提出了青藏高原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社会行为的第一手详尽资料,然后用该种的社会行为与已作过深入研究的北美鼠兔(O.Princeps)加以比较。这两种鼠兔在许多方面都是进行比较研究的理想对象:它们的形态特征相似,然而栖息地却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家兔染色体Giemsa带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是一种常用 实验动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遗传学研究.周 宪庭曾对家兔染色体组型作了研究[1],并测定 了各对染色体定量特征。但由于某些染色体相 对长度、形态特征不明显(如A组4-10号等), 仅用一般方法很难彼此区分,这就迫切需要应 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对家兔正常带型进行研究。 基于这种设想,我们对家兔进行了_Giemsa显带。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鼠兔寄生虫感染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亦称黑唇鼠兔,是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科(Ochototonide)、鼠兔属(Ochotona)的啮齿类小型哺乳动物,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现已查明的分布地区有青海、西藏及四川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毛茛科鸭跖花属的核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毛茛科鸭(足石)花属Oxygraphis Bunge 3种植物的核形态。其间期核均为复杂中央染色微粒型,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染色体基数为x=8。脱萼鸭(足石)花O.delavayi的染色体明显大于鸭(足石)花O.glacialis和细叶鸭(足石)花O.tenuifolia的染色体。结果支持鸭(足石)花属是毛茛科毛茛亚族subtrib.Ranunculinae的一个自然成员以及脱萼鸭跖花可能是该属的原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虎斑游蛇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各种蛇的染色体数目、组型、带型及 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探讨蛇的分类及其演 化均有一定意义。关于蛇类染色体的研究自 Thatcher (1922)首先报道后,相继Nakamura (1927、1928、1929, 1935), Bhatnager(1960), Manroe(1962), Bergak(1963、1964、1965、1966, 1968, 1969), Itoh(1970), Bickham(1976)等对 游蛇科(Colubridae)、眼镜蛇科(Elapidae)、海 蛇科(Hydro户hdae),蜂科(Vipiridae)等科的部 分蛇类的染色都有所报道。但国内只近年有所 报道,研究不多[1,2,37。关于虎斑游蛇(Natrix tigrina lateralis (Berthold) ]染色体的研究未见 报道。为此我们对虎斑游蛇的染色体组型作了 研究和分析,现将研究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甲醇与冰醋酸(3:1)固定液固定30分钟。重复 固定3次,最后用空气干燥法制片。1:10的 Giemsa液(pH7.2 )染色30分钟。 染色体标本制成后,在油镜下计数100个 以上完整的、分散良好清晰的中期分裂相检查 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再选取20个优良的中期 分裂相照相放大。参照Denve:体制测量方法, 进行染色体配对和组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