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1973—1975年对东湖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列出了31种东湖底栖动物的名录,比较了各湖区各类动物的现存量及其在不同年份的变动情况,进而估算了全湖底栖动物资源的蕴藏量。此外还分析了7个优势种在现存量中的意义及分布型式。环境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的密度有随水深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昆虫和寡毛类在密度和生物量方面从属于湖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它们的生物量与湖水的有机物耗氧量也有从属关系。对以上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数学描述。讨论了底栖动物在渔业上的合理利用问题,测算了湖中底栖动物的供饵能力,提出了青鱼和杂食性鱼类的增放量。从水质生物监测的角度,根据底栖动物的密度或生物量推算出五项生物指标数值,对各湖区污染程度和年变化情况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草海底栖动物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3年的调查结果,列出寡毛类12种、软体动物9种、甲壳类2种、水生昆虫27属和其他底栖动物2种名录;对各类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在不同季度和一年的变动情况及分布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估算了全湖底栖动物资源的蕴藏量。以底栖寡毛类动物的密度,从水质生物监测的角度,对草海湖区污染程度作了初步评价。讨论了底栖动物在渔业和鸟类上的合理利用问题。测算了湖中底栖动物的供饵供食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疆福海底栖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1985年7月在新疆福海四个湖区的7个断面39个采样点上计采到寡毛类9种,水生昆虫42种,软体动物11种,其它动物7种。在调查湖区中以小海子的种类最多,大海子最少。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1083个/m2,生物量为18.544g/m2。不同湖区中的现存量有一定差别,密度以中海子为最大,生物量则以“七十三公里”湖区为最高。文中扼要分析了环境条件对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12月对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季度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并进行了水质评价。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6种,其中寡毛类5种,软体动物10种,水生昆虫15种,其他动物6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和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i akamusi),四者密度之和占总密度的88.1%。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119 ind·m-2和83.23 g·m-2。底栖动物的种类数、优势种和现存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差异亦较大。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对南四湖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总体上处于中污染状态,从季节上来看,春季和冬季的水质略好于夏季和秋季;从各湖区来看,南阳湖和昭阳湖处于重污染状态,独山湖处于中-重污染状态,微山湖处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5.
武汉东湖水网区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水质的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4-9月间三次对武汉东湖水网区15个水体的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0种,隶属于16科41属,其中严东湖底栖动物种数最多,有28种;北湖、青潭湖和杨春湖仅2-3种,其他水体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定量分析表明,在超富营养及富营养湖泊中,优势类群均为寡毛类和水生昆虫摇蚊科种类,只是所占比例有所差异;中营养湖泊严东湖,密度上水生昆虫占优势,为总量的59.1%,生物量上软体动物占优势,为总量的96.4%;青山港中,密度上寡毛类占优势,为总量的63.6%,生物量上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为总量的99.1%。采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Goodnight-Whitley指数(GI)及Biotic Index生物指数(BI)对东湖水网区水体及武汉周边的南北咀、肖四海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BI的评价结果与湖泊现实情况基本相符,推荐Biotic Index生物指数作为东湖水网区底栖动物生物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2009年5月(丰水期)对新疆塘巴湖水库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7种,主要属于摇蚊类和颤蚓类,其中以羽摇蚊群为优势种.各期底栖动物现存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以平水期为最大,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0 ind/m2±1.12 ind/m2和0.83 g/m2±0.03 g/m2.不同种类的底栖动物密度在各采样期亦差异显著(P<0.01).相似性指数显示平水期和枯水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中等相似.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塘巴湖水库水体达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新生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格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长江口新生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变化格局,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对九段沙湿地的3个沙洲以及各主要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春季最高,夏、秋季下降,秋季末和冬季回升的趋势,整体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分布不均匀。夏季上沙和中沙底栖动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四季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空间梯度为下沙>上沙>中沙。由物种组成分析可知,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与优势种的消长有关。各季海三棱藨草带和藨草带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芦苇和互花米草次之,光滩区域最低,且群落季节波动大。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生境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土著种芦苇生境下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3年8月到2004年8月对长江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的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共采到底栖动物26种,隶属4门6科,总平均密度为276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0.301g/m2,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和前突摇蚊幼虫。与其他同类型的水库比较香溪河库湾的现存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同时显示随着蓄水时间的延长,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在逐渐增加。霍甫水丝蚓和前突摇蚊幼虫等耐污种发展为优势种,表明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寡毛类的平缓发展说明目前香溪河库湾的沉积情况尚不严重。  相似文献   

9.
为系统了解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 于2016年5—6月和10—12月对长江干流宜昌-安庆段进行2次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96种, 水生昆虫种类数最多, 占总数的49.0%。大部分物种(58.7%)的出现频率都较低(<1%), 且各江段种类组成差异较大。大型底栖动物密度为(213±58) ind./m2, 生物量为(0.202±0.066) g/m2。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汛前汛后差异显著, 汛后种类数和现存量均明显下降。与建坝前资料相比,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较大改变, 种类数增加, 现存量下降。环境分析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流速, 底质和水质的影响不大。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下降与建坝后干流冲刷加剧有关, 针对底栖动物保护, 建议开展水沙调节、营造缓流生境并加强洲滩保护。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调查了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土壤因子影响,共调查到大型底栖动物30种,主要由甲壳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及昆虫幼体组成,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堇拟沼螺(Assiminea violacea)、焦河蓝蛤 (Potamocorbula ustulata)、中国绿螂 (Glaucomya chinensis)和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为优势种,且生物密度四季变化明显.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处于最高水平,多样性指数最高.夏季密度和生物量最低,物种多样性也较低,分布较不均匀.秋、冬季生物种类数与生物量差异不显著,生物密度冬季较秋季高.春、夏、秋季底栖动物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均未与土壤因子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冬季土壤湿度与有机质含量与底栖动物密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浙江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者分别于2010年4月(春季)、11月(秋季),2011年8月(夏季)和2012年2月(冬季)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8种,根据其食性类型划分为浮游生物食者、植食者、肉食者、杂食者、碎屑食者5种功能群.各功能群平均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浮游生物食者>肉食者>植食者>碎屑食者>杂食者,平均生物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肉食者>杂食者>植食者.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各功能群的密度和生物量季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溶解氧、溶解态无机磷和表层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排序轴对功能群-环境关系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可以较好地解释功能群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杭州西湖的底栖动物,在25个布点,四季采样,共获54种。其中寡毛类22种,摇蚊幼虫18种,其它各类动物14种。如果不包括三潭内湖,则西湖中只采到21种。底栖动物的加权年平均密度为443.9个/m~2,生物量为1.473g/m~2;摇蚊幼虫的数量居次。软体动物相当贫乏,与该湖富营养化程度较重,底泥松软,水生植被缺乏有关。在苏堤以西3个湖区,底栖动物的数量明显高于东面两个湖区,反映了环境条件的差异。西湖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如霍甫水丝蚓等,Ig数值表明它们均呈聚集分布。然而在水草繁茂的三潭内湖,底栖动物多达48种,优势种组成也有较大差异。文中对底栖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动作了分析,并对底栖动物的鱼产潜力进行了初步估算。  相似文献   

13.
滦河中游干流底栖动物种类及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琳  甘泓  傅小城  王芳 《生态学杂志》2009,28(4):671-676
2007年10月对华北地区的重要河流——滦河干流中游段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流底栖动物种类较为丰富,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7种,其中优势种有5种;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4 g·m-2,平均密度为1128 个·m-2;蜉蝣目有1种在各采样点均出现,说明滦河中游干流水质较好;下游段动物多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值都较小,上游段相应均较大,底栖生物分布与具体生境条件密切相关,下游段人为扰动使得生境质量较差,不利于底栖动物生存繁殖。  相似文献   

14.
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汉东湖是一个浅水富营养湖泊,其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夏季的优势种群是一些体积很小的硅藻类曲壳藻(Achnanthes spp.),其他大部分季节是绿藻门的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和硅藻门的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不同样点间的底栖藻类现存量差异不显著,但优势种类不同,以团集刚毛藻为优势的绿藻在处于中富营养区域的磨山样点比例最高,以变异直链藻为优势种的硅藻在严重富营养化的水果湖样点中比例最高。底栖藻类月平均现存量(以叶绿素a计)的时间变化格局为夏季最低(41.5μg/cm2),逐渐增加到秋、冬季节的最高峰值(55.3μg/cm2)。造成东湖夏季底栖藻类现存量低的原因是雨季水体环境的不稳定性和水位升高造成的低光照。不同样点间的chlb、chlc及chlb/a、chlc/a值具有显著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显示:在东湖的富营养化条件下,过渡的富营养化能增加底栖藻类群落中硅藻的比例,却降低了绿藻的比例;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底栖藻类群落结构具有特异性,分析底栖藻类群落结构可以用来评价水环境健康状况。东湖底栖藻类现存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与浮游藻类不同,它和水温成显著的负相关,但温度和浮游藻类并不是影响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生物量变化的直接因子。团集刚毛藻等底栖丝状藻类给各种底栖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在东湖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东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 2 0 0 0年 11月和 2 0 0 1年 4月在 12 1°~ 12 7°E、2 6°~ 32°N之间的东海水域所设的 30个取样站所采集的5 2 6号采泥和 973号拖网样品 ,共计 392种大型底栖动物 ,报道了东海大陆架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392种底栖动物中 ,多毛类 95种 ,软体动物 131种 ,甲壳类 118种 ,棘皮动物 4 8种。从分析结果看 ,底栖动物的种数自北向南和由近岸 (西部 )向外海 (东部 )逐渐增多。调查海区春季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 7.2 1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 132 .95个 /m2 ;秋季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 8.79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 10 1.4 5个 /m2 。春秋季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等值线分布趋势无明显变化。在春秋季底栖动物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组成中均以多毛类占主要地位 ,春季生物量以多毛类和棘皮动物占优势。与 195 9~ 196 0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对东海底栖生物的调查结果比较 ,当前东海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分布格局和生态学特点无明显变化 ,但春季的生物量较 195 9年低。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青海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关键驱动力, 于2011-2012年分4次对青海湖区主体湖、3个子湖和5条入湖河流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8个分类单元, 隶属于3门5纲15科, 主体湖区、咸水和淡水子湖及入湖河流分布有9、5、9和15种; 它们的密度分别为455.8、1562.7、741.3和331.2 ind./m2; 生物量为1.18、3.70、2.75和4.53 g/m2。优势度分析显示, 喜盐摇蚊为主体湖区绝对优势种(占总密度的83.32%)。Surfer模拟显示, 主体湖区东南部沿岸带的密度和生物量最高, 湖心区最低; 高峰值主要出现在布哈河、菜挤河等大型河流入湖的河口附近。CCA分析表明: 青海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水体pH、水深、总氮和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驱动。    相似文献   

17.
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5月-2010年2月对滆湖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采集到底栖动物共35种,隶属于3门25属;优势种类为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克拉泊水丝蚓(L.claparedeianus)、中华河蚓(Rhyacodrilussinicus);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为374.1ind·m-2,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最大,占年均密度的77.4%,最大密度出现在夏季,春季最低,St14年均密度高于其他站点;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生物量为17.78g·m-2,软体动物对生物量的贡献最大,占年均生物量的97.4%,夏季生物量最大,冬季最低,St14年均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各个站点;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密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H’)、Margalef多样性指数值(D)、Pielou均匀度指数值(J)和BI指数值表明滆湖水体处于中度到重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8.
研究香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特征情况,发现高翔蜉、萝卜螺、河蚬、湖沼股蛤、四节蜉为香溪河水系优势分类单元,各季节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冬季的生物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说明冬季的河流生境最适宜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存。香溪河刮食者丰度最高,撕食者最低,表明香溪河着生藻类丰富;固着型底栖动物在香溪河底栖类群中丰度最高,说明香溪河河流流速较快,生境更适宜固着型动物栖居。不同季节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水位调控措施治理互花米草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睿照  张利权 《生态学报》2009,29(5):2639-2645
采用物理控制措施治理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蔓延和扩散,对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跟踪了崇明东滩治理互花米草示范样地内水位调控措施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波动,实施持续水位调控措施样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样地.破堤排水后的恢复样地中,随着恢复时间延长,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丰富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应用DCA排序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水位调控措施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位调控措施会对盐沼植被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在治理互花米草水位调控措施结束后可逐渐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20.
放牧对滩涂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5月(春季)和10月(秋季),调查了放牧对上海市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调查采样设置3个样区,其中Ⅰ、Ⅱ样区在放牧区,Ⅲ样区在非放牧区,3个样区均在潮间带的中潮带,共计90个样方.采集到底栖动物13种,其中节肢动物7种,软体动物4种,环节动物2种.Ⅰ、Ⅱ和Ⅲ样区春季分别有6、8和10种,秋季6、8和12种.各样区秋季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均高于春季,春、秋季各样区的平均密度又均以Ⅲ样区最高.生物量与密度变化大体相似,以Ⅲ样区最高.与Ⅰ、Ⅱ样区相比,Ⅲ样区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最高,说明放牧改变了底栖动物种类分布的格局,使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且放牧对崇明东滩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