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三大沿海城市群滨海湿地的陆源人类活动影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毅杰  俞慎 《生态学报》2013,33(3):998-1010
随着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干扰日益强烈,研究滨海湿地陆源人类活动影响规律对于滨海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三大沿海城市群(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围海造地(直接因子)和流域污染物(营养盐、非点源无机污染物)输入(间接因子)表征1990-2000年间滨海湿地的陆源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及规律.研究发现,虽然围海造地仍然以农业用地为主(>50%),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随人口城市化率增高而增加,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最高;在环渤海湾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超过60%的滨海湿地面积受到高或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影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则有44.7%的滨海湿地面积处于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及以上.通过叠加围海造地和污染物输入双重陆源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强度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平均强度指数达到0.79,且处于中等及以上影响强度区域面积比例达到78%,均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滨海湿地区域.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强影响区域多集中分布于河流人海口、较为发达城市滨海区以及海岸线附近.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剧,滨海湿地正面临着退化的威胁。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滨海湿地在时空格局等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以Google Earth Pro(GEP)s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解译了1990—2020年中国滨海地区的遥感影像,提取不同年份滩涂湿地面积,分析了过去30年间滨海滩涂湿地空间分布变化,从自然原因和政策变化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滨海滩涂湿地时空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滨海滩涂湿地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总面积减少了42.98%,其中光滩面积减少了46.30%,盐沼面积增加了4.95%。不同省份滩涂湿地面积变化总体趋势与全国一致,与国家政策紧密联系;但不同年份各省份因发展需求和压力不同,滩涂湿地的变化的进程有一定差异。泥沙沉积和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是滩涂湿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是滩涂湿地变化的重要人为因素,通过出台严格合理管控政策可以促进中国滨海滩涂湿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滨海盐沼湿地有着较高的碳沉积速率和固碳能力,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盐渍土壤是滨海盐沼湿地碳收支研究中最大的有机碳库,研究其碳沉积与埋藏对于理解滨海湿地碳收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滨海盐沼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土壤有机碳库与沉积速率、盐沼湿地有机碳的埋藏机制、全球变化与滨海盐沼湿地碳封存等几方面对滨海盐沼湿地有机碳沉积与埋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今后研究应侧重:1)加强对控制滨海盐沼湿地碳储存变异的基本因素的进一步研究;2)对测量滨海盐沼湿地沉积物碳储量和沉积碳埋藏速率的方法进行标准化;3)对潮汐影响下滨海盐沼湿地碳与邻近生态系统之间的横向交换通量进行量化;4)探明全球变暖的影响和生产力的提高是否可以抵消因呼吸增强而造成的有机碳降解速率的升高.确定固碳速率变化驱动因子,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碳埋藏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提升我国滨海盐沼湿地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4.
滨海盐沼湿地有机碳的沉积与埋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盐沼湿地有着较高的碳沉积速率和固碳能力,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盐渍土壤是滨海盐沼湿地碳收支研究中最大的有机碳库,研究其碳沉积与埋藏对于理解滨海湿地碳收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滨海盐沼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土壤有机碳库与沉积速率、盐沼湿地有机碳的埋藏机制、全球变化与滨海盐沼湿地碳封存等几方面对滨海盐沼湿地有机碳沉积与埋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今后研究应侧重:1)加强对控制滨海盐沼湿地碳储存变异的基本因素的迸一步研究;2)对测量滨海盐沼湿地沉积物碳储量和沉积碳埋藏速率的方法进行标准化;3)对潮汐影响下滨海盐沼湿地碳与邻近生态系统之间的横向交换通量进行量化;4)探明全球变暖的影响和生产力的提高是否可以抵消因呼吸增强而造成的有机碳降解速率的升高.确定固碳速率变化驱动因子,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碳埋藏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提升我国滨海盐沼湿地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5.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微生物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分,在土壤发育、物质循环和污染物净化等诸多土壤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健康具有重大影响。系统梳理了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综述了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状况、水文因素、生物入侵、全球变化、湿地开垦、石油污染等因素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了4个方面的展望:(1)加强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下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响应机制;(2)强化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理;(3)深化滨海湿地水动力条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4)开展土壤微生物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综合研究。研究以期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敏  张丽云  崔丽娟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2016,36(23):7509-7518
滨海湿地是介于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生产力,能为人类提供诸多生态系统服务,但它又是对人类活动极为敏感的生态脆弱区。沿海经济的发展使湿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湿地多样性丧失、服务功能退化等。在阐述滨海湿地特征及其服务产生机理的基础上,介绍了运用经济学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价的进展,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最后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评估所面临的困难一方面来自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来自经济学方法的局限性。因此今后的研究应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入手,注重生态学及经济学理论的结合,改善评估方法,提高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为湿地资源管理及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稳定同位素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位于海陆交错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特征、很高的服务功能和巨大的资源潜力,但同时也受到人为活动的严峻威胁.作为天然示踪物的稳定同位素为研究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本文着重探讨了稳定同位素在滨海湿地动物食物源和食物网结构、滨海植物水分来源和利用效率、环境污染和生物入侵等全球变化对滨海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当前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如食物网研究中样品处理方式和富集度的确定,水分来源研究中水分抽提方法和仪器选择等,展望了稳定同位素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评价以及碳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仝川  罗敏  陈鹭真  黄佳芳 《生态学报》2023,43(17):6937-6950
滨海盐沼、红树林和海草床蓝碳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高效的固碳-储碳能力,准确测定滨海蓝碳湿地生态系统碳汇速率,对于评估滨海湿地碳中和能力、生态恢复新增碳汇规模及碳贸易至关重要。深入思考滨海蓝碳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定义的内涵,提出狭义碳汇和广义碳汇的概念,介绍沉积物碳累积+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法以及生态系统碳通量收支法2个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多的滨海蓝碳湿地碳汇速率测定方法,特别是深入分析作为开放系统的滨海盐沼生态系统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速率测定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梳理中国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速率的测定结果及国家尺度滨海蓝碳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规模,最后提出中国在滨海蓝碳湿地碳汇速率测定实践中急需加强的基础研究领域,以期为科学地计量中国滨海蓝碳湿地生态系统碳汇速率与碳汇规模提供方法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论文以盐城滨海湿地黄沙港东北侧至四卯酉河口岸段向南延伸4 k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指数和GIS等方法,利用1984—2020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探讨了湿地景观格局和人为干扰度的动态变化及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研究区的自然景观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人工景观持续增长,不断向海推进,并逐渐取代自然景观成为研究区的主导景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各斑块连接性减弱,景观多样性降低,但2013年后破碎化程度有减轻趋势;研究区人为干扰度在1984—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2013年变化趋于平稳,2013年后干扰程度有所减轻;干扰重心由陆向海逐渐迁移,干扰贡献景观类型从耕地转为水产养殖塘。相对于研究区北部,南部区域的人为干扰度变化跳跃性大,中部核心区人为干扰则较为平稳;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影响剧烈,不同程度的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且人为干扰过程与自然演替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性。研究表明,将研究区多年景观动态变化与人为干扰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把握景观变化与人类干扰之间的关系,为盐城滨海湿地的管理、保护及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论文以盐城滨海湿地黄沙港东北侧至四卯酉河口岸段向南延伸4 k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指数和GIS等方法,利用1984—2020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探讨了湿地景观格局和人为干扰度的动态变化及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研究区的自然景观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人工景观持续增长,不断向海推进,并逐渐取代自然景观成为研究区的主导景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各斑块连接性减弱,景观多样性降低,但2013年后破碎化程度有减轻趋势;研究区人为干扰度在1984—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2013年变化趋于平稳,2013年后干扰程度有所减轻;干扰重心由陆向海逐渐迁移,干扰贡献景观类型从耕地转为水产养殖塘。相对于研究区北部,南部区域的人为干扰度变化跳跃性大,中部核心区人为干扰则较为平稳;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影响剧烈,不同程度的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且人为干扰过程与自然演替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性。研究表明,将研究区多年景观动态变化与人为干扰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把握景观变化与人类干扰之间的关系,为盐城滨海湿地的管理、保护及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主编的话     
<正>今年是《生理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90周年。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和学报编委会决定编辑出版一期"庆祝《生理学报》创刊90周年"学术专辑,邀请学界资深院士、学报前任主编和本届编委会的编委为专辑撰稿。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学报的约稿得到这些被邀请人的积极响应,使本期专辑得以如期出版。在此,我谨向各位撰稿人致以衷心的谢意。在本期专辑里,我们发表了杨雄里、韩济生和陈宜张三位院士以及姚泰、朱培闳和赵志奇三位前任主  相似文献   

12.
盐沼和红树林等滨海湿地支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食物网,其中底栖动物群落在滨海湿地食物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营养枢纽作用,但也极易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作为中国滨海湿地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互花米草入侵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食物网关系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互花米草入侵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会对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食物网关系造成影响,但具体的入侵后果和影响程度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本文主要从原生植被覆盖状况、入侵时间、互花米草生长特征以及底栖动物类群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互花米草对滨海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阐述了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底栖动物食物网关系的变化及其潜在机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滨海湿地管理中应予以关注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宁潇  胡咪咪  邵学新  吴明 《生态科学》2017,36(4):166-176
杭州湾湿地位于我国南北滨海湿地分界线上, 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野外调查和功能模拟实验, 结合杭州湾湿地10 年定位观测数据, 使用市场价值法、碳税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对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估算。结果表明, 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约为1127.83×108 元, 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气候调节功能、水质净化功能以及固碳功能。杭州湾湿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 浅海水域、淤泥质海滩、人工湿地、草本沼泽、潮间盐水沼泽、林地。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同时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周长久 《生态科学》2011,(Z1):109-112
一、项目简介特呈岛目前正面临着滨海湿地退化与丧失、环境污染、海岸侵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世界性问题。2009年12月,由广东省生态学会牵头负责,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申报了"湛江特呈岛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于2010年3月获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Landsat 8 遥感影像的解译, 根据莱州湾滨海湿地特征并结合野外实际调查, 得到2013-2016 年莱州湾滨海湿地景观类型, 并分析景观格局变化与植被及土壤因子耦合关系。结果表明, 2013-2016 年莱州湾天然滨海湿地面积减少, 人工滨海湿地面积增加。至2016 年莱州天然滨海湿地面积811.41 km2, 人工滨海湿地面积1256.01 km2,分别占39.25%和60.75%, 人工湿地中90%以上为养殖池和盐田; 滨海湿地向建设类转化的趋势明显; 天然湿地植被的变化与滨海湿地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着显著相互作用, 植被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是景观类型演变的驱动力因素, 其变化可以间接反应湿地变化后生态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疏浚泥用于滨海湿地生态工程现状及在我国应用潜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华梅  高杨  王银霞  娄全胜  谢健 《生态学报》2012,32(8):2571-2580
疏浚泥传统的海上倾倒方式现已成为海洋的主要污染来源,而将疏浚泥应用到滨海湿地生态工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疏浚泥应用于滨海湿地生态工程在国外的系统研究超过40a,工程运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综述了海洋疏浚泥运用于滨海湿地生态工程的研究前沿和工程运用现状,同时分析其典型的生态工程案例,以期为我国的技术推广提供参考。疏浚泥用于生态工程用途主要有:(1)生态保育下沉和侵蚀性海岸湿地:人为补给疏浚泥可以补偿因高程降低或者海岸侵蚀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上通常采用疏浚泥薄层覆盖法。(2)生态修复受损的滨海湿地:疏浚泥作为基质恢复和重建其潮间带生境,修复因围垦等人类活动严重受损的湿地,从而恢复湿地植被群落;(3)建造人工生态岛:将疏浚泥堆置于便利处,形成自然疏浚泥岛,按照不同的设计高程创造出不同的生境,随着自然的演替,岛屿演替成为生物多样性高和生境丰富的岛屿。以国际上的疏浚泥生态工程运用为借鉴,结合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滨海湿地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分析疏浚泥在我国滨海湿地生态重建和生态修复等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为缓解我国海洋产业经济发展和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衢  贺桂珍  吕永龙 《生态学报》2020,40(15):5210-5219
提高滨海湿地保护利用管理水平对于保护滨海湿地,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选择沿海辽宁、河北、天津等10省市作为研究区域,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滨海湿地保护利用管理效率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处理,代入到非导向超效率SBM(Slack-Based Measurement)模型中计算得到2006—2015年各省市滨海湿地保护利用管理效率值。结果表明:2006—2015年沿海10省市滨海湿地保护利用管理效率评价值总体上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变化情况;在100个决策单元中,达到有效的决策单元占71%,无效决策单元占29%;滨海湿地保护面积不足和资金投入冗余是无效决策单元效率值低下的主要原因。在效率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湿地保护利用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滨海湿地位于海陆交界,具有初级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及微生物驱动的营养元素循环活跃等特点,同时也是大气中一氧化二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N_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第三大温室气体,而全球90%以上的N_2O排放由微生物主导,并与滨海湿地氮循环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滨海湿地系统中N_2O的产生与转化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驱动下N_2O的产生过程,以及氮元素及其与碳、硫和金属元素耦合过程中产生N_2O的代谢途径,N_2O排放的时空变化与微生物调控,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揭示微生物驱动的N_2O产生及环境调控机制,为减缓全球变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环太平洋经济带更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有活力的经济圈,究其原因是其所在的海岸带自然条件优越,不但提供交通便利和海洋性气候,而且其核心部分—滨海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系着海岸带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滨海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调节水文过程、改善水质、支持植被、提供动物栖息场所等生态服务功能。滨海湿地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也起重要作用,以我国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滨海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 利用山东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2011-2013 年)及其它分析数据, 在借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的基础上, 构建了山东滨海自然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体系, 借助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污染防治成本法、碳税法、专家评估法、费用支出法等国内外常用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对山东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估。结果表明: 山东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2203.32 亿元, 其中供给服务功能价值为1200.3 亿元, 占总价值的54.48%; 调节服务功能价值为590.94 亿元, 占总价值的26.82%; 支持服务功能价值为18.66 亿元, 占总价值的0.85%; 文化服务功能价值为393.69 亿元, 占总价值的17.87%。直观的货币价值突显了山东滨海自然湿地对区域经济及生态的重要性, 同时也为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