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达尔文带着《圣经》及对其的虔诚登上了贝格尔号,他那正统的基督徒形象最初常常招致水手们的取笑。但这样的情形随着航程一站又一站的延续在逐渐地改变。改变源于他随身携带的另一本书——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一卷,书是行前亨斯罗作为礼物送给他的。海上的航行漫长乏味,达尔文还倍遭晕船的折磨。《地质学原理》成了他忘却痛苦的最佳良药,因为书中描绘的"沧海桑田"给他打开了一个审视世界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远古动植物遗骸变为化石的概念由来已久。晚唐末期(公元十世纪)诗人陆龟蒙描绘松柏化石时有诗吟道:“东阳多名山,金华为最大。其间绕古松,往往化为石”。可惜诗中“化为石”始终未能演变成名词“化石”。当古生物名词英文“Fossil”一词译成中文时,开始称为“殭石”,见于玛高温口译、华蘅芳笔述的《地学浅释》一书中。(此书为现代地质学之父的英国莱伊尔(原译赖尔)所著,原名《地质学原理》。该书译本卷四、卷九、卷十三的篇目中,均作“殭石”。殭为僵的异体字,  相似文献   

3.
地海捞针     
正层层叠叠的地层就像是厚厚的书卷,沉积了地球亿万年来沧海桑田的历程,化石正是这部书卷中的独特文字。古生物学家的任务就是解读这些由化石所书写的地层,讲述地球的历史与故事。如何了解地球的过去?最简单的解读就是,如果在某地区发现了某种海洋生物的化石(比如某种贝壳),就可以因此而推断出该地区曾经是海洋。但是,古  相似文献   

4.
新发现     
《化石》1987,(4)
加拿大皇家博物馆最近在美国地质学会上宣布寒武纪地层中化石的新发现,引起许多古生物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正>近代的进化论先驱布丰(1707-1788)原名乔治·路易·勒克来克,是法国博物学家,自32岁(1739年)起担任巴黎植物园主任,从此几十年如一日,以植物园为基地研究自然历史,为人类贡献了宏篇巨著——共44卷的《自然史》(前36卷于布丰在世时完成,后8卷由他的学生于1804年整理出版)。布丰观察、研究大地、山脉、河川和海洋,探寻地表变迁的根源,指出地球的历史应比《圣经》上说的几千年要长得多。布丰认为,地球  相似文献   

6.
张绅 《植物生态学报》1986,10(3):238-239
H.Walter和S-W.Breckle两位教授合著的德文版《地球生态学》的第二卷《热带和亚热带的专门生态学》,已于1985年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Stuttgart)的Gustav Fischer Verlag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在前言中指出,地球生态学的第一卷《全球观点的生态学基础》(此书简介请参阅本刊8卷4期),是从全球的观点回答了生态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它是第二、第三卷的一个导论。而第二、第三卷,可以说是专门生态学,是按气候带进行划分的。它可作为大学的参考书。术书与H.Walter 1968年的《Die Vegetation der Erde Vol.I.Tropische und Subtropische Zonen》是有一定的继承性,并是该书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最大的差别是  相似文献   

7.
由已故著名古生物学家P.C.Sylvester-Bradley教授创办、英国微体古生物学会组织出版的介形类立体图册(《A Stereo-Atlas of Ostracod Shells》,以下简称立体图册),自1973年创刊至今共出版14卷,一般每年1卷,每卷2期或4期,视稿源情况而决定期数。一般第1期于5月30日出版,第2期于11月30日出版.近年来,每年常出4期,每期通常刊载15篇文章。据统计(截止于1986年11月30日),自创刊以来,在立体  相似文献   

8.
张绅 《植物生态学报》1984,8(4):347-348
1983年,联邦德国斯图加特(Stuttgart)的Gustav Fischer Verlag出版社出版了著名生态学家和植被学家Heinrich Walter以及Siegmar-W.Breckle两教授合著的德文版《地球生态学》((?)kologie der Erde)的第一卷《全球观点的生态学基础》((?)kologische Grundlagen in globaler Sicht)全书共分三卷。后两卷虽还未见到,但从第一卷的目录中已知第二卷为《热带和亚热带的专门生态学》(Spezielle (?)kologie der Tro-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刊物《Palaeoworld》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自2006年开始由世界著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从2013年起《Palaeoworld》正式成为SCI刊物,被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收录(SCI-Expanded)。《Palaeoworld》主要发表以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为主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面向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以及对演化生物学、历史地质学等感兴趣的专家和学生。发表文章主要包括以下领域:  相似文献   

10.
<正> 本刊(季刊)自创刊至今,历时36年,已出版了30卷,总共114期.36年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本刊曾两度变更中文刊名;1967至1972年期间,还被迫停刊6年;1960、1966和1972年出版的三卷,每卷只有2期.这一混乱情况,给读者带来许多不便,编者深感歉意.现借本刊出版第30卷的机会,将这一情况作一些说明,以示对读者负责.本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办.1957年初创时,中文刊名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此名与当时中国各自然科学分支学科主要出版物的性质相一致,都是学报类的.外文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A》,1964年突出—字母 A,为《VERTEBRATA PALASIATICA》,意即古亚洲的脊椎动物,这与中文刊名的涵义不完全一样.盖创刊时前辈古生物学家有意欲将此刊物办成国际  相似文献   

11.
吴胜明 《化石》2021,(4):66-70
<正>莱伊尔之中文译名·阅读原文《地质学原理》(以下都简称为《原理》)的作者,为英国著名地质学家,其名为Charles Lyell,本书译为"莱伊尔"。周邦立、周国信译的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著的《一个自然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以下都简称为《环球旅行记》)中则把莱伊尔译为"赖尔"。徐邦梁先生主编的《普通地质学》在"绪论"中写道:"英国地质学家莱尔(1791-1875)提出‘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你看,他又译为"莱尔"。  相似文献   

12.
1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大约 6亿年前 ,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 ,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 (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 ) ,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 ,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事实 ,并大感迷惑…  相似文献   

13.
虽然现代地质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实主义原理,但人们发现还需要重新认识这一假定的意义,即对越夹越多的地质现象的解释,需要依赖于那些在当今地球上观察不到的地质作用。在地质学中,我们必须考虑如何解释那些发生在远古时期的地质现象。那时的地球具有与现在不同的温度,大气的组成也十分不同,或地壳还没有发展到今  相似文献   

14.
在距今11 000年前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曾发生过一场生物大绝灭。因为它已被科学家研究得比较清楚 ,所以在1971年 ,它便被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劳普和斯坦利写进了教科书《古生物学原理》。作者称它是“新生代时唯一的大规模成群绝灭事件”。1978年此书被译成中文在北京的地质出版社问世。可惜它只是一本教科书 ,所以读者十分有限。同时 ,我在下文将介绍 ,世界各国学者热烈地讨论这一事件的时间是20世纪的60 -70年代 ,那时中国正值十年动乱。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我国的大多数人对于这次大绝灭是比较陌生的。1998年 ,孙…  相似文献   

15.
盖志琨 《化石》2012,(3):58-60
2012年5月12—13日,“地球生物学论坛——深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演化”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戒嘉余、周忠和、舒德干、焦念志、殷鸿福、金振民,以及来自分子地球生物学、生物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生物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沉积学、地层学、地球微生物学等地球生物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二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吴胜明 《化石》2021,(2):63-66
从今天开始,笔者来谈谈个人学习英国19世纪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 1797~1875)先生的经典著作《地质学原理》的心得、体会、收获并与各位交流、共享. 因为这本书是讲地质学的,就要了解地质学是什么,笔者从中国两位著名地质学家的工作讲起,并且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介绍.  相似文献   

17.
同号文 《化石》2015,(2):15-18
<正>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是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但他却将人生的最美好年华贡献给了中国的古生物学及史前考古学事业;在1923至1946年期间,他累计在中国工作了17年;他在中国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古生物学、地质学及史  相似文献   

18.
乐森(王寻)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创始会员和名誉理事,现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今年适逢乐森(王寻)教授八十五寿辰,为祝贺他从事地质科学和教育工作六十年,中国古生物学会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联合在北京大学举行学术讨论会,会议从5月8日到10日,参加会议的有乐森(王寻)教授的好友、同事和学生共600多人。  相似文献   

19.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由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杨钟健、裴文中等人奠定了古生物学的基础,这是人所周知的;但在我国出现的第一本系统介绍化石知识的著作——《地学浅释》,却很少为人所知了。1873年中国杰出的数学家华蘅芳与美国玛高温一起翻译了著名的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学原理》,当时译本叫《地学浅释》  相似文献   

20.
古生物学家狄克逊所著《人类之后》一书,1981年同时在伦敦、多伦多、悉尼和纽约问世。这位想象力极其丰富的学者,描绘了五千万年后的动物世界。善于绘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