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楸属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变种依据形态——地理学方法建立,且用同工酶方法进行了检验,分析了原变种和新变种的阴极同工过氧化物酶。整个酶谱为六组:1,2,3,4,5,6,第5组酶谱为二者所共有;新变种具1,4,5组,原变种则具2,3,5,6组;根据酶谱,新变种与原变种也易区别。  相似文献   

2.
用ITS序列研究杨属各组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杨树是重要的工业用材树种。我国杨树遗传资源丰富 ,分布范围广泛 ,不少种为我国特有。开展杨属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研究 ,对丰富的杨树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有着重大意义。杨属 (Populus)全世界约 10 0余种 ,属下通常分 5个组[1] 。胡志昂等[2 ] 对杨属不同组间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 ;李宽钰等[3]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白杨组、青杨组、黑杨组 2 0个种作了遗传分析。但是在杨属系统分类上还存在着许多混乱 ,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相当普遍。本文以杨属 5个派主要代表种为材料 ,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杨树ITS序列 ,…  相似文献   

3.
河南木兰属9种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测定了河南木兰属8种、1变种50多份的成熟叶片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测定结果表明,该属植物9种、变种的酶谱均有差异性,每种、变种均有特征酶谱,种间酶谱显著大于种内酶谱,根据其酶谱差异性,可以进行生物种、变种的鉴别和良种的选择。为免除其酶带Rf单一指标,鉴别生物种、变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作者创立了"酶谱多指标综合判断距离法"分析技术,首次将该属植物种、变种酶谱的酶带数目、Rf、酶带宽度及其活性强弱4个因子的差异性,进行编码联机、电脑运算分析,其结果与该属玉兰亚属内的玉兰派和辛夷派的形态分类相吻合。但是,从酶学观点不支持椭圆叶玉兰作为独立种的存在,以作为河南玉兰的变种为宜,也不支持河南玉兰派和腋花玉兰派的成立,以并入辛夷派为佳。  相似文献   

4.
杉木不同无性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洪飞  陈建华  周春红  沈煜   《广西植物》1995,15(4):363-367
本文对杉木(Cunninghamialanceloata(Lamb.)Hook.)不同无性系及其不同株龄的叶和不同发育时期的雄球花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检测。结果表明:杉木414号无性系叶和雄球花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其它无性系都具明显差异;同-无性系叶与雄球花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发育时期的雄球花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存在顺序表达。作者认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作为种内分类的鉴定性状较为合适,而科、属、种的分类依据则应更侧重于形态特征。根据杉木414号无性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特异性及其短叶、叶端钝圆和多雄花等特点,可以把它定为杉科杉属杉木物种的一个变型:多雄花杉木。  相似文献   

5.
小黑杨花粉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喜  陆志华 《植物研究》1990,10(4):113-119
1989年冬笔者对已自行加倍的80株小黑杨花粉植株的休眠芽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发现株间有差异,酶谱可截然分成两类。第一类酶谱与小黑杨原株(花药培养供体)不同,在B带区多了一条带纹即B_2带,此类约占78%。第二类酶谱与小黑杨原株完全相同,此类约占22%。无论株间形态分离还是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差异都充分说明这些小黑杨单倍体植株来源于花粉,它们是重组花粉在植株水平上的表现。实验还证明,小黑杨花粉植株休眠芽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是稳定的,可用来鉴定小黑杨花粉植株的无性系,相信用同工酶鉴定杨树无性系会对林业生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尾叶桉MLA无性系(简称MLA)为难生根植物,属叶桉U6无性系(简称6)和刚果12号桉W5无性系(简称W5)为相对易生根植物。MLA的插条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U6、W5的高。用吲哚丁酸(IBA)处理桉树的插条后,在扦插生根的不同阶段,插条内的POD活性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POD同工酶谱带也随生根的进程出现增多的现象。本文讨论了过氧化物酶与桉树插条生根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尾叶桉MLA无性系(简称MLA)为难生根植物,尾叶桉U6无性系(简称U6)和刚果12号桉W5无性系(简称W5)为相对易生根植物。MLA的插条内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U6、W5的高。用萘乙酸(NAA)处理桉树的插条后,在扦插生根的不同阶段,插条内的POD活性呈现规律性的变化。POD同工酶谱带也随生根的进程出现增多现象。本文讨论了过氧化物酶与桉树插条生根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5种樱桃属植物的POD、CAT和S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技术对5种樱桃属植物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过氧化氢酶(CAT)同工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的酶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樱桃属植物共电泳出12条POD同工酶酶带、4条CAT同工酶酶带和8条SOD同工酶酶带;其中,POD同工酶酶谱具有5条共同谱带,CAT同工酶4条,SOD同工酶5条。冬季休眠期的樱桃属植物,POD与SOD同工酶谱带的多样性比较丰富,不同植物之间的谱带差异较大;而CAT同工酶谱带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指纹图谱,鉴定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方法:分离纯化三倍体白杨杂种DNA模板,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指纹图谱。结果:从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M-CTA/E-CAG、M-CAC/E-CCA、M-ACT/E-CTC和M-CTT/E-CTG等4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组合,并应用该引物组合对21个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进行了AFLP分析,构建了21个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指纹图谱。结论:构建无性系指纹图谱是鉴别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鉴别21个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本研究为品种鉴定及新品种权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白杨派树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RAPD技术对白杨派中7个树种和3个人工杂交种共计50个无性系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6条随机引物共扩增产生222条谱带,其中200条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性带达90.09%,且种间遗传变异大于种内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的50个材料可分为2大类:第一类由山杨、响叶杨、河北杨组成;第二类由毛白杨、银毛杨、84K杨、银白杨、银灰杨、新疆杨和银新杨组成;3个人工杂交种与白杨亚派树种的亲缘关系较近;人工杂交种银毛杨与84K杨间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兰花(Chinese Cymbidium)部分品种的叶片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淀粉胶凝胶电泳,对中国兰花的分属于六个种一个变种二十个品种的叶片过氧化物酶、酯酶、酸性磷酸酯酸、多酚氧化酶的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共获得98条酶带,其中的95条具多态性。各个种的品种之间,有基本相似的特征酶谱。而各种间的酶谱差异较大。四种同功酶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的划分比较接近,为中国兰花品种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生物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蜡梅属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进行了蜡梅属8种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结果发现:该属8种植物的酶谱差异显著,每个种均有其特征酶谱。根据其种的酶谱酶带数目、Rf、宽度及其活性强弱的不同,可将各个种加以区别,但不支持保康蜡梅和突托蜡梅作为独立种的存在,也不支持蜡梅属分为蜡梅组和新蜡梅组的观点。同时,采用排序方法对蜡梅属8种植物酶谱的相似程度进行排序结果发现:与该属8种植物酶谱分类相吻合,并从分子水平上论证了它们的亲缘关系,即保康蜡梅为蜡梅的种内变异,以作蜡梅栽培品种处理;突托蜡梅作为浙江蜡梅的变种为佳,从而为蜡梅属植物种群的合理划分,提出了新的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菘蓝属植物的同工酶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了菘蓝属(Isatis L.)5种2变种1多倍体品种及1外类群种共计20个样本的酯酶同工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的酶谱差异,并运用数量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酶谱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20个样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共有18条酶带,可分为慢带区(A区)、中带区(B区)和快带区(C区)3个区,其中A区的Rf0.09酶带为所有样本共有,而B区和C区不仅酶带数多,而且活性较强,并表现出很大差异。20个样本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酶谱有8条酶带,略有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个样本被明显分成10组,与形态性状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利用酶带的有无、酶带的活性差异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初步作出菘蓝属类群间亲缘关系的判定。  相似文献   

14.
胡桃属十种植物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用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了胡桃属Juglans L.10种植物80份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共出现16种酶谱。 种内酶谱多态,但酶带间的差异小于种间酶带差异。用“酶谱距离” 及特异酶带可将10个种分成4组,与胡桃属分类基本吻合。 黑核桃组的酶带最多。胡桃楸次之,核桃及灰核桃最少。根据同工酶的产生与进化的关系,可认为黑核桃与胡桃楸比核桃、灰核桃进化。胡桃属内平均“酶谱距离”为0.52,推测该属应发生在晚白垩纪到古新世。  相似文献   

15.
以张杂谷‘3号’、‘5号’、‘6号’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不同材料不同生育期苹果酸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特性,同时对总酶活进行了测定,探讨谷子杂种优势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张杂谷及其亲本叶片苹果酸脱氢酶共有5条酶带,有共同酶带和偏母本型酶带;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共有14条,属于共同酶带;从负极到正极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Rf分别为0.611、0.626、0.642、0.684和0.716,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Rf分别为0.08、0.21、0.24、0.30、0.36、0.44、0.49、0.58、0.66、0.69、0.72、0.75、0.85和0.89。(2)杂种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和母本酶谱同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和父母本一致;供试品种苹果酸脱氢酶酶谱相对简单,酶带集中,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量、活性和宽度差异性较大,酶谱比较复杂。(3)所有品种苹果酸脱氢酶总活性在抽穗期最高,过氧化物酶总活性在灌浆初期最高。杂种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在苗期和抽穗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超亲优势,而过氧化物酶在抽穗和灌浆初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超亲优势,这可能与杂种优势有关。  相似文献   

16.
贝母属植物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测定了采自甘的肃的贝母属植物,共8种19个居群的酯酶工酶,结果表明,整个酶谱共显出28条酶带,分成A,B,C,D4个区域,共有的酶带是A2,A7,C22。各种(变种)间在酶带数目,迁移率及酶谱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同一样品3次取材的电泳结果相同,说明同工酶谱有很好的重复性,可以作为贝母属亲缘关系稳定的生化指标,舟曲贝母的酶谱与太白贝母的酶谱差异较大,建议将其提和或到种级水  相似文献   

17.
赖草属七个种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芳  孙根楼   《广西植物》1997,17(2):169-173
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赖草属7个种的幼根、幼叶进行了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相同器官进行不同的同工酶分析,还是从不同器官进行相同的同工酶分析,这7个种的酶谱在各带区存在相似酶带,但更多的是相异酶带。从酯酶、过氧化物酶这两种酶分析结果来看,酯酶比过氧化物酶分离效果好些;从幼根和幼叶这两个器官的酶谱来看,幼根比幼叶酶带多些,分离效果也好些。同时也表明这7个种的酶谱变化与染色体倍性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电泳方法,研究了普通野生稻,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普通野生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多态性,结果表明: 1).普通野生稻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能分离出24条酶带,各酶带的出现频率不同,其中第3、5、6、9、10、11、19、20、21和22号酶带出现频率超过50%,又以第3、20和22三条酶带出现频率最高,这10条带可以做为普通野生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基本酶谱,而第3、20和22三条带可能是其原始酶带。2).中国和印度的普通野生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一定差异,但在墓本酶谱和原始酶带的表现上是一致的。因此,尽管普通野生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具有高度的分子多态性,但仍能反映种的分子特征。本文还讨论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普通野生稻的演化,和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在进化学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用单相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缓冲系统水平平板电泳法,分离了杨树1年生扦插苗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根据两种同工酶表型,从11个欧美杨无性系区分出9个无性系和1个遗传群。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型与8-11年生采条母树单株平均材积比较,发现1年生扦插苗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数特别是迁移率快的A区同工酶的带数与成龄树材积成一定正相关,从而可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带数作为亲本相近的杨树速生性的预测指标,使难以选择的数量遗传问题变成易于选择的质量遗传问题。在实践中,利用同工酶技术进行杨树的早期选择可能是一种多快好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木犀科系统研究中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电泳分析了木犀科7属51种(亚种,变种及某些被归并的种)植物叶片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个别种的种内酶谱有变化,但各个种都有能与其他种相区别的酶谱,各属也具有其特征酶谱,过氧化物同工酶适宜的作为木犀科分类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酶谱认为不分亚科,各族独立为宜,酶谱支持雪柳属和连翘属分别从族及丁香族中独立出来单独建族;支持撤消丁香族,将丁香属并入木犀榄族而靠近女贞属,根据酶谱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