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嫩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古植被演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松嫩平原不同地点六个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料及测年数据, 恢复该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六种植被类型, 并且对晚更新世晚期在冰缘气候控制下的三种模式孢粉组合所代表向三种典型植被类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疆罗后干涸湖盆中的K1钻孔揭示,100、2m的沉积剖面共有92个宙积层,划归16同积旋回,包括了早更新世以来的各时期沉积。据划分的15个孢粉组这及古地磁、14^C、岩石地层资料综合分析,早更新世该区曾发育森林-草原植被,早更民末,强烈的构造运动保留我下更充变形,上覆的中更统与下更新统间呈不整合接触。中更新世,荒漠和荒漠草原交替出现,地层中有大量膏质泥岩和石膏。晚更新世以来,在干旱气候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最近发掘所获资料,对万寿岩山船帆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洞穴的形成过程、洞内地层划分以及与洞外沉积物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船帆洞洞穴的发育明显与区域性断裂及岩体的剪切节理有关;洞内经历数次堆积和冲刷;依岩性、地层关系和哺乳动物化石组合,洞内堆积物可分为Ⅰ(中更新世晚期)、Ⅱ(晚更新世早期)、Ⅲ(晚更新世晚期)和Ⅳ(全新世)4个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西北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记述了在慈利县发现的金丝猴下颌骨化石标本。报道了吉首县螺丝旋山洞出土的可能是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的情况;比较详细地研究了早更新世晚期的保靖县洞泡山动物群。并描述了大熊猫的一个新亚种——武陵山亚种。进一步证实在华南存在一个从柳城巨猿洞动物群向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过渡类型的动物群。以上新发现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对于湖南(尤其是湘西)第四纪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陕西华阴N_3钻孔孢粉分析及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粉分析”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质时代的确定、地层的对比和划分、地理环境的恢复、古植祷和古气候的探讨。近年来,第四纪孢粉分析在我国水文地质上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陕西省境内,除在秦岭东端的渭南河谷出露的早更新世湖沼相和晚更新世河流相沉积物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孢粉资料之外,其他地区累积资料甚少。1981年,我们选华阴N_3钻孔(井深250米)进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平陆县处于黄河中下游之交处,位于运城盆地南部,是古人类生存的重要地带。2018年3月-10月在平陆县开展的考古调查,复查确认和新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共10处,采集石制品共45件。采集的大多石制品个体较小;原料以石英为主;打片方法以锤击法和砸击法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其中石器类型只见刮削器。据地层和石制品特征推测,这些地点主要属于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平陆石工业体现了“石核—石片”技术从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的继承和发展,为更深入探讨平陆及周边地区人群的扩散和演化提供了地层依据和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鸡公山遗址发掘初步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德银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01,20(2):102-114,T001,T002
本文是湖北荆州鸡公山遗址1992年发掘资料的初步研究报告。该遗址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出土数量较多的小石片石器,时代约为晚更新世晚期,下文化层含数以万计的砾石石器,时代可能处于中晚更新世之交或稍早。尤为重要的是下文化层近500m^2活动面的发展,显示早期人类曾较长时间占用该遗址并从事多种活动。  相似文献   

8.
作为广义泥河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蔚县盆地也曾是更新世期间古人类生存活动的重要地区。2019-2020年度在蔚县盆地开展了新一轮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认18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获得35件石制品以及少量动物化石。从文化遗存的出露层位来看,泥河湾河湖相地层和黄土堆积是遗物埋藏的主要地貌部位。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含细石核)、废片和工具;原料以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为主;石核剥片和工具修理均主要采用锤击法。技术类型总体上包含了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组合。结合相关地貌、地层对比资料以及石制品的类型特征,初步推测新地点的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其中含细石叶技术制品地点的年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9.
三门峡地区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几个第四纪剖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门峡地区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包括了上新世至晚更新世各个层位,其中以早更新世的材料较多,有七种与泥河湾动物群是相同种;有4种与山西榆社、临猗和西侯度等地点的早更新世动物群是相同种。这说明三门峡地区早更新世动物群相当于维拉方晚期或中晚期。三门系属河湖沉积,但比黄河发育的历史为早,而黄河的沉积系贾福海等划分的第5层。为此,黄河形成的时间恐怕是早更新世之末或中更新世之初。  相似文献   

10.
山东淄博第四纪裂隙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简要记述产自山东淄博孙家山裂隙群的主要哺乳动物化石,将之分为A、B、C三个动物群。A动物群时代与周口店第18地点相当,为早更新世早期;B动物群时代与周口店第9地点相当,为早更新世晚期;C动物群则可能与周口店第1地点中上部层位的时代相当,为中更新世中晚期。分析不同种类的生态类型并依据最小个体数的统计结果,认为早更新世早期本区为相对温湿的草原环境,附近可能有荒漠化现象;早更新世晚期气候较为温湿,无荒漠化现象;中晚更新世主要为林缘—灌丛环境,气候更为湿润。A动物群是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早期特有的动物群,略具南北过渡区的特征;B动物群初具现代动物区系的面貌;C动物群基本与现代动物区系一致。  相似文献   

11.
山西“丁村人”生活时期的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万勇 《人类学学报》1983,2(2):184-195
本文通过对丁村一带晚更新世沉积物进行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重矿物、化学分析、pH值、有机质的分析,结合其他动、植物化石资料,研究“丁村人”生活时期的气候变迁。  相似文献   

12.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早更新世堆积中出土的与巨猿伴生的小猪(Sus xiaozhu)和裴氏猪(S.peii)。三合大洞是小猪在我国境内至少为第12个产地,也是目前最靠南的产地。小猪在三合大洞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繁盛地区在广西。三合大洞是裴氏猪在我国境内至少第9个产地, 也是裴氏猪在我国境内目前最靠南的记录。裴氏猪在三合大洞的发现同样证实了裴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 繁盛地区也在广西。虽然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起并可能延续到晚更新世早期, 裴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到中更新世早期, 但是迄今发现的小猪与裴氏猪同时产出的层位均为早更新世地层, 而三合大洞是迄今我国境内第6个小猪和裴氏猪伴生的早更新世地点。小猪和裴氏猪也经常出现在巨猿产地, 三合大洞是迄今它们共生的第5个地点。小猪和裴氏猪在三合大洞的出现指示三合地区在早更新世具有近水的森林和灌丛环境。  相似文献   

13.
刘武  吴秀杰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9,38(4):473-490
以往,在东亚大陆发现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被分别归入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化石形态特征以及年代。魏敦瑞对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化石研究描述的一些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特征通常被作为判定直立人的标准。根据这些化石的年代分布,一般将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作为划分直立人与古老型智人的大致年代界限。近20年来,在非洲、欧洲和东亚新发现了一些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目前古人类学界对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最近对大荔、许家窑、盘县大洞、许昌、华龙洞等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近30万年以来东亚大陆人类演化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将这一时期人类全部归入古老型智人难以准确反映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及规律。本文结合近年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演化研究进展,选择部分具有演化及分类价值的形态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在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做了尝试性探讨。本研究发现,周口店、和县、沂源、南京等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呈现有较多的区域性特征,形态特征表现相对稳定;而大荔、金牛山、许家窑、许昌、华龙洞、马坝、盘县大洞等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在化石形态特征表现复杂多样,变异范围大。此外,在这一时期人类化石上发现较多与生存活动、健康、环境适应有关的证据。根据这些发现,作者认为中国中更新世早期组人类演化以形态连续性为主;进入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演化区域性特征减弱,演化模式以多样性为主。一系列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证据提示中更新世晚期东亚大陆可能生存有不同的古人类成员。根据目前掌握的化石形态和年代证据,大约30万年前是中国更新世中期演化变化关键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14.
盘县大洞的发育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康宁  刘军 《人类学学报》1997,16(3):239-246
盘县大洞是一个形态和成因复杂的大型喀斯特洞穴系统,本文通过对喀斯特作用与坡立谷结构,古水系变迁与洞穴形成等动力地貌-洞穴过程分析,探讨区域喀斯特及洞穴形成演化的水动力成因,结合岩相古地理环境等推测指出,关牛洞形成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早期,大洞洞厅,阴河坡,消洞和水洞形成于更新世早期至中更新世中期,十里坪坡立谷的形成始于中更新世早期,并经历后来反复积水-消水,侵蚀-堆积过程直至全新世。  相似文献   

15.
在新发现的北碚天台山、华蓥天池、合川三汇坝等哺乳动物化石群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15个群化 石群的资料。应用动物生存时代几率、断代动物、动物绿灭率的分析和年代学数据的比较等方法,判断了各动物群的时代,划分出四川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5个演化阶段:早更新世的Ailuropadamicrota动物群;中晚更新世的Rhinocerossinensis-Megatapirusaugustus  相似文献   

16.
吉林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吉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前人研究很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镇等对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做了综合研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吉林省博物馆对吉林境内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又获得了大量资料,并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工作。据几年来的野外调查和对已出土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整理,笔者试图探讨一下吉林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分布的特点,供研究本区的古地理、古气候以及第四纪地质等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了北京地区早更新世海相介形类9属、9种(其中1新种)。这些资料对研究和分析北京地区(包括平原和西北部山区)第四纪早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及新构造运动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化石》2013,(3)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副研究员与同事在更新世晚期古人类许家窑(侯家窑)11号个体头骨上发现了罕见的先天缺陷病例——巨顶孔症,这是首次在更新世古人类发现的此类病例.科学家们认为,这显示更新世人类具有异常高的罕见疾病发病率,并为探究更新世古人类绝灭或被替代的原因提供了新证据.3月18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报道了这一成果.  相似文献   

19.
华南洞穴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华南洞穴动物群的研究工作,已进行了一个多世纪。起初的研究材料,多来源于中药铺;后来,在古生物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些有层位记录的洞穴,并根据洞穴化石动物群的性质提出了两个时代的两种堆积,即更新世的“黄色堆积”和全新世的“灰色堆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洞穴学的研究得到了有效发展,自1955年以来,先后在华南进行了多年的洞穴考察,取得了大量的洞穴化石,特别是巨猿的材料。根据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资料统计,我国南方的洞穴化石动物群包括一百余种。笔者按古老类型(第三纪);第四纪新出现的属、种(早更新世);过渡型属、种(中更新世);现生属、种(晚更新世一全新世)作了分类,计算出各类群占有的百分比,然后参阅洞穴出露高程、堆积物岩性等地质概况,把我国南方洞穴化石动物群划分为五个发展时期:上新世,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这样的划分,或许对我国岩溶发育史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贵州毕节赫章县松林坡乡踏土村黑寨组采石场发现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重点研究了具有时代鉴别意义的貘化石。貘上颌牙齿及下颌骨尺寸的大小比较发现, 它与华南早更新世的山原貘最接近, 其地质时代应该为早更新世。赫章松林坡黑寨采石场是贵州境内目前发现的第二个早更新世化石点。此外,地层中出土的一件动物骨片, 其形状及片疤分布特点疑似经人工加工的骨制品, 提示贵州毕节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