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瘫伴癫痫儿童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选择龙岗区社会福利中心诊断为脑瘫伴癫痫的31例患儿作为疾病组;另外选取同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健康组。留取受试者的粪便标本,提取总DNA,并对16S rRNA基因的V3‒V4可变区进行扩增,并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 与健康儿童相比,疾病组儿童肠道内微生物多样性出现明显差异。在门水平优势菌群中,疾病组儿童放线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健康组(32.87% vs 3.56%),而拟杆菌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健康组(22.66% vs 53.59%)。在属水平优势菌群中,疾病组儿童双歧杆菌属、副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明显高于健康组(26.94% vs 2.61%,5.72% vs 1.90%),其中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达6.00%,而拟杆菌属、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健康组(11.38% vs 45.16%,0.63% vs 12.78%),普雷沃菌属的相对丰度也低于健康组(3.11% vs 5.30%)。结论 与同龄健康儿童相比,脑瘫伴癫痫儿童肠道菌群改变明显,菌群门水平和属水平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55例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发病早期粪便中正常菌群进行了分离、培养、计数和鉴定,并与30各健康儿作了对照。结果显示腹泻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数量增加(P<0.05),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在10-1,5以下。并在腹写患儿中选取27例分别在发病时至愈后一周做肠道菌群的动态定量分析,发现随着腹泻症状消退伴有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但厌氧菌上升速度缓慢。临床动态观察表明,症状的恢复与肠菌群的恢复是同步的,但菌群恢复速度较临床症状好转速度为慢,而且菌群失调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3.
腹泻儿童肠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使用传统的稀释法和注射器金属棒磁力搅拌稀释法对30例正常儿童的粪便菌群进行五类菌群的分析,健康儿童每克粪便中肠杆菌数689±077,肠球菌数为619±057,乳杆菌数为736±201,而类杆菌数为929±045,双歧杆菌数为858±032,而腹泻儿童肠杆菌数为761±061,肠球菌674±058,类杆菌数为836±060,乳杆菌773±069,双歧杆菌为767±066,两者相比主要是原籍菌中双歧杆菌、类杆菌减少,而过路菌中肠杆菌增加,出现了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4.
郭苗苗  张佳慧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9):1056-1059, 1064
目的 研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患儿肠道菌群变化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且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儿童,根据是否发生AAD分为AAD组和非AAD组。另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对象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数量,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AAD的相关因素。 结果 AAD组儿童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低于非AAD组及对照组,而粪便中肠球菌、肠杆菌的数量及血清中TNF\|α、IL\|6的水平高于非AAD组及对照组(均P结论 肠道菌群紊乱与AAD的发病有关并且能够增加患者炎症因子的释放,其中益生菌的减少是AAD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作为分布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对发挥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大量使用广谱性抗菌药物会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然而,不同的肠道菌群与AAD的关系不尽相同。本文分别从致病菌导致AAD的机制、益生菌预防和治疗AAD的原理,以及条件致病菌与AAD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肠道菌群与AAD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临床上更精准地预防、诊断和治疗AA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和慢性腹泻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变化差异.方法 对慢性腹泻组22例、急性腹泻组35例,对照组20例的成年患者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检测分析与比较.结果 急性腹泻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肠杆菌显著增加,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显著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的肠杆菌明显增加,乳酸杆菌明显减少(P<0.05),双歧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较对照组减少,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腹泻者厌氧菌较慢性腹泻者有所减少,其中类杆菌和乳杆菌显著减少(P<0.05).结论 无论急慢性腹泻患者都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其中急性腹泻患者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肠道菌检测与电镜观察法,初步研究了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干扰显著、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杆菌等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致小鼠腹泻或肠炎;中药91-4能够促进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生长繁殖,对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均具有调整作用,加速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修复,可有效地控制AAD模型小鼠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分布特点,探讨不同年龄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联。方法 选取9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0~1岁婴儿腹泻患者和8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1~3岁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同时于健康儿童中随机选取6例粪便样本作为对照,提取各组对象粪便总DNA,采用PCR-DGGE进行菌群多样性与差异性分析。结果 0~1岁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著,条件致病菌巴黎链球菌数量显著增加。1~3岁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条件致病菌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屎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长双歧杆菌数量下降。结论 婴幼儿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该特点可作为婴幼儿腹泻早期诊断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菌群的变化会影响大脑的生理、行为和认知功能,而大脑可以通过免疫、内分泌和神经通路等途径调节神经生理行为,与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如癫痫、脱髓鞘疾病、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的发生发展有关。近年来诸多证据表明自身免疫机制在癫痫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影响疾病的进展。本文从肠道菌群与大脑间关系的认知、相互间功能影响及与癫痫的关系等方面,探讨通过肠道菌群干预治疗癫痫的机制与潜在应用前景,希望为菌群干预治疗与预防一些神经及精神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婴幼儿的肠道菌群特点。方法研究纳入年龄1~3岁的确诊难治性癫痫婴幼儿14例,同时匹配同年龄段健康婴幼儿30例作为对照。留取受试者的粪便标本,提取总DNA并扩增,对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两组婴幼儿样本门水平的优势菌群主要有厚壁菌、拟杆菌、变形菌和放线菌四类,癫痫组婴幼儿拟杆菌和放线菌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健康组(28.60%vs 53.19%,2.58%vs 8.50%),而厚壁菌和变形菌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健康组(43.19%vs 34.00%,24.87%vs 3.09%)。癫痫组婴幼儿Cronobacter属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属的比例高于健康组(23.59%vs 0.86%,9.50%vs 0.76%),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比例明显低于健康组(19.44%vs 42.84%,1.04%vs 7.85%)。结论婴幼儿难治性癫痫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尚需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在难治性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痛,伴随排便频率与大便性状的改变。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其主要亚型,主要表现是腹痛和腹泻。目前IBS-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大量的研究提示可能与胃肠道动力紊乱、黏膜通透性和肠上皮屏障功能改变、内脏高敏感性增加、“脑‒肠‒菌”轴失调、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激活、精神心理因素异常等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IBS-D的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干预成为缓解IBS-D相关症状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就近十余年来肠道菌群情况与IBS-D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腹泻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ERIC-PCR指纹图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 :了解以粪检有无白细胞区分的两类腹泻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其与健康儿童的差别。方法 :提取健康儿童 (H)、临床门诊粪检无白细胞的腹泻儿童 (L )和粪检有白细胞的腹泻儿童 (L +)(各 11例 )粪便总DNA作模板 ,获得反映肠道菌群组成特征的ERIC PCR指纹图谱。结果 :以H、L 和L +为序 ,每类样品以独特的ERIC条带为代表的操作分类单元 (OTU)的总数分别为 5 4∶4 7∶2 6 ;每类样品ER IC图谱多样性指数范围分别为 :2 4 5± 0 14 ,2 11± 0 18和 1 76± 0 19。组内成对相似性系数累积曲线分析 :小于 0 6的CS 值在L 组占到总Cs值个数的 70 % ,在H组占 5 0 % ,而在L +组只占 30 %。结论 :腹泻儿童肠道的菌群结构多样性降低 ,粪检有白细胞腹泻个体较之粪检无白细胞腹泻个体肠道菌群结构偏离健康个体更远。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如门静脉高压、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肝癌等)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脏和肠道通过“肠—肝轴”紧密联系在一起,肝硬化时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导致细菌移位、肠道微生态失衡。而肠道微生态失衡又会使肝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引起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与肠道细菌及真菌菌群失衡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许多疾病或病理状态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本文分析 60例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变化 ,并予微生态制剂治疗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60例均为消化专科门诊及住院病人 ,符合胆囊良性病变切除术后 ,腹泻病程大于 2个月 ,大便次数超过2次 / d,性状不正常。大便常规正常 ,肠镜检查正常 ,B超肝、胆、胰、脾未见异常。排除伴有严重器质性病变 ,均无慢性肝病史 ,胃肠手术史、糖尿病、甲亢及小肠或结肠慢性炎症病史。近一个月无发热、脓血便史 ,未使用过抗生素。 60例中男性 17例、女性 43例 ,年龄 2 0~ 60岁 ,平均 4…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肥胖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母亲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婴儿早期定植菌群异常,而婴儿早期菌群定植情况与其日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容易导致成年后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因此针对肥胖孕妇肠道菌群分析,以及婴儿肠道菌群及生长发育的分析,对于孕妇孕期管理、健康宣教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五苓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18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五苓散组,每组6只。采用番泻叶灌胃结合急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制备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五苓散组小鼠给予五苓散7.93 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剂量蒸馏水,2次/d,连续4 d。治疗结束后,我们分别收集各组小鼠肠道内容物,进行肠道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特征分析。结果肠道酶活性分析显示,造模后小鼠肠道内淀粉酶(P=0.298)、蛋白酶(P=0.017)和乳糖酶活性均下降(P<0.001);五苓散治疗后小鼠肠道内淀粉酶(P=0.213)、蛋白酶(P=0.085)和乳糖酶(P<0.001)活性均上升。肠道菌群分析显示,IBS-D小鼠肠道菌群发生明显改变;五苓散治疗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均有所恢复。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uncultured_bacterium_o_Chloroplast、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在五苓散治疗后相对丰度虽有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五苓散治疗后,IBS-D小鼠肠道菌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比值(F/B值)显著下降(P=0.013)。通过PICRUSt2对肠道功能进行预测,发现五苓散治疗IBS-D可能通过影响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抗生素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ntibiotics)、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microbial metabolism in diverse environments)、氨基酸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等代谢通路发挥作用。结论五苓散可能通过恢复肠道酶活性、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及功能进而发挥对IBS-D的治疗作用,为五苓散治疗IBS-D提供了新的临床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焦米水对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正常组和生米组、焦米组、自由恢复组三组实验组,除正常组外,用番泻叶水煎液给小鼠灌胃连续6 d造成小鼠腹泻模型,实验组分别给予生米、焦米及生理盐水作为自由恢复组,每天观察各组小鼠腹泻情况,并且于第2天、第6天取小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并做菌群计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成功建立了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腹泻模型,焦米组小鼠腹泻较生米组和自由恢复组恢复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生米、焦米的小鼠肠道菌群恢复较快,与自由恢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米组与生米组相比菌群有一定的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米水能明显的改善小鼠的腹泻症状,焦米有一定的提高小鼠肠道菌群,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环境的作用。焦米与生米相比对腹泻小鼠的恢复促进调节作用更好,可能跟米炒焦后所生成的新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调整肠道菌群对慢性胰腺炎腹泻的影响。方法:采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方法。结果;对52例慢性胰腺炎腹泻的患者在常规应用多酶片基础上加用丽珠肠乐,总有效率达93.33%。结论:慢性胰腺炎腹泻有菌群失调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纯母乳喂养的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婴儿的肠道菌群和母乳菌群特点,探讨两类菌群与该类婴儿F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以6月龄以下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为研究对象,收集19例FC婴儿(病例组)与6例健康婴儿(对照组)的粪便样本及母乳样本,提取菌群的基因组DNA,扩增16S rRNA基因的V3-V4片段,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6月龄以下纯母乳喂养的FC婴儿中,病例组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t=2.279,P<0.05),母乳菌群的分布均匀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2.874,P<0.05)。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病例组放线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Z=2.673,P<0.05),而葡萄球菌属(Z=2.617,P<0.05)、罗斯菌属(Z=2.155,P<0.05)及梭菌属(Z=2.011,P<0.05)的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母乳菌群在门水平上,病例组变形菌门的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Z=2.800,P<0.01),在属水平上,病例组的罗尔斯通菌属(Z=2.354,P<0.05)、罗伊杆菌属(Z=2.484,P<0.05)、不动杆菌属(Z=3.055,P<0.05)及伯克霍尔德菌属(Z=2.611,P<0.05)的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随访病例组婴儿,大部分(13例/19例)患儿在6月龄~8月龄时排便频次增加至1~2次/d,且其身高体质量均位于中位数正负两个标准差之间。结论6月龄以下纯母乳喂养FC婴儿的肠道菌群及母乳菌群的物种多样性、组成及丰度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纯母乳喂养的FC婴儿的便秘症状可自行缓解,临床应避免过度检查及干预。  相似文献   

20.
人类肠道中有500余种细菌,参与消化、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肠道菌群因其数量庞大、作用显著,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胃肠炎甚至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恶性肿瘤作为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近年来与其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研究者们发现,肠道菌群在肺癌、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等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对肠道菌群与各类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