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2.
应用所构建的不同脊髓灰质炎病毒-痘苗病毒(下简称PV-VV)重组体,探讨脊髓灰质炎病毒(下简称PV)2A蛋白在重组病毒中的作用。所得到的四个以不同PV基因片段插入痘苗病毒(下简称VV)TK区而形成的重组病毒均有PV抗原的表达,并可诱导抗体产生,但此表达水平明显受到2A蛋白的影响。同时,重组病毒对不同细胞的适应性亦有变化。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4.
中国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基因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分离的32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在VP1编码区,经PCR-RFLP方法鉴定,并经核酸测序进一步证实力疫苗株,其中5株为I型疫苗,16株Ⅱ型疫苗株,11株Ⅲ型疫苗株,以同样的分析方法检测这些毒株基因组的3D聚合酶编码区,发现2株I型疫苗株在3D区的431个核苷酸序列为野毒序列,即这2株Sabin1基因型(VP1)与野毒基因型(3D)重组株;其余3株I型疫苗株未发现基 相似文献
5.
以脊髓灰质炎病毒(以下简称脊灰病毒)为载体构建的重组体活病毒可以做为探讨脊灰病毒的抗原结构和特性的有益手段。在构建重组有甲型肝炎病毒小片段抗原多肽的重组脊灰病毒基础上,分析了脊灰病毒VP1上中和抗原位点I的空间构象特点,并探讨了插入的外源抗原片段对其空间结构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6.
7.
8.
9.
PCR方法检测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野毒株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合酶链反应试验(PCR)检测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VI)野毒株,仅需5μlPVI细胞培养液,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用本法对我国14个省市79份PVI分离株的检测结果,能与检定sabinⅠ相关株的SI/PCR法的检测结果相印证,与其中31份核苷酸测序判断为野毒株的结果相一致。其检测阳性率为84.4%,基本能检测我国流行过的5个PVI基因型野毒株。另外,从检测结果看,除北京市未发现野毒株外,其它13个省区都有野毒株流行,表明当前我国消灭脊灰的任务还很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可表达较大片段外源基因的脊灰病毒重组载体,以HBV-S基因置换脊灰病毒的P1基因,同时以另一途径提供脊灰病毒P1结构蛋白,经转染入Hela细胞中形成缺陷型重组病毒颗粒,此病毒可以感染新的细胞,并表达其重组的外源基因,但不产生子代病毒。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瞬时表达系统的构建,为脊灰病毒缺陷型重组载体用于基因转导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我国流行地区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多为Ⅰ型野毒。本文报导对我国一些省、自治区防疫站从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人粪便中分离的77株Ⅰ型野毒株,经PCR-RFLP法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地区分离的野毒株在电泳图像上有明显差异。根据电泳图像所显示的三种酶切条带的数目,可分为14个类型,而且同一省、自治区内不同地区(如新疆),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如广东)的毒株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在某些相邻省份如广东省与海南省,92年流行毒株电泳图像完全一致。说明本法虽不如核酸序列分析精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毒株间的差异,有助于说明流行株的亲疏关系,可用于研究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3.
14.
1989~1994年中国发生的脊髓灰质炎流行,疫情开始集中于华东、中南地区,后期趋于南部沿海一带。对近百份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脊灰病毒流行期间标本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发现流行主要由脊灰病毒Ⅰ型野毒株引起,未发现Ⅱ型野毒株,但1993年在新疆分离到1株Ⅲ型野毒株。Ⅰ型野毒株中共存在4个基因型病毒,其中CHNP1-R91型病毒为这几年流行中新产生的重组病毒,在VP1/2A区含有一段疫苗株序列,另一段野毒株序列很可能来自CHNP1-JX89型病毒。这两个基因型病毒分布在全国大部份地区。病毒核酸的亲缘关系研究还证明,92~94年流行在南方沿海一带的脊髓灰质炎,主要由91年产生的重组病毒引起。此研究揭示了各地区、各基因型病毒与疫情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及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记述了产自云南省华宁县盘溪地区一打得组一新的节甲鱼类化石,似扁平华宁鱼(Huaningichthys omalodes gen. et sp. nov.)。化石为一完整的下颌板,这是我国首次记述的盾皮鱼类下颌骨化石。根据与下颌板一起产出的竹节石化石和地层对比,产出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晚泥盆世早期(Frasnian)。该类鱼的生境为浅海深水的盆地相或开放海环境。 相似文献
17.
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在中国五通组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描述了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的营养部分,通过大量标本的观察,修订了前人有关其生殖部分和解剖部分的描述,并对其生殖部分进行了复原.同意Emberger(1968)的观点,将其归于Eviostachyrales中. 相似文献
18.
伊克昭弓鳍鱼在华南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近年来,随着地层工作的深入,在华南中生代晚期地层中,接二连三地发现了与华北中生代晚期狼鳍鱼群中的鱼化石相近的种类。继华南中华弓鳍鱼(Sinamia huananensis,苏德造,1973)、伍氏副狼鳍鱼(Paralycoptera wui,张弥曼、周家健,1977)之后,浙江省区测队在缙云县壶镇水口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的沉积夹层中,又发现了伊克昭弓鳍鱼(Ikechao-amia)。这一鱼化石和内蒙的东方伊克昭弓鳍鱼(I.orientalis Liu)有些不同,我们在此简单记述,并对伊克昭弓鳍鱼属的特征作些补充,以期对我国南、北地区中生代晚期鱼群的综合研究提供些许资料。 相似文献
19.
单纯疱疹病毒(GSV)是重要的人类DNA病毒。国内外学者正在对其基因结构、功能和基因调控机制进行探索,以及利用其作为病毒载体表达外源基因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等,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年来,尽管对HSV-1的分子遗传学做了包括序列分析在内的大量研究,但对HSV基因组许多部位的功能,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某特定部位对活病毒生物特性的作用(病毒生长、繁殖、毒力等),所知很少。为了深入了解HSV-1基因组中Bam H I C片段这一未知部分的功能,我们对它进行了克隆、次级克隆和酶谱分析,并且利用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基因—小Mu噬菌体系统(TK-mM)组建了在HSV-1的Eam H I C片段上有TK-mM插入的重组质粒。本文报道利用组建的重组质粒DNA和提纯的TK-HSV-1毒株DNA共同转染细胞,获得了在HSV-1基因组Burn H I C片段上有插入突变的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