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颗粒体病毒在小菜蛾种群中的垂直传播方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利华  何余容 《昆虫知识》2004,41(6):559-562
在室内观察了小菜蛾颗粒体病毒PlutellaxylostellaGranulosisVirus(RxGV)在小菜蛾种群水平上可能的垂直传播途径。结果表明 :(1 )上代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 .)幼虫期饲毒不能将小菜蛾颗粒体病垂直传递到下代 ;(2 )取食病毒的雌蛾产的卵所孵化的幼虫中 ,没病毒感染出现 ,说明病毒不能经小菜蛾成虫体内传播到下一代。 (3 )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处理卵卡时 ,其初孵幼虫有少量被病毒感染死亡 ,浓度高时感染率也较高 ,但感染率均在 1 0 %以下 ,说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能经卵表垂直传递给下代 ,但传递效率不高。但当用病毒处理叶片上的卵时 ,初孵幼虫死亡率高达 77 73 % ,而且孵化出的幼虫大多数染病且死于 3龄以前 ,因此田间病毒的施用时间可提早到卵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和种群系统控制理论,模拟了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不同浓度和不同施用次数组合对菜心地小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蔬菜生态系统天敌作用得到逐渐恢复的前提下,如果不采用任何防治措施,春季菜心地小菜蛾自然种群经第一代的繁殖,第二代卵和幼虫数量为第一代的41倍;在小菜蛾第一代低龄幼虫期,喷施0.25 LE/L病毒2次,小菜蛾第二代卵和幼虫数量比对照显著下降,但下代小菜蛾种群增长仍保持在1以上;而喷施0.5 LE/L病毒2次,1 LE/L病毒1次两种组合处理,小菜蛾第二代种群增长倍数仅为0.13,显著降低田间小菜蛾种群数量,达到控制小菜蛾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颗粒体病毒对不同蔬菜上小菜蛾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组建施用颗粒体病毒Plutella xylostellagranulosis virus(PxGV)后4种十字花科蔬菜上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小菜蛾颗粒体病毒除了能引起幼虫感病死亡外,还能显著地降低成虫的产卵量,推迟产卵高蜂1~2 d,但对化蛹及雌蛾寿命无显著影响。在种群水平上,病毒对小菜蛾的控制作用综合表现为压低了小菜蛾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在菜心、芥蓝、芥菜和小白菜上小菜蛾实验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在分别为13.7,12.3,10.7和22.7,病毒对小菜蛾种群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334,0.177,0.280和0.433,表明病毒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能力受到寄主植物的影响,在芥蓝上控制能力最强,其次为芥菜和菜心,而小白菜最次。  相似文献   

4.
在病毒侵染和复制过程中,病毒与宿主之间存在广泛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小菜蛾幼虫cDNA文库,用于筛查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Plutella xylostella granulovirus,PlxyGV)蛋白相互作用的小菜蛾幼虫蛋白。pp31同源基因存在于所有鳞翅目昆虫杆状病毒。其编码产物是一种磷蛋白,与病毒基因表达调控相关。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从小菜蛾幼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两个与PlxyGV PP3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的预期编码产物分别是小菜蛾蛋白激酶C受体(RACK)和一种甲硫氨酰氨肽酶2(MetAP2)同源蛋白。原核表达和蛋白质纯化实验结果显示,rack与6-组氨酸编码序列的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是一个38kD多肽。在GST-pulldown实验中,RACK蛋白随同GST-PP31融合蛋白一起吸附于GST亲和树脂,进一步证实了小菜蛾RACK蛋白与PlxyGV PP31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有机溶剂从鸡蛋中提取卵磷脂,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混合添食感染2—3龄小菜蛾幼虫,所得数据经统计学方法处理,得到三组死亡率与时间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18.1x-59.8(GV对照)、y=27.23x-99.85(GV+30mg卵磷脂/ml)、y=13.6x-18(GV+70mg卵磷脂/ml)。GV+70mg卵磷脂/ml与GV对照组比较,感染性提高了17%,LT_(50)提前了1.066天。结果表明,卵磷脂对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感染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小菜蛾颗体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混合悬浮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 L.)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5天,小菜蛾颗体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混合悬浮剂高剂量组100ml/667 m2的防效为77.46%明显高于对照药剂高效Bt可湿性粉剂,药后7d防治效果仍达75.89%.该药剂对菜青虫具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对天敌影响较少,田间药效表现较为迟缓,试验期间无药害现象发生.能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有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绿色食品的产生.田间使用防治小菜蛾时,以其商品量75~100 ml/667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77年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引进了菜青虫颗粒体病毒,1978年春季开始进行试验。室内测定表明,菜青虫颗粒体病毒有较强的感染力。用不同浓度病毒感染2龄幼虫,发病率随病毒浓度增加而提高。致死时间随浓度增加而缩短,当浓度为1头5龄病死虫/500毫升时,死亡90%以上。病毒可感染1—5龄的幼虫,病毒浓度相同时,发病率随幼虫龄期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国际上已有五种昆虫病毒作为商品生产,供应防治害虫,为少用化学农药、减轻环境污染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五种病毒都是核多角体病毒(Nec-leopolyhedrosis virus),简称“NPV”。核多角体病毒是由被感染昆虫的细胞核内自己复制的,所含病毒颗粒是嵌入一种多角形的蛋白质模型或内含体中,颗粒含有核酸,由核酸而引发病毒病。 大约有83%的病毒是从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分离而得。幼虫吃进有病毒的植物,在胃里溶解几秒钟后病毒颗粒就释放出来,穿过肠壁进入受感染细胞的核,进行复制,直至幼虫病死。 据报道,从夜蛾科实夜蛾属(HeliothiS)昆虫提取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15%OMI-88乳油对小菜蛾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该药剂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较长的持效性,是防治小菜蛾的一种高效杀虫剂,可以在蔬菜生产上推广使用;建议田间使用浓度为1500倍液,防治适期为幼虫1—2龄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区域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田间种群发生消长规律及温度、降雨和种植制度模式对种群的影响。【方法】2009—2014年,采用性诱剂监测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连续6年对滇中菜区——通海县小菜蛾田间种群数量开展成虫和幼虫田间种群数量的研究,分析当地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和种植模式因素对小菜蛾种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1)通海小菜蛾成虫种群消长年度间波动差异明显,全年呈现1个大的虫峰期为2—11月份,年度间出现小的2~3个虫峰。2012年种群数量较高,高峰期提前到4月份,与2013年高峰期的7—8月份差异明显,2010年和2011年田间种群数量是历年较少年份,种群高峰期的虫量少于百头/盆(卡)/月;(2)小菜蛾幼虫种群全年有2~3个危害峰期,3—6月是发生主峰期,9—11月是弱峰期;与成虫高峰期比较,幼虫田间种群,高峰期推迟20~30 d左右,全年的波动消长情况基本一致;(3)小菜蛾成虫与温度显著相关r=0.442,与降雨量成正相关r=0.283,但相关程度弱;幼虫种群与温度显著相关r=0.530,相关程度显著,与降雨没有相关性r=0.125,相关程度微弱;幼虫种群与成虫有相关性r=0.253,但相关程度微弱。【结论】滇中菜区常年成片种植十字花科蔬菜,一年4造、周年复种的种植制度对小菜蛾的种群发生有促进作用,区域模式相对稳定是造成小菜蛾种群周年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防治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莫美华  庞雄飞 《生态学报》1999,19(5):724-727
用以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种群趋势指数和控制指数评价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种群动态的作用。结果表明,施用该病毒对小菜蛾种群动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种群趋势指数为0.97,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19,即施用病毒后,其种群趋势指数相当于对照的0.19,施用化学杀虫剂的种群趋势指数为7.20,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1.43,即种群趋势指数将增长为对照的1.43倍。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利用颗粒体病毒防治菜粉蝶(Pieris rapae以下称菜青虫)幼虫的工作,在我国已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梁东瑞等,1979;河北省菜青虫颗粒体病毒研究协作组,1981)。病毒杀虫剂与化学杀虫剂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前者具有选择性,不直接杀伤天敌昆虫。为了明确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对寄生蜂种群的影响,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毒治虫在保持生态平衡上的意义,我们对颗粒体病毒、微红绒茧蜂(Apanteles rubecula)、菜青虫的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实验室研究,现报道初步结果如后。  相似文献   

13.
茚虫威对不同抗药性品系小菜蛾呼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敏感品系(S)、田间品系(F)及茚虫威汰选抗性品系(T17)幼虫为供试虫源,采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小菜蛾3~4龄幼虫在受药前后或不同受药剂量等条件下呼吸速率的变化,从能量代谢的角度研究抗药性机制。结果表明,汰选抗性品系、田间品系与敏感品系同龄期小菜蛾幼虫在未受药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表明抗药性的产生并未影响小菜蛾本底的呼吸速率。以各个品系的茚虫威LC20和LC50剂量处理幼虫后,3个品系的呼吸速率均明显提高,汰选抗性品系呼吸速率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其他2个品系。在LC20剂量下3个品系呼吸速率峰值均出现在2h前后,10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在LC50剂量下敏感品系没有明显差异;而田间品系和汰选抗性品系分别在药剂处理后4h和6h达到呼吸高峰,汰选抗性品系保持高水平呼吸速率时间长达9h,分别于药后15h和24h恢复到正常水平。这表明用药后抗性品系呼吸速率的提高幅度与小菜蛾的解毒代谢能力有关,这也揭示了昆虫幼虫中毒后能量消耗会随着抗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环境昆虫学报》2014,(5):756-762
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ranulovirus,CnmeGV)于1979年首次从我国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幼虫中分离,能够在宿主种群内传播,具备发展为生物杀虫制剂的潜力。本研究利用从田间采集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在实验室成功增殖了CnmeGV。编码杆状病毒RNA聚合酶两个亚基的基因lef-8、lef-9和包涵体基因granulin在杆状病毒系统演化过程中非常保守。利用PCR扩增得到CnmeGV的上述三基因,并将其核苷酸序列融合。通过该融合序列与GenBank中相应病毒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CnmeGV是未被GenBank收录的病毒。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结果表明,仅在采集自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县的稻纵卷叶螟体内发现了CnmeGV,而其他采集地点,包括广州市岑村、惠州市万芦村、惠州市新岗村和湖北省潜江市均未发现。江门市恩平县是CnmeGV的首次发现地,时隔三十多年,仍然存在因感染CnmeGV而死亡的稻纵卷叶螟幼虫,表明该病毒具有田间控制目标害虫的持效性能。  相似文献   

15.
福州郊区小菜蛾天敌种类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4-1999年对福州郊区小菜蛾的天敌种类进行了调查,发现寄生性天敌6种,捕食性天敌18种。并对最为常见的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与小菜蛾幼虫的田间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观察。  相似文献   

16.
黄芳  时敏  陈学新  章金明 《昆虫学报》2011,54(9):989-996
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优势内寄生蜂, 拥有毒液、多分DNA病毒(PDV)等寄生因子,能有效调控寄主幼虫的营养生理和免疫系统, 但其毒液在这过程中的功能不明。本文利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半闭弯尾姬蜂毒液的蛋白组分,利用寄主幼虫血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小菜蛾幼虫血细胞噬菌能力在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半闭弯尾姬蜂毒液蛋白分子量主要集中在35~220 kDa之间,少数小于15 kDa,但分子量处于35~70 kDa之间的蛋白含量较高,与其他寄生蜂毒液蛋白相似。半闭弯尾姬蜂毒液单独对寄主小菜蛾幼虫功能血细胞(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的延展能力和吞噬功能不产生破坏作用。但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后短时间内,寄主功能血细胞的延展受到抑制,然而功能血细胞仍然能识别外源异物, 却无法进一步吞噬外源物; 寄生后24 h,功能血细胞的延展力恢复,颗粒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可顺利完成。本研究证明了半闭弯尾姬蜂寄生能暂时性地抑制颗粒血细胞的延展性从而影响其噬菌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丽绿刺蛾是许多农林作物的重要害虫。在广东广州,一年2—3代,以老熟幼虫于茧内越冬。卵成块产于叶背,5—7天孵化。幼虫一般6—8龄,历期30—48天。幼虫早期群聚,末期分散。蛹期16—97天。成虫羽化后次日交配,第3日开始产卵。成虫寿命4-8天。 幼虫感染颗粒体病毒,常造成流行病,是控制此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对幼虫喷敌百虫、敌敌畏、马拉松、杀螟松、除虫菊脂或颗粒体病毒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两个分离株(SeMNPV-M,SeMNPV-Z)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比较,并对甜 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杀虫悬浮剂的田间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病毒生物测定结果显示,SeNPV-M和SeNPV-Z 感染三龄幼虫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195.8 PIBs/克饲料和242.4 PIBs/克饲料。使用6000PIB/克饲料的病 毒剂量感染三龄幼虫,其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3.50d和3.68d。甜菜夜蛾病毒杀虫悬浮剂已在工厂生产,田间 实验结果表明,甜菜夜蛾病毒杀虫悬浮剂可有效控制目标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用农药农蒙特(25×10~(-6))和氯氰菊酯(20×10~(-6))处理,采用生命表技术和控制效应来评判农药亚致死剂量对田间小菜蛾和优姬蜂种群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蒙特和氯氰菊酯对优姬蜂种群的控制效应大于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效应,寄生在农蒙特处理的小菜蛾幼虫体内的优姬蜂幼虫的死亡率显著地高于氯氰菊酯处理的和对照的,表现出农蒙特对寄生蜂影响的深远性。  相似文献   

20.
从枣刺蛾(Iragoides conjuncta Walker)幼虫虫尸中分离到一株颗粒体病毒,颗粒体为椭圆形、卵圆形,约200—250×300—400毫微米,颗粒体在2%NaOH溶液中降解,能游离释放出杆状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两端圆滑,多数微弯,约150—200×30—35毫微米。室内感染3龄幼虫的LC_(50)为1×10~(-4·36),野外用3000—5000倍病虫尸匀浆液喷洒,枣刺蛾幼虫下降可达86—100%,杀虫效果比化学农药马拉硫磷好。此株病毒对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枣尺蠖、家蚕、柞蚕和瓢虫无致病性,该病毒的分离获得为枣刺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