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FMP8902是从谷氨酸棒杆菌NO.17-3经人工诱变定向筛选而获得的一株苯丙氨酸产生菌。该菌株在5升罐的发酵中,以水解糖和糖蜜为主要原料,32±1℃,44小时,苯丙氨酸产量可达16.3mg/ml,转化率为12.9%。它的发酵副产物很少,遗传性状稳定。菌体为棒状至短杆状,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常见“V”形排列。FMP8902具有酪氨酸营养缺陷及四种芳香氨基酸结构类似物[DL-P氟苯丙氨酸、DL P-氯苯丙氨酸、P-氨基DL-苯丙氨酸、β-(2-噻吩)DL-丙氨酸]多重抗性,同时它能够在含利福平(5μg/ml)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
L—苯丙氨酸产生菌株FMP8906的定向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短杆菌变异株FMP92814产苯丙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多次的人工诱变筛选,获得一株来自乳糖发酵短杆菌ATCC13869的变异株FMP92814。它对多种苯丙氨酸结构类似物具有抗性,并兼有酪氨酸营养缺陷型特性。我们对FMP92814菌株的发酵生产苯丙氨酸条件进行了研究。在5L台式小罐的发酵试验中,该菌株的苯丙氨酸产量可达25.2g/L,糖酸转化率16.8%.。  相似文献   

4.
5.
6.
L—苯丙氨酸生产方法及新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9.
L—苯丙氨酸150升罐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11.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鸟氨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就微生物生物合成鸟氨酸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谷氨酸棒杆菌为出发菌株定向选育鸟氨酸高产菌的方法及其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HZ4221(TRARDCPR AMTRhistidase-)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基胍(NTG)诱变选育得到莽草酸缺陷型的渗漏突变株CLW0560,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直接发酵72h,积累L-组氨酸可达5.31g/L。与亲株相比,L-组氨酸产量提高了32.1%,转酮酶比活力下降84.3%。研究了该菌株利用培养基中碳源情况及菌株遗传稳定性,而且考察了金属离子对CLW0560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对谷氨酸棒杆菌谷氨酸分泌机制有一些研究,并取得重要突破。已被广泛接受的“渗漏模型”面临新的挑战,Clement,Y.等的研究提出“载体逆转模型”,Hoischen,C。等否定了上述两种模型,提出“分泌载体模型”。本文综述这些模型的要点和论据,以期对谷氨酸跨膜分泌机制与控制有较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L—苯丙氨酸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重组谷氨酸棒杆菌发酵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L-Phe)的产量。【方法】使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及响应面优化法分别对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了重组谷氨酸棒杆菌发酵L-Phe的最佳种子培养基及最佳发酵培养基。【结果】重组谷氨酸棒杆菌发酵L-Phe最佳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25.0,玉米浆25.0,硫酸铵15.0,硫酸镁1.0,磷酸二氢钾2.0,尿素2.0,p H 6.8-7.0;最佳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110.0,玉米浆7.0,硫酸铵25.0,硫酸镁1.0,磷酸二氢钾1.0,柠檬酸钠2.0,谷氨酸1.0,碳酸钙25.0,p H 6.8-7.0;在最佳培养基条件下L-Phe产量最高达到9.14 g/L,较优化前的7.46 g/L提高了22.5%。【结论】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重组谷氨酸棒杆菌发酵L-Phe培养基进行优化,明显提高了L-Phe的产量,并确定了葡萄糖、玉米浆和硫酸铵为发酵培养基中影响L-Phe产量的3个关键因子。研究结果为L-Phe的发酵放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物絮凝剂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野生菌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CTCCM 2 0 10 0 5为出发菌株 ,进行紫外和甲基磺酸乙酯逐级诱变 ,获得一株絮凝剂高产菌XMU YH1111,通过条件优化实验 ,获得突变株XMU YH1111合成生物絮凝剂的最佳发酵条件 :葡萄糖为碳源 ,尿素和酵母膏为氮源 ,培养基初始 pH 4~ 8,种子最佳种龄 16h ,接种量 5 % ,发酵罐通风量 1L/ (L·min) ,搅拌转速 10 0r/min。在此发酵条件下 ,絮凝活性最高可达到 892U/mL ,比原出发菌株CCTCCM 2 0 10 0 5的絮凝活性提高 2倍以上。  相似文献   

20.
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