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线粒体DNA(mtDNA)Cyt b基因和D-loop控制区为分子标记,对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上里龙段和以下墨脱段2个群体的黄斑褶 (Pseudecheneis sulcata)共60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联合基因有效序列长度为1 893 bp,包括Cyt b基因1 060 bp和D-loop控制区833 bp。结果显示,里龙和墨脱2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值(Hd)均较高(0.701和0.761),核苷酸多样性值(π)均较低(0.001 00和0.001 09);高频率的单倍型Hap1和Hap2为2个群体所共享,推测为祖先单倍型;同时,里龙和墨脱群体分别存在5个和6个特有单倍型,且在2个群体中不共享;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群体间呈中度遗传分化水平(Fst = 0.090 44,P < 0.05);中性检验(Tajima''s D、Fu''s Fs)和核苷酸不配对(SSD、Hir)分析结果揭示,黄斑褶 种群曾经历过种群扩张现象。本研究推测,黄斑褶 2个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存在障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海拔落差及水文情势等生态屏障可能是阻碍黄斑褶 迁徙和交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安徽麝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自80年代安徽麝[Moschus (moschiferus/berezovskii)anhuiensis]被发现以来,其分类地位一直众说纷纭。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安徽麝模式皮张标本进行了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麝同麝属中其他种的遗传分化已经相当明显.分子系统学的分析表明,安徽麝是一个单系群,它同麝属其他种的DNA序列差异已达到种间分化的程度。因此,线粒体DNA序列的证据支持将安徽麝列为麝属中一有效种(Moschus anhuiensis),而不是前人认为的原麝或林麝的亚种。  相似文献   

3.
犬科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DNA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犬科的赤狐、蓝狐、貉和狼4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约372bpDNA片段序列分析,结合GenBank中狗、西门豺和非洲野犬3种的该区段DNA序列的比较,共发现113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30%)。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非洲野犬最先从犬科动物中分化出来;犬属的我狼、狗和西门豺等3种为系统树上独立的一支,且其分歧的时间较赤狐、蓝狐和貉早;赤狐和蓝狐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上述结果与形态的观点基本  相似文献   

4.
为了检测黑线姬鼠两亚种(来自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亚种和朝鲜半岛的朝鲜亚种)线
粒体DNA 的变异水平并确定朝鲜亚种的分类地位,我们测序分析了两亚种的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的部分序列
(1 054 bp)和控制区的部分序列(860 bp),并与基因库中黑线姬鼠相应的单倍型序列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东
北亚种的序列显示出某些分异,可以被分为2 或3 个亚群,所以我们提出需要更多标本的DNA 分析来确定东北
亚种的分类地位。另外,来自韩国的朝鲜亚种的序列,与来自中国东北地区龙江和哈尔滨的东北亚种的两个亚
群相似(1 个亚群是细胞色素b 的两个单倍型,另1 个是控制区的两个单倍型),表明基于线粒体DNA 序列的遗
传多样性与现今基于形态特征对这些姬鼠的分类所得结果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来自韩国的朝鲜亚种是一
个只在形态特异上不同于东北亚种的地方亚种,我们建议通过其他DNA 标记来进一步验证其亚种地位。我们还
认为朝鲜半岛不是最近的冰川期黑线姬鼠残遗种的保护区。  相似文献   

5.
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的分类地位,尤其它和龙姬鼠A.draco的关系,还存在着争议.用PCR扩增了采集自5个不同地点的大耳姬鼠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并和GenBank已有的3条大耳姬鼠cyt b序列一起分析其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了大耳姬鼠和龙姬鼠的系统发育树.4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一致,大耳姬鼠和龙姬鼠均各自形成单系,龙姬鼠先与台湾森鼠A.semotus聚在一起,再与大耳姬鼠形成姐妹群.此外,大耳姬鼠和龙姬鼠两者间的K2P平均遗传距离达到0.14.因此,认为大耳姬鼠是一个独立的种,而不是龙姬鼠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6.
基于云南昆明、中甸、丽江和剑川4个种群(n=43)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了该地区高山姬鼠种群的遗传分化。在1 140 bp Cyt b基因序列中,有50个变异位点(占全变异的4.38%),定义了22个单倍型。在4个种群中,昆明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最高。分子变异分析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0.2%,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69.8%。FST分析表明,除中甸种群和丽江种群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种群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22个单倍型在系统发生树中明显聚为两支(A和B),进化网络关系显示昆明种群处于进化分支最末端,推测种群进化方向可能从横断山地区到昆明地区,支持了姬鼠属从北向南扩散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剑尾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克隆和测定剑尾鱼 (Xiphophorushelleri)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cytb)的全序列。方法 提取剑尾鱼肝脏的总DNA。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电泳检测、纯化后克隆到pGEM Teasyvectorsystem中的T载体上 ,筛选转化子 ,提取质粒 ,酶切鉴定。挑取重组质粒pGEM T xhcytb 11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获得了剑尾鱼线粒体cytb基因的全序列 ,共 114 0bp。结论 用BLAST与GenBank中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比较 ,显示剑尾鱼与其他鱼类的cytb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根据剑尾鱼与其他 13种鱼的cytb基因序列同源性所建立的进化树 ,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陈艺燕  钱开诚  章群 《生态科学》2004,23(2):154-155,159
测定了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编码区全序列1140个核苷酸序列,并且由此推导出对应的氨基酸序列,A/T所占比例为53.4%,G C约占46.6%。该基因中密码子第1位核苷酸中4种碱基组成较为均衡,第2位核苷酸中T的使用率较高,G的使用率较低;而密码子第3位C/A的使用率高,而G的使用率仅为3.7%;在氨基酸序列中Leu所占比例16.36%,远高于其它氨基酸;而Cys使用比例仅为0.79%。本研究为鳜类的系统发育,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核苷酸序列方面的资料,至于翘嘴鳜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本序列中密码子不同位置碱基使用比率以及氨基酸组成是翘嘴鳜特有还是鳜类共有特征,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海南岛的主要害鼠之一,海南岛是我国南方海上的重要交通口岸,但关于海南岛褐家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和邻近地区褐家鼠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情况还缺乏了解。本研究测序分析了来自海南岛、广东、越南等地91只褐家鼠的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了不同种群中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F_(st)),构建了全世界60个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发现,海南岛琼中/澄迈和崖城的褐家鼠种群没有共享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F_(st)=0.453),但这两个群体分别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的褐家鼠分享共同的单倍型,表明海南岛褐家鼠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褐家鼠近代存在着基因交流。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海南岛和广东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来自共同的单倍型组CⅢ和CⅦ,说明海南岛和广东省的褐家鼠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共同的祖先种群扩散而来。由于褐家鼠喜欢与人伴生,褐家鼠很可能随着黎族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大约3 000年前)或更早以前,从广西、广东沿海地区迁移至海南。  相似文献   

10.
李伟  张雁云 《动物学研究》2004,25(2):127-131
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作为遗传标记 ,探讨红喉姬普通亚种 (Ficedulaparvaal bicilla)和指名亚种 (F .p .parva)的分类地位。应用Kimura 2 parameter法计算出红喉姬普通亚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1%~ 0 2 % ,而与指名亚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6 4 % ,两亚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大于种间的遗传距离。结合形态学的特征我们认为 :红喉姬指名亚种和普通亚种应为两个独立种 ,分别为红喉姬 (F .albicilla)和红胸姬 (F .parva) ,两者的分化时间为 3 15~ 3 2 5百万年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大林姬鼠携带汉坦病毒(HV)的分子特征,对黑龙江省大林姬鼠分离株NA33的S基因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NA33株S基因全长由1 693nt组成,TA含量丰富,编码N蛋白的ORF起始于37nt,终止于1 326nt,编码的蛋白长429aa,符合HTN型编码。与HV参考毒株进行比较,NA33与Amur类汉坦病毒同源性最高,与其它HTN型相对较低,与SEO等同源性更低。N蛋白进化树分析表明,NA33位于Amur类病毒所在支系,并且与俄罗斯远东和吉林大林姬鼠分离株亲缘关系更接近,体现了一定的宿主依赖性和地理簇集性。序列分析发现,NA33的N蛋白具有Amur类汉坦病毒保守的氨基酸位点。黑龙江省大林姬鼠携带Amur类汉坦病毒,是重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2.
Methodological improvements now allow routine analyses of highly degraded DNA samples as found in museum specimens. Using these methods could be useful in studying such groups as rodents of the genus Gerbillus for which i) the taxonomy is still highly debated, ii) collection of fresh specimens may prove difficult. Here we address precise taxonomic questions using a small portion of the cytochrome b gene obtained from 45 dry skin/skull museum samples (from 1913 to 1974) originating from two African and three Asian countries. The specimens were labelled Gerbillus gerbillus, Gerbillus andersoni, Gerbillus nanus, Gerbillus amoenus, Gerbillus perpallidus and Gerbillus pyramidum, and molecular results mostly confirmed these assignatio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rbillus nanus (Asian origin) and Gerbillus amoenus (African origin) confirmed that they represent vicariant sibling species which differentiated in allopatry on either side of the Red Sea. In the closely related Gerbillus perpallidus and Gerbillus pyramidum, specimens considered as belonging to one Gerbillus pyramidum subspecies (Gerbillus pyramidum floweri) appeared closer to Gerbillus perpallidus suggesting that they (Gerbillus pyramidum floweri and Gerbillus perpallidus) may represent a unique species, distribu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Nile River, for which the correct name should be Gerbillus floweri. Furthermore, the three other Gerbillus pyramidum subspecies grouped together with no apparent genetic structure suggesting that they may not yet represent genetically differentiated lineages. This study confirm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these methods on museum samples, which can open new perspectives in this particular group as well as in other groups of interest.  相似文献   

13.
中国姬鼠属的系统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姬鼠属分布在欧亚大陆及其邻近的岛屿上, 种类及数量均较多。但对该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尤其近几年对姬鼠属分子系统学的研究, 产生了一些与形态学、生物地理学等研究不同的结果。文章综述了姬鼠属系统学研究的一些工作, 根据所归纳的初步论点, 试拟定了中国现生种类的系谱; 并对中国姬鼠属系统学的进一步研究, 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大林姬鼠(A. peninsulae)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不连续体系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心、肝、肾、肌肉、脑、肺6种器官和组织中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建立了2种酶的电泳图谱。结果显示,上述2种酶在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的6种器官和组织中均有表达并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其中,2种鼠中超氧化物酶共分离出迁移率由0.15~0.66的9条电泳谱带,过氧化物酶共分离出迁移率由0.09~0.83的20条电泳谱带。在肝和肺中酶的活性最强,黑线姬鼠6种器官和组织中超氧化物酶活性均强于大林姬鼠,2种鼠组织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分布相似,但在同一物种不同器官和组织间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杨红  张子慧 《四川动物》2011,30(5):691-695,前插2
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和大林姬鼠A.peninsulae形态与习性相似,北京地区的这两种鼠都存在还是只有大林姬鼠存在一直存在争议.通过新兴的几何形态测量技术对北京地区捕获的137只姬鼠头骨与黑龙汀的9只大林姬鼠头骨进行背面和侧面的形态对比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和判别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  相似文献   

16.
真海豚包括长喙真海豚( Delphinus capensis) 和短喙真海豚( D. delphis) 2 种, 而中国水域的真海豚到底是哪一个种或是否同时有两个种的存在, 并不清楚。本研究测定了12 头中国水域真海豚mtDNA 控制区(control region) 366 bp 和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 cyt b) 基因336 bp 的序列, 并与已发表的其它真海豚的序列合并分析,初步鉴定中国水域真海豚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 中国水域的真海豚与东太平洋的长喙真海豚有相同的鉴别位点, 且两者之间的核苷酸歧异度(控制区: 1.93 ±0.22 % , cyt b 基因: 0.68 ±0.19 %) 显著低于与短喙真海豚之间的差异(控制区: 2.92 ±0.41 % , cyt b 基因: 0.95 ±0.27 %) 。通过MEGA (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 analysis) 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 进行的系统发生分析中, 中国水域的真海豚与长喙真海豚聚成一支, 有明显较近的亲缘关系。因此, 中国水域的真海豚在分类上应归属于长喙真海豚。  相似文献   

17.
中华姬鼠与大林姬鼠的同工酶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必谦  李举怀 《兽类学报》1998,18(4):304-310
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和大林姬鼠(Apodemuspeninsulae)是形态学上十分相似的两种鼠类。为了对两种姬鼠的分类提供生物化学方面的依据,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方法比较和分析了两种姬鼠的LDH同工酶、EST同工酶和SOD同工酶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姬鼠的LDH同工酶酶谱基本相似,而EST同工酶和SOD同工酶酶谱则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根据EST同工酶A2带的有无和SOD同工酶主带等电点的差别,能将两种姬鼠很容易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8.
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探讨笛鲷属的分子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9种中国南海的笛鲷属鱼类的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来自GenBank中1种分布于菲律宾和9种分布于美国大西洋的笛鲷属鱼类的相应同源序列,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红鳍笛鲷(Lutjanuserythropterus)与红笛鲷(L.sanguineus)之间的同源序列碱基差异百分率只有0.32%,支持二者是同种异名的观点;中国南海的笛鲷属鱼类间的平均碱基差异要高于美国大西洋笛鲷属鱼类。在MP和NJ树中,美国大西洋笛鲷表现为亲缘关系较近,来源于中国南海的笛鲷鱼类相对集中在树的基部,分歧较大。这与所研究的笛鲷地理分布和地理隔离基本相一致,同时也说明中国南海笛鲷分化较早并且分歧较大。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Blue penguins, Eudyptula minor, breeding on Penguin Island, Western Australia are considerably larger than other blue penguins in Australia. If genetic isolation is the cause, it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some blue penguin populations. We compared the sequences of two mitochondrial gene regions (cytochrome‐b and the control region) from Western Australian blue penguins with other populations of blue penguins from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We found few differences between sequences from Western Australia, Phillip Island, Victoria and Otago, New Zealand, although all three differed considerably from other New Zealand blue penguins. Sequences for the control region from the Western Australian blue penguins and 30 more birds breeding at various Australasian sites provided further support for two major clades within Eudyptula; an Australian clade (including Otago) and a New Zealand cl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