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9月儋县发生一次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爆发流行,至1986年10月疫情已由儋县波及本岛十县二市。根据记载,国外登革热流行期间,常伴多个型别登革病毒同时传播。为掌握本岛此次登革热流行时除Ⅱ型病毒外,是否尚有其他型别流行,于1986年1月至10月登革热流行期间,取十县二市278例急性期病人血清,接种C6/36白纹伊蚊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共获得125株病毒。均用抗登革  相似文献   

2.
登革病毒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位点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登革病毒,鉴定流行株的血清型及其毒力。对其中两分离株E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其可能的毒力位点变异。方法:采集临床诊断为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91份,接种于C6/36细胞分离病毒,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及分型。并通过乳鼠脑内接种和空斑试验,测定分离株的毒力。扩增2株分离株E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变异位点。结果:在91份血清中经2~3次传代分离出8株病毒,鉴定为登革1型病毒。在E蛋白影响毒力的3个区段中,两分离株有3处存在变异。结论:推测此次广州地区流行登革热可能由DEN 1型病毒感染引起,流行株的毒力较弱。毒力减弱可能和其基因位点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发生了由输入病例引起的登革热暴发,共报告病例113例。为查明病因,从分子水平分析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对疑似患者血清测定了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C6/36和BHK-21细胞分离登革病毒。同时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E基因和NS1基因后又分别进行序列测定,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热毒株进行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及登革I型病毒核酸;从18份疑似患者血清中分离到10株登革I型病毒;浙江登革I型分离株(ZJ/07/04)与登革I型夏威夷株、广东株和泰国株的E基因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3%、98.8%和99.2%,而与登革Ⅱ、Ⅲ、Ⅳ型毒株相同区域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8.3%、77.5%和62.8%。基因进化树显示浙江省登革病毒分离株与泰国株亲缘关系最近,在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上。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证实该次疫情的病因为由泰国输入的登革I型病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ELISA检测方法。方法:用基因工程重组表达的新型布尼亚病毒NP抗原包被酶联板,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评价,健康人群中检测结果计算临界值(均值+3标准差)。检测7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恢复血清和69份健康人血清样品。结果:在70份患者血清样品中,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51例,阳性率为72.14%(51/70);69份健康人血清样品中,检测出1份阳性,特异性为98.6%(1/69)。结论:建立的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006年广州流行登革热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性质研究。方法:采用传代蚊细胞微量培养方法对2006年广州登革热病原进行分离,并通过脑内途径观察其对乳鼠的致病性;经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技术,对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病毒特异抗体及新分离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将此次分离的病原体与1980年分离的同型毒株进行生物学性质比较。结果:从57份患者血清标本中分离出10株病毒,在传代蚊细胞中可产生稳定的细胞病变并对乳鼠致病;其基因组为登革1型病毒特异的RNA分子,经鉴定为登革1型病毒;此次分离的登革1型病毒与1980年分离的同型毒株在致细胞产生病变的时间和严重程度,蚀斑的大小、形态以及致乳鼠发病的时间等生物学性质上有所不同。结论:2006年广州流行登革热病原为登革1型病毒,且与1980年分离的同型毒株在生物学性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用登革热Ⅰ型病毒(夏威夷株)兔疫的小白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7个产生抗登革热Ⅰ型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这些杂交瘤细胞上清液及小鼠腹水抗体均用间接兔疫荧光法检测,其中3个杂交瘤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热Ⅰ型病毒具有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ELISA检测方法。方法:用基因工程重组表达的新型布尼亚病毒NP抗原包被酶联板,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评价,健康人群中检测结果计算临界值(均值+3标准差)。检测7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恢复血清和69份健康人血清样品。结果:在70份患者血清样品中,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51例,阳性率为72.14%(51/70);69份健康人血清样品中,检测出1份阳性,特异性为98.6%(1/69)。结论:建立的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1973一1975年连续三个冬、春我们在北京地区对85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的婴幼儿病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从59例的咽拭子分离出腺病毒,主要是7型,其次是3型。还从合并有胸膜炎的14例中10例的胸腔积液分离出型别相同的腺病毒。同型腺病毒也从5例死亡病儿的肺组织分离出来。从l例的咽拭子分离出I型副流感病毒。从60例得到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了血清学诊断。在测定中和抗体的47例,7型或3型腺病毒中和抗体都显著升高。在测定补体结合抗体的60例中,40例的补体结合抗体也有明显的增长。从咽拭子、胸腔积液和肺组织分离出来的腺病毒代表株与同型腺病毒原型株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比较表明,其形态一致。  相似文献   

9.
广州首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州网络报告的疑似"登革热"患者经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学分离培养等做出的诊断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又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疑似基孔肯雅热患者作进一步基孔肯雅病毒抗体和核酸等检测,并对扩增出的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核苷酸同源性比较显示,E2区(336nt)和NS1区(314nt)的核苷酸序列与意大利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ITA07-RA1及多株印度的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的序列高度同源(98%以上)。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这例疑似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登革热实为基孔肯雅热病例,也是中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中毒型肺炎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8—1959年冬、春长春市婴幼儿中毒型肺炎流行与1959—1960年冬、春类倒的散发例的病原学研究结果,认为7型与3型腺病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原体。 本文从患儿咽拭和肺组织的病毒分离与鉴定,长春、北京、沈阳三地所分离的病毒型刖的一致性,患儿血清的补体结合与中和试验,从婴幼儿其他疾病或其他类型肺炎中病毒分离基本阴性的结果,并从排除其他病原体等各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结论。并对7型与3型腺病毒引起中毒型肺炎流行的可能因素,加以讨论。后配:本文完成砌稿时,国内对婴幼儿腺病毒肺炎的病原学研究工作尚元系统报导。于修稿期间,见到任贵方等在中华医学杂志发麦的报告(任贵方等:中华医学杂志,48(2):71—76,1962:戴瑩等:中华医学杂志,4B(2):77—82,1962),其结论与我们所报告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用巨细胞病毒(CMV,AD_(169)株)感染的人胚肺细胞(HL)制备CMV抗原片。在这种抗原片上进行的间接免疫酶组化法(IPA)初步应用于CMV的快速诊断,并与补体结合试验(CFT)和免疫荧光技术(IFA)进行了比较。检测103份血清中抗CMV IgG抗体和18例双份血清中抗CMV IgG和IgM抗体的结果表明,本方法是特异的,其结果与CFT和IFA的结果一致。这种方法简便、快速、灵敏,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可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婴幼儿中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中和抗体对CVA16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预防作用。方法随访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江苏省180名婴幼儿人群(6~<36月龄),主动监测CVA16-HFMD,分别采集0 d、2个月、8个月和24个月的系列血样,并检测其CVA16中和抗体。结果该人群在随访93.9~141 d期间发生了1起CVA16流行,共报告10例CVA16引起的HFMD。中和抗体结果显示,在CVA16流行前(2个月)CVA16中和抗体阴性的153例中,共有10例确诊为CVA16-HFMD(6.5%),49例在流行后(8个月)出现中和抗体阳转(阳转率为32.0%)。而在流行前CVA16中和抗体阳性的27例中,无1例患CVA16-HFMD,8例流行后呈中和抗体4倍及以上升高,占31.7%。10例CVA16-HFMD患者在流行后中和抗体均出现明显升高,较流行前平均升高51.71倍。结论婴幼儿人群中的CVA16中和抗体,可预防CVA16感染导致的HFMD。  相似文献   

13.
SARS灭活病毒免疫兔后IgG特异抗体应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灭活的SARS冠状病毒抗原每隔两周多点注射免疫兔,共免疫3次,以观察SARS灭活病毒免疫兔后兔血清中IgG特异性抗体的应答变化。免疫前及第一次免疫后第8、14、21、28、35天耳静脉取血,分离血清。间接ELISA法测得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持续升高,并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第35天G1、G2、G3组血清IgG抗体滴度分别为1:51200、1:49600、1:25600;中和试验测得G1组第28天血清样品中和抗体效价为1:2560;蛋白芯片测得M、N、3CI,、S1、S2、S3、S4等病毒蛋白抗原都可特异性结合抗血清中的IgG抗体,但是不同蛋白抗原结合能力有差别。因此可认为SARS灭活病毒经皮下注射免疫兔后,可诱导全身性IgG抗体应答,产生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武汉地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原调查结果。33例小儿急性心肌炎患者,取其粪便、咽拭子或心肌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并采集患者急性与恢复期血清,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对Coxsackie B组6个型病毒的抗体增长情况。结果从26例分离出7株病毒,同时伴有对同型毒株双份抗体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长者4例。1例为CoxsackieB_3,3例为腺病毒。对22例双份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有13例分别对Coxsackie B组2、4、3型抗体有4倍以上增长,阳性率为59%。表明CoxsackieB组病毒为武汉地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重要病因。但腺病毒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病原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连用24个月,设立对照组。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开始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记录ChadPugh得分,并进行肝功能、肝纤维化标志物、HBV血清标志物以及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28例肝硬化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显著升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明显降低,血清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厚、层粘连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清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Child—Pugh计分平均降低2.5,54.2%患者提高了分级(12例从B到A,1例从C到B),而对照组仅有10.5%的患者QlildPugh分级得到了改善,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2.1%(9/28)。结论:拉米夫定能使HBV复制指标阳性的活动性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受到抑制,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病情缓解。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肝硬化患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摘要:登革病毒是蚊源性病原,保持于森林(非人灵长类/森林蚊子)和地方性流行(人类/城市/家周蚊子)循环中。由蚊媒介的人?人的传播在亚洲和美洲是病毒循环的通用方式,而在西非森林循环占优势。登革病毒的地方性流行方式源于森林登革病毒对家周/城市蚊子的适应。在2004?2007年,马来西亚在登革1型流行中分离到1株原型森林登革1型病毒。该病毒与哨猴株间外膜基因序列——核苷酸序列相似性>9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99%。在55位点上仅有1个氨基酸差异,猴株是缬氨酸,人株是异白氨酸。病毒能被流行登革病毒1型感染的患者血清中和。该病毒的罕见分离表明来自只限于森林循环的一种有限的外溢感染。估计患者株序列进化率是5.2×10-4取代/位点/年。1965年在尼日利亚从发热患者分离到3株森林病毒,遗传发生树表明不同于地方流行登革病毒并均在森林登革病毒区块内,表明外溢流行。埃及伊蚊在西非森林中表现偏动物倾向,在登革病毒森林扩大循环中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7.
1975年7—9月上海嘉定县和宝山县部分地区发生流行性肌痛(胸痛)暴发流行。从34例患者的肛拭、咽喉洗液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到26株柯萨奇(cox)B。病毒。9例患者的双份血清和3例患者的恢复期血清与新分离病毒的代表株(沪肌痛75—9)作了中和试验,结果袭明,9例患者的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四倍或四倍以上的增长,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几何均值比急性期高42倍,从而肯定造成本次流行的病原体是coxB。病毒。  相似文献   

18.
1. 1960年11月至。1961年3月从170例婴幼儿中毒型肺炎患者的咽拭中分离出64株腺病毒,分离阳性率为37.6%。其中42株为3型,18栋为7型,其他4株不能为3型和7型血清所中和。。1961年的特点为3型多于7型。 2. 从10例咽拭分离腺病毒阳性的中毒型肺炎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同型病毒4株,并有1例从咽拭、粪便及结膜拭子均分离出同一型病毒。 3.从同期采集的18例麻疹肺炎病例的咽拭分离出3袜腺病毒,其中2株为7型,1株不能为3型和7型血清所中和。 4.111例患儿双份血清中对腺病毒补体结合抗体有4倍以上增长者43例,阳性率为38.7%。 5.从抗体增长4倍以上的37例中,分离出病毒者24例,分离阳性率为64.8%。病毒分离阳性的33例中,补体秸合抗体增长4倍以上者占24例,血清学阳性率为72.7%。二者结果在多数病例中是符合的。 6. 97例病毒分离与血清学试验综合结果,确定为腺病毒感染者有47.4%,血清学疑阳性者27.8%,另有24.8%确定为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的抗碳酸酐酶IV自身抗体、抗氧化物及细胞因子的水平进行检测。方法:选取CHF患者共73例,测定其血清抗碳酸酐酶IV自身抗体、血沉、SOD等6种抗氧化物和IL-6等4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CHF患者血清抗碳酸酐酶IV自身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SOD、GPx、CAT和TAC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HF患者血清的IL-2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L-3、IL-17、IFN-α和IFN-γ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抗氧化物水平和几.2的变化可能参与了其体内碳酸酐酶Ⅳ抗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1988年7—11月湖北沙市出现了一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爆发流行,市区发病率为7%,累计患者不少于1.7万人。用Hela细胞从38例典型红眼病患者眼拭中分离出病毒28株(74%),理化试验与电镜观察提示为肠道病毒,根据其生物学特性与特异性中和实验证明为柯萨基A组24型变种(CA24V)。检测的两个毒株中一株对乳鼠有致病性,而另一株无致病性。流行后红眼病48名患者恢复期血清CA24V特异性中和抗体阳性率(以≥1:4为阳性计)为81.2%,非红眼病对照血清阳性率为14.6%,差异极显著(P<0.01),结合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认定是CA24V引起的AHC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