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编目是保护区管理和科研的基础性工作。2016年7月—2017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期内共布设20个监测位点,累计3 333个相机监测日,获得照片2 355张,视频1 867段,独立有效记录共计436次,共鉴定出兽类4目10科17种和鸟类2目8科1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1种、易危(VU) 5种和近危(NT) 1种。调查中发现岷山山系的新记录1种:灰翅鸫Turdus boulboul。兽类相对丰富度指数(RAI)从高到低依次是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2. 37)、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1. 83)、野猪Sus scrofa(1. 17)、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1. 02)、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0. 21); RAI最高的鸟类是鸡形目Galliformes,如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3. 21)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1. 05),其次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噪鹛科Leiothrichidae。本研究获得的兽类和鸟类数据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的有效补充,红外相机的持续监测将有利于保护区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2.
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调查工作.共在152个位点上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30,792个相机日,共获得独立照片6,316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105种,包括27种兽类(隶属于4目13科)和78种鸟类(隶属于5目20科).其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7...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红外相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保护区的生物物种编目是区域性和全国性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的基础,而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已成为兽类物种编目的重要手段之一。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岷山北部,位于大熊猫岷山种群分布核心地区,是2012年新建保护区。从2011-2014年,我们把保护区划分为1km×1km的方格,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的兽类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经过9,188个相机日的调查,共记录到分属7目18科的兽类。其中,有81,709份记录可以鉴定出具体物种,包括野生兽类24种,家畜1种(家狗),分属5目14科,独立探测数总计1,766次。其余未能鉴定出具体物种的兽类记录为小型翼手目、食虫目和啮齿目动物。在24种野生兽类中,食肉目物种数最多,共4科9种;其次为偶蹄目(4科7种)与啮齿目(3科6种)。就独立探测数而言,偶蹄目兽类是记录到次数最多的类群(占总探测数43.97%),其次是啮齿目(25.61%)和食肉目(22.44%)。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NT”级别的物种各3种,被列为国家I级和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5种。本次调查对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内的大中型兽类进行了首次系统性编目,了解了区内兽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与相对多度,为后续的科研项目和保护管理提供了本底数据和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4.
兽类监测可以了解兽类资源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兽类类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资源及其变化,2013年3月—2018年3月在保护区及周边布设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 777 d,共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1 179张,鉴定出兽类物种4目12科18种,其中食肉目Carnivora种类最多(12种),占66.67%,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6种。观测期间相对丰富度排名前5的物种为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花面狸Paguma larva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鼬Mustela sibirica和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但每年相对丰富度最高的物种不同。每年动物拍摄率差异不大,说明保护区及周边兽类群落相对稳定。虽然缺乏大型食肉动物,但有6种相对丰富度较高的中型食肉动物(赤狐Vulpes vulpes、大灵猫Viverra zibetha、黄喉貂、豹猫、黄鼬和黄腹鼬Mustela kathiah)。此外,物种数量、物种拍摄率和人类干扰在保护区内外存在差异,保护区内的干扰相对较少,物种...  相似文献   

5.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7条巡护样线上布设130台红外相机, 对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累计相机工作日101,220天, 共捕获独立有效事件36,100次, 其中兽类独立照片30,563张, 鸟类3,244张。共记录到野生兽类6目15科29种, 相对多度较高的前5个物种依次是秦岭羚牛(Budorcas bedfordi, RAI = 11.53)、野猪(Sus scrofa, RAI = 4.80)、小麂(Muntiacus reevesi, RAI = 4.35)、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RAI = 1.81)和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 RAI = 1.13)。共记录到鸟类8目14科54种, 相对多度最高的前5个物种依次是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 RAI = 0.97)、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RAI = 0.74)、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 RAI = 0.51)、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 RAI = 0.13)、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 RAI = 0.12)。保护区鸟类新记录4种, 包括白眉地鸫(Geokichla sibirica)、白眉鸫(Turdus obscurus)、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和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 保护区兽类新记录1种, 为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客观记录了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本底情况, 不仅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分布, 而且更新了保护区鸟类资源数据库, 为保护区未来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
孙治宇  刘少英  刘洋  赵杰  雷开明  朱宗福 《四川动物》2007,26(4):852-855,858
2002~2003年,对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调查。共调查大中型动物样线82条,实际调查记录到大中型兽类20种,样线上遇见各种大中型兽类痕迹或实体总计223次,均用GPS进行精确定位。统计表明,针叶林生境中物种最丰富;随海拔增高,总的趋势是古北界种类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但在海拔3600~4000 m之间,东洋界种类所占比例仍然较大(50%),动物区系呈现广泛的过渡性;随着海拔升高古北界种类样线的遇见率明显增加,3200 m以上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在记录到的20种大中型兽类中,豹猫(Felis bengalen-si)分布的海拔跨度最大,为保护区的广布种;牛羚(Budorcas taxicolor)的遇见次数最多,是保护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多样性,利用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和一种基于信息测度的GF指数。经计算,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表明:农田一耕地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四川短尾鼩、高山姬鼠、黄胸鼠和社鼠为主要的群落组成,其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J)分别是1.1374和0.8599;原始森林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川西白腹鼠和食虫类为主,其各多样性指数H=0.3307和J=0.3465;高山草甸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鼠兔类和姬鼠类为主,其H=0.3704和J=0.3881。为了得到补充和对照,参考了该区小型兽类已有的资料运用G-F指数评价其生物物种多样性,首先计算科间多样性(F)和属间多样性(G),然后,再利用F指数和G指数的比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GF指数值,说明保护区小型兽类种属间的多样性。该区小型兽类D-F指数为0.6977,即小型兽类种属间多样性较高,但和香农一威纳指数评定多样性有一定差异。保护区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包括人为干扰在内的一切干扰尚需排除。  相似文献   

8.
四川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和稻城县境内,东经99°33′00″~100°31′48″, 北纬29°06′36″~30°06′00″,保护区总面积459 161 hm2,区内海拔3 160~6 204 m.主要以山原和丘状高原地形为主.属寒温带,海拔高,属高原气候,年均气温3.0 ℃,年均降水量600~750 mm,雨季为6~8月.全年日照时数为2 637.7 h.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和热量下降,降水量增加.在四川植被区划中属川西山原植被地区、沙鲁里山北部植被小区.保护区植被大致可分为以下7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调查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和分布,并制订有效保护对策非常重要。由于地形复杂、植被浓密且缺乏系统调查,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武陵山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数据较为缺乏。2017年3月—2018年12月,对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群落组成和行为节律进行了红外相机调查,以补充该区域鸟兽多样性本底资料。调查期内共监测了60个相机位点,累计18 525个相机日,拍摄到2 865张独立有效照片,包括8目25科37属,共15种兽类和35种鸟类,其中褐胁雀鹛(Schoeniparus dubius)、褐头鸫(Turdus feae)和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为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动物类群为啮齿目、鲸偶蹄目、食肉目、鸡形目和雀形目。对8种分布广泛、多度指数较高物种日活动节律分析发现:(1)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分别为典型的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且与其他地区种群的日活动节律高度相似;(2)毛冠鹿(Elaphodus cepha...  相似文献   

10.
2003年7~8月在小河沟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本底资源调查。在该保护区发现兽类共7目30科117种,约占四川兽类种数的50%,其中我国特有种44,约占四川省兽类种数19%,列入国家、国际IUCN和CITES保护的兽类31种,约占四川省兽类种数的13%。这些珍稀、特有、濒危动物分布在小河沟自然保护区面积仅282 27km2的范围内,物种十分丰富。致危的主要原因是过度采伐、猎杀等。  相似文献   

11.
物种编目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对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至关重要。目前红外相机的应用十分普通,已成为陆生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监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屏山县,面积35 km2,是我国第一个以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等珍稀濒危雉科鸟类以及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本文整理了保护区2013年4月至2020年9月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并进行了详细的物种鉴定,提供了按照年度统计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集。本数据集展示了不同监测年度下的相机位点坐标和相机工作日、每个相机位点拍摄的兽类和鸟类物种数、独立有效记录数、整体鸟兽物种名录(包括分布海拔、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年度下的网格占有率与相对多度指数等)、代表性物种的红外相机照片等。该数据集是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工作以来首次全面的成果汇总,可为保护区制定针对性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邓玥  彭科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动物》2022,(2):185-195
2012年7月—2019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林下鸟兽物种开展持续监测,共设置红外相机150台,共计82个有效监测位点,31 439个有效相机日,获得33 579张照片和13 712段视频,独立有效记录2 052次,识别4目12科19种兽类,4目8科23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鸟类7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7种,近危(NT)物种2种。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黑顶噪鹛Trochalopteron affine、红翅噪鹛Trochalopteron formosum、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灰翅鸫Turdus boulboul和白眉鸫Turdus obscurus为保护区新记录。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黄鼬Mustela sibiric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四川...  相似文献   

13.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别山脉南麓的核心地带。2014-2017年, 作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进行调查。研究共布设了72个相机位点, 累计完成16,658个相机工作日, 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142张, 共记录野生兽类9种、鸟类15种, 隶属8目15科。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 即安徽麝(Moschus anhuiensis),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 分别是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相对多度排名前五的兽类分别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相对多度排名前五的鸟类为白冠长尾雉、勺鸡、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yncha)。此外红外相机还拍摄到大量人类活动照片, 表明当地人类活动较为严重, 应加强管理。本研究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群落信息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情况, 为保护区未来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20年6—10月在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鼠夹8 000夹次,共捕获小型兽类个体339只,隶属3目4科11属16种,主要来自阔叶林。结合文献记录,保护区共记录小型兽类32种,新记录6种。本次调查的优势种为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黑姬鼠Apodemus nigru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北社鼠和四川短尾鼩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75、0.016 98和0.916、0.090 82。本研究为保护区小型兽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横断山区,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本文利用红外相机影像和已发表文献对该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编目并提出未来监测建议。2011-2018年在97个1 km × 1 km的网格安放红外相机, 累计39,881个相机日, 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0,932张, 其中野生兽类16,244张, 鸟类2,775张, 牲畜1,737张, 人176张。鉴定出野生兽类30种, 另有文献报道4种和观察3种, 分属于5目15科; 鸟类78种, 分属于9目22科; 牲畜6种。包括12种国家I级和28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CITES附录I收录的有11种, 附录II收录的有12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和易危(VU)等级的分别有3种和8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濒危和易危等级的分别有5、5和11种。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排名前三的兽类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147.39)、水鹿(Rusa unicolor, 66.10)、野猪(Sus scrofa, 36.03); 鸟类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14.64)、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10.43)、大噪鹛(Garrulax maximus, 8.05)。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流石滩是调查薄弱生境, 后期应开展重点调查, 以厘清本区域大中型兽类资源。  相似文献   

16.
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兽类调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2002 年至2003 年, 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兽类进行了6 次野外考察。调查确认, 保护区有兽类78 种, 其中东洋界种类50 种, 古北界种类25 种, 广布种3 种; 有10 种分布型。保护区兽类物种分布体现了较高的南北类群渗透性和残遗性; 有20 种国家I、II 级保护动物, 其中I 级6 种, 珍稀性较明显; 有四川林跳鼠、四川毛尾睡鼠、沟牙田鼠等稀有小型种类; 随着海拔增加, 兽类分布呈现古北界种类增多, 东洋界种类减少的趋势, 但在海拔3 200~3 600 m , 古北界和东洋界种类都仍然丰富, 仍然表现出区系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红外相机技术是监测兽类和鸟类的重要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种群评估和行为生态学等研究领域。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51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分别位于4种生境和7个海拔区域),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期间共记录到兽类17种、鸟类30种,包括2种国家I级和7种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隐纹松鼠(Tamiops swinhoei)、野猪(Sus scrofa)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前5位,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的相对丰富度居于鸟类前3位。在不同生境和海拔,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混交林中兽类和鸟类的物种数量、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其它生境;海拔1400-1600 m鸟类物种数明显高于其它海拔区域。本次监测结果初步了解了猫儿山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兽物种组成、相对数量及空间分布,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02年8月和9月,对四川雪宝顶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90种,分属7目27科。区系分析表明:该保护区的兽类属东洋界的有66种,占73.3%;属古北界的有21种,占23.3%;广布种有3种,占3.4%。该保护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国家Ⅱ级保护兽类17种。  相似文献   

19.
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对海南尖峰岭60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鸟类和兽类进行了调查.共在79个位点上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27,848个相机日,获得可鉴定到物种的独立有效照片15,320张.经鉴定,共拍摄到46种野生动物,包括16种兽类(隶属于6目11科)和30种鸟类(隶属于8目16科).其中,...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0~11月年和2006年4月,对四川青川县毛寨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并结合访问、查阅历史资料,确认毛寨保护区有哺乳动物66种,隶7目26科。东洋界有45种,古北界有15种,广布种6种。兽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南北混杂现象。66种兽类中,啮齿目种类最多,有7科22种,占保护区兽类总数的33.33%;其次是食肉目,有7科16种,占24.24%;食虫目3科10种,占15.15%;偶蹄目4科8种,占12.12%;翼手目2科6种,占9.09%;灵长目和兔形目各2种,各占3.03%。保护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Ⅱ级10种。有东洋界特有科2科,即熊猫科和刺山鼠科。保护区分布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物种,即猪尾鼠和可能为藏鼠兔的一个新亚种的藏鼠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