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是我国特有高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种群参数,2020—2021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样线法和样点法对红喉雉鹑的日活动节律及其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红喉雉鹑在保护区分布海拔为2 773~3 777 m,主要活动在3 200~3 400 m,常见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未在草甸生境中记录到;核密度函数绘制的日活动节律曲线表明,红喉雉鹑为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曲线整体呈单峰模式,日活动强度在06∶00后快速升高,在08∶00—10∶00达到最高,之后快速降低至12∶00,其后缓慢下降,20∶00趋近于无;繁殖季和非繁殖季的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模式,但差异不显著(Δ=0.79),均以早晨最为活跃,非繁殖季比繁殖季的活动高峰推迟1~2 h;红外相机拍摄的群体平均大小为2.63只/群,样线调查的为3只/群,样线法和样点法估算的种群密度分别为7.60只/km2和5.42~6.18只/km2。本研究丰富了红喉雉鹑的野外生态学资料,为其保护管理和种群监测、评估提供...  相似文献   

2.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至喜马拉雅山脉的珍稀濒危雉类物种。本研究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技术,于2014—2018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8个标准公里网格内布设调查位点283个,其中249个有效位点上总有效工作量为26 123相机日,共拍摄到血雉照片与视频合计8 907份(占鸡形目Galliformes总数的71.46%),独立探测922次(占鸡形目总数的70.11%),相对多度指数35.29。基于核密度函数绘制了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曲线,结果显示,血雉为严格的日行型动物,所有记录均发生在05∶50—19∶50;日活动曲线整体呈现单峰模式:活动强度在日出后快速增加,在09∶00—11∶00达到最高,之后强度逐渐降低,在18∶00后快速下降。在不同季节,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存在差异,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差别较为明显。本研究基于可靠的调查手段和充足的数据量,分析了血雉的日活动模式,表明红外相机技术是动物行为研究的有效工具,为血雉及其他森林雉类行为生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信息。  相似文献   

3.
繁殖季节同域分布的红腹角雉和血雉的觅食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受胁雉类,到目前为止,对这两种雉类的生态学特征的了解并不多。作者于2006年5-8月,在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公益海,运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对红腹角雉和血雉在繁殖季节的觅食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雉在海拔分布和觅食生境上都存在重叠,红腹角雉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1,950?3,450m),血雉分布在相对较高海拔(2,760?3,800m)。它们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都表现出正选择性,而对箭竹林表现出负选择性。微生境尺度上,两种雉觅食生境的乔木和草本盖度均较大,草本高度高;两种雉的活动区内针叶林面积较大,距林区公路较近;红腹角雉对坡向没有选择性,血雉偏好西南坡向的生境。与对照样方相比,红腹角雉的觅食生境的箭竹高度和盖度小,血雉觅食生境的箭竹高度和盖度与对照样方无显著差异。红腹角雉活动区内的箭竹林面积比例显著小于血雉活动区,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显著大于血雉活动区。表明两种雉类在需要某些共同资源的情况下,对觅食生境的利用产生了分异,这是两种雉类能够同域分布的基础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一种仅分布在中国西部山区的珍稀雉类。由于缺乏监测研究,目前关于绿尾虹雉行为与栖息地的一手资料较少。2013年11月—2016年3月,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带布设20台红外相机,总相机工作日7 056 d,拍摄记录约12万条。其中,绿尾虹雉有效探测106次,相对多度指数15.02。统计结果显示,绿尾虹雉年活动高峰是7月;日活动高峰是08∶00—10∶00和18∶00—20∶00,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和性别差异。绿尾虹雉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0~10℃,有集群和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目前在保护区生存状况较好。雄性绿尾虹雉的活动强度约为雌性的2倍。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绿尾虹雉的生态习性,为进一步保护和研究绿尾虹雉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5.
2013年4—7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研究了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的日活动模式和集群行为。结果表明,血雉具有明显的昼行性活动规律,繁殖初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4:00(n=42,P=84.00%),育雏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2:00(n=111,P=60.33%),次高峰为12:00—18:00(n=63,P=34.24%)。繁殖初期记录了50群76只血雉,雌雄性比为1∶2.41,集群大小为(1.52±0.68)只/群,以孤雄(n=23,P=46.00%)和混合群(n=29,P=30.00%)为主。育雏期记录了184群321只血雉,雌雄性比为1∶1.81,集群大小为(1.74±1.21)只/群,以孤雄(n=75,P=40.76%)和家庭群(n=51,P=27.72%)为主。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不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率差异均极显著(繁殖初期:χ2=17.680,df=3,P〈0.01;育雏期:χ2=79.478,df=4,P〈0.01)。血雉的集群性较强,即使在以家庭生活为主的育雏期也常集群活动。  相似文献   

6.
生境分化是群落物种缓解种间竞争压力,实现同域稳定共存的重要途径,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同域动物的生境分化是空间尺度依赖的生态过程,从不同空间尺度分层研究物种的生境分化,对于全面了解同域动物的共存模式和机制,以及实现多物种整合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1月至8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minckii)进行了野外调查,基于MaxEnt模型和样方法,从宏生境和微生境两个空间尺度对其生境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宏生境尺度,两种雉类的适宜宏生境重叠面积达44.59 km~2,分别占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适宜宏生境面积的58.73%和44.3%,表明二者在宏生境尺度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种间分化;2)微生境尺度是两种雉类生境分化的关键尺度,海拔、坡位、最近水源距离和乔木层盖度4个特征上的显著差异,使二者的微生境发生显著的种间分化;3)虽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分化程度和方式,但两种雉类在海拔适应性、人为干扰耐受性以及对水源的依赖性上的差异在两个尺度下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此外,基于二者生境需求的异同,提出了控制人为干扰、加强宣传教育、维持自然植被多样性和镶嵌格局等针对该区域雉类物种共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minckii)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作为两种同域分布的物种,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及竞争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究上述问题我们从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9条样线上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这两种雉类的集群现象、日活动节律、季节性活动规律和最适活动温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每年8月下旬开始集群,到第二年的3、4月份集群结束,冬季集群最为频繁,而夏季则分散在其各自活动区单独活动。(2)二者皆为昼行性鸟类,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时间生态位存在明显分化:红腹锦鸡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为7:00时和17:00时;红腹角雉活动高峰为6:00时、9:00时和18:00时。(3)对两种雉类活动频次的季节性差异分析发现,春季活动最频繁,其后依次是秋季、夏季和冬季。(4)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选择在接近当月平均气温的时间段出来活动,红腹锦鸡活动的温度范围在﹣4℃到19℃,红腹角雉的活动温度范围是﹣1℃到22℃;但不同季节间略有差异,两种雉类在秋冬季大多选择在高于当月平均气温的时间段出来活动,而在夏季的活动温度则要略低于当月平均气温。观测数据证实了两种雉雉类有通过错峰活动减少生态位重叠导致的竞争的现象,但并未见到二者间有明显的适应性温区分化。  相似文献   

8.
王芃  李晟  陈红  黄豪  李艳红  胡杰 《动物学杂志》2022,57(6):855-865
猎物与其捕食者间的种间关系对于维持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为了解西南地区中高海拔森林生态系统中较常见的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及其捕食者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利用2018至2020年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1个红外相机位点的调查数据(累计相机工作日为13 790 d),量化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时空关系。在时间维度上,采用核密度函数绘制了血雉(独立有效照片数n = 156)与黄喉貂(n = 98)的日活动节律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血雉和黄喉貂在日活动高峰上存在明显的回避现象。在空间维度上,单物种占域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雉对位点使用的重要因子是海拔和距水源最近距离,影响黄喉貂占域的生境因子主要是坡度;单季节双物种占域模型的结果显示,(1)在物种作用和环境变量的影响下,黄喉貂存在时血雉对位点的占域率显著低于黄喉貂不存在时;(2)随着海拔的升高,黄喉貂与血雉的空间关系呈现出由分离(物种间的互作因子SIF值小于1)转为重合(物种间的互作因子SIF值大于1)的趋势。本文使用日活动模式和占域模型分析二者在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上的关系,初步揭示了血雉与其捕食者黄喉貂在时空上呈现不完全分化的特点,为深入理解该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猎物与其捕食者时空分布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范例与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9.
研究同域物种的生境选择对认识物种共存、竞争及生态位分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物种的区域整合保护与管理也有重要实践价值。本文对川西高原3种典型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鸡形目Galliformes鸟类,即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于2014年4月—2015年1月在四川省雅江县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共布设17条调查样带,在春、秋、冬季分别发现了3个物种65、61、66处生境使用点。通过Jacobs指数法和Bonferroni修正检验对物种生境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四川雉鹑显著喜好冷杉-红杉林,拒绝高山栎丛;白马鸡显著拒绝杜鹃或杂灌草丛;而血雉对各生境的喜好或拒绝并不显著。(2)秋季,血雉显著拒绝杜鹃或杂灌草丛,四川雉鹑和白马鸡对各生境的喜好或拒绝均不显著。(3)冬季,所有物种均显著拒绝杜鹃或杂灌草丛;此外,白马鸡还显著偏好高山栎丛。研究表明,同域鸡形目物种的生境选择具有差异,而同一物种的生境选择模式在不同季节也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在保护管理中维持多样式、镶嵌式的植被群落,以保护川西高原鸡形目物种种群。  相似文献   

10.
高海拔山区气候条件恶劣, 资源匮乏, 探究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稳定共存, 对于了解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鸡形目鸟类飞行能力弱, 属于典型的地栖物种, 生态位空间相对狭窄, 可能面临更高的种间竞争压力。本研究旨在比较几种同域分布的鸡形目鸟类的时空生态位, 为了解高山生态系统同域物种的共存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案例。2020年4-9月, 研究人员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3,300-4,200 m的高山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 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鸡形目鸟类群落优势物种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雪鹑(Lerwa lerwa)繁殖期的微生境进行调查, 使用红外相机对其活动节律进行监测, 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从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两个生态维度进行了种间生态位比较。结果显示, 雪鹑在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上均与其他两个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绿尾虹雉与雉鹑在微生境的利用上具有相似偏好; 但绿尾虹雉的早活动高峰晚于雉鹑, 晚活动高峰早于雉鹑, 表现出显著的种间日活动节律差异; 然而, 整合两个维度后, 绿尾虹雉和雉鹑的整体生态位仍然高度重叠, 没有显著分化。本研究表明高山鸡形目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体现于多个不同的生态维度, 并且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化方式有所差异。在空间和时间生态位上的显著分化使雪鹑与同域物种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有利于其实现稳定共存。而绿尾虹雉与雉鹑的整体生态位高度重叠, 建议进一步对其食性开展研究, 探讨营养生态位上的潜在种间分化。  相似文献   

11.
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血雉的野外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雉是我国的特产濒危雉类之一,现已列为国家保护动物。1983—1986年间,我们在四川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对血雉甘肃亚种(Ithaginis cruentus berezowskii)的生活习性进行了野外观察,现将所得结果作一报道。活动规律栖息环境向蓝马鸡大致相似,经常活动于附近有草坪的柳丛、松、杉、桦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多在林下或草坪上游荡觅食嫩草叶、杂草种子和苔藓等。主要用嘴啄食,偶见用脚刨土。除同蓝马鸡和环颈雉等有混群现象外,还偶见少数勺鸡和红腹角雉。在非繁殖季节,常集结成几只或十余只营群居生活,冬季时群体更大。1984年1月15日,曾见36只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小相岭山系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物种更替情况,于2019年和2020年的7—9月通过夹日法对小相岭山系的小型兽类多样性及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在海拔1 300~4 100 m段按照400 m的高差间隔设置样方53个,共捕获小型兽类317只,隶属于3目7科15属23种,其中,包括新记录滇攀鼠Vernaya fulva。小相岭山系非飞行小型兽类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在2 500~2 900 m出现峰值,并随海拔的升高递减,显示出右偏倚的中峰分布格局。相邻海拔间的物种更替也表现出β多样性在中海拔段更高。此外,小相岭山系整个海拔梯度上的群落相似性明显随海拔距离增加而衰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今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中,需重点关注中海拔段。  相似文献   

13.
2015年1月—2016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28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5 843 d,布设海拔为300~1 200 m,共获得白鹇独立有效照片1 316张,合计1 801只次,成体及亚成体雌雄比例为1.34∶1。结果显示,白鹇活动集中分布在海拔600~700 m和900~1 200 m;主营昼行性活动,活动高峰为06∶00—08∶00和12∶00—14∶00,日活动强度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t_(22)=0.979,P=0.338),但季节性差异显著(F_3=4.238,P=0.010);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61.71%和37.01%,其余2种行为分别是静息(0.88%)和梳理(0.40%),不同季节各种行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的白鹇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生态位分化是同域分布的潜在竞争物种长期稳定共存的基础。研究对比一个物种与其同域分布的潜在竞争者的生态位分化,可用于指导多物种保护工作的实践。2018年6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和峨山交界处同域分布的绿孔雀Pavo muticu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进行野外调查,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非参数核密度分析旱季和雨季对植被、海拔的利用情况和日活动节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同域分布6种雉类中,绿孔雀和白鹇的RAI指数最高(分别为0.73和0.56),为优势物种。绿孔雀活动的平均海拔高于白鹇(1 486 m±75.2 m vs. 1 390 m±71.9 m; w=8 122.5,P 0.001),且海拔生态位宽度更宽。绿孔雀对4种植被类型利用较为平均,而白鹇则倾向于利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旱季利用率93.00%,雨季利用率77.27%)。绿孔雀的日活动节律为正常的晨昏双峰模式,白鹇却呈现出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的单峰模式,且与绿孔雀差异明显。二者在不同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化可能是种间竞争的结果。建议将该地区划为以绿孔雀为主的重点雉类保护区域,未来开展更多关于野生绿孔雀的基础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邓玥  彭科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动物》2022,(2):185-195
2012年7月—2019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林下鸟兽物种开展持续监测,共设置红外相机150台,共计82个有效监测位点,31 439个有效相机日,获得33 579张照片和13 712段视频,独立有效记录2 052次,识别4目12科19种兽类,4目8科23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鸟类7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7种,近危(NT)物种2种。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黑顶噪鹛Trochalopteron affine、红翅噪鹛Trochalopteron formosum、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灰翅鸫Turdus boulboul和白眉鸫Turdus obscurus为保护区新记录。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黄鼬Mustela sibiric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四川...  相似文献   

16.
秦岭北坡雉类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将秦岭北坡周至自然保护区划分为4个生态地理类型带,在以Gates截线法调查雉类种群密度的基础上,对不同生态地理类型雉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北坡雉类的物种多样性与植被和海拔有一定关系,环境的稳定性对雉类物种多样性有着一定影响。调查中还发现红腹锦鸡已分布到海拔2700 m的山坡上。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的主要野生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 分析了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现状、相机数量和相机工作日与物种数量间的关系以及物种的相对丰富度。结果表明: 42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物种独立照片1,793张, 鉴定出野生动物25种, 包括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和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 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黑熊(Ursus thibetan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相机数量增加到23台的时候拍摄到了本次记录的全部25种野生动物, 并且在单台相机工作日达到180天时, 物种数达到饱和。保护区内物种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29.28)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15.78); 大熊猫的相对丰富度为8.09;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中华鬣羚和黄喉雉鹑的相对丰富度在2-5之间; 中华斑羚、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黑熊、四川羚牛和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相对丰富度最低, 不到1。综上所述, 红外相机能够有效地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监测调查, 对于相对丰富度较低的物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这些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监测和评估是制定保护和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础。为评估小相岭山系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现状,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以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冶勒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红外相机公里网格陷阱法进行了调查 (n = 86台)。累计完成19 982个相机工作日,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3 304张,共记录大中型野生兽类18种,隶属于4目12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和金猫 (Catopuma temmincki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亚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中华小熊猫 (Ailurus styani)、水鹿 (Rusa unicolor) 等10种,且水鹿为该区域的新分布记录。相对多度指数排名前五的种类分别是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野猪 (Sus scrofa)、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 和猪獾 (Arctonyx collaris)。由于面积大小、海拔范围的不同,两个保护区在大中型兽类组成和相对多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放牧是小相岭山系两个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人为干扰。本调查为小相岭山系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及人为活动状况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保护区后续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1984年3—6月和1985年3—6月,作者在四川省北川县对雪鹑、淡腹雪鸡、雉鹑、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勺鸡和红腹锦鸡等八种雉类的繁殖习性进行了一些观察,结果如下。雪鹑(Lerwa lerwa callipygia)当地名石窖鸡,栖息于海拔3,800米以上,常见单只停息于陡岩边缘,受惊后立即向下滑翔。叫声响亮。繁殖在五、六月间。雏鸟孵出后呈家族活动。曾见一对成鸟和二只雏鸟在草甸上行走。发现险情后,成鸟即疾走逃离,雏鸟迅速向土洞中隐蔽。雏鸟羽色以灰色为主。淡腹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 henrici)生活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裸岩地带,五月底至六月…  相似文献   

20.
种群数量是物种的重要生态学基础资料,合适的密度调查方法是数量估算的基础。2016年4-5月,采用广泛应用于鸡形目Galliformes鸟类种群密度调查的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了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鸡形目鸟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的种群密度。样线法和样点法估算的雄体密度分别是:白腹锦鸡1.20只/km^2和(6.31±0.98)只/km^2,红腹角雉5.41只/km^2和(0.39±0.17)只/km^2,血雉3.01只/km^2和(5.97±2.70)只/km^2。除红腹角雉外,样点法估算的白腹锦鸡、血雉种群密度均大于样线法。建议针对不同鸡形目鸟类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并尽量扩大样本数量,从而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