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统一中国钩体疫苗的菌数 (浓度 ) ,保障人群预防接种的安全与有效 ,用上海、武汉和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钩体疫苗 ,观察了 4种不同菌数、4种不同接种剂量 8个不同组别对 2 0 37人的免疫效果。所有接种者全身反应轻微 ,中强反应不超过 3%。局部反应各所间有差别 ,上海所最轻 (9.6 8% ) ,武汉所居中(17.93% ) ,成都所最重 (38.78% )。血清阳转率和GMT水平 1个月达高峰 ,3个月似有下降。随着钩体疫苗接种总量的增大 ,人群抗体的阳转率和GMT水平有所提高 ,尤其是赖型抗原。 3个所疫苗的抗体阳转率和GMT有明显差别 ,以成都所为最高。根据实验结果 ,建议 :① 5价 (含 5价 )以下钩体疫苗 ,每型菌数不低于1.5亿 /mL ;② 6价 (含 6价 )以上 ,每型含菌数不应低于 1亿 /mL ,但疫苗的总菌数不超过 12 .5亿 /mL ;③全程接种 2次 ,首次 0 .5mL ,再次 1mL ,间隔 5~ 7d。该建议已被 1990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钩体疫苗制检规程 )所采纳 ,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
<正>自1963年麻疹(M)疫苗被批准使用以来,每年报告的麻疹病例数比疫苗使用前下降98%以上。1981~1988年,麻疹发病相对稳定,每年大约3000例。但是,1989~1990年,麻疹发病率上升,超过以前的5倍。据认为这与M疫苗一剂接种,免疫应答不足者的积累有关。为减少此种积蓄,新近建议新入学的大学生及直接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行第二剂M疫苗接种。第二剂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MMR)疫苗,则同时改善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之免疫。  相似文献   

3.
与注射疫苗相比,粘膜接种疫苗具有使用方便,免疫效果好,不仅诱导局部免疫应答,也诱导全身性应答等优点,故日益引起重视,近年已相继开发了多种粘膜疫苗及用于粘膜免疫接种的佐剂和载体,后者包括非活性颗粒载体及具有复制活性的减毒活疫苗株,它们可保护疫苗不被降解,增强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将按《生物制品规程》制备除氢氧化铝吸附方式不同外,其余所有过程均一致的疫苗各10批,在HBsAg含量相同前提下,于500公升大罐内吸附制备的疫苗中游离抗原含量比在10公升瓶内吸附制备的疫苗高4倍,两者均数分别为304.1ng/ml和73.1ng/ml,吸附率分别为97.95%和99.51%;用RPHA测定游离抗原滴度前者也比后者高2倍;动物免疫效价(ED50)高47%。在上述吸附率范围内,游离抗原含量与ED50呈正相关(r=0.7179P<0.001)。  相似文献   

5.
轮状病毒的抗原及疫苗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暴露者接种狂犬病疫苗(R.V)后,已较普遍实施抗体检测,文献报告ELISA法P/N值≥3时其抗体水平相当于小鼠中和试验保护率的80%-100%,该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一般在60%-75%范围,为指导和改进免疫预防,本文报告邱县暴露者预防接种后垢抗体水平动态。  相似文献   

7.
8.
糖类抗原以其免疫性较弱,常规疫苗的免疫效果一般欠佳,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免疫更是如此。糖类抗原又以其本身结构上的复杂人工合成较为困难,也不能通过重组DNA技术由基因工程直接制得。为此,不少免疫学家都在探寻有效的抗糖疫苗。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糖类抗原的抗位特型抗体研究,认为目前的研究为寻求一条糖类抗原的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奠定了基础;列举了细菌的果聚糖,大肠杆菌K13多糖,克氏锥虫的表面糖蛋白, A组链球菌糖,脑膜炎奈瑟氏菌C组多糖,以及肿瘤相关抗原上的糖表位等的研究材料。本文为1991年出版的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一书中的一章。  相似文献   

9.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重要策略。然而,目前许多疫苗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抗原产量偏低的问题,由此导致疫苗的生产成本较高、有效抗原含量低和免疫效果差等问题。为此,研究人员尝试了不同策略来提高病毒疫苗抗原的产量,以改进疫苗的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文中总结了近年来提高疫苗中病毒抗原产量的主要方法,包括改造病毒基因、改善病毒对细胞的适应性、优化抗原表达体系、改进疫苗生产工艺等方面。并分析了不同策略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疫苗抗原产量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论述了狂犬病毒糖蛋白,尤其是核蛋白或核糖核蛋白(RNP)作为狂犬病重要保护性抗原的特性。鉴于核蛋白诱生狂犬病细胞免疫的重要保护作用,以及脂质体中同时加入核蛋白及糖蛋白后,其保护水平与狂犬病全病毒疫苗相似,故以研制狂犬病双价亚单位疫苗为妥。杆状病毒载体优点多,其表达的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及糖蛋白可制备安全、有效疫苗的大规模使用,乃至口服使用。  相似文献   

13.
沙眼衣原体(CT)是引起感染性致盲的首要病因,也是引起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体。CT感染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容易被忽视而引起严重的疾病,故疫苗是预防CT生殖道感染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综述了CT疫苗候选抗原的结构特点,免疫保护作用及其在预防CT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内最重要、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最好佐剂。将不同形式肿瘤抗原负载的DC制成疫苗,可以在体内诱导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CTL)的生成,激发人体有效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其中肿瘤抗原原因转当的DC疫苗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可望作为一种新型肿瘤疫苗用于肿瘤的防治。本文主要就其作用特点、体内应用的可行性及抗肿瘤作用效果的实验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近年来百日咳(pertussis)再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婴幼儿是主要的高风险群体,感染后可导致严重后果。孕期接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被认为是预防婴幼儿感染百日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其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认可。有些国家已将其纳入免疫规划,但在中国目前仍未实施。迄今为止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的最佳孕期接种时间及孕期接种是否会影响婴儿主动免疫应答仍需进一步研究并加以明确。现就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 aPV)全球孕期接种的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葛瑞  罗微  谷海瀛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2):224-227, 23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属于Ⅰ类致癌因子,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的首要病原菌。目前临床疗法存在诸多不足,而疫苗接种被认为是对抗大多数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防治H.pylori感染的研究热点,可作为抗生素疗法的补充。目前尚未研发出高效、安全的H.pylori疫苗,选择合适的抗原是研制疫苗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总结了H.pylori疫苗研发领域经典抗原的研究进展,从分泌型毒力蛋白抗原、菌体表面抗原和胞内蛋白抗原三方面作一综述,为H.pylori感染预防的新策略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大肠癌相关抗原LEA的血清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抗人大肠癌相关抗原LEA在大肠癌患者的血清学中诊断价值。本文采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并应用抗人大肠癌单克隆ND-1对大肠癌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进行了LEA抗原水平的检测,以及与CEA抗原水平检测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EA在大肠癌患者血清学诊断的阳性率为68.7%,正常人为3.1%,CEA分别为56.6%和6.25%,在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中Dukes(A B)期LEA的阳性率为66.7%,明显高于CEA的36.1%,两者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还发现,大肠癌患者血清中LEA水平的表达与肿瘤的Dukes分期无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在高、中、低分化的大肠癌患者的血清中LE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8%、78.6%和11.8%,CEA则分别为71.1%、60.7%和17.6%。LEA在早期癌的阳性率为66.7%、晚期癌为70.2%,CEA分别为36.1%和72.3%。由此可见LEA在对人大肠癌患者血清学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比CEA高,LEA对于高、中分化大肠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方面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的新型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失控的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其中某些非同义突变(错义、移码、融合)多肽,被蛋白酶体降解成短肽后被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识别,呈递至引流淋巴结,符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结合基序的短肽,继而被T细胞表面因子捕获而产生免疫反应,引发肿瘤的消退,我们称之为"新抗原"(neoantigens).这类抗原由于未受胸腺的阴性筛选,被T细胞识别为"异类",不易受免疫耐受机制的影响,从而可作为免疫介导肿瘤治疗的有效靶点.新一代测序技术极大推动了新抗原疫苗的可行性,但从测序识别肿瘤的体细胞突变到TCR (Tcell receptor)识别新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中间存在着大量的候选假阳性新抗原多肽,这对于针对新抗原而设计疫苗无疑是难以跨越的障碍.一套有效合理的筛选方法,是新抗原疫苗制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国内未见相关综述报道,本文调研了目前新抗原免疫治疗过程中的新抗原肽预测及筛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