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荔枝蝽象(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简称荔蝽)是我国华南地区荔枝及龙眼的重要害虫。关于荔蝽的发生规律、自然抗药性及化学防治的研究,近年来赵善欢等(1964年)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解放前,关于荔蝽的生物学特性,陈梦士(1934年)亦进行了观察,但直至现在,对于荔蝽的胚胎发育及不同发育期的生理指标尚缺乏详细的资料。本文的目的在于观察不同发育期荔蝽胚胎形态的特征及胆碱酯酶活性、吸氧量、脂肪含量、水份含量和卵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荔枝蝽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省儋州地区荔枝园中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06与2008—2009年期间,荔枝蝽的产卵高峰期分别为4月与2月,若虫高峰期为3月,成虫高峰期分别为4月及7月;分析表明荔枝蝽各虫态在荔枝园中均为聚集分布,且成虫个体间相互排斥。  相似文献   

3.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asa是荔枝和龙眼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危害严重.该虫以若虫及成虫吸食寄主植物的嫩芽、嫩梢、花穗和幼果,成虫和3龄以上若虫是传播龙眼鬼帚病病原体的传病介体昆虫.本文综述了近60年来国内荔枝蝽的研究情况,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更详尽的荔枝蝽研究现状,以期为该虫...  相似文献   

4.
封面照片     
正照片示在荔枝Litchi chinensis花穗静息的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半翅目:蝽科)成虫。该虫是传播龙眼鬼帚病病原体的传病介体昆虫,以若虫及成虫为害荔枝龙眼果树,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危害严重。本期报道了荔枝蝽生物学,触角和臭腺,预测预报及防治研究进展综述(pp. 645-654)。照片由全林发于2021年3月摄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钟落谭荔枝龙眼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5.
荔蝽卵平腹小蜂越冬环境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雨芳  古德祥 《昆虫知识》1998,35(4):227-230
荔蝽卵平腹小蜂Anastatussp.是一种卵寄生蜂,主要寄生于荔枝蝽TessaratomapapillosaDrary的卵内,对荔枝蝽的为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60年代初,蒲蛰龙等[1]对该蜂生物学特性开展了研究,并成功地利用蓖麻蚕卵、柞蚕卵作为替代寄主大量繁殖此蜂,释放于荔枝园防治荔枝蝽,取得了良好效果。从80年代开始,刘志诚等[2]开展人工卵的研究,取得成功,目前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人工繁蜂、放蜂防治荔枝蝽的技术。但在自然界,该蜂难以形成强大的自然种群,越冬后早春的自然种群数量相当低,早春寄生率不高。在释放平腹小蜂的同时,如何保护它们,…  相似文献   

6.
六种荔枝果蛀虫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钱庭玉 《昆虫学报》1955,(2):129-150
荔枝害虫种类甚多,就笔者两年来的观察已知有50余种。在过去一般果农及若干研究荔枝害虫的学者,均认为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蝽科Pen-tatomidae)为荔枝果实的唯—首要害虫,但若就其为害严重性而言,本文所述6种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树蝽科新种及一新纪录属(半翅目:异翅亚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树蝽属,Isometopus Fieber和侎树蝽属Myiomma Puton是树蝽科中的两个大属,世界巳知4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区。中国仅发现了树蝽属的三种:天津树蝽Isometopus tianjinus Hsiao褐斑树蝽Isometopus fasciatus Hsiao及海南树蝽Isometopus hainanus hsiao(肖采瑜1964年)。在近年来采集的标本中,发现4新种,其中侎树蝽属为中国的首次纪录。所有模式标本均存放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文内量度单位均为mm。  相似文献   

8.
荔枝蝽成虫对其臭腺分泌物组分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皿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臭腺分泌物的乙醚提取物对成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臭腺乙醚提取物中具有5种挥发性物质,即(E)-2-辛烯醛、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及一个未知组分.荔枝蝽对(E)-2-辛烯醛、十一烷、十二烷与十三烷这4种组分的触角电生理(EAG)反应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均能引起荔枝蝽成虫的EAG反应,其中(E)-2-辛烯醛引起雌雄成虫触角的反应最强,分别为0.50 mV与0.4 mV;"Y"型嗅觉仪生测结果表明,(E)-2-辛烯醛对荔枝蝽成虫能产生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 <0.01).可见,荔枝蝽成虫臭腺分泌物对荔枝蝽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可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应用于荔枝蝽的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9.
荔枝蝽-寄生蜂系统数量变动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时银  罗大民 《生态学报》2001,21(11):1839-1846
研究荔枝蝽-寄生蜂系统的数量变动规律,得到一个差分-积分方程组及求解的递推公式,指出了公式中参数的确定方法。推导出荔枝蝽-寄生蜂系统长期演变的特性,用模型证明了人工放蜂防治荔枝蝽的优越性及滥用农药的不良后果,给出了人工放蜂的最佳次数,最佳时刻及合适的放蜂量的计算公式,导出的结论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荔枝蝽对敌百虫的敏感性,并对不同浓度敌百虫处理后荔枝蝽体内羧酸酯酶、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敌百虫对荔枝蝽的LC50为28.840 mg.mL-1;随着敌百虫处理浓度的升高,荔枝蝽体内羧酸酯酶活性显著升高,不同处理剂量间存在显著差异,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各药剂处理剂量间没有差异。表明羧酸酯酶活性的升高可能会导致荔枝蝽对敌百虫的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是荔枝和龙眼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平腹小蜂(Anastatusjaponicus)能大量寄生荔枝蝽卵,对荔枝蝽起着很好的控制作用.但由于荔枝和龙眼需经常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以保证荔枝和龙眼的高产高质,为使化防和生防统一协调,本文就几种果园常用的生物农药对平腹小蜂的毒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金祥  郭伦发  唐峰  张帆  李锋  赵志国 《广西植物》2001,21(2):163-165,156
20 0 0年 2~ 8月 ,在广西北流潮塘、荔宝、花果山等果场进行了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试验 ,总面积约2 0 hm2 ,8~ 1 0年生龙眼、荔枝树约 4 0 0 0株。根据当地荔枝蝽象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共放蜂 2次 ,结果为 :在放蜂区和对照区内 ,荔枝蝽象卵寄生天敌平腹小蜂、跳小蜂的总寄生率分别为 94 .3%和 1 8.9% ,相比效果明显 ,同时 ,果园中若虫数量显著降低 ,控制在经济危害阈值之下。  相似文献   

13.
荔枝蝽2龄以内若虫不会传病.3,4和5龄若虫及成虫均会传病.获毒着虫蜕皮后的高一龄若虫或羽化后的成虫不经再饲毒也能传病.荔枝蝽在田间的传病虫态主要是成虫,龙眼鬼帚病原病毒在成虫体内的循回期为4天(或短于4天)至34天.生产上治虫防病的关键时期是越冬成虫恢复活动,进入交尾产卵期和春夏之交若虫盛发期开展化防。把荔枝蝽防治在羽化传病之前.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份,我在校内发现有少量的荔枝蝽象被真菌寄生致死,死者腹面及背上翅缝处长出灰白色并带有一些淡红色的菌丝和无数的孢子,我把此菌接种在活的荔枝蝽象身上,大约经过5天,此虫死亡,并长出白色的菌丝,由气门到全身,以后变为灰白色,孢子为淡红色或灰白色。荔枝蝽象被寄生死后紧抱住树枝不脱落,但也有落在地上的。  相似文献   

15.
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防治荔枝蝽的田间试验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害虫种群动态、虫口减退率和校正虫口减退率3个指标评价了毒死蜱及高效氯氰菊酯单独使用和复配使用对荔枝蝽的野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和9%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是防治荔枝蝽象的有效配比,防治效果较好,药效持续时间较长。2种杀虫剂复配使用无增效作用,但能够降低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风险,在荔枝蝽虫口密度较低时可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平腹小蜂对不同荔枝品种的离体叶片、活体植株、叶片挥发油和挥发物单个组分以及对荔枝蝽不同处理的的选择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三月红和淮枝品种对平腹小蜂的引诱效果较好,而糯米糍、桂味、妃子笑和黑叶品种的作用不明显.作为荔枝叶片的主要挥发物组分,α-蛇麻烯和β-子丁香烯对平腹小蜂的引诱效果也不明显,但两者在天敌搜索寄主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并且当均以0.3 μl·μl-1的浓度混合后,引诱效果最好.双向选择试验表明,平腹小蜂对荔枝蝽卵没有明显的趋性,而对荔枝蝽雌成虫及成虫腹末的水提液趋性较强.培养皿生测试验则表明,平腹小蜂在荔枝蝽卵样点处作出选择行为的数量和滞留次数最多,对荔枝蝽卵有较高的选择性.荔枝蝽成虫挥发物的主要组分(E)-2-己烯醛对平腹小蜂没有显著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出对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高效低毒低投入的药剂,在室内采用喷雾法初步测定了16种常用杀虫剂对荔枝蝽成虫的活性,进一步测定了辛硫磷、丁醚脲和氟啶虫胺腈等3种药剂对荔枝蝽成虫、1龄若虫和2龄若虫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3种杀虫剂对荔枝蝽的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甲氰菊酯、杀虫双、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哒螨灵、茚虫威、虫螨腈、多杀霉素、乙基多杀霉素、灭蝇胺、异丙威等11种药剂对荔枝蝽成虫活性较低,辛硫磷、丁醚脲和氟啶虫胺腈对荔枝蝽有较高的杀虫活性,3种药剂对成虫72 h后的LC50分别为102.32、226.88和207.59 mg/L,对1龄若虫分别为42.41、120.90和87.59 mg/L,对2龄若虫分别为62.65、180.20和148.75 mg/L。在田间防效试验中,辛硫磷对荔枝蝽成虫药后1 d的防效高达82.46%;氟啶虫胺腈对荔枝蝽成虫药后1 d防效达89.23%,药后7 d防效维持在85.03%;丁醚脲对荔枝蝽成虫的最高防效为71.63%,与高效氯氟氰菊酯的防效相当。辛硫磷、丁醚脲和氟啶虫胺腈的防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研究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时空动态,为荔枝园主要害虫的预测预报和以天敌为主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3年以广州市从化区黄围村的荔枝园为样地进行节肢动物群落系统调查及多样性动态规律分析。【结果】调查共获得节肢动物标本3 542号,分属于15目113科204种。其中,以膜翅目、同翅目和蜘蛛目为主要类群。在营养结构和食性方面,荔枝园植食性亚群落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捕食性亚群落次之。环境不同,群落组成也有差异,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数量高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低于草本层。群落时间动态结果表明节肢动物类群的年发生动态明显有两个高峰期,呈"双峰型"。其中以4―6月的高峰为主,主要在荔枝幼果期和果实成熟期,植食性亚群落明显升高。树冠层与草本层亚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也相对明显。调查获得荔枝园优势害虫为荔枝蝽象Tessaratoma papillosa、稻棘缘蝽Cletus punctiger、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荔枝瘿螨Eriophyes litchii和绿额翠尺蠖Thalassodes proquadraria;优势天敌为大银腹蛛Leucauge magnifica、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草蛉Chrysopa carnea、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结论】荔枝园节肢动物物种丰富,优势害虫的发生与其优势天敌的数量与时间和荔枝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曼缘蝽属记述(半翅目:缘蝽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曼缘蝽属(Manoocoreus Hsiao)的种类分布于我国南方林区,一般以竹为食,吸取竹的汁液,对竹类的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肖采瑜教授(1964)建立了曼缘蝽属(Manocoreus Hsiao),指定闽曼缘蝽(Manocoreus valgaris Hsiao)为属模,同时建立曼缘蝽族(Manocoreini Hsiao),该族位于黛缘蝽族(Dasynini Bergroth)与岗缘蝽族(Gonocerini Hsiao)之间。本属的主要特征:身体狭长,较平,灰棕色一黄褐色。头较宽,头前端向前伸出于触角基的前方,中叶狭长,稍长于  相似文献   

20.
白僵菌Bbt1菌株与化学农药防治荔枝蝽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白僵菌Bbt1菌株和常用化学农药90%晶体敌百虫、2.5%溴氰菊酯、5%顺反氯氰菊酯等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荔枝蝽试验。结果表明,荔枝蝽已对敌百虫高度不敏感,药效下降,产生抗药性;5%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虽有较好防效,但污染环境、残留大,不宜使用;Bbt1尽管初期见效慢,但7—15d效果达到高峰(达90%以上),其粉剂兑水100倍液喷雾防治,室内和田间15d防效分别达94.5%和93.0%,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属无公害农药,可以代替化学农药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