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在1974年的青藏考察中发现一种半野生小麦,采集了大量的种子和标本。随后对它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研究。西藏半野生小麦是青稞和小麦田间的杂草,它在成熟时小穗自然脱落,天然播种。它在昌都专区察雅县吉塘区被首先发现,然后在山南专区加查县和贡(口戈)县采集到标本,有人在隆子县和仁布县采集过它。对于半野生小麦的  相似文献   

2.
黄腹角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是Gould于1857年根据采自福建省武夷山的标本订名的,它是我国特产珍禽、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King,1981)。从1882年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曾被引入到欧洲饲养,以后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大恐龙——合川马门溪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装架现场,举行了我国最大恐龙的介绍展览会。展出的恐龙标本是在四川省合川县太和镇的古楼山山腰上发现的。化石保存在紫红色的岩石里。它是在1957年被四川省石油地质部  相似文献   

4.
2000年5月28日,经过多方努力,在国内外一度引起轰动的“辽宁古盗鸟”标本终于从美国回到产地中国,现被收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中。“辽宁古盗鸟”标本出自我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后被走私至美国,为美国犹它布兰丁恐龙博物馆收藏。1999年11月出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首次向公众介绍了“辽宁古盗鸟”,称其为连接恐龙和鸟类的缺失环节,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注意。1999年12月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学者在研究采自辽西的兽脚类恐龙化石时,发现确凿科学证据表明“辽宁古盗鸟”标本是由不同动物骨骼拼凑而成,是一…  相似文献   

5.
东京金花茶一百多年后在越南北部被重新发现.该种是C.J.Pitard根据B.Balansa1887年采自越南巴维山的标本于1910年描述发表的。本文对该种的花部特征进行了补充描述并提供了它的新分布点信息。  相似文献   

6.
粉被虫草无性型的确证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从粉被虫草(Cordyceps pruinosa Petch)新鲜标本分离得到的假定无性型CGAC2281菌株,于室内人工重新养培出了粉被虫草的子实体。经观察表明,人工培养的子实体、子囊壳和次生子囊孢子的形态学特征与野外采集的标本基本相同,从而确证了CGAC 2281菌株是粉被虫草的真正无性型。本文报道了这种真菌的形态学特征,并鉴定它为马利亚霉属一新种,粉被马利亚霉新种(Mariannaea pruinosa Liang sp.nov.)。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巴南区发现的钩盲蛇及其分布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键  高红英 《四川动物》2003,22(4):233-234
2003年3月30日,笔者在重庆市巴南区清华中学大门附近的水沟旁采得一号蛇类标本(编号CQH030330573),经鉴定为钩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Daudin,1803)。因其形体小,圆柱形,常被误认为蚯蚓,俗称“蚯蚓蛇”,但以通身被覆大小相似的黑褐色圆鳞而无环节,可与蚯蚓区别。它是我国已知蛇类中最小的一种蛇。标本保存于重庆清华中学动物标本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剥制标本是利用动物的外皮和部分骨骼制成的,兽类和鸟类的标本用此法制成的较多。在这类标本的保存过程中,防虫蛀最为重要,而标本一旦被虫蛀了以后,如何去修复呢?我通过2年多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修复方法,效果较好,具体做法是:1清理用大排笔沾75%的酒精溶液,...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最令人感兴趣的事物之一,是外星究竟有没有生物存在?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模样?迄今仍有许多人还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着神秘的外星生物。有趣的是不少国内外同行在参观我们收藏的洞穴鱼类标本后,不约而同地戏称:“这是来自另一个星球上的鱼类”。的确,它从形到色,与地表鱼类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对黑暗的洞穴实在太陌生了,直至近20年来,它被纳入鱼类学和洞穴学的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被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精美而丰富的化石标本陈列品所吸引和陶醉,并因之而流连忘返时,很少会想到这些大自然塑造的精品是经过怎样的过程到博物馆来的。它们是由多少个地质古生物学家、热心的业余化石爱好者、辛勤和仔细的采石工人和矿工们长年累月的搜罗、发掘和保存起来的啊!有些标本还有着一番颇不平凡的经历呢! 这里介绍英国曼彻斯特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名叫“克莱顿树”的著名标本(见照片)。这棵树只保存了基部的一截,很象现代林区被砍伐树木留下的树桩。不过,它和现代的林木是完全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蝴蝶透明标本的粘贴制作制作蝴蝶成虫标本一般采用干制法,它需要针插、展翅、干燥、盒装保存等步骤。采用干制法制作的蝴蝶成虫标本具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难于克服的缺点,例如,携带不便,保存时占用体积大,容易被虫蛀及机械损坏。我们采用粘贴法制作蝴蝶成虫标本,...  相似文献   

12.
许杰 《古生物学报》1959,(5):346-348
1956年孙云铸教授及洪友崇同志研究地质部前中南地质局435队刘万喜同志等,从湖北竹溪县的五峯页岩(上奥陶纪后期)中采得的笔石羣,将其中两块显属同一种的笔石标本提交作者研究。这两块标本都是在黑色页岩中,被保存为炭质薄膜。在两块标本上,胞管虽然都保存得不够清楚,但可以看出是属于栅笔石式。这一种栅笔石形休藐小,但它底部附连物的高度发育和特殊的形状,却最引人注目。这种附连物结构的各部分排列很匀  相似文献   

13.
正1954年,我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师从动物学界老前辈寿振黄先生研究哺乳动物。当时兽类学被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列为中国的空白学科之一。作为开创性工作,在寿先生指导下,我们兽类研究组做了五年东北兽类资源考察,采集了大量标本。那时,动物研究所的标本被视为国家宝贵科研资料,一旦采  相似文献   

14.
1958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曹子余,在贵州省册亨县山区海拔750米处,采到一种开黄色花朵的山茶科植物标本;1960年该所黔南队又在贵州省罗甸县山区,采到开黄色花朵的山茶科植物标本.这两张标本于1976年被误定为中越山茶(Camellia indochinensis Merr).1992年经有关学者查阅和研究了该所  相似文献   

15.
奥地利韩马迪H.Handel-Mazzetti在丽江所采的真菌标本,其中由H.Lohwg等所鉴定已在1937年发表在中国植物汇编(Symbolae Sinicae)第二卷中,长期被研究中国真菌学者所引用。这些标本现被保存在维也纳大学植物研究所的标本馆(WU)中。由于经历了第二次大战的蹂躏,加以无人问津,这些标本不少或被虫蚀或遭霉腐。作者在复查有关牛肝菌目和伞菌目的71号标本中,其中7号已下落不明,其中32号鉴定有误,如不纠正,必导致于引用文献时以讹传讹,故作者将所见标本作了订正,这对研究中国的真菌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始祖鸟对研究进化论的生物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已知的最原始的鸟类,它提供了鸟类从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最重要的证据。迄今为止,全世界只有六个确认了的始祖鸟化石标本。它们都是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的采石场中发现的。其中一个标本,是拥有并经营当地一个采石场的爱德华·奥皮采于1956年发现的。始祖鸟印迹保存在两片石灰石平板上,每片分别约为50×35厘米和40×35厘米,厚12—15厘米。此标本因为出土后即在索伦霍芬附近的马克斯堡博物馆中展出。故称为乌克斯堡标本。但从1974年开始,奥皮采将其收回家中,成为私人藏品。他在周围居民中以脾气古怪出名,  相似文献   

17.
张亮 《生命世界》2013,(2):58-63
一咬结缘2004年的一个下午,我在一位朋友手上得到3条来自湖南莽山的黑背白环蛇活体,准备在同行做标本前给它拍几张照片。当我轻轻地用手托着最大一条蛇的后半身,把它从箱里拿出来,在迅雷不及掩耳之时,这条蛇突然连续在我手上不同位置咬了4口。虽然无毒,但也疼啊!尽管我被无  相似文献   

18.
云南蓝尾蝾螈一新亚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4年,1975年,先后在云南昆明、景东无量山采到一批蓝尾蝾螈标本,被定为蓝尾蝾螈云南亚种。后被施立明等(1979,遗传,1(6):34-35)所引用。现将模式标本和鉴别特征列后。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藏的菲氏麂(Muntiacus fea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氏麂数量稀少,至今对它仍很少了解。Leonardo Fea于1887年3月27日在缅甸的丹那沙林(Tenasserin)山区采集到1头雄性菲氏麂后,Thomas和Doria于1889年首次作了极其简单的报道;1892年Thomas根据这件标本又作了较详细的描述。直至1977年,Grubb才对一直保存在意大利热亚那自然博物馆的头骨进行了详细报道。1914年,Gairdner在丹那沙地区又获得1张菲氏麂皮,那是被豹咬死后又被当地居民吃剩的残皮,这是第二次记录。第三次记录是Sokolov(1957)报道他于1956年7月15日,在我国云南省南部的金平县和屏边县附近得到的1张不完整的皮。  相似文献   

20.
孟连秋海棠(Begonia menglianensis Y.Y.Qian)曾被归并到歪叶秋海棠(Begonia augustinei Hemsl.)。经过对比模式标本和模式产地标本,作者发现孟连秋海棠是个独立的种,在果的形态上它与大王秋海棠(Begonia rex Putz.)最为相似,但果实上最大翅的上缘有一个近三角形的平面可以很容易将二者分开。作者提供了该种的形态描述,并对花粉和种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