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生代久远的时间里,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居民,可是它们始终未能征服海洋,而它们的一门远亲——鱼龙却是当时海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本刊封底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就是喜马拉雅鱼龙的生活情景。它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聂拉木县海拔四千八百米处发现的。  相似文献   

2.
高渭清 《化石》2003,(1):37-38
在美国内华达州的联邦大峡谷有一个奇特的“柏林鱼龙公园”,(BerlinlchtGyosaurStatePark)坐落在内华达州西侧海拔7000英尺的肖松山(ShoshoneMountains)上。平凡的山谷中覆盖着一望无际的北美艾灌丛和禾松树,大约一百年前才陆续有人移居过来,是内华达州人口稀少的区域。自从生活于2亿年前的大型海生食肉动物化石发现以后,不仅使这个地区名声大噪,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历或参观。鱼龙是一种绝灭的爬行动物,生活于远古海洋中,身体呈流线型,尽管有着鱼一般的外表,却必须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并以生产小鱼龙的方式繁殖后代…  相似文献   

3.
贵州普安青山至新店一带发育有与盘县新民羊件地区相似的中三叠统关岭组地层和海生爬行动物组合。基于贵州普安新店关岭组上部一件完整保存的混鱼龙骨架标本的修理和系统研究,识别并描述了一个混鱼龙的新种——新店混鱼龙(Mixosaurus xindianensis sp. nov.)。结合三叠纪已知鱼龙类化石属种性状的支序分析,比较和讨论了新种与其它已知混鱼龙属种的异同,指出新种兼具以往在欧洲圣乔治山和北美内华达地区中三叠世地层中发现的M.cornalianus和M.callawayi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贵州普安青山至新店一带发育有与盘县新民羊件地区相似的中三叠统关岭组地层和海生爬行动物组合。基于贵州普安新店关岭组上部一件完整保存的混鱼龙骨架标本的修理和系统研究,识别并描述了一个混鱼龙的新种——新店混鱼龙(Mixosaurus xindianensis sp. nov.)。结合三叠纪已知鱼龙类化石属种性状的支序分析,比较和讨论了新种与其它已知混鱼龙属种的异同,指出新种兼具以往在欧洲圣乔治山和北美内华达地区中三叠世地层中发现的M.cornalianus和M.callawayi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一大型鱼龙类头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记述了产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杯椎鱼龙属一新种——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asiaticus sp. nov)。标本为两件几乎完整的头骨,产于法朗组瓦窑段的泥质灰岩中,这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晚三叠世(Cymbospondylus属的标本,也是该属时代最晚的一个种。亚洲杯椎鱼龙头部最明显的特征是下颌牙齿仅分布于齿骨的前半部分。此外,新种的吻部极长,超过头骨全长之半,上颌骨非常发达,并且具有已知鱼龙类中最小的眼眶。亚洲杯椎鱼龙是这一大型鱼龙类在北美和欧洲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6.
鱼龙探秘     
三利 《化石》1992,(3):27-27
在世界各大陆上发现的恐龙化石不断增加,人们对这种繁盛于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的认识也不断丰富。但是,由于保存等条件的限制,当时称霸海洋的鱼龙的化石却是难得的珍品。我国的鱼龙化石多集中于西南地区的三叠系,如喜马拉雅鱼龙、混鱼龙和巢湖龙等。它们眼大、嘴长、牙齿锋利,最大身长可达10米。由于鱼龙的身体呈纺锤形,外型与现代的海豚比较接近,所以古生物学家们多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它们。最近在英国的多塞特郡找到了一条早侏罗世查莫斯期的完整鱼龙骨骼化石。粗看上去,它与早  相似文献   

7.
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的大型鱼龙Shastasaurus(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梁氏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 liangae)、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美丽盘江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和卧龙岗卡洛维龙(Callawayia wolonggangense)。一些种属的存在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目前多数观点倾向将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归并于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将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归并于Guanlingsaurus liangae。Guanlingsaurus以具有较短的吻部和较多的荐前椎数目而与Guizhouichthyosaurus有明显的不同(Maisch et al.,2006)。虽然Maisch et al.(2006)对G.tangae进行了重新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头部骨骼,有限的头后骨骼信息来自一具未经充分修理的骨架(GNP-d41),一些特征未能清晰揭示。头后骨骼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对该种分类位置的判断(Maisch et al., 2006)。在中、晚三叠世大型鱼龙中,肩带和腰带骨骼的形态、前肢和后肢骨骼的特征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关岭生物群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研究标本(IVPP V 11853)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修理后的骨架全长5.2 m,以腹面向上保存,尾部后部以右侧面向上保存。除前、后肢部分残缺外,其他部位均保存完整,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均原位保存。头骨背腹向压扁,仅右侧角的上颞骨有部分破损。新材料的头后骨骼特征表明该种应该属于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萨斯特鱼龙属(Shastasaurus)。Shastasauru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sta地区,包括5个种(Merriam,1895,1902,1908)。由于建立这些种的化石材料均保存不好,尤其是模式种仅建立于几块背椎、背肋和两块耻骨之上,导致有关萨斯特鱼龙属和萨斯特鱼龙科的一些特征定义不明确。后人倾向于将已建立的种进行归并,即将Shastasaurus alexandrae、S.altispinus和S.osmonti划归模式种S.pacificus,将S.careyi另归入Shonisaurus sp.。虽然萨斯特鱼龙类的其他属,如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Pessosaurus等,在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瑞士等地的中、晚三叠世地层中被陆续发现和报道,但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材料外,其他地区发现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均未得到广泛认可。本文将G.tangae归入萨斯特鱼龙属主要依据对该种模式标本(Gmr 009)的重新观察和对该种一新材料(IVPP V 11853)头后骨骼的深入研究。两骨架的头后部分尤其是前肢和肩带均表现出与已知的萨斯特鱼龙属各种的极大相似性,具体包括:椎体稍短;颈肋近端双头;尾椎腹侧Y型人字骨发育;锁骨细长,中部向后弯;乌喙骨斧状,中部收缩形成前后缘不对称的"茎";肩胛骨呈宽的镰刀状,前缘强烈外展;肱骨、桡骨、尺骨均较短;肱骨和桡骨前缘具凹缺;桡骨明显大于尺骨,桡骨后缘和尺骨前缘略凹入;相对较大的桡腕骨等。腰带和后肢特征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属差别不大。除头后骨骼特征外,关岭材料的头骨特征也与萨斯特鱼龙属惟一的一个保存有部分头骨骨骼的S.alexandrae的特征大体相符,如具有大的、前后略拉长的眼眶,相对较窄的颊部,横向伸展的鼻骨和额骨的接触面,颞孔稍小于眼眶等。同时,通过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各属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虽然一些研究者认为萨斯特鱼龙属的荐前椎数目在55个左右,且指(趾)骨为3指(趾),但鉴于已经发现同属于萨斯特鱼龙类的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等属或者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或者指(趾)骨为4指(趾),同时迄今为止尚无完整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标本被发现,有关其荐前椎数目和指(趾)骨列数仅是推测,因此基于中国贵州关岭的标本,本文认为萨斯特鱼龙属很可能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同时指骨(趾骨)是4指(趾)。在观察和对比了众多产于关岭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基础上,将邓氏贵州鱼龙、亚洲杯椎鱼龙和美丽盘江龙重新厘定为邓氏萨斯特鱼龙,并对该种的头后骨骼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这是萨斯特鱼龙属的分子第一次在中国被确认,为了解该属鉴定特征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鱼龙生活于中生代,十九世纪时,德国霍尔茨明登首次发现成年体鱼龙化石体内带有小鱼龙。后来,该地陆续出土了几百个鱼龙骨架化石,其中约50个带有小鱼龙。有人认为这是鱼龙同类相残,小鱼龙是被吞食的猎物;有人则认为,小鱼龙为胚胎。长期以来,争持不下。德国博物学家威廉·冯·勃朗卡坚决主张同类相残理论。他在本世纪初出版的一书成为该领域内的权威著作。其主要论点是:大多数小鱼龙骨架位置接近成体咀嚼过的残余食物处,而远离其“子宫”;小鱼龙骨架大都与成体平行,方向相同,这意味着它们若为胚胎,出生时必须尾先露出,而现代动物生产幼体时则都是头先出的;有时成体内含有大小不等的多个小鱼龙骨架,如是胚胎,存在与成体大小比例协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迄今为止已产出了大量大型长吻鱼龙化石骨架,其中见于正式文献的有14件之多。头骨结构的相似性指示它们均归属于同一种:邓氏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 tangae)。对比已发表标本和尚未发表的本种新材料的头后骨骼发现,这些大型长吻的邓氏萨斯特鱼龙化石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A型)前肢和后肢大多不发育附生指列,且后肢第Ⅱ远端跗骨、蹠骨和第2趾前端1~2个趾节骨明显小于正常尺寸,甚至缺失;另一种类群(B型)前肢多发育一列后附生指,后肢发育一列前附生指。与此相对应,A型头骨顶脊前端分叉角度大,头骨略粗壮;B型头骨顶脊前端分叉角度小,头骨相对略纤长。鉴于这些化石均产自同一地区的相同层位,每一类型的骨骼数量大体相等,身体大小范围接近,虽然也可以据两种类型的微小差异划分为两个形态种,但依据头骨和头后骨骼结构的相似性本文更倾向于将这些标本置于同一种,而将彼此间区别判断为两性之间的差异。依据躯干和尾部长度比等推测A型鱼龙可能为雌性个体,B型鱼龙可能为雄性个体。  相似文献   

10.
化石是岩石或沙土中保存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动物骨骼在地层中被地下水的矿物质填充替换,如果没受到地壳运动的挤压、断裂等外力影响,其形状可保持不变,而骨质却被石化,形成了化石。一、化石的意义这些埋藏在地层中的化石,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以及古猿演变成人,化石就是重要的证据。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活动,海陆变迁,从来没有停止过。今日的世界屋脊在几千万年前还是汪洋大海,因为在海拔五、六千公尺的高山上,找到了海中生活的螺蚌类、鱼龙等化石;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曾发现过很多大象的化石,而今日我国只有云南西双版纳才有大象生活着,所以化石是研究古地理、古气候的有  相似文献   

11.
据M·泰罗在《自然》杂志1987年第325期刊登的文章揭示:在英国英格兰中部的勒斯特博物馆地下仓库里保管着最近从该馆地下采石场里发掘出的鱼龙化石。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就连鱼龙的皮肤、腱、肌肉和结合组织等软组织也保存得十分完好。保留下来的软组织是颈部、前肢和尾巴的基础部分等。通常,这种组织在形成化石之前就被细菌或真菌分解掉了,很难形成化石。这次发掘的化石好象是这些微生物排出的磷酸钙沉积而成的。作为鱼龙的化石来说,座落在联邦德国南部的霍尔茨明登化石群上的博物馆的标本名扬四海。在这里,可以看到鱼龙母体和体内胎儿的化石(鱼龙是卵胎生动物)。这次勒斯特的发现对于研究鱼龙如何起动  相似文献   

12.
前沿     
<正>科学新知气候影响雪蜥性别随着气候变化,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雪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英国科学家发现,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带,雪蜥后代性别比例比较均衡,雌雄数量大致相当;而在海拔较低的地区,雪蜥生殖期处于阴冷气候的情况下,其生育的后代多为雄性,如果生殖期间气候温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类型具有不同的氧亲和力。上海生理所研究发现移居到西藏高原后在比较长期生活在低氧环境后 ,有形成一种新的血红蛋白趋向 ,并认为这是人体对低氧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改变。在此报道基础上 ,西藏医科所又在西藏三个不同海拔地区 ,对移居、世居和只进入高原三个月的人群作了血红蛋白类型检查。结果发现血红蛋白电泳图谱呈四条带 ,即除了有低海拔地区正常人的A1、A2 和F三种类型血红蛋白外 ,还有另一种血红蛋白 ,并将它暂称为血红蛋白X。而对高原土生动物以及迁饲大白鼠 ,在低氧环境下其血红蛋白类型是否出现异常变…  相似文献   

14.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6,(4):434-435
指虻属Isshikia Shiraki建立于1918年,过去世界上仅在日本发现japonica(Bigot)及yajimai Murdoch et Takahasi二种。1983年中国科学院横断山脉综合考察队在四川省汶川县卧龙地区,海拔900—1,600米高度采到该属一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贵州关岭上三叠统的楯齿龙类化石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记述的新铺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 gen. et sp. nov.)代表了齿龙目的一新属。这是齿龙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这类特殊的海生爬行动物在欧洲、北非和中东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标本产自贵州关岭晚三叠世瓦窑组一段的泥晶灰岩中,与鱼龙类、幻龙类及海龙类等多种海生爬行类同时产出。这一化石组合表明,贵州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性质与西特提斯动物群(wstern-Tethyan fauna)的性质极为相似,这两个地区在晚三叠世早期有广泛的动物交流。  相似文献   

16.
贵州盘县中三叠统混鱼龙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记述贵州省盘县新民乡羊圈村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的混鱼龙3种,其中有一新种:Mixosaurus mao-taiensis Young,1965,emend.nov.,Mixosaurus cornalianus(Bassani),1886和Mixosaurus yangjuanensis sp.nov.。与混鱼龙类化石同层产出的有真颌鱼类和龙鱼类化石,真颌鱼类的特征比意大利和瑞士边界地区安尼-拉丁期和拉丁期早期普罗山头组(Prosanto Formation)所产的始真颌鱼Eoeugnathus进步,混鱼龙新种也比意-瑞边界地区安尼-拉丁期过渡期的混鱼龙进步。因此,我们推测当前混鱼龙类化石的层位可能包括从下安尼阶上部到拉丁阶下部的一段地层,不是简单的一个化石层,此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四年五月,法国里昂附近一个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动物化石。里昂大学伊戈林教授率领的一个考古小组,经过一星期的发掘工作,在这里找到了一副相当完整的鱼龙骨架化石。估计这种动物曾生活在大约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根据获得的骨骼化石(约三百  相似文献   

18.
《植物杂志》2010,(12):7-7
由于拥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及大量濒危物种,山区多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中国科学家研究云南中部哀牢山鸟类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发现:鸟类组成的空间异质性极高,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最快,坡向次之;低海拔地区鸟类组成的空间异质性要比高海拔地区高。这些结果表明设计山区保护区时,不能仅保护位于山顶部的成熟林,还要注意保护不同海拔带以及坡向的植被。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地区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的多样性和分布格局,本文基于2012–2015年的野外调查数据,对该地区高原鳅属鱼类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与历史记录相比,部分物种的分布区已经萎缩或破碎化。物种在整个区域的分布很不均匀,其中洮河、大通河和黑河的中上游是高原鳅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同时这3条河也有着较高的多样性水平。海拔梯度上,物种丰富度呈现随海拔上升先增后减的单峰分布模式,在2,200–2,400 m海拔区间最高;且峰值点出现在两个物种丰富的群落的过渡区,很好地印证了Lomolino对物种密度海拔分布的预测。多样性指数的海拔回归分析获得与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相一致的结果。结合已有报道,我们认为这种中间海拔最大的单峰分布模式可能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物种多样性分布的普遍规律。因而,中海拔地区需要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思茅地区籼、粳稻垂直分布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境内山峦起伏。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垂直带谱不仅反映在植被垂直带,而且也反映在籼、粳稻的垂直分布上。本文根据调查结果,认为这个地区海拔1,400米以下是籼稻带,海拔1,401—1,800米是籼、粳交错带,海拔1,800米以上是粳稻带。这种随着海拔上升从籼到粳的演替过程,不论从籼、粳稻的品种数比率或主要品种栽培面积比率来看,都比较明显。通过对籼、粳稻的性状差异与海拔关系和系统变异的调查,发现一些籼、粳难分的系统变异,这是追溯由籼到粳的演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品种类型。此外,本文对光稃陆稻的亲缘关系以及护颖在稻的分类上的意义,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