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蜈蚣的药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蜈蚣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近年来,蜈蚣的药用研究正在逐步升温,本文从蜈蚣全虫浸提物的药效,虫体的化学组成和蜈蚣毒的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了蜈蚣的药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蜈蚣是我国传统的动物药材。早在三百八十多年前,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曾对蜈蚣的药用价值作了记载。 湖北省是我国药用蜈蚣的主要产区之一,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解放前药用蜈蚣的收购量不大,解放后才逐年增加。在1957年,全省收购量38万条;至1975年,收购量已达1,903万条,产量提高了五十  相似文献   

3.
两种药用蜈蚣的简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两种药用蜈蚣的简介张崇洲,王克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关键词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区别蜈蚣,迄今常用的多足动物名称,在最早记载它的《广雅》里写为“吴公”。蜈蚣作为一味动物药在我国最古老的药典《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4.
广西都安仙洞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局一地质组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一洞穴——仙洞内发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1974年冬,笔者和刘殿武、张建军等在该区进行古人类和古生物考察时,对仙洞进行了短期发掘,并采集到一些动物化石标本,现将该洞堆积物和化石情况作一简述,并对地质时代提出一初步意见。一、溶洞及其堆积物仙山位于大化公社西北约7公里、亮山大队一公里余处。仙山东南面为下三叠统砂质页岩的低山丘陵,地势起伏较为和缓;其西面及北面皆为  相似文献   

5.
武陵山区的药用娱蚣是少棘蜈蚣,此种动物资源潜力很大,可供充分开发利用。本文报道了湖南常德、石门等9个县市药用蜈蚣的收购量和资源量,并对尚未精耕的非农业山区或林地的蜈蚣资源开发提出几点意见。该项资源开发与市场活动具有相关性,而且蜈蚣药的需求量不大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文内介绍了我国蜈蚣资源的分布与鉴别药用蜈蚣的特征,以供药检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药用少棘蜈蚣取毒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蜈蚣是名贵紧缺的动物药材,蜈蚣毒疗效尤为显著。在当前野生资源锐减和需要量急增的情况下人工养殖取毒尤为重要,我们协作成功用高频电流(10~20V)刺激蜈蚣,使其肌肉收缩。电刺激频率为128Hz左右,隔两星期刺激一次,收集毒液并马上浓缩成干品。  相似文献   

7.
卢国栋 《四川动物》2006,25(1):123-125
生化分析显示,蜈蚣体内含有多种氨基酸、小分子肽、甾醇、脂肪酸等各类活性物质,这可能是医典所载其主治中风、破伤风、恶疮、肿瘤、癣、蛇咬等的药学基础。本文从古代、现代的中医药典籍、文献中总结了六个方面的临床应用,还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药用蜈蚣的栖息环境、行为与食性、繁殖与个体发育等方面的野外及人工环境下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行为表现,以资现代中医药建立医疗模式和药源基地参考。  相似文献   

8.
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早在三百八十多年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曾对蜈蚣的药用价值作了记述并附有图版。其中金陵版本(1596)的蜈蚣图与目前的药用种类相似,但是江西版本(1603)蜈蚣图在目前的药用种类中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我国为地道的蜈蚣药材产地,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享有较高的声誉。以蜈蚣炮制的  相似文献   

9.
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加贵公社加图大队于1971年修建排洪隧洞时,在两个隧洞口的石灰岩裂隙堆积中都发现了化石。公社革委会随即将此事函告我馆。信中还提到在附近的一座叫干淹岩的一洞穴,也曾有化石发现。1972年冬,我馆派员前往调查,在两条裂隙堆积中分别采到剑齿象(Stegodon sp.)和印度象(Elephas maximus)臼齿各一枚。之后,我们着重探查了干淹岩的山洞,并在个别地段作了试掘,采集到人类牙齿化石两枚和一定数量的哺乳类化石。详细研究尚未进行,现仅将初步观察扼要报导于下:加贵位于都安县城东北83公里,沿都安一加  相似文献   

10.
11.
广西石灰岩地区蜈蚣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等位酶分析方法 ,研究了广西石灰岩地区蜈蚣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分析了其空间变化趋势。检测了 8个酶系统 ,1 5个酶位点。分析结果表明 :广西石灰岩地区蜈蚣蕨居群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 ,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数为 1 .6 7,多态位点为 5 7.78% ,平均期望杂合度为 0 .2 4 9。蜈蚣蕨居群的遗传组成在居群间有一定的差异 ,但差异的程度并不与空间距离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以下简称"药园"),又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创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202公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直属的进行药用植物保护利用与开发研究的专业性药用植物园,也是我国对外(国际)开放的二十一个大型植物园之一。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药园构建起了以资源、人才和实验室平台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辉煌成就,被誉为"立体的《本草纲目》"和"亚洲第一药用植物园",是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3.
广西地不容(Stephania kwangsiensis)为防己科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广西,其药用部位(块根)中药名为“金不换”,有镇静、杀虫、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抑菌的作用,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了充分利用该植物资源,明确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中的化学成分,并发现其相关的活性成分。该研究综合运用正相Sephadex LH-20、正相硅胶、正相聚酰胺、MCI gel CHP-20P等多种柱色谱法对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经MS、1H-NMR、13C-NMR等波谱学数据分析及相关文献对照进行鉴定,同时用滤纸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开展抗细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抗真菌(尖孢镰刀菌)的活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吐叶醇(1)、蚱蜢酮(2)、异紫堇定碱(3)、2-O-β-D-glucopyranosyl-D-arabinitol(4)、(9S,12S,13S)-trihydroxyoctadeca-(10E,15Z)-dienoic acid(5)、m...  相似文献   

14.
研究珠江流域中上游广西都安地区5 种典型森林类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为进一步探讨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森林植被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分析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理化性质, 结果表明: 珠江流域都安地区5 种森林类型土壤机械组成砂粒变幅在3.63%-23.15%; 粘粒变幅在11.62%-56.61%; 细粉粒变幅在30.07%-54.34%; 粗粉粒变幅在1.84%-10.90%。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对各森林类型土壤A 层(0-15 cm)减去D 层(45-60 cm)化学性质的比较, 各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积累大小顺序为马尾松×荷木混交林>青冈栎林>马尾松林>任豆林>桉树林; 土壤全N 积累大小顺序为马尾松×荷木混交林>青冈栎林>任豆林>马尾松林>桉树林。综合来看, 在都安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保育功能提高上, 5 种森林类型影响大小顺序为马尾松×荷木混交林>青冈栎林>任豆林>马尾松林>桉树林。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药用野生稻为材料,采用两种选择性的无氮培养基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应用IS-PCR指纹图谱方法对所分离到的内生细菌进行聚类分析。选取每个类群的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生理生化鉴定,通过菌株接种水稻对所分离的内生固氮菌进行促生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从药用野生稻中分离纯化69株内生细菌,其中有26株内生固氮菌,其固氮酶活性在0.60~46.71μmol C2H4·m L-1·h-1。通过IS-PCR指纹图谱分析将所有供试菌株聚为11个类群及1个单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鉴定表明,所分离的内生固氮菌属于艾德昂菌属(Ideonella spp.)、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及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largimobile),植物内生细菌有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大田根瘤菌(Rhizobium daejeonense)、沙芬西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过氧微杆菌(Microbacterium paraoxydans)、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barcinonensis)及粘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等,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内生细菌具有多样性。各内生细菌的代表菌株均具有溶磷解钾能力,其中yy34具有很强的溶磷能力,yy19、yy26及yy29具有较强的解钾能力。此外,yy05、yy16、yy19、yy25、yy29、yy34及yy49共7株菌能分泌生长素。将各内生固氮菌的代表菌株接种水稻后对水稻有着明显的促生作用,其中叶长增加了23.0%~45.2%,根长增加了19.8%~36.2%,分蘖数增加了59.9%~119.8%,全株鲜重增加了101.4%~257.0%,全株干重增加了68.4%~101.7%,根重增加了122.2%~188.9%。  相似文献   

16.
广西药用野生稻原生地破坏十分严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普查时在58个公社分布有药用野生稻,2002-2009年重新调查时,仅在43个乡镇发现分布有药用野生稻,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减少25.9%。为确保广西药用野生稻资源的安全,共抢救性收集了170个居群、2142份药用野生稻资源,有效地保存了广西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完整性。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药用野生稻原生地新的分布点15个以及植株高达5.2m、茎秆高位分蘖有3-4个分枝和半卷叶药用野生稻等特殊种质资源。根据调查结果和对广西药用野生稻濒危状况及其根源的分析,本文对未来药用野生稻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横断山系西部的西藏察隅地区,在自然区划上属于青藏高原的藏南区;因受印度洋季风影响,雨水特别丰富,气候也很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5℃。动物种类繁多,具有南亚次大陆的区系特点。该地区的马氏蜈蚣是1912年格雷夫里(Gravely)在我国雅鲁藏布江下游的罗龙(Luolung亦名Rotung)地方发现的,因过去记述比较简略,我们这次报道,除详细描述外,并增加了插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蜈蚣在中国作为传统中药治疗疾病已有千年历史,如治疗中风偏瘫、中风、癫痫、破伤风、百日咳、结核病、烧伤烫伤和急性心脏病等。尽管人们经常遇到蜈蚣并遭遇其伤害,但有关蜈蚣毒液的组成及作用方面却少有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蜈蚣毒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多肽类毒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就近年来对蜈蚣毒素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9.
蜈蚣和马陆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中的唇足纲(chilopoda,俗称蜈蚣)和倍足纲(Diplopoda,俗称马陆),与烛(虫戋)类(Pauropoda)(图1-A,B)、综合类(Symphyla)(图1-C)一起,通称为多足动物(Myriapoda)。多足动物,陆生,以气管呼吸。体形呈蠕虫状,身体由许多体节及其分节的步足组成,全体一般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头部的触角只有1对,口器由1对大颚和1或2对小颚组成。大颚不具有触须(palps)。雌雄异体。有几丁质化的外骨骼,常因含有钙质可与十足类(如毛蟹等)的甲壳强度相比拟。随着个体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而要有规律地蜕皮。蜈蚣和马陆是两类最常见的多足动物。  相似文献   

20.
记述蜈蚣属一新种,黑头蜈蚣,头板和第1有足体节的背板通常呈暗绿色至暗褐色,最大体长约75mm。两性的末对步足之前了粗壮,长约为宽的2倍,显然不同于日本内地的日本蜈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