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国产珠蕨属Cryptogramma R.Br.的分类进行了修订,承认2种1变种,即稀叶珠蕨C.stelleri(Gm l.)Prantl,高山珠蕨C.brunoniana Wall.ex Hook.&Grev.和珠蕨C.bru noniana var.sinensis(Christ)G.M.Zhang。将峨眉珠蕨C.emeiensis Ching&K.H.Shing并入高山珠蕨。同时对该属的系统位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花蕾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碱(1)、胡萝卜苷(2)、豆甾醇3-O-葡萄糖苷(3)、α-菠甾醇(4)、7-豆甾烯-3β-醇(5)、人参皂苷Rk3(6)、人参皂苷Re(7)、人参皂苷Rg2(8)、谷甾醇(9)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五加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3、4、5为人参花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ODSC-18,重结晶等方法,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三棱中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1),5-羟甲基糠醛(2),6,7,10-三羟基-8-十八烯酸(3),棕榈酸单甘油酯(4),5-Hydroxy-2-(hydroxymethyl)pyridine(5),β-谷甾醇(β-sitosterot)(6),β-胡萝卜苷(daucosterol)(7),Betulinic acid(8)。结论:化合物5,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运用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测序的方法测定了蚌壳蕨科1种和桫椤科11种(其中桫椤分别测定19株:小羽桫椤测定2株)植物的叶绿体trnL基因内含子和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12种植物相应的长度介亍l004-l082之间,A T平均含量60.9%,G C平均含量39.1%。计算了不同种间以及种内不同个体间序列的碱基差别(转换值/颠换值)和Kimura遗传距离。序列数据经排列后分别进行最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分析,结果显示:(1)白桫椤、海南白桫椤和大羽桫椤构成的分支最早和该科内其余植物组成的另一分支分歧,而后者又进一步分为刃个亚分支,分别和桫椤亚属、黑桫椤亚属对应,支持夏群的分类处理:(2)大桫椤~狭羽桫椤~毛轴桫椤~篦齿桫椤、多羽桫椤一白桫椤~海南白桫椤以及小羽桫椤一桫椤各自构成独立、自然的末端分支,再参照分支内植物间的遗传距蔼取值,建议将此3个末端分支依次归并为3种:大桫椤、白桫椤和桫椤;(3)白桫椤属在科内处于基部位置,桫椤属奇桫椤亚属和黑桫椤亚属为衍生分支,赞同Tryon关于桫椤科进化和囊群盖起源的假说。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地区栽培的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9个居群和大理茶(C.taliensis)3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94条叶绿体DNA RPL32-TRNL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共发现了7个单倍型。研究结果表明,大叶茶(h=0.728,π=0.00469)比大理茶(h=0.610,π=0.00225)拥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但其居群遗传分化水平(Gst=0.580,FST=0.612)却低于大理茶(Gst=0.696,FST=0.773)。AMOVA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它们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且大叶茶(61.21%)低于大理茶(77.34%)。相对于大理茶,遗传多样性水平在本研究所取的大叶茶居群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单倍型多态性水平变化范围为0~0.809,核苷酸多态性水平变化范围为0~0.00487。最后,讨论并提出了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古茶园茶种资源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ATBFUNGUS2半固体培养基法在测定念珠菌属和新生隐球菌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CLSIM27.A2微量液基稀释法和ATBFUNGUS2法同时测定131株念珠菌和20株新生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LC)、氟胞嘧啶(5-Fc)和伊曲康唑(ITC)的敏感性。结果①两种方法对于AmB、5-FC、FLC和ITC的一致性分别为98%、89.4%、78.8%和78.1%;②所有受试菌株中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为80%,但ATBFUNGUS2法将2/5株M27-A2法检查为FLC耐药的白念珠菌判断为敏感或剂量依赖,将8/10株M27-A2法检查为FLC剂量依赖的白念珠菌判断为敏感或耐药。③ATBFUNGUS2法中AmB的MIC值判读范围偏高,以致于实际工作中不能读出准确的值。结论ATBFUNGUS2半固体培养基法在测定念珠菌属和新生隐球菌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时不失为简单、快速而且重复性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构建黄曲霉cyp51同源基因额外拷贝株,研究这些基因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序列同源性比对,在黄曲霉基因组中找出其cyp51基因的开放读码框(ORF)及其上下游约1 000 bp的基因序列,PCR扩增后利用DNA重组技术将该片段克隆到穿梭质粒pRG3-AMA1-NotI;用重组后的质粒和空质粒转化烟曲霉嘧啶营养缺陷株(pyrG-)AF293.1,并利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M38-A2中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和E-test法测定转化株对两性霉素B(AMB)、伊曲康唑(ITC)、伏立康唑(VRC)、泊沙康唑(POS)和卡泊芬净(CAS)敏感性。结果黄曲霉cyp51同源基因有3个:cyp51A、cyp51B和cyp51C,ORF大小约为1 400~2 000 bp;将其克隆到穿梭质粒pRG3-AMA1-NotI产生重组质粒pRG3-AMA1-CYP51A、pRG3-AMA1-CYP51B和pRG3-AMA1-CYP51C;连同空质粒转化AF293.1后得到阳性转化子rC-YP51A、rCYP51B、rCYP51C和rpRG;微量液基稀释法和E-test法显示,rCYP51A和rCYP5...  相似文献   

8.
150例酵母样真菌的菌种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引起医院酵母样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10月的住院患者送至真菌室所分离的150株酵母样真菌,采用血清学鉴定及API 20C AUX酵母样真菌鉴定试剂条进行鉴定,采用ATB FUNGUS3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到150株酵母样真菌,其中自假丝酵母菌94株(62.67%),光滑假丝酵母菌14株(9.33%),热带假丝酵母菌12株(8.00%),无名假丝酵母菌10株(6.67%),季也蒙假丝酵母菌6株(4.0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6株(4.00%),其他酵母菌8株(5.33%)。以呼吸内科(54.67%)、老年科(9.33%)、皮肤性病科(9.33%)、血液科(8.67%)分离率最高。150株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的敏感菌株分别为144、150、131、104、147株,敏感率分别为96.00%、100%、87.33%、69.33%、98.00%。结论真菌感染的因素有很多,临床分布科室广泛,临床上应重视真菌检测及真菌药敏试验,根据检测结果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青城细辛的花器官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青城细辛(Asarum splendens)的花器官发生过程。青城细辛的花器官为轮状结构,向心发生,依次为两轮3基数的花被原基,两轮6基数的雄蕊原基和一轮6基数的心皮原基。两轮花被原基互生,只有外轮(先发生的一轮)花被原基完全发育,而内轮(后发生的一轮)花被原基在发育过程中逐渐退化。两轮雄蕊原基为离心发生:位于内侧的一轮雄蕊原基先发生,每两个原基正对第一轮发生的花被原基,外侧的一轮雄蕊原基后发生,与内轮雄蕊原基互生。心皮与内侧的一轮雄蕊互生。  相似文献   

10.
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结果表明,云开山自然保护区共有185种蕨类植物,其中10种为广东新分布: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白桫椤(Sphaeropteris brunoniana)、有刺凤尾蕨(Pteris setulosacostulata)、禾秆亮毛蕨(Acystopteris tenuisecta)、高大短肠蕨(Allantodia muricata)、细裂铁角蕨(Asplenium tenuifolium)、无盖肉刺蕨(Nothoperanema shikokianum)、蓝色鳞毛蕨(Dryopteris polita)、云南舌蕨(Elaphoglossum yunnanense)和黑鳞剑蕨(Loxogramme assimilis)。该地蕨类植物区系主要由亚洲热带亚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成分(各占约37%的种类)构成,以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和铁角蕨科(Aspleniaceae)的植物最为丰富,包含13种中国特有种但缺乏本地特有成分。垂直分布的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植物(143种)生活在海拔900~1300 m的常绿阔叶林下,局限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的植物有15种,而局限分布于海拔1400~1700 m的植物有23种。该地的珍稀蕨类植物有马尾杉(Phlegmariurus phlegmaria)、华南马尾杉(P. austrosinicu)、薄叶阴地蕨(Sceptridium daucifolium)、小黑桫椤(Gymnosphaera metteniana)、中华桫椤、白桫椤、长柄车前蕨(Antrophyum obovatum)、黑鳞复叶耳蕨(Arachniodes nigrospinosa)、两广鳞毛蕨(Dryopteris liangkwangensis)、云南舌蕨、燕尾蕨(Cheiropleuria bicuspis)、锯蕨(Micropolypodium okuboi)和穴子蕨(Prosaptia urceolaris)。  相似文献   

11.
林莉  任顺祥  邱宝利 《昆虫知识》2010,47(6):1145-1149
CV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园林观赏植物上的重要害虫。本文在室内(26±1)℃下比较了CV型烟粉虱在撒金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n‘Aucubaefolium’)、美丽变叶木(C.variegatumnov.)和彩叶变叶木(C.variegaum‘Mons-florin’)3个变叶木品种上的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在撒金变叶木上的发育历期最长,为32.8 d;在美丽变叶木和彩叶变叶木上分别为29.7 d和29.5 d,后两者差异不显著。彩叶变叶木上烟粉虱的世代存活率最高,达58.8%,其次为美丽变叶木为46.5%,在撒金变叶木上的存活率最低,为40.5%,三者间差异显著。CV型烟粉虱在撒金变叶木上的产卵前期最长,为0.8 d。烟粉虱成虫彩叶变叶木上的平均寿命最长,为14.9 d。CV型烟粉虱在3个品种上的平均单雌产卵56~81粒,相互间差异不显著。烟粉虱在撒金变叶木、美丽变叶木和彩叶变叶木3个品种上的rm分别为0.0397、0.0625和0.0860。综合比较,这3种变叶木均为CV型烟粉虱较合适的寄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也门与中国产香丝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两者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也门及中国产香丝草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挥发油进行组分分析,将两者的成分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从也门产香丝草挥发油中鉴定了34个成分,相对含量最多的分别为醇类(47.77%)、烯类(29.15%)、酯类(9.64%),主要为雪松烯醇(18.54%)和环氧化香橙烯(18.75%);从中国产香丝草挥发油中鉴定了56个成分,以酯类(31.20%)、烯类(28.05%)、醇类(14-29%)等挥发性物质为主,包括异戊酸香叶酯(18.81%)、反式--佛手柑油烯(10.31%)。结论:也门与中国产香丝草挥发油的组成具有较大的差异,是两者香味迥异的物质基础,也是也门产香丝草制作香料、美食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黄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TNF-α、IL-10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PQ(60 mg/kg)灌胃染毒组(B组)、生大黄(300mg/kg.d)干预组(C组),每组30只。中毒后6h、24h、72h分批处死存活的大鼠,并且检测大鼠血浆TNF-α、IL-10水平。结果:B组、C组TNF-α、IL-10水平在染毒后6h开始升高,72h达到高峰,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相同时间点C组TNF-α和IL-10的表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C组血浆TNF-α、IL-10水平与中毒时间呈显著正性相关关系(r=0.849,P〈0.01;r=0.790,P〈0.01;r=0.0.943,P〈0.01;r=0.892,P〈0.01)。结论:大黄能够通过降低百草枯中毒大鼠体内的TNF-α、IL-10水平,减轻百草枯对大鼠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海南隔距兰属植物6个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片法对海南产隔距兰属植物6个种,即:大序隔距兰Cleisostoma paniculatum(ker—Gawl.)Garay、短序隔距兰C.striatum(Rchb.f.)Garay、短茎隔距兰C.parishii(Hook.f.)Garay、金塔隔距兰C.filiforme,(Lindl.)Garay、尖喙隔距兰C.rostratum(Lodd.)Seidenf.、红花隔距兰C.williamsonii(Rchb.f)Garay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大序隔距兰2n=2x=38:36m+2sm;短序隔距兰2n=2x=38=2M+36m;短茎隔距兰2n=2x=38=2M+34m+2sin;金塔隔距兰2n=2x=38=38m;尖喙隔距兰2n=2x=38=36m+2sin;红花隔距兰2n=2x=38=34m+4sm(2SAT)。主要由正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组成。除尖喙隔距兰核型分类为1A型外,其他的都为1B型。  相似文献   

15.
考察5种萃取体系(A:正己烷,B:正己烷/乙醇,C:正己烷/异丙醇,D:氯仿/甲醇,E:氯仿/乙醇)对小球藻(Chlorella phyrenoidosa)油脂的提取效果及藻渣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萃取体系下,油脂得率为D(12.27%)、E(8.87%)、C(7.71%)、B(6.80%)、A(3.91%),藻渣蛋白含量为A(52.60%)、E(46.23%)、B(40.19%)、C(39.52%)、D(32.52%),藻渣碳水化合物含量为A(23.28%)、E(16.15%)、B(13.24%)、D(13.50%)、C(9.06%);藻渣色素含量为A(1.75%)、E(1.29%)、B(1.14%)、C(0.96%)、D(0.58%);藻渣灰分含量为D(3.63%)、E(2.94%)、C(2.23%)、B(2.25%)、A(1.48%)。综合考虑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及藻渣的可利用性,V(氯仿)/V(乙醇)=1是一种油脂萃取效果较好,藻渣营养成分损失较小的小球藻油脂萃取体系。  相似文献   

16.
328株念珠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医院念珠菌病原分布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从住院患者分离到的328株念珠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结果念珠菌种类主要为白念珠菌(68.6%)、热带念珠菌(13.4%)和光滑念珠菌(7.9%);念珠菌来源以下呼吸道为主(82.3%),其次为泌尿道(5.2%)、血液(4.0%)和肠道(3.4%)等;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氟胞嘧啶及两性霉素B耐药性较低(0.0%~7.1%)。结论医院念珠菌感染以白念珠菌为主,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多见,氟康唑、伏立康唑、氟胞嘧啶及两性霉素B对白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于念珠菌属开展耐药性监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选育竹红菌甲素高产菌株。结果表明:以竹黄菌Shiraia sp.S8为出发菌株,当使用混合酶系(5 mg/mL纤维素酶和10 mg/mL蜗牛酶)在30℃处理菌丝2 h,获得菌丝原生质体3.24×106个/mL。以竹黄菌原生质体在距离15 W紫外灯30 cm处照射诱导,获得诱变菌株C6。其竹红菌甲素产量达到28.1 mg/L,比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53.7%,且遗传稳定,具有较高的医药与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荔枝草的最佳采收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Lichrospher 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0.5%的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342nm。结果:高车前苷与假荆芥属苷分别在0.0472~0.472μg(r=0.9999)和0.0275~0.275μg(r=0.999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该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荔枝草在5月上旬未开花前黄酮含量积累达到最大,可参考作为荔枝草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9.
钩栲(Castanopsis tibetana)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代表性的建群种之一,由于生境片段化的影响,其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受到严重威胁。为研究钩栲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特征,本研究从来自中华栲(Castanopsis chinensis)、苦槠栲(C.sclerophylla)、尖叶栲(C.cuspidata)、日本栲(C.sieboldii)4种栲属植物的51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35个在钩栲中具有稳定PCR扩增的位点:采用4个钩栲群体24个个体进行检测,发现11个位点具有较低的多态性,其中等位基因数目(N。)为2。7,平均4.5:观测杂合度(Ho)为0.083~0.917,平均0.505;预期杂合度(HE)为0.236~0.667,平均0.471。研究结果对钩栲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喙果绞股蓝中芦丁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并揭示其含量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大连依利特SinoChromODS-AP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64 nm,柱温:30℃。结果:芦丁在0.1525~3.81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2%(RSD=2.0%);槲皮素在0.0589~1.47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7%(RSD=2.3%)。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具季节性动态变化,芦丁8月份含量高,平均质量分数达6.31 mg/g,槲皮素9月份含量最高,平均质量分数达0.86 mg/g。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度高,为喙果绞股蓝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芦丁和槲皮素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