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利用波谱分析方法,分别对放线菌肉色链孢囊菌(Streptospor-angium carneum)与桔橙指孢囊菌(Dactylosporangium aurantiacum)发酵液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从肉色链孢囊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嘌呤核苷(1),2′-脱氧腺苷(2),5,7,4′-三羟基异黄酮(3)。从桔橙指孢囊菌发酵液中也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嘌呤核苷(1),5,7,4′-三羟基异黄酮(3),2′-脱氧尿嘧啶核苷(4)。  相似文献   

2.
长翅秋海棠的叶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 植物名称 长翅秋海棠 (Begonialon gialata)。2 材料类别 初展幼叶。3 培养条件 不定芽诱导培养基和增殖培养基分别采用 :( 1 )MS NAA 0 .5mg·L-1(单位下同 ) 6 BA 1 ;( 2 )MS IAA 0 .5 6 BA 1 ;( 3)MS NAA 1 6 BA 0 .5 ;( 4 )MS NAA 1 6 BA 1 .5。根的诱导采用 :( 5 ) 1 /2MS IBA 1 ;( 6 ) 1 /2MS NAA 1。以上培养基均加入 0 .6 %琼脂粉 ,pH 5 .8。( 1 )、( 2 )、( 3)、( 4 )分别加入 3%蔗糖 ,( 5 )、( 6 )分别加入 1 .5 %蔗糖。培养温度 ( 2 5±3)℃…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调查昆仑山北坡前山带塔里木沙拐枣(Calligonumroborovskii A.Los.)分布的基础上,设置3个海拔梯度:A1(2190m)、A2(2355m)、A3(2495m),对不同海拔梯度塔里木沙拐枣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总叶绿素(chl(a+b))含量均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大,高海拔A3与低海拔A1相比,Chla、Chlb和Chl(a+b)含量分别增大了48.30%、40.10%和43.71%,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SLA和Nmass随着海拔的升高都增大,A3与A1相比分别增大了33.99%和20.9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LMA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小,A3与A1相比减小了30.1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MP)变化较为一致,随着海拔上升而减小,A3与A1相比分别减小了184.06%和58.3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说明在A1受到的伤害更大。类胡萝卜素(Car)、脯氨酸(Pro)和抗坏血酸(AsA)含量随着海拔的上升呈下降趋势,A3与A1相比分别下降了65.88%、290.21%和38.9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说明A1处非酶类保护物质含量最高。酶保护系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只有CAT活性随海拔上升而升高,其余3种酶的活性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A3与A1相比分别降低了18.75%、122.37%、23.03%%,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此同时,随着海拔的升高,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也呈下降趋势,A3与A1相比分别下降了54.48%、9.69%,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整个研究区域,AOS维持在低浓度范围,而低浓度AOS正好诱导防御基因表达,及时清除活性氧,另外非酶类保护物质含量的增加也有利于清除细胞内的活性氧,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塔里木沙拐枣正常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新选育饲草玉米品系饲用营养价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利用一年生大刍草和四倍体多年生大刍草分别与玉米杂交选育出的一年生饲草玉米(SC1)和多年生饲草玉米(SC3)生物产量和饲用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C1和SC3鲜草年产量分别达115 620kg/hm2、174 045kg/hm2,是普通玉米的4~6倍;SC3的粗蛋白质(CP)和无氮浸出物(NFE)含量最高,分别为17.57%、48.73%,粗纤维(CF)含量最低,为21.65%,其粗脂肪(EE)和灰分(CA)含量分别为4.30%和7.75%;SC1的营养成分含量分别为:(CP)14.73%、(CF)26.09%、(NFE)45.29%、(EE)4.78%和(CA)9.11%;化学营养类型分析表明SC1与SC3分别属NC型和N型,都是高产高饲用价值的新型饲草.  相似文献   

5.
以耐盐性较弱的番茄品种上海‘合作903’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栽培方法,研究了叶面喷施1 mmol·L-1亚精胺( Spd)对75 mmol·L-1 Ca(NO3)2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及荧光参数、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外源亚精胺缓解Ca( NO3)2胁迫伤害的机制.结果显示:Ca(NO3)2胁迫能够显著抑制番茄幼苗的生长;与Ca( NO3)2胁迫处理相比,叶面喷施外源Spd 9 d后,受胁迫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干重、鲜重分别显著增加70.9%、15.8%、43.4%、41.4%;叶绿素a、b的含量分别提高17.7%、13.8%;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x)、蒸腾速率(T1)、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分别升高6.6%、18.0%、31.0%、4.9%、5.0%,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1)、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分别降低21.5%、8.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增加10.7%和37.5%,而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分别显著下降34.5%、17.1%.研究表明,外源Spd通过提高番茄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来有效清除体内活性氧,维持光合机构的稳定性,提高其光合速率,从而缓解Ca( NO3)2胁迫对番茄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从四川野生赤芝 (Ganodermalucidum (Leyss.exFr.)Karst.)的一共生菌CalcarisporiumarbusculaPreuss的发酵过滤液中分离得到 3个新的倍半萜酯类化合物 ,分别命名为calcarisporinB2 (1)、B3 (2 )和B4(3) ,通过物理方法和波谱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大脑皮层中存在三大类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能抑制性神经元,分别表达小清蛋白(parvalbumin, pv)、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和5-羟色胺受体亚基3A (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3A,Htr3a).其中Htr3a阳...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B链中B_(6-12)七肽的衍生物,即Cbz·leu·(S-Bz)cys·gly·ser·(im-Bz)his·leu·val·OCH_3曾用DCCI法依(3 4)途径,和叠氮法依(4 3)途径分别合成。两法所得产物的熔点、旋光等数据,完全—致。七肽酯及其中间体自由三肽和自由四肽,均分别用氨肽酶水解,释放出等当量的组成氨基酸,证明并无消旋氨基酸存在。  相似文献   

9.
乌檀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珍稀药用植物乌檀(Nauclea officinalis)的枝叶中分离得到1个甾醇类、3个三萜类、2个酚类和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酮(1)、铁冬青酸(2)、常春藤皂苷元(3)、3-羰基奎诺瓦酸(4)、2,5-二甲氧基苯甲酸(5)、3,4,5-三甲氧基苯甲酸(6)和Strictosamide(7)。7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乌檀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三个新血清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云南省分离出3株(M48、A31、A82)钩端螺旋体,经鉴定它们分别属于3个新血清型。M48系1960年从耿马县猪肾分离,A31与A82分别于1962、1970年自勐腊县病人血培养物中分离。拟分别命名为耿马型(M48)、版纳型(A31)和勐捧型(A82)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interrogans serovars gengma (M48),banna (A3I)和mengpeng (A82)]。其中耿马型应属于塔拉索夫血清群;版纳型和勐捧型的血清学性质界于塔拉索夫和歇尔曼二群之间,其血清学归属尚难肯定。  相似文献   

11.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Cyt b)为分子标记,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和遗传距离统计(JC遗传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类动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从16个样点共采集到189个田鼠样品,成功获得所有个体的Cyt b全序列,长度为1 143 bp,共检测到248个变异位点和65个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的结构基本一致,将65个单倍型分为三组(G1-G3),分别与已知的柴达木根田鼠(Microtus limnophilus)、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和高原松田鼠(N. irene)聚为单系群,支持率都为100%。遗传距离统计显示,G1、G2、G3组内两两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分别为0.09%~3.04%、0.09%~0.70%、0.18%~1.95%;同时,G1与柴达木根田鼠参考序列之间、G2与青海松田鼠参考序列之间、G3与高原松田鼠参考序列之间遗传距离范围分别为0.61%-2.49%、0.53%-0.97%、1.77%-2.22%。结合系统发育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本研究中采集到的田鼠个体可以鉴定为3个物种:柴达木根田鼠(n = 135)、青海松田鼠(n = 30)和高原松田鼠(n = 24)。其中,柴达木根田鼠分布最广(10个地点),青海松田鼠(4个地点)和高原松田鼠(3个地点)的分布区则相对狭小;3种动物在分布区上重叠度很小,仅河南县同时发现有柴达木根田鼠和青海松田鼠分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至少有3种田鼠分布,种间遗传界限清晰,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研究结果为了解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类动物的物种分布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同时,为这一地区的田鼠类动物的分子鉴定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有机添加物对3个品种朵丽蝶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朵丽蝶兰红花品种(Doritaenopsis Jiuhbao Red Rose)在以花宝1号作基本培养基的处理中,根粗、根长和叶长、双叶幅明显优于1/2 MS培养基;花宝1号培养基也利于黄花品种(Dtps.Chain Xen Queen)组培苗的叶片生长;添加香蕉泥100 g/L有利于3个品种即红花、黄花品种及白花红心品种Dtps.[I-Hsin Actor×(Tom Boy×Mount Beauty)]的根系生长,而添加香蕉泥70 g/L+马铃薯30 g/L仅有利于黄花品种的叶片生长。  相似文献   

13.
半边旗和阴地蕨粗多糖抗鱼病病原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种方法提取阴地蕨和半边旗多糖,并利用圆形纸片法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阴地蕨和半边旗多糖提取物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3种鱼病病原菌的活性,阴地蕨多糖提取物对肠炎病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6.25mg/ml。  相似文献   

14.
塔落岩黄芪主要传粉蜂的传粉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落岩黄芪 (Hedysarum laeve)是毛乌素沙地重要豆科植物, 在我国西部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其自交率非常低, 必须依靠传粉昆虫授粉才能结实。野生传粉蜂是其主要传粉者。为了明确塔落岩黄芪的主要传粉蜂组成及优势传粉蜂的传粉效率, 2004–2006年, 我们设置了4个2 m×2 m样方观测访花昆虫的组成并对主要传粉蜂的访花频率、花粉移出率和柱头花粉沉降数目及单花停留时间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白脸条蜂(Anthophora albifronella)、海切叶蜂(Megachile maritima)和散熊蜂(Bombus sporsdicus)是塔落岩黄芪的主要传粉蜂, 其中白脸条蜂在数量和访花频率上占有明显优势, 但其花粉移出率比海切叶蜂和散熊蜂的低, 3种蜂的柱头花粉沉降数目没有显著区别。通过对这3种蜂的花粉移出率、柱头花粉沉降数目和访花频率综合分析后, 我们认为白脸条蜂是塔落岩黄芪最有效的传粉蜂。  相似文献   

15.
紫茎泽兰对五种苦苣苔科植物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为菊科一种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杂草, 现已在我国西南部地区蔓延生长, 并侵入多种苦苣苔科植物的生境。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均已收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其中部分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为了解紫茎泽兰对本土苦苣苔科植物生长的影响, 作者分别采用其根、茎、叶水提液(8%)对3属5种苦苣苔科植物, 即刺齿唇柱苣苔(Chirita spinulosa)、荔波唇柱苣苔(C. liboensis)、烟叶唇柱苣苔(C. heterotricha)、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和台闽苣苔(Titanotrichum oldhamii)的幼苗进行处理。结果表明, 紫茎泽兰叶水提液对刺齿唇柱苣苔、荔波唇柱苣苔和烟叶唇柱苣苔均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 其中对刺齿唇柱苣苔的化感作用最为明显, 当叶水提液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2.4%、3.2%和4.0%时, 刺齿唇柱苣苔幼苗的生长完全受到抑制。紫茎泽兰的茎水提液对台闽苣苔有一定程度的化感作用, 当提取液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1.6%时, 对台闽苣苔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达到40%。紫茎泽兰叶和茎水提液对芒毛苣苔幼苗生长无明显的化感作用, 紫茎泽兰根水提液对5种苦苣苔科植物也均无显著影响。由此可知, 紫茎泽兰对唇柱苣苔属和台闽苣苔属的植物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而对于芒毛苣苔属无明显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 紫茎泽兰对岩生苦苣苔科种类要比附生于树上的近缘种化感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监测保护地鸟兽多样性现状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和公里网格方案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个位点进行兽类和鸟类物种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在成功回收数据的58个位点上,经过19 252个相机工作日调查后, 共拍摄到45种野生鸟兽, 隶属8目20科, 其中国家I级和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6种和11种, 被ICU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 (EN) 、易危 (VU) 和近危 (NT) 的物种分别为4种、3种和5种。兽类中以食肉目物种数最多 (6科10种) , 偶蹄目次之 (4科7种) 。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兽类物种是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RAI = 19.58) , 其次是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RAI = 11.58) 和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 RAI = 5.56) 。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鸟类物种是血雉 (Ithaginis cruentus, RAI = 9.18) , 其次是灰头鸫 (Turdus rubrocanus, RAI = 3.27) 和绿尾虹雉 (Lophophorus lhuysii, RAI = 2.91) 。相较于米亚罗保护区的历史资料, 本调查新增了2种兽类和4种鸟类的分布纪录, 分别是黄鼬(Mustela sibirica)、香鼬 (M. altaica) 、淡背地鸫 (Zoothera mollissima) 、小虎斑地鸫 (Z. dauma) 、白眉林鸲 (Tarsiger indicus) 和灰头绿啄木鸟 (Picus canus) 。调查初步掌握了米亚罗保护区鸟兽的物种组成和种群状况, 为邛崃山系中部保护区群的区域性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保护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我国东北地区3个种群(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的中鼩鼱(99个样本)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分析,共获得81个单倍型。整体单倍型多态性为0.9940,显示东北地区中鼩鼱整体遗传多样性较高,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差异。分子变异方差分析显示3个种群之间的分化占总分化的2.48%,种群内采样地的分化占总分化的0.34%,采样地内部遗传分化占总分化的97.19%。遗传分化结果显示中鼩鼱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存在非正相关关系。结合GenBank下载欧亚其他地区中鼩鼱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分化为3个分支:日本北海道分布的中鼩鼱构成1个小分支;韩国济州岛的中鼩鼱构成1个小分支;我国东北地区和其他欧亚大陆的中鼩鼱构成1个大分支,在这个大支上未显现进一步的遗传分化结构。中介网络分析也暗示除日本北海道和韩国济州岛外,欧亚大陆分布的中鼩鼱没有明显的地理系统分化,表现出遗传分化与地理关联性较弱。种群历史分析显示东北地区中鼩鼱经历过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18.
运用在线二维液相色谱对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及其变种黄果野鸦椿(E. japonica var. wupingensis)的果皮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果野鸦椿及其原变种的RPLC×RPLC二维色谱分析图谱较为相似,但仍有部分成分存在差异,进一步采用中心切割二维色谱定位了黄果野鸦椿及其原种的3个差异成分,为二者的化学鉴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哺乳动物的犁鼻嗅觉系统 (VNS)主要感知信息素,而信息素在动物的生殖和社会行为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研究蝙蝠犁鼻器受体的分子进化,我们以已发表基因组的10种蝙蝠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蝙蝠犁鼻器受体V1R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0种蝙蝠中都存在V1R基因。尽管在印度假吸血蝠和帕氏髯蝠中存在完整的V1R基因,但大部分蝙蝠中的V1R基因却都是假基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假吸血蝠中仅有的1个全长的V1R基因处于中性进化状态,揭示其犁鼻器很可能已经丧失功能;而帕氏髯蝠中3个全长的V1R基因都受到了强烈的净化选择,提示其犁鼻嗅觉功能仍然保留,这些结果和蝙蝠犁鼻器形态学研究和蝙蝠TRPC2基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我们的研究表明大部分蝙蝠丧失了犁鼻嗅觉功能,而犁鼻器功能丧失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动物从环境中获取足够营养和能量的能力决定着其生存和繁殖。为探讨同域分布不同体型的鼠类对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摄食消化对策,以三种不同营养成分食物分别饲喂卡氏小鼠和黄毛鼠,在第10天和20天,以食物平衡法测定日摄食量、日粪便量、净摄入量和表观消化率。结果发现,在整个驯化过程中,两种鼠的不同食物组间体重无显著差异,表明均能够适应食物营养的变化维持收支平衡。在驯化第10天时,高蛋白组卡氏小鼠的日摄食量显著高于高淀粉组,但两组与普通组均无差异;高蛋白组卡氏小鼠的日粪便量显著高于高淀粉组和普通组;而净摄入量无组间差异;高淀粉组和普通组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高蛋白组。至第20天时,三组动物日摄食量无差异;高蛋白组的日粪便量高于高淀粉组和普通组。黄毛鼠仅在第10天时高淀粉组和普通组表观消化率高于高蛋白组,三组黄毛鼠其他消化参数在第10天和第20天均无显著组间差异。结果表明,体型不同的鼠类因消化冗余能力的差异,面对相同的食物营养成分变化,会以不同的摄食消化策略调节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