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用生物活性法,检测人类疱疹病毒7型Glasgow株和南京地方株YY5及HHV-6 GS株感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发现,HHV-7也能较强地诱生TNF-α,但达到峰值时间(3~4 d)迟于HHV-6 GS株(2 d);在感染24 h上清中,GS株产生TNF-α量明显多于YY5株、Glasgow株产生量(P<0.05),三者与未感染单个核细胞比较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Glasgow株和YY5株之间无差异(P>0.05).结果表明,HHV-6、HHV-7都能通过刺激单个核细胞产生TNF-α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活性法和/或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乳酸脱氢酶释放法,研究了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南京地方株CN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IL—6、IL-8的诱生和NK活性的影响,并与国外的GS株作比较。结果发现,HHV—6CN8、GS两株病毒感染均可诱导PBMCs产生IL-8,48h达到峰值。两株病毒所诱生的IL-8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可抑制IL-6的产生,但GS株的抑制作用强于CNS株(P<0.05)。HHV-6体外感染12~24h可以增强NK活性,且CN8株诱导的NK活性高于GS株(P<0.05),之后NK活性逐渐减弱。以上结果提示:HHV-6感染可以通过诱生细胞因子和改变NK活性而影响人的免疫功能,而A组的GS株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大于B组的CN8株。  相似文献   

3.
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细胞免疫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蓓  姚坤 《Virologica Sinica》1998,13(3):232-236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APAAP法及MTT法,研究了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中国南京地方株CN5感染细胞病毒抗原表达的形态学和动力学特征、CD抗原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变化及PHA诱导的细胞增殖反应的改变。结果显示,CN5感染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s)后8~12h即可在细胞内检出病毒抗原,至接种后48h,病毒抗原阳性细胞可达36%;CN5感染CBMCs和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后可引起两者CD3阳性细胞减少、CD4阳性细胞增多,而对CD2、CD8、CD45RA阳性细胞百分率未见明显影响;CN5感染细胞裂解液对PHA诱导的PBMCs增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与该裂解液的蛋白浓度之间呈一剂量依赖关系,且可被HHV6抗血清所逆转。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南京株YY5在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s)及SUPT1细胞株上生长特点.观察病毒感染细胞后不同时间病变效应程度,记数死亡细胞百分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记数抗原表达阳性细胞数,并用透射电镜观察病毒感染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病毒复制不同时期的特点.结果发现:HHV-7在CBMCs及SUPT1上出现CPE时间迟于HHV-6,且CPE程度也低于HHV-6;HHV-7在SUPT1细胞上尽管有CPE及抗原表达,但很难找到成熟的病毒颗粒;电镜下,病毒主要存在于肿胀的病变细胞内,且病毒感染细胞常出现核染色质聚集,核固缩,及胞浆细胞器空泡化,细胞裂解等特点;成熟的HHV-7颗粒直径约170-190 nm,核衣壳约90-100 nm,核衣壳内致密核心约40 nm,核衣壳与包膜之间是丰富的被膜约30-35 nm,包膜上有刺突.HHV-7常发现无核心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5.
马菁菁  姚堃  汤华民 《病毒学报》2019,35(2):323-330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HHV-6)是双链DNA病毒,其原发感染引起婴幼儿急疹,潜伏感染后的再激活亦引起多种严重疾患。近来,该病毒特有的潜伏感染形式—病毒基因组的宿主染色体整合(包括机制及临床相关性)被不断报道。HHV-6基因组的末端区域含有端粒重复序列,病毒基因组通过该重复序列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建立潜伏感染。当宿主免疫力受到抑制时,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上的病毒基因组会再次活化,引起疾患。本文综述了HHV-6基因组染色体整合的主要机制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收集婴幼儿急疹及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从7例婴幼儿急疹及2例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患者中分离出一种病毒,此病毒能在PHA激活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中传代生长,产生典型CPE:形成气球样巨细胞。电镜下观察,感染细胞中可见直径180nm左右,有包膜,疱疹样病毒颗粒;血清学试验证明分离株与HSV-1,2、HCMV、及EBV无抗原交叉,而与HHV-6GS株间存在抗原一致性;多聚酶链反应表明该分离株HHV-6特异性DNA阳性;综合以上结果,初步认为该分离株为HHV-6。同时还用pCR法对所收集的标本直接检测HHV-6特异性DNA。PCR法与病毒分离法相比较,前者HHV-6检出率为88.8%(16/18).后者为38.9%(7/18)。  相似文献   

7.
脂筏在人类疱疹病毒6型装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红兰  李凡 《病毒学报》2008,24(4):295-299
为了探讨脂筏在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装配中的作用,用HHV-6 GS株感染HSB2细胞,用非离子去污剂Triton X-100提取脂筏成分,利用Western blot分析HHV-6包膜糖蛋白与脂筏的相关性.并用免疫荧光双标记的方法,从分子共定位的角度研究HHV-6糖蛋白B(gB)与GPI(glycosyl-phosphatidyl inosital)锚固蛋白CD59分子以及神经节苷脂GMI(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分子之间的表达与分布关系.结果发现HHV-6包膜糖蛋白B、H、L、Q1和Q2(gB、gH、gL、gQ1和gQ2)分布在脂筏部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到CD59分子及GM1均与HHV-6包膜糖蛋白B有着相同的分布,即脂筏提供HHV-6装配的平台.关于脂筏在人类疱疹病毒6型装配中的作用,这是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水平变化在毛细支气管炎并急性心衰的变化,探讨它们在该病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58例心衰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和临床症状消失后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PAF、TNF-α及PDGF血清含量,设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心衰组PAF治疗前为370.57±23.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8±19.6n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5.95,P〈0.001);治疗后恢复至49.63±14.5ng/L,与正常对照差异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0,P〈0.001)。TNF-α治疗前为457.4±40.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8.8±21.6n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135,P〈0.05);治疗后恢复至162.6±37.61ng/L,与正常对照差异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25,P〈0.01)。PDGF治疗前为596.23±199.43)ng/L,较对照组259.76±69.58ng/L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5.52,P〈0.01);治疗后降为272.83±116.96ng/L,较治疗前明显恢复,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t=7.66,P〈0.01)。结论:结果表明,PAF、TNF-α、PDGF作为炎症介质不仅参与心衰的发病过程,还提示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在心衰发病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保护素(rhOPG)对聚乙烯颗粒刺激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外周血IL一6和TNF一0l表达的影响,分析rhOPG防止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外周血清60份,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并将其随机分成5组,每组12份。对照组:单个核细胞,模型组:单个核细胞+1X109/mL聚乙烯颗粒,低剂量组:单个核细胞+1×109/mLL聚乙烯颗粒+10ng/mLrhOPG,中剂量组:单个核细胞+1X109/mL聚乙烯颗粒+100ng/mLrhOPG,高剂量组:单个核细胞+l×109/mL聚乙烯颗粒+1000ng/mLrhOPG。通过酶联免疫酶联免疫法(ELISA)'~4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i(1)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IL-6、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纽的IL-6、TNF—α浓度均较模型组低(P〈0.os)。(3)随着rhOPG浓度的增加,IL-6和TNF.仪含量逐渐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hOPG可抑制聚乙烯颗粒刺激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外周血1L-6和TNF—α.的表达,可有助于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无菌性关节松动。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重组人骨保护素;假体松动;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N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球菌溶血菌株及非溶血菌株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TNF-α的影响。【方法】用多粘菌素B抑制排除内毒素污染对实验的影响。肠球菌溶血菌株、非溶血菌株各11株,以菌/细胞比30:1感染RAW264.7细胞1h,加入200gg/mL氨苄青霉素继续培养24h,分别于感染后3、6、9、24h,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观测点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比较肠球菌溶血、非溶血菌株感染6h后TNF-α RNA表达的差异。【结果】未感染的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检测不到TNF-α。肠球菌溶血株感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各观测点的TNF-α的平均含量(pg/mL)均比非溶血株性组高。经t检验,P〈0.01,差别有显著性。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也有相同结果:TNF-α RNA在肠球菌溶血株感染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比非溶血株感染的细胞高,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球菌溶血株比非溶血株更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TNF-α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