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多态DNA病毒对寄生蜂宿主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态DNA病毒(polydnavirus, PDV)由一组特异的病毒组成,其生活史与某些寄生蜂种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量研究表明该种病毒是决定某些寄生蜂能否在寄主体内成功寄生的关键因子之一[1].本文将综述已有的研究报道,重点阐明PDV随寄生蜂产卵而传递到寄生蜂的寄主体内时所发挥的确切生理功能和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寄生蜂多分DNA病毒对寄主昆虫的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剑  尹丽红  王琛柱 《生命科学》2001,13(5):205-208
多分DNA病毒(PDV)是在膜翅目姬蜂科和茧蜂科寄生蜂体内的一类很独特的病毒,寄生蜂产卵时,PDV随同卵和萼液一起被注射入寄主体内,能干扰寄主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该病毒直接侵染或间接作用于血细胞,主要是浆细胞和颗粒细胞,导致血细胞变圆或凋亡,PDV也能抑制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诱导抗菌因子的大量合成,最近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基因的表达和伴随寄主血细胞功能失常的分子事件上,一些寄主蜂的PDV与其他因子,如卵巢蛋白,畸形细胞或蜂毒等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病毒在通常意义上都是有害的寄生生物,但是有一类特殊的多DNA病毒(PDV)却成为在数量庞大的寄生蜂的生活史中不可或缺的共生病毒.PDV随着寄生蜂的卵一起被注入到寄主的体内,调控寄主的免疫和发育生理,从而确保幼蜂在寄主体内生存发育.PDV的基因组整合在寄生蜂的基因组内,因此PDV病毒粒子的形成并非在寄主受到侵染的组织内,而是位于寄生蜂卵巢的特定细胞(卵萼细胞)中,其编码的蛋白质几乎没有病毒结构性蛋白,主要的表达产物都用于调控寄主的生理活动.PDV基因编码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茧蜂病毒(BV)与致病性的裸病毒nudivirus和杆状病毒baculovirus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然而这些同源基因已高度分化,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同时也不能确定这些基因是否还具有原始的功能.在寄生蜂基因组中尚有许多与裸病毒和杆状病毒类似的基因,其中一部分基因能够编码BV病毒粒子的结构蛋白,其表达模式亦与PDV病毒粒子的形成有关.由于PDV使用了与这2种病毒类似的传播途径,才使得寄生蜂的PDV基因转入寄主体内发挥作用,虽然这不能说明PDV属于这2种病毒,至少存在PDV从这2种病毒发展而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多分DNA病毒及其在寄生蜂与寄主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DNA病毒(PDV)在协调寄生蜂与寄主的相互关系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PDV 的特征、PDV与寄生蜂的相互关系、PDV对鳞翅目寄主的免疫抑制及发育调节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周剑  尹丽红  王琛柱 《昆虫知识》2002,39(3):161-165
最近有关由多分DNA病毒介导的寄生蜂与寄主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分DNA病毒基因的表达和伴随寄主生理功能失常的分子机理上 ,本文介绍在寄生蜂作用于寄主时一些重要的PDV基因表达产物 ,包括CsPDV ,MdPDV ,CcPDV ,TrPDV ,HdPDV ,CrPDV和其它PDV的基因表达产物 ,并简叙这些基因表达产物对寄主的生理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基因组特点、生理功能、起源进化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多分DNA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白素芬 《生物学通报》2010,45(3):15-16,F0003
寄生蜂以其他昆虫为宿主营寄生生活,是昆虫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类群,更是控制农林害虫的重要物种。在长期的进化中,寄生蜂产生了许多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如多分DNA病毒、毒液和畸形细胞等。这些寄生因子在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调节宿主的生长发育、保证寄生蜂成功寄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瑶  白素芬  李欣  晁云飞 《昆虫知识》2010,47(3):460-466
为探明寄生蜂引起寄主寄生性去势的机制,本文选取携带不同多分DNA病毒(Polydnavirus,PDV)的2种内寄生蜂与共同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为寄生体系,研究不同虫龄小菜蛾被寄生后雄性生精细胞、精子束形态和精巢发育体积变化,系统比较寄生性去势程度和分别拥有2类PDV的寄生蜂在寄主精子发生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携带Bracovirus PDV的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ve stalis(Haliday)或拥有Ichvovirus PDV的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én寄生对不同虫龄小菜蛾的精子发生和形成过程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不能产生精子束或精子束数量减少,但抑制程度以寄生低龄寄主时最明显。2种蜂寄生均能抑制小菜蛾精巢体积的增长,但对低龄寄主的抑制程度明显强于高龄寄主,寄生性去势程度取决于寄生时寄主虫龄。相比而言,寄生不同虫龄小菜蛾时,茧蜂引起小菜蛾寄生性去势的程度均强于姬蜂。  相似文献   

9.
采用CTAB法提取了耐盐植物红树DNA,所得DNA样品的紫外吸收A258/A280比值为1.89,纯度能符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CR反应以及DNA重组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操作的要求.方法简便,容易掌握,较普通的酚-氯仿法有明显的优点.还探讨了以CTAB法制备的红树DNA为模板进行RAPD反应参数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昆虫病毒,包括核多角体病毒(NPV)、昆虫痘病毒(EPV)和颗粒体病毒(GV),在防治农林害虫中的应用及其对寄主寄生蜂影响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介绍了昆虫杆状病毒诱导细胞凋亡及基因工程研究的近况.  相似文献   

11.
果梅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各种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其中,扩增多态DNA技术(IIAf,n)以其简单、快速、检出率高,而替代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被广泛应用于园艺作物的分类、品种鉴定及遗传分析中[1~6]。果梅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果树,近年来栽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目前对果梅种质资源研究甚少,而且果梅的遗传基础复杂。将RAPD分析技术应用于果梅,对于果梅的种质资源整理,以及利用基因工程育种工作将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果梅的RAPD技术进行研究。材料与方法材料…  相似文献   

12.
13.
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即随机扩增多态DNA,是1990年由威兰斯(Wilams)和韦尔什(Welsh)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遗传标记技术。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检测DNA多态性的方式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报道中红侧沟茧蜂 (Microplitismediator)雌蜂卵巢中存在多分DNA病毒 (MicroplitismediatorPlolyd navirus,MmPDV) ,初步研究了MmPDV形态和基本生理生化特征。利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纯化了MmPDV粒子 ,电镜负染显示PDV粒子分三段 ,带有一明显的尾部结构 ,大小约为 130× 35nm ;SDS PAGE电泳条带较多 ,至少可以分辨出 2 6个电泳条带 ,表明病毒粒子衣壳蛋白复杂 ;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MmPDV基因组至少由大小不同、丰度不等的 14个DNA分子组成 ,用 6种内切酶 (EcoRI,HindIII,BssHII,PstI,BamHI,BglI)酶切MmPDV基因组后 ,估算出MmPDV基因组大小约为 10 8kb。用雌蜂输卵管萼液注射小地老虎幼虫 ,注射后的小地老虎体重和龄期发育动态表明 ,MmPDV具有抑制寄主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林麝和马麝随机扩增多态DNA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技术对饲养的林麝和马麝进行分子遗传标记研究。在选用的42 种随机引物中, 有25种引物产生了清晰稳定的条带, 单个引物获得标记数在1~14 之间,平均每个个体获得168个RAPD标记 , 其中林麝、马麝特异性标记各5个,个体特异性标记有3个, 这些标记可用来鉴定种或个体。平均遗传距离在林麝种内为0.27±0.023, 马麝为0.105±0.013, 种间为0.241±0.02 , 种间差异显著大于种内差异。分析表明饲养马麝种内遗传多样性低, 为增强饲养马麝的生存力, 最好从不同种群中引入种麝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16.
随机扩增多态DNA规范化反应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研究猪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同杂种优势的关系时 ,对模板浓度和纯度、引物浓度、dNTP浓度、Mg2 +浓度、不同商标的Tag酶等影响RAPD扩增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宜于本实验室研究的最佳RAPD技术体系 :2 5 μl反应体系中 ,含 10×buffer 2 .5 μl,MgCl2 1.75mmol/L ,dNTP 0 .2 5mmol/L ,引物 0 .2 4μmol/L ,Tag酶 2U ,模板 5 0~ 10 0 μg ,1μg/μlBSA。反应程序为 :94℃预变性 5min ,然后 94℃变性 1min ,36℃退火1min ,72℃延伸 2min4 0个循环 ,最后在 72℃延伸 10min。  相似文献   

17.
中红侧茧蜂多分DNA病毒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雌蜂卵巢中存在多分DNA病毒(Microplitis mediator Plolydnavirus,MmPDV),初步研究了MmPDV形态和基本生理生化特征。利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纯化了MmPDv粒子,电镜负染显示PDV粒子分三段,带有-明显的尾部结构,大小约为130×35nm;SDS-PAGE电泳条带较多,至少可以分辨出26个电泳条带,表明病毒粒子衣壳蛋白复杂;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MmPDV基因组至少由大小不同、丰度不等的14个DNA分子组成,用6种内切酶(EcoRI,HindⅢ,BssHⅡ,Pst I,BamH I,Bgl I)酶切MmPDV基因组后,估算出MmPDV基因组大小约为l08kb。用雌蜂输卵管萼液注射小地老虎幼虫,注射后的小地老虎体重和龄期发育动态表明,MmPDV具有抑制寄主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DNA病毒编码的病毒因子和病毒受体杨天兵金奇(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2)关键词DNA病毒病毒因子病毒受体病毒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演绎出一套用于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有利于病毒存活与繁殖的微妙策略。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病毒因子(vir...  相似文献   

19.
囊泡病毒(ascoviruses)和类囊泡病毒(ascovirus-like viruses)通过寄生蜂parasitoid wasp的产卵行为而散布于鳞翅目Lepidoptera幼虫体内,它与寄生蜂的关系多种多样.大部分的囊泡病毒和类囊泡病毒都是致病性的,由雌蜂携带传播.一些囊泡病毒和类囊泡病毒则是互利共生生物,其基因稳定地存在于寄生蜂的细胞核中,世代间垂直传播,通过抑制鳞翅目幼虫的防御机制来促进幼蜂的成功发育.囊泡病毒DpAV4则根据所处的寄生体系可以是致病性病毒、互利型或共生非致病性病毒.各种生物学特性显示囊泡病毒与寄生蜂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寄生蜂控制病毒复制的调节因子,囊泡病毒与寄生蜂的关系类型依赖于它们之间关系得以进化的种类系统.  相似文献   

20.
病毒侵染对西伯利亚百合DNA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AFLP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用10对引物对侵染百合花叶病毒和丛簇病毒的西伯利亚百合植株和无毒植株进行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分析.结果发现,西伯利亚百合无毒植株和病毒侵染植株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40.1%和31.5%;平均全甲基化率分别为13.0%和9.7%;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7.1%和21.8%.研究表明,百合DNA甲基化多以半甲基化的形式存在;病毒侵染导致百合植株DNA甲基化水平降低,且对整体甲基化水平、全甲基化水平和半甲基化水平均产生了影响;说明病毒侵染百合后植株出现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与DNA甲基化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