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的重大问题。为探讨免疫预防对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对667例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进行研究。这些孕妇按HBVe抗原(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分为HBeAg阳性组及阴性组、DNA阳性组及阴性组;按是否于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分为注射组及未注射组。婴儿于出生24h内均肌内注射HBIG100IU,并按0、1、6方案注射10μg重组酵母HBV疫苗;8~12月龄后随访婴儿,并进行HBV标志物(HBV-M)检测。667个婴儿中,20例感染HBV,免疫阻断失败率为3.0%。孕妇HBeAg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7%,阴性组为0.2%,两组差异显著(P<0.001);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3.0%和83.1%,无显著差异(P=0.988)。孕妇DNA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1%,HBVDNA均≥6log10copies/ml。孕期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3.7%和2.7%,无显著差异(P=0.479);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4.4%和82.4%,无显著差异(P=0.519)。孕妇HBeAg阳性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8.4%和8.9%,无显著差异(P=0.892)。孕妇HBeAg阴性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0%和0.3%,也无显著差异(P=0.538)。11例免疫阻断失败的婴儿中,10例出生时血清HBsAg已为阳性;8~12个月后随访,HBsAg仍持续阳性,提示为宫内感染。本研究证实,孕期注射HBIG未能提高婴儿对HBV疫苗加HBIG的免疫阻断效果。宫内感染可能是疫苗加HBIG免疫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降低孕妇血清HBVDNA的措施,如对孕妇进行抗HBV治疗,也许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出生后接种不同剂量乙肝血源疫苗的272名婴儿进行了3-5年的效果随访观察。结果表明,接种3、4、5年后,抗-HBs阳性率仍分别保持在90.5%、82.3%和73.2%,HBsAg阳性率分别为2.8%、3.1%和4.2%。3年后抗-HBs阳性率逐年下降,P/N值>50者以接种后3年为多,<50者以5年为多,3年后也呈下降趋势。随访结果说明,接种10μg×4、5μg×4及2.5μg×4剂量的乙肝疫苗具有阻断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效果。鉴于P/N值及抗-HBs阳性率在接种后3年开始下降,建议接种后3年应进行一次加强接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用转基因细胞B43分泌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主蛋白经纯化制成的87-4批重组疫苗进行临床接种观察的结果,同时用8723-1批血源疫苗作对照。疫苗接种采用0、1、2月各接种1针的方案。重组疫苗共接种111名8~13岁儿童,分为20μg、10μg及5μg 3组,血源疫苗分为20μg、10μg 2组。所有儿童接种前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及核心抗体均阴性.20μg组1针后1个月,重组疫苗阳转率60.5%,血源疫苗为31%;2针后1个月,两种疫苗的阳转率分别为100%和72.4%;血源疫苗3针后1个月阳转率也仅79.3%。3针后1个月两种疫苗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492.7和207.4mIU。但重组疫苗6个月后血清抗体的GMT为628mIU。10μg组1针后1个月的阳转率重组疫苗为21.7%,血源疫苗为20.9%;2针后1个月分别为87%及62.8%;3针后1个月分别为100%及81.4%。抗体GMT分别为163.7和129.6mIU.5μg组的重组疫苗免疫后6个月100%阳转,其GMT为56mIU。结论认为无论从阳转率或几何平均滴度分析判断,重组疫苗均优于血源疫苗。  相似文献   

5.
6.
用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按0、1、6程序,分5种不同剂量免疫HBsAg和HBeAg均阳性(双阳性)母亲和仅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井于首针后8~12个月采血,用放射免疫(RIA)法检测他们的HBsAg和抗-HBs、抗-HBc,以比较不同剂量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结果,10μg×3组对双阳性和仅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的保护率,分别是42.9%和53.5%;20μ×3组为67.4%和69.7%;30μg、10μg、10μg组为75.6%和79.8%,30.20、20μg(含30、30、10μg)组为80.2%和81.5%;30μg×3组为82.3%和83.7%。随疫苗剂量增加保护率逐渐增加,抗-HBs阳转率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疫苗和高价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均已研制成功,并开始大量生产使用,这是近年预防医学和生物制品研究的两项重大突破;它使人类在征服全球性重大传染病方面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近十年来的研究已完全确认,上述两大制品在预防高危人群乙肝感染和阻断暴露后人群(如乙肝带毒母亲的婴儿)的乙肝带毒,卓有成效。这两大生物制品的有计划大量生产和正确使用,将会根本改变乙肝的流行状况,使控制和甚至消灭乙肝成为可能。现就国内外乙肝疫苗,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研究、生产和应用现状及乙肝母婴传播的免疫阻断等有关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流行区,HBV感染的育龄期女性是HBV传播的主要传染源,其中大多数育龄期的乙肝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HBV母婴阻断成了临床愈发关注的问题。实践中,即使HBsAg阳性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仍有5%-10%的新生儿感染HBV,尤其母亲为HBe Ag阳性、高病毒载量者。因此,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欧洲肝病学会(EASL)和英国国立优质卫生和保健研究所(NICE)指南推荐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妊娠晚期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替比夫定进行母婴阻断,减少新生儿感染HBV的机率,但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管理和预防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母乳喂养和分娩方式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谨从HBsAg筛查、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阻断方法、分娩方式、母乳喂养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如何优化管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并对未来HBV母婴阻断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应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围产期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93名HBsAg携带者母亲所生新生儿,以768名新生儿为试验组,226名新生儿为对照组,试验组分别注射HBsAg血源性氢氧化铝佐剂疫苗,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HBlg)或疫苗加HBIg,对照组注射安慰剂,所用疫苗为国产81-2、82-1-2、83-1和美国NIHA9,观察表明,出生后六个月,试验组各批疫苗的保护率为60~93%,以83-1批为最高;疫苗加HBIg的保护效果与疫苗相似,HBIg组亦有70%的保护效果,以上结果证明单独应用HBsAg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10.
CpG对乙型肝炎基因重组(CHO细胞)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CpG-寡脱氧核苷酸(CpG-OPN)作为佐剂对乙型肝炎基因重组(CHO细胞)疫苗(简称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以乙肝疫苗加Al(OH)3、疫苗加CpG和疫苗加Al(OH)3与CpG3三种配伍方式,通过腹腔、皮下或肌内3种不同途径免疫Balb/c小鼠,观察不同免疫途径和不同配伍的免疫效果.同时又将疫苗与CpG混合后在4℃存放6个月再免疫小鼠,观察CpG的稳定性.结果表明:①3种免疫途径中以肌内注射效果最好,这在使用CpG的实验组尤为明显,在该组肌内免疫的ED50比腹腔的低了10倍,而诱发的抗体滴度提高了3倍;②疫苗与CpG、Al(OH)3联合使用的免疫效果最好,在肌内免疫时联合使用的免疫效果比疫苗+Al(OH)3提高4倍,比疫苗+CpG提高7倍;③疫苗+Al(OH)3免疫时,表现为IgG1抗体亚型占优势,而再加入CpG后则IgG1和IgG2a均升高,以IgG2a最显著;④疫苗与CpG混合后4℃保存半年,不影响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两个拷贝的adr亚型HBs基因的pSV2质粒组建,其中一个拷贝只含S基因,受SV40早期启动子的直接控制,另一个拷贝连接于pSV2质粒dhfr基因下游,含有前S和S基因及其本身的启动子,用此重组质粒转化CHO-dhfr~-细胞,经选择,获得了高效表达HBsAg的CHO-32-C23及CHO-Ⅱ-5细胞系,最佳培养条件及HBsAg分泌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CHO-Ⅱ-5系细胞分泌HBsAg的最佳条件是37℃培养,培养基中加2%小牛血清,每日收换液;用5%小牛血清,每48小时收换液则次之,但较实用,转瓶培养产量约2.μg/ml,将CHO-32-C23细胞系产生的液体初步纯化,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显示23k和27k蛋白带,用其免疫NIH小鼠,EDSO为0.119μg,对照血源菌ED_(50)为0.083μg,二者的免疫原性近似。  相似文献   

12.
13.
对78名HBsAg携带者母亲的新生儿系列血清,用ELISA检测抗-HBc·IgM,有5名出生后48小时血清阳性滴度在1:1,000以上,占6%。有3名母血HBeAg阳性的新生儿,其脐血、出生后48小时足跟血及以后的连续血清标本HBsAg均阳性,且滴度趋于升高。母血抗-HBc·IgM均阴性。认为前者可能为HBV眙内感染,后者为母血通过胎盘溃面直接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  相似文献   

14.
少年儿童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5岁的HBV易感儿童,按0、1、6月程序接种10μg×3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北京生研所批号8615-1A、8722-2)。接种后1~2年他们的抗-HBs阳转率为~92%,无一例HBsAg阳转;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儿童,抗-HBs阳转率仅2.08%~2.60%,HBsAg阳转率分别为3.23%和2.08%。流行病学保护效果良好。易感少年儿童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将加快控制乙型肝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CHO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原性及保存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9批CHOC28细胞重组乙肝疫苗(简称CHO苗)与同期生产的48批血源性化学灭活疫苗(简称血源苗),检定所CHO参比苗、血源参比苗、酵母重组苗和巴士德CHO苗按10μg/ml同等剂量进行免疫原性的比较。产生小民免疫后50%阳转的最小抗原至平均值分别是0.10μg、0.17μg、0.18μg、0.35μg、0.79μg和0.18μg,CHO苗与血源苗的免疫原性水平均较高,但前者优势明显,而酵母重组苗的EDO结果最差。武汉所CHO苗在4~8℃保存2年后ED50均值仍是0.14μg,有效抗原性基本不变,CHO参比苗2年后ED50为0.35μg,仍具有高效免疫活性;血源参比苗稳定性效果一年半的ED5O为1.20;稳定性最差的是该批酵母重组苗,在1年内ED50位降至稀释度4以下(大于2.5μg)。上述结果表明CHO细胞重组苗在长期保存稳定性方面质量可靠,同类苗中武汉所疫苗占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pSV2DHWS2S质粒,使dhfr扩增基因及乙型肝炎病毒的Pre-S_2+S基因分别在两个SV40早期启动子的调控之下。此质粒转化到CHO-dhfr~-细胞,经克隆、加氨甲喋呤(MTX)筛选、扩增,建立了3个高效分泌HBsAg中蛋白及主蛋白的克隆细胞系。检测了其中的M6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免疫电镜下可观察到22nm的颗粒;该细胞用转瓶连续培养60天,每2天收、换液1次,每升HBsAg平均产量为2.9mg。经初步纯化,在SDS-PAGE中显示23k、27k主蛋白带及33k、36k中蛋白带。主蛋白及中蛋白的反相血凝(RPHA)滴度分别为64和128;中蛋白的ELISA滴度为320。部分品系小鼠免疫后能产生滴度为8的抗Pre-S_2抗体。3只家免中仅有1只在免疫后第1、2周可测出Pre-S_2抗体,而3只兔的S抗体滴度都较高,持续时间也较长。  相似文献   

17.
1986~1958年,对广东3个城市1~5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做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给新生儿普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1针,1、6个月接种第、3针,每针10μg,共接种1万余名。免疫后抽查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血380人份,HBsAg阴性母亲新生儿血1466人份。同时采集同期出生的未免疫的新生儿血116份作为内对照。以放射免疫法(RIA)检测HBV指在。结果,新生儿免疫后1~5年,标化抗-HBs阳转率为67.3%~79.1%。免疫后1~5年HBsAg阳性率与免前HBsAg阳性率比较,其保护率为65.8%~92.1%;与平行内对照的HBsAg阳性率比较,保护率为58.6%~88.1%。且发现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随免疫年限延长,HBsAg阳性率有降低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