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安得爱胜蚓(Eisenia anderi)精子的超微结构及其形成过程,精子呈纤毛状,由顶体,核,中段和鞭毛四部分组成,全长92μm左右,储精囊中可见成束的各种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文中详细描述了从精子细胞到成熟精子的精子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埃及尼罗鲶鱼(Chrysichthys auratus)精子形成及精子超微结构。精子形成过程除了具有鱼类精子形成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一些特点由于细胞核没有转动,中心粒复合体和鞭毛的起始部分位于细胞核的后端,并与核垂直;精子细胞变态过程中未产生袖套腔;基板未跨越基体的基部;基足将基体固定于细胞核;中段和鞭毛的基部具大量囊泡。成熟精子头部呈长锥状,没有顶体;中段长并含大量囊泡,向后延伸并包围鞭毛的基部;鞭毛细长,无侧鳍;线粒体位于核的后端附近,并包围轴丝;轴丝具典型的“9 2”模式。总之,埃及尼罗鲶鱼的精子形成有别于硬骨鱼类的常见的精子形成类型——I型和II型,可以称为III型。  相似文献   

3.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埃及尼罗鲶鱼(Chrysichthys auratus)精子形成及精子超微结构。精子形成过程除了具有鱼类精子形成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一些特点:由于细胞核没有转动,中心粒复合体和鞭毛的起始部分位于细胞核的后端,并与核垂直;精子细胞变态过程中未产生袖套腔;基板未跨越基体的基部;基足将基体固定于细胞核;中段和鞭毛的基部具大量囊泡。成熟精子头部呈长锥状,没有顶体;中段长并含大量囊泡,向后延伸并包围鞭毛的基部;鞭毛细长,无侧鳍;线粒体位于核的后端附近,并包围轴丝;轴丝具典型的“9+2”模式。总之,埃及尼罗鲶鱼的精子形成有别于硬骨鱼类的常见的精子形成类型——I型和II型,可以称为III型。  相似文献   

4.
黄毛鼠精子尾部主段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尤永隆  赵翔 《动物学报》1993,39(4):355-361
黄毛鼠精子尾主段具有纤维鞘。纤维鞘具背腹两条纵柱和环肋。纤维鞘之内分布着从中段延伸下来的外周致密纤维。在主段的近中段端,有9条外周致密纤维。随后,外周致密纤维逐渐变细,且逐一终止,在9条外周致密纤维中,最早终止的是F8,随后的终止顺序是F3、F4、F7、F2、F9、F5、F6、F1。在主段的近末段端,没有外周致密纤维。根据外周致密纤维的数量,可以将主段分为10个区域。从近中段端至近末段端,这10个  相似文献   

5.
蟋蟀精子顶体复合体形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顶体复合体是昆虫精子进行穿卵受精的重要细胞器,它位于精子的最前端.1997年我们对蟋蟀科一种类昆虫北京油葫芦(Gryllus mitratusburmeister)精子顶体复合体形成过程进行了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与前人描述的蟋蟀科精子顶体复合体超微结构特征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从而为准确认识和掌握该结构的特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蟋蟀与蝗虫精子顶体复合体的超微结构比较(直翅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蟋蟀科北京同葫芦GryllusmitratusBurmeister精子顶体复合体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其顶体外人有固定的形状,顶体本体内具有一些丝状物,与前人描述的蝗总科精子顶体复合体相比较,虽然两者的顶体复合体都为三层结构,但在顶本以及顶体本结构上却存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蟋蟀音齿的研究(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蟋蟀总科中3科5属10种蟋蟀的音齿形态结构。研究采用沿着音锉伸展方向的正面观察和横着音锉伸展方向的侧面观察2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蟋蟀类昆虫音齿形态结构在种间、属间都存在明显差异,而种内差异极小,据此可以作为蟋蟀分类的一项重要特征。同时对音齿特征给予了详细描述,并从分类角度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龙子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石龙子精子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早期精细胞中有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集合,由高尔基复合体所分泌的前顶体囊泡,逐渐向核移动,以后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时期Ⅰ:前顶体囊泡移至核膜时,核膜凹陷形成封闭的顶体囊泡,囊泡底部靠近核膜处有一电子致密的顶体颗粒,近端中心粒及鞭毛开始出现。时期Ⅱ:顶体囊泡变扁平,细胞核延长,染色质浓缩成短丝状的染色质纤维。时期Ⅲ:核进一步延长,染色质纤维变粗变长,按核纵向排列有序。时期Ⅳ:染色质纤维浓缩至最大限度,电子透明的核质消失,核呈高电子致密,顶体复合体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9.
长江华溪蟹精子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9-11月,对采自安徽省宁国县的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并结合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其精子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早期精细胞圆形,胞质丰富,内含大量内质同小泡及线粒体。核也为圆形,较小。精细胞开始分化,细胞膨胀为长椭圆形,核质重新分布,分别移向细胞的两端。精子的顶体由高尔基体产生,其过程为:高尔基体分泌产生囊泡,继而形成原顶体囊,进一步发育成顶体囊,最后形成顶体。在顶体囊与核之间有膜复合体。中心粒位于核内面凹陷处。细胞化学反应显示,核杯为Feulgen阳性,顶体为PAS阳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为了解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精子形成的规律,用透射电镜对其头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乌梢蛇精子头部形成可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前顶体囊泡内的颗粒物质融合形成1个顶体颗粒而发育为顶体囊泡,随着顶体囊泡的增大,在顶体囊泡与核膜之间形成了致密的纤维物质层。阶段Ⅱ,顶体囊泡变扁平,顶体颗粒分散...  相似文献   

11.
蟋蟀精子表面LCA及ConA结合糖复合物的分布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CA and ConA-binding glycoconjugates on cricket (Teleogryllus emma) sperm surface were detected with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fter FITC labelling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lycoconjugates during spermatogenesis and spermiogenesis. FITC-LCA and FITC-ConA were bound on the spermatocyt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spermiogenesis were observed .In the testis sperm, FITC-LCA and FITC-ConA were mainly bound on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mark pattern of spermatophore sperm, in which the nucleus, neck region and front of the tail showed obvious fluorescence mark, especially the acrosome complex and neck region exhibited stronger mark. The mark patterns of FITC-LCA and FITC-ConA were similar,though the former was distinctly clearer than the latter. But a little difference still exists in both of them. For example in the ninth stage of spermatid, FITC-LCA mark is located on the spermatid head and neck region, and FITC-ConA mark on the spermatid head, neck and front of the tail region. When fixed germ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PBS instead of lectin solution, or fixed cells were incubated with lectin solution, which have been treated with 0.1 mol/L specific sugar inhibitor, i.e.α-D-mannose for FITC-LCA and FITC-ConA, and α-D-glucose for FITC-ConA, no mark was observed on the cells. Tho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ITC-LCA conjugated glycoconjugates has the α-D- mannose residue, and FITC-ConA conjugated glycoconjugates has the α-D-mannose and α-D-glucose residue. The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e changes in glycoconjugates distribution of cricket sperm is similar to those of other insects and mammals. The evidence exhibit that a common rule of the glycoconjugates distribution on the sperm surface is followed by most of animal sperm which may relate to the function of sperm physiology.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精子发生中线粒体衍生体的演化为主要线索系统描述了短翅华癞蝗(Sinotme-thisbrachypterus)精子尾部演化过程,并参照Szollosi(1975)的文章将整个过程分为10个阶段。与飞蝗(Locustamigratoria)精子发生中尾部演化过程(Szollosi,1975)相比较,两者间1至6期及9期精细胞尾部结构惊人地相似,而7、8两期精细胞尾部线粒体衍生体周围微管排列及分布有所差异,第10期即精子的中心粒侧体及线粒体衍生体超微结构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相同种类卵水诱导的方法对直翅目,蟋蟀科,黄脸油葫芦的受精囊精子的顶体反应过程进行系统观察.发现黄脸油葫芦精子顶体反应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精子质膜膨胀、断裂或丢失;第2阶段,顶体复合体的顶体外层与顶体本体外膜发生融合,囊泡化;第3阶段,顶体复合体大部分脱落,只留有短锥状的顶体位于核前端.据观察,蟋蟀精子质膜不参与囊泡形成,此结果与家蝇及哺乳类的猪、牛、绵羊、猕猴精子的顶体反应结果很相似.经过比较发现卵水对受精囊内精子的诱导率明显高于精巢内,据分析,可能与精子的生理成熟有关,即便受精囊内精子比精巢内精子更趋于成熟.与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相比,蟋蟀精子顶体反应率与家蝇的相似,但明显低于其他动物.这可能与动物的授精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4.
奶牛精子尾部主段的中央结构为轴丝。在轴丝的外方有外周致密纤维。外周致密纤维由中段延伸而来。进入主段后,9条外周致密纤维逐一终止。最早终止的是第8条纤维。随后的终止顺序是第3、7、4、2、6、5、9、1条。因此,9条外周致密纤维中,最长的是第1条纤维,最短的是第8条纤维。9条纤维按长短顺序排列依次是第1、9、5、6、2、4、7、3、8条。根据外周致密纤维数量的多寡,可以将主段分为10个区域。从近中段端至近末段端,这10个区域依次是9条、8条、7条、6条、5条、4条、3条、2条、1条、0条纤维区域。外周致密纤维的外方有一纤维鞘。纤维鞘的背侧纵柱和腹侧纵柱分别向内伸出一个嵴。在主段的0条纤维区域,纤维鞘直接位于轴丝之外。在纤维鞘的外方还有精子的细胞质膜。  相似文献   

15.
竹笋脚料综合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笋经加工成罐头后,有40%~45%脚料被丢弃。本文报道根据生物化学离子效应,对其脚料进行处理并生产酶制剂、食用蛋白、纸张、食用菌等多级产品,使原材料达到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的白须双针蟋,短翅灶蟋,银川油葫芦,迷卡斗蟋4种蟋蟀雄性的鸣声结构,白须双针蟋雄性鸣声的每个脉冲组持续时间和每个脉冲组的脉冲数不同,主能峰频率为6.5kHz,短翅灶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3个脉冲构成,每个脉冲组的持续时间,脉冲组间隔基本相同,主能峰频率6.6kHz,银川油葫芦雄性的鸣声由两类脉冲组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94kHz,迷卡斗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6-7个脉冲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86kHz。  相似文献   

17.
采用长时间连续采样的方法研究了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Ohmachi et Matsumura)、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mitratus(Burmeister)和黑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occipitalis(Serville)等3种油葫芦的鸣声节律特征谱图,分析其特点及其在鸣声分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鳗鲡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形成的特殊过程及产生细胞器的特殊结构。由精细胞变成精子包括四个特殊阶段,即经过早期、中期、晚期和精子期.最后形成正常成熟的精子.(1)早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由椭圆形逐步变成长条形;在细胞核的一端.有一个大的圆的染色较浅的形状似球形的特殊结构,约占细胞核的三分之一,其内含有少量着色深的颗粒状和线条状物质,外面由质膜包被着与细胞核分开,该结构和细胞核的外层还有一层质膜包着形成一个整体:精子早期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线粒体和中心粒。(2)中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长条形.有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上端,无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下端,在下端出现鞭毛的原基;球形结构伴随着精子的发生也发生变化,内部逐步分化出中心粒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在细胞核的中段有明显的溶酶体分布。(3)晚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眉形”或“新月形”.中心粒从球形结构中释放出来形成独立结构.球形结构中只剩下还没有形成独立结构的线粒体:在细胞核的下端鞭毛的原基处长出较长的鞭毛,这时期的精子已具有运动能力。(4)精子期:其特征是细胞核呈圆形,中心粒位于植入窝内,线粒体分布在细胞核的下面.在线粒体的下面有袖套腔形成,此时形成的鞭毛为“9+2”结构。日本鳗鲡精子经过四个时期的变态.才能形成真正成熟的精子。  相似文献   

19.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坑中出土的李氏蜀龙(Shunosaurus lii)和天府峨眉龙(Omeisaurustianfuensis)均发现由尾端脊椎愈合膨大而成之纺锤形骨质尾锤。这一特征在蜥脚类中尚属首次记述。骨质尾锤是一种适应陆地生活之特殊构造。它作为一种防御武器,主要起防卫身体的作用。它的存在说明R.T.Bakker提出的蜥脚类是一类营陆地生活的恐龙的观点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