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Rac1和Cdc42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39例人乳腺癌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Rac1和Cdc4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Rac1和Cdc42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而在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9%和38.5%,均较正常乳腺组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5)。卡方检验分析表明,二者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HER2状态无关(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ER状态和Ki-67表达有相(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Rac1和Cdc42的表达与高TNM分期(r分别为0.443和0.295;P均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r均为0.480和0.562;P均0.001)、肿瘤侵袭(r分别为0.412和0.440;P均0.001)、ER阴性表达(r分别为-0.517和-0.342;P均0.001)以及Ki-67高表达(r分别为0.338和0.454;P均0.001)呈正相关。结论:在乳腺癌组织中,Rac1和Cdc42作为癌基因表达增加,可能在乳腺癌恶性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命科学》2008,20(2):195-195
2008年3月11日出版的《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朱学良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Nudd蛋白在细胞迁移过程中通过Cdc42GAP调节Cdc42的活性,从而揭示了一条新的调节Cdc42的信号通路,对于深入了解细胞迁移的调节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ontrol protein 42 homolog,Cdc42)是一种Rho蛋白家族的小GTPase,可与GTP或GDP结合并在其活性型或失活型之间的转换充当"分子开关",参与了细胞黏附、迁移与极化的过程。纤维化是引起器官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许多不同的机制可以导致纤维化。以往的研究表明,Cdc42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等有密切的联系,却未提及Cdc42与纤维化之间存在的直接联系。该文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讨论了Cdc42与肝、肾、肺以及心血管纤维化的关系。除此之外,该文也阐述了Cdc42通过细胞黏附迁移、上皮–间质转化等途径导致纤维化的具体机制,以及Cdc42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还致力于研究各类关键因子之间的联系及与Rho蛋白质家族的"交谈(crosstalk)",更进一步完善了纤维化发生机制,并提出针对Cdc42的靶向治疗方式,以拓宽纤维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Cdc42和球形肌动蛋白在卵母细胞胞质分裂中的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活性Cdc42与球形肌动蛋白(G-actin)在爪蟾卵母细胞胞质分裂中的定位关系。分别用GFP-wGBDmRNA与罗丹明-594-微管蛋白、Alexa-488-球形肌动蛋白与罗丹明-594-微管蛋白、GFP-wGBDmRNA与Alexa-594-球形肌动蛋白共同显微注射爪蟾卵母细胞。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时间延迟摄影方法,分别观察活体卵母细胞中活性Cdc42、球形肌动蛋白在胞质分裂过程中的定位,以及活性Cdc42与球形肌动蛋白在胞质分裂中的定位关系。在卵母细胞胞质分裂中,活性Cdc42与球形肌动蛋白存在空间上共定位现象,并且在时相上具有一致性。结果提示活性Cdc42和球形肌动蛋白在卵母细胞胞质分裂过程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远处转移是患者致死的最重要原因。目前乳腺癌转移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乳腺癌转移相关微RNA(microRNA,miRNA)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乳腺癌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miRNA参与包括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凋亡、迁移、侵袭等肿瘤发生、发展过程,进而实现对乳腺癌转移的调控。有些miRNA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有些则起抑制作用;还有一些miRNA的功能存在争议。本文将主要着眼于近年来发现的这几类miRNA在乳腺癌转移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其将来在乳腺癌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至今为止对其的诊断、病理机制、治疗及预后已有一定的了解.一部分科学家的对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53在其发病机理、治疗、预后中的作用的探讨.p53是目前被广泛关注的肿瘤抑制基因,它所编码的转录蛋白因子主要调节一系列与细胞周期抑制、衰老、凋亡、DNA的修复、新血管生成的反应相关的基因.主要就近几年对乳腺癌的研究中,p5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p53做为分子标记在诊断和预后的意义,它的突变和等位基因的性质,以及以p53为基础的各种治疗手段中其与药物及其他基因最新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死亡率极高.尽管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其高度异质性和侵袭转移能力使得临床上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与思路.随着免疫检查点封闭疗法的兴起,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im-3)走进人们的视野.Tim-3作为免疫检查点分子,在乳腺癌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Tim-3可用于乳腺癌...  相似文献   

8.
Numb基因是细胞的命运决定因子,生物学作用广泛.Notch1及BIRC5是其下游的两个主要通路,Notch在乳腺癌的不同发育阶段均呈激活状态,其量决定了细胞的分裂方向;而BIRC5则经由影响细胞的凋亡而影响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二者与Numb相互作用,共同在乳腺癌的发生、分化、发展的各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乳腺癌干细胞分化为不同的乳腺癌临床亚型.明确Numb在乳腺癌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对探索更为有效的针对不同乳腺癌亚型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探索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脂质代谢异常是癌细胞中最突出的代谢改变之一,探索乳腺癌细胞中脂质代谢的改变,以寻找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脂肪酸代谢、甘油三酯代谢、胆固醇代谢和脂质代谢信号通路4个方面介绍脂质代谢异常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为靶向脂质代谢治疗乳腺癌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Notch广泛存在于大部分生物中,高度保守,通过相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调控细胞的增殖、侵袭、衰老和凋亡,以及血管生成等生理过程,扩大并固化细胞间的分子差异,最终决定细胞命运,影响器官形成和形态发生。目前的研究发现,Notch异常激活可引起乳腺癌的发生,而且Notch信号途经受多种分子和其他信号通路的调节。因此,依据Notch信号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进一步探讨相关的靶向治疗策略,将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本文对Notch在乳腺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在酿酒酵母中Cdc13是端粒复制调控机制中的重要分子,其主要作用是募集端粒酶复合体形成端粒末端保护,为细胞周期顺利进行做准备;此过程是Cdc13与正、负调控因子相互作用协调完成的。Cdc13突变会引起端粒不稳定、细胞凋亡及衰老,对Cdc13及在人类中存在的同源蛋白质的基础研究,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存在于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巨噬细胞,是调节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炎症与乳腺癌之间的桥梁。TLR的多态性关联乳腺癌的易感性,影响与乳腺癌细胞增殖、入侵和转移等密切相关的信号蛋白和因子,包括p53、NF-κB、MMP和ROS,调节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激活炎症通路和创造良好的肿瘤微环境,进而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TLR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潜在药物治疗靶点。本文结合最新研究,对TLR及其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和治疗现状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Cdc42在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不同组织分布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滴加杂交液的组织切片被特异性的染成棕褐色,而阴性对照不着色;有、无翅蚜的头部和腹部均有特异性着色点,头部的着色点集中在两复眼之间,腹部的着色点几乎全集中在伪胚胎;有翅蚜的胸部几乎全部被着色,而无翅蚜的胸部几乎没有特异着色点。再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进行了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表明麦长管蚜Cdc42基因在不同组织及各虫期均能表达,若蚜期高于成蚜期,有翅蚜高于无翅蚜,且伪胚胎就有较高的转录水平。由此得知,基于原位杂交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进行麦蚜Cdc42基因的准确组织定位和定量分析,为Cdc42基因在麦蚜的翅型分化调控上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分子检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可逆的组蛋白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组蛋白赖氨酸的甲基化由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HKMTs)和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HKDMs)动态调节。HKDMs的异常调节与多种癌症(包括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耐药密切相关。HKDMs小分子抑制剂既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癌症,又可以作为化学探针来研究表观遗传学,因此对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HKDMs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和HKDMs抑制剂及其临床应用潜力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利用构建的Rac1、Cdc42单分子探针,探索其在NIH3T3、Hela、COS7等活细胞中的最佳表达效果.结果表明在胞浆中表达的探针其荧光值在诱导5~10 min达到最大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在细胞膜上表达的探针也是相似的.DNA/转染试剂为1:3时的表达效果最佳;每毫升转染培养基的质粒DNA含量为4或6 μg时,其转染表达可达到最佳;在不同种类的细胞中表达时其差异不明显;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表达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D151及其突变体CD151-AAA194-196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及激活Rac/cdc42通路的影响,探讨CD151促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构建pAAV-CD151及其突变体pAAV-CD151-AAA194-196(整合素结合缺陷突变体),测序成功后分别转染入HUVEC。CCK-8法测定pAAV-CD151及其突变体pAAV-CD151-AAA194-196在HUVEC中增殖的能力,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151及突变体转染后CD151蛋白的表达及对激活Rac/Cdc42通路的影响。结果 pAAV-CD151组的CD151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AAV-GFP组,但pAAV-CD151组及pAAV-CD151-AAA194-196组之间CD151蛋白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检测结果示:Control组、pAAV-GFP组、pAAV-CD151组、pAAV-CD151-AAA194-196组OD值分别为1.491±1.780、1.403±1.776、2.742±2.49和1.66±1.845。pAAV-CD151组较pAAV-GFP组和Control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pAAV-CD151-AAA194-196组较pAAV-CD151组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此外,pAAV-CD151组中P-Rac/cdc42表达较pAAV-GFP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pAAV-CD151-AAA194-196组较pAAV-CD151组P-Rac/cdc42表达降低(P<0.05)。结论 CD151通过与整合素形成功能性复合体机制促进Rac/Cdc42通路的激活,进而促进血管生成作用。上述机制可能为CD151促血管生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SHP2是一种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其介导的信号转导异常与多种疾病包括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对SHP2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其作用机制的阐明以及潜在药物学靶点的发现。本文简要介绍了SHP2的结构、功能及其介导的Ras/ERK信号通路,并着重阐述了SHP2与乳腺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雌激素受体 β(ERβ) 是雌激素受体的另一亚型。众多体内外实验证明,ERβ 与乳腺癌的生长有密切联系。ERβ 低表达会促进乳腺 癌增殖,介导转移,还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凋亡。临床数据证明,ERβ 在乳腺癌患者的癌旁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且与乳腺癌患者的 总生存率相关。ERβ 与雌激素受体 α(ER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孕激素受体(PR)均有密切联系:ERα 和 ERβ mRNA 平 均表达水平比值(ERβ/ERα)升高,对抗癌药物有拮抗作用,反之则有协同作用;ERβ 的表达量受 PR 调节,并能通过 EGFR 及下游信 号通路,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临床乳腺癌样本表明,ERβ 低表达可能与启动子甲基化有关。因此,采用药物调节 ERβ 的表达以及敏感性, 是具有很大临床价值的潜在治疗手段。综述 ERβ 以及 ERβ 与相关受体之间的联系在乳腺癌生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