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黑龙江省熊类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黑龙江省现分布有 2种熊 ,棕熊 (Ursusarctoslasiotus)和黑熊 (Selenarctosthibetanusussuricus)。棕熊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林区 ;黑熊在大兴安岭无分布 ,仅分布于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林区 ,其分布北界为北纬 48~ 49°,东经 1 2 8~ 1 2 9°附近。 2种熊的总分布区虽无明显变化 ,但集中分布区明显向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部山地的腹地退缩。 1 996~ 2 0 0 0年全省棕熊的分布数量为 (63 1±1 43 )头 (n =463 9) ,种群密度为 (0 0 0 2 2± 0 0 0 0 5 )头 km2 ;黑熊的分布数量为 (1 1 1 0± 2 93 )头 (n =463 9) ,种群密度为 (0 0 0 65± 0 0 0 1 7)头 km2 。全省森工国有林区熊类分布数量 (1 1 71± 2 98)头 (n =61 2 ) ,与1 992年该林区熊类调查结果 (3 0 5 7± 73 0头 ;n =2 1 3 6)相比较 ,全林区 6年间熊类数量减少了 1 886头 ,减少率达 61 7% ,年递减率为 1 6%。熊类资源呈锐减趋势。其主要原因为 :(1 )森林长期超量采伐引起熊类栖息生境总体质量下降 ;(2 )人类活动导致熊类栖息地片断化日趋严重 ;(3 )人为捕杀是造成熊类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最后 ,提出了今后全省熊类保护管理的 5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祖望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1,21(4):241-250
1 分类、区系研究进展2 0年来 ,我国兽类分类和区系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国家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一个层次就是物种多样性 ,而物种多样性是建立在分类区系研究的基础上。这要求加强有关兽类分类和区系的研究工作。1 2 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和中科院一贯重视并支持《三志》 (即《中国动物志》、《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撰工作。 2 0多年来投入数千万元的编撰、出版费 ,组织全国 80 0余位分类学家参加编撰工作。除了国家拨专款支持外 ,1 999年中国…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我国兽类学(现生兽类〕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建国30余年来,党和政府重视科研工作,各科研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的动物学工作者,对我国各地进行了广泛地兽类考察,先后发表了数百篇文章,报道了我国兽类的新纪录,许多新种、新亚种,以及新属的建立。为兽类学的深入研究和保护防治工作提供了条件,并为编写《中国动物志》兽类部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宜春地区野生动物──鸟类·兽类》一书介评由岳惠群、戴年华等编著的《宜春地区野生动物──鸟类·兽类》一书,于1996年1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并发行。全书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总论概述了研究历史、自然概况、区系特点、动物生态地理分布、资源评价及合...  相似文献   

5.
2003~2005年对四川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3次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64种。其中东洋界种类有32种,古北界种类30种,广布种2种。保护区兽类有11种分布型,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Ⅱ级保护动物20种。有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兽类31种。保护区兽类的特点是大型兽类如白唇鹿、水鹿、林麝、马麝、黑熊、马熊等资源非常丰富,种群数量大、密度高,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小型兽类资源丰富,有较多的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6.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七卷·等翅目》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亦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到目前为止 ,它是中国等翅目 (白蚁 )在分类研究及综合治理方面较全面的专著之一。我国地处亚洲东部 ,位于古北区和东洋区两大动物地理区内。地域广袤 ,地貌复杂 ,植被多样 ,从而构成等翅目昆虫种群地理分布的特殊性和类群的多样性。《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七卷·等翅目》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本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份。总论中概述了白蚁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演化和分类系统。运用板块…  相似文献   

7.
1984年12月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四川资源动物志第2卷--兽类》(365页,48.8万字,图版34幅)是一部较好的兽类学著作,特作介绍如下: 该书由胡锦矗、王酉之主编,参加编写的有11位兽类工作者。四川省是天府之国,地处我国西南部,地形与生境复杂多样,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兽类几乎占全国兽类种数的45%,资源兽类和珍稀动物之多居全国前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动物志的编著受到地方重视。以兽类志而言,继四川、辽宁、浙江等省之后,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又出版了《安徽兽类志》。这些著作为全国志的编著提供了资料,奠定了基础,是很有意义的。 该书由王岐山教授主编,组织了安徽省兽类学工作者的主要力量,分工负责,各尽所长。全书分总论、各论、附录3部分。总论记述了研究简史、自然概况、区系特征、分布规律以及保护利用等;各论逐种记述了兽类96种,分述其形态、分类、生态和经济意义等;附录介绍了兽类的饲养管理,毛皮的加工和鼠害防治。  相似文献   

9.
由杭州大学生物系诸葛阳教授主编的《浙江动物志、兽类》已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89年11月出版,我国又有一本地方兽类志问世,值得欢迎。 浙江省共有兽类99种,从实际资料和应用出发,本书记述了92种,隶属于10目30科60  相似文献   

10.
第二届东亚熊类学术讨论会由日本熊类研究会和中国兽类学会熊类专家组联合发起,东北林业大学主办,于1991年8月4—8日在哈尔滨市举行。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日本、美国、南朝鲜以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的代表,共86人。会议收到研究论文116篇,其中,保护和生态44篇,生化和形态15篇,驯养和利用31篇,疾病防治12篇,另外,有关大熊猫的研究报告14篇。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熊类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ngmeng  Ahmed  Niaz  Gao  George F.  Zhang  Fengmin 《中国病毒学》2020,35(6):868-874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Dr. Wu Lien-Teh'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epidemic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iest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Dr. Wu Lien-Teh's birth.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worldwide pandemic of COVID-19, facilita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