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对土壤碳库和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浙江省安吉县采集了相邻的天然灌木林和板栗林土壤,分析土壤水溶性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并利用核磁共振方法分析土壤总有机碳的波谱特征,研究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对土壤碳库和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 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后,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显著增加,而WSOC、MBC、ROC、WSON和MBN显著下降.天然灌木林和板栗林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和烷氧碳为主.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后,土壤有机碳中的烷氧碳和羰基碳比例显著下降,而烷基碳和芳香碳比例以及A/O-A值和芳香度均显著增加.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并长期集约经营后,土壤活性碳库和氮库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退化对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为参照,选择了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代表不同的退化类型,分别对其土壤氮磷养分库、碳库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氮库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灌丛、次生针叶林、灌草丛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土壤总磷含量也是在成熟林最高,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次生针叶林的总磷含量显著高于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和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针叶林、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灌丛、灌草丛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土壤铵态氮在成熟林、灌丛和灌草丛的库容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次生幼年常绿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最小的为次生针叶林;硝态氮则在灌草丛的库容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次生针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成熟林针叶林,最小的为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和灌丛。统计显示,常绿阔叶林退化不仅导致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显著下降,也使得土壤氮磷养分库含量显著下降。可以认为,砍伐导致的大量生物量输出和森林管理措施的影响,植物种类组成的改变,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以及养分和有机碳的主要生物化学转化环节发生改变是导致此类变化的主要因素,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土壤是该地区土壤的最大养分库和碳库。 相似文献
3.
以西南亚热带分布较广泛的两种典型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树种组成,采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2种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群落的乔木层分别有8和9个树种,2种林分内的优势种的密度及每公顷断面积优势明显。(2)2种林分的树种混交程度较高,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61和0.73,混交程度均在中等以上;栲树林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优于四川大头茶林;林分内的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47和0.45,多数林木处于中庸状态,林分内不同径级的林木在各组成的空间结构单元内分布比较均匀。(3)四川大头茶林的平均角尺度为0.523,属于聚集分布;栲树林的平均角尺度为0.517,属于随机分布,且呈现轻微的聚集分布。研究表明,两种林分的混交度差异显著,而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差异不显著,栲树林较四川大头茶林的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川都江堰地区桢楠(Phoebe zhennan)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林以及常绿阔叶林为期1a的研究,比较不同森林群落类型中N库各组分的大小以及季节动态,同时研究不同群落类型中N库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探讨植被、土壤特性以及微生物对N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群落类型中土壤NH4^+-N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在冬季(12月份)达到最大。随着植物的生长,NH4^+-N含量逐渐下降;②3种类型的群落土壤中NO3^--N含量的平均值差别很大,同一个森林群落类型在不同季节NO3^--N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季节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③3种森林群落类型在采样期内的土壤平均全N含量存在显著差别,在不同季节,土壤全N含量变化并不大;④微生物量N在采样期内的波动很大,就每个样地来说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得出的结论认为: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中的N循环同该群落内的土壤和植被类型有密切的联系,土壤微生物量N同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存在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5.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的排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排序概念由苏联学者拉孟斯基(1930)第一次提出并首先用环境梯度为坐标去排列植物群落。然而,这一方法在60年代电子计算技术的普遍应用和连续性学派(个体学派)兴旺发达起来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排序是植物群落样本的一种空间排列,是揭示其空间连续变化的有效技术。至今方法很多,但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环境因子进行排列,称为直接排序,或称直接梯度分析,或者就叫梯度分析。另一类是用植物群落本身的特征(属性)来排序,称为间接排序,或间接 相似文献
6.
7.
黄山北坡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黄山北坡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成分,外貌,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群落类型以及群落稳定性等方面的分析,认为黄山北坡常绿阔叶林是一种中亚热带北缘的常绿阔叶林类型,其中苦槠群系,甜槠群系,青冈群系和小叶青冈群系是黄山地区的顶板类型,青栲群系,绵槠群系为不稳定的常绿阔叶林类型,最终将被青冈群系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及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季节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肥力下降,且各人工林下降程度不同,而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林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植被破坏后 ,水土流失严重 ,山地土壤很快变得非常瘠薄。过去人们认为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是唯一可以在这种生境条件下很好生长的林木 ,于是广泛种植马尾松林 ,使大面积荒山得到绿化 ,并且解决了村民的烧材问题。目前我国东部低山丘陵区大部分为马尾松林覆盖 ,除少量为自然林及演替阶段群落外 ,绝大部分为人工林 ,马尾松人工林分布面积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14% [1] 。近年来马尾松病虫害 ,特别是松材线虫的爆发流行 ,严重威胁着它的生存。在日本 ,由于松材线虫的危害 ,松林的面积大幅度减少 ,几乎完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区系成分、种类组成、生活型、叶的性质和群落结构的分析,说明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具有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通过原位试验,在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内设置了对照(CK)、氮沉降(N)、减雨(R)、增雨(A)、氮沉降+减雨(NR)、氮沉降+增雨(NA)6个处理水平,研究了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量改变对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各土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夏季较高,春冬季较低,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高于10—20 cm土层。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来看,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表现为:RNRCKANNA;10—20 cm土层表现为:RNRACKNAN。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处理促进了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模拟减雨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常绿阔叶林0—10cm土层土壤C/N值显著高于10—20 cm,土壤C/N值随土层加深而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降雨使土壤C/N降低,增雨使土壤C/N增高。同一氮沉降条件下,增雨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减雨处理减少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同一降雨条件下,氮沉降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氮沉降和降雨对土壤可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对土壤活性碳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可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活性碳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浙江建德青冈林碳素的含量、现存量、存留量、归还量、释放量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植物群落中碳素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一般在10%以下。其中,叶片(器官比较)、乔木层(层次比较)和春夏季(季节比较)的含量稍高,根系、草本层、秋冬季的含量稍低。群落的碳素现存量为66.113t/hm2,主要集中在乔木层或常绿树种内;群落的碳素存留量为5.691t/m2·a;每年通过凋落物归还至地表的量为2.296t/m2·a;死地被物中又有0.911t/hm2·a的碳素释放至大气库中。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调查了中亚热带会同林区毗邻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纯林和二代杉木纯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采伐天然林,接着栽植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动物的多度和多样性均出现明显下降,而土壤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却没有明显差别.杉木连栽对土壤动物的多度、多样性、生物量影响甚少,特别是杉木一、二代土壤动物的生产力接近相等.此项研究结果支持植被是影响土壤动物演替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暗示杉木长期连作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普洱市周边地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云南普洱市周边地区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更新形成的针叶林及茶园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野外调查及土壤种子库的萌发实验,探讨其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大小、物种丰富度和组成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扰强度与频度不同导致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种子库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种子库密度大小顺序为:针叶林(248.67±116.86)粒·m-2>针阔混交林(186.00±43.27)粒·m-2>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107.33±16.48)粒·m-2>茶园(51.67±10.17)粒·m-2;茶园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要显著低于其他类型。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生活型组成差异极显著,主要以草本植物组成,以菊科与禾本科占优势;针阔混交林的草本植物种子密度最多,非森林的原生物种是草本植物的主要组成;针叶林外来物种的种子密度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是其主要组成。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较低,其大小顺序为: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0.175)<针阔混交林(0.176)<针叶林(0.215)。 相似文献
16.
湖南会同地区森林植被转变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湖南省会同县森林植被从地带性植被天然常绿阔叶林到杉木人工林再到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转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杉木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常绿阔叶林,分别仅为常绿阔叶林的76.8%和71.5%;与天然阔叶林相比,杉木人工林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5.8%、22.1%和45.1%,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高了40.0%;相反,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比杉木纯林分别增加了20.3%、12.6%和67.8%,而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降低了41.0%;表明森林植被转变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同的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