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新疆北部地区自然生态条件下,采用棉花品种‘新陆早4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滴灌定额处理(W1:600 m3·hm-2,W2:540 m3·hm-2,W3:480 m3·hm-2,W4:420 m3·hm-2,W5:360 m3·hm-2),研究了棉花叶面积指数、冠层开度、群体光吸收率、群体光合速率和产量对不同滴灌定额的响应.结果表明: 随着滴灌定额减少,棉花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吸收率、群体光合速率均呈现降低趋势,其中W1与W2处理间的上述参数在盛蕾期至吐絮期均无显著差异;冠层开度则随滴灌定额减少呈增加的趋势.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以W1处理最高,分别为6549和2677 kg·hm-2;W2处理籽棉产量仅比W1处理低6.5%,灌溉水利用效率较W1处理高3.9%.相关分析表明,盛花期至盛铃期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吸收率和群体光合速率均与籽棉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控制滴灌定额在540 m3·hm-2有利于棉花在盛花至盛铃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增加冠层开度、保证光吸收率,进而增强群体光合速率,在不显著降低产量前提下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在等灌水量和施氮量下,探索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玉米秸秆还田后冬小麦生育期微喷灌水氮一体化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2016—2018年通过2年田间大区试验,在生育期设6种微喷灌水氮一体化模式,其中,灌水设W1(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各灌600 m3·hm-2)、W2(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各灌450 m3·hm-2)和W3(越冬水、拔节水各灌600 m3·hm-2,返青水、灌浆水各灌300 m3·hm-2)3种模式;施氮设N1(基施氮60%+随拔节水追氮40%)和N2(基施氮60%+随拔节水追氮30%+随灌浆水追氮10%)2种模式,以W1下不施肥为对照(CK),共7个处理,调查群体动态、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转移和成熟期养分积累规律。结果表明: 1)越冬水灌水量由450 m3·hm-2增至600 m3·hm-2,有利于越冬期植株总茎数和成穗数的增加而增产,灌返青水拔节期总茎数增加,对成穗数影响较小;拔节期施氮越多,单株茎数增加越多,但成穗数降低。2)生育期灌4水(W2和W3),配合拔节期和灌浆期分次水氮一体化(N2),有利于灌浆期总干物质积累、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而增产。3)灌4水处理比灌3水处理生育期耗水量和氮、磷、钾素吸收量增加,水肥利用效率提高。灌4水处理(W2和W3)中N2的生育期耗水量低于N1,氮、磷、钾素吸收量高于N1,灌水和氮磷钾利用率显著提高,以W3N2效果最好。因此,W3N2处理,即玉米秸秆还田后播种冬小麦,微喷灌生育期灌4水,越冬水和拔节水灌水量增加到600 m3·hm-2,配合拔节水和灌浆水追施氮肥,使冬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增加而增产,且水肥利用效率最高,是山西南部冬小麦微喷灌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最佳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限水减氮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探讨限水减氮管理模式在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中的可行性,可为实现关中平原灌区冬小麦生产的稳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连续2年在陕西杨凌地区进行小麦田间裂区试验,灌水量为主处理,设置两个灌溉水平,1200 m3·hm-2(常规灌溉,在越冬期和拔节期灌溉, W2)和600 m3·hm-2(限水灌溉,仅在越冬期灌溉, W1);施氮量为副处理,设置4个施氮水平,300 kg·hm-2(关中地区常规施氮量,N300)、225 kg·hm-2(减量施氮25%,N225)、150 kg·hm-2(减量施氮50%,N150)和0 kg·hm-2(不施氮,N0),分析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效率、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和氮素表观平衡。结果表明: 限水减氮能显著增加冬小麦植株和籽粒氮素含量,提升产量和氮素携出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减少硝态氮的淋失,降低氮素盈余量,维持氮素平衡。2017—2019年在W1N150处理基础上增加了灌溉量和施氮量,冬小麦产量和氮素携出量不会显著增加。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与W2N300相比,W1N150同时期植株氮素含量分别提高0.1%~25.5%和14.0%~31.6%,籽粒氮素含量分别提高0.1%和4.6%。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高95.3%、4.2%、81.7%和33.0%,氮素盈余量分别减少97.2%和95.1%,有效减少了土壤硝态氮的淋失。综合各项指标,越冬期灌溉600 m3·hm-2配合施氮量150 kg·hm-2的限水减氮组合能够保证关中平原冬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陕北榆林沙土马铃薯农田灌溉不合理的问题,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设置4 d(D1)、8 d(D2)和10 d(D3)3个滴灌频率及60%ETc(W1,ETc为作物需水量)、80%ETc(W2)和100%ETc(W3) 3个灌水量水平,共9个处理,在生育期内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分析马铃薯各指标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 同一滴灌频率下,W3处理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产量和经济效益高于W1和W2处理;W1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最高,而水分利用效率受灌水量的影响不显著;W3处理下产量达43442 kg·hm-2,比W1和W2处理分别高23.3%和11.6%;W3处理下纯收益达23492元·hm-2,比W1和W2分别高40.4%和18.7%;W3处理的块茎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最大,还原糖含量最小,分别为14.4%、18.54 mg·(100 g)-1 FW和0.7%.相同灌水量下,低、中灌水水平下D1处理的产量、IWUE、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还原糖含量最低;高灌水水平下D2处理的产量、IWUE、纯收益、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还原糖含量最低,分别为46572 kg·hm-2、23.04 kg·m-3、26622元·hm-2、14.6%、19.53 mg·(100 g)-1 FW和0.7%.从滴灌频率和灌水量的交互作用来看,D2W3的产量和品质均达到最高;主成分分析法得出D2W3处理得分最高.因此,D2W3(8 d,100%ETc)处理高产优质,且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为最佳滴灌频率和灌水量.研究结果可为陕北榆林沙土马铃薯高产高效优质生产中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氮互作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固定道小麦栽培方式下适宜的水氮组合,以低水1200 (W1)、中水2400 (W2)、高水3600 m3·hm-2 (W3)为主处理,0 (N0)、低氮90(N1)、中氮180 (N2)、高氮270 kg·hm-2 (N3)为副处理,采用裂区设计,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方式下水氮互作对春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氮互作能显著影响春小麦根干质量密度(RWD),RWD随着小麦生育期的进程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RWD对施氮量的响应取决于灌溉量,在W1下,RWD在N1处理下最大,在W2下,RWD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N2处理下最大,在W3下,RWD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N3 处理下最大;不同灌溉处理下RWD表现为W2>W3>W1;施氮与灌水显著影响RWD,表现为灌水>氮肥>水氮互作,在W2N2处理下最大.根冠比随着灌水量与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在W1N0处理下根冠比最大;85%以上的小麦根系分布于0~40 cm土层,产量与0~40 cm土层RWD呈显著抛物线回归关系,与40~60 cm土层RWD呈显著线性正回归关系.W2灌溉条件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向中下层(40~60 cm)分布;灌水施氮能显著影响春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生物产量随着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在W2N2最大;灌水生产力随灌水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在固定道垄作栽培方式下,施肥量与灌水量控制在N2 (180 kg·hm-2)与W2(2400 m3·hm-2)条件下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进而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是河西灌区固定道小麦栽培方式下适宜的水氮组合.  相似文献   

6.
于2012—2014年两个冬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处理,当地定量节水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均灌水60 mm,W1)处理,依据0~20 cm (W2)、0~40 cm (W3)、0~60 cm (W4)和0~140 cm (W5)土层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处理,于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5%和70%,研究依据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拔节期灌水量为W1、W4>W3>W2、W5,开花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均为W5>W1、W4>W3>W2,W3总耗水量显著高于W2处理,与W1、W4和W5处理无显著差异.W3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W1、W4和W5处理,其中,W3在拔节至开花阶段和开花至成熟阶段对40~140 cm和60~14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均显著高于其余灌水处理.灌浆中期W3处理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W1和W4处理次之,W0处理最低.W3处理两个生长季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077和926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0.7和20.9 kg·hm-2·mm-1,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灌溉水生产效率最高.综合考虑灌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适宜进行测墒补灌的土层深度为0~40 cm.  相似文献   

7.
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玉米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双因素三水平水肥耦合试验,分析不同水肥调控措施下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生理特性.本试验根据玉米及苹果适宜的水分和养分条件设置9(3×3)个处理(W1F1、W2F1、W3F1、W1F2、W2F2、W3F2、W1F3、W2F3、W3F3),设置的3个灌溉水平为:田间持水量(Fc)的50%(W1)、65%(W2)和85%(W3), 3个施肥量水平为:N 289 kg·hm-2+ P2O5118 kg·hm-2+ K2O 118 kg·hm-2(F1)、N 412.4 kg·hm-2 +P2O5168.8 kg·hm-2 +K2O 168.8 kg·hm-2(F2)、N 537 kg·hm-2 + P2O5 219 kg·hm-2 +K2O 219 kg·hm-2(F3),另设一组无水肥补给的空白对照(CK).结果表明: 不同水肥调控方式对光合指标日变化趋势无明显影响,但水肥补给可提高作物净光合速率(Pn)的峰值,降低作物日水分利用效率(WUE)最大值,延长气孔开放时间,影响胞间CO2浓度(Ci)最低值的出现及维持时间;各处理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均为非气孔因素.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与距树行距离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分利用效率则与距树行距离呈显著正相关(P<0.05);距树行距离平均每增加1 m, Tr可减少0.56~1.41 mmol·m-2·s-1,gs可减少0.028~0.093 mol·m-2·s-1,WUE可增加0.08~1.00 μmol·mmol-1.灌水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均值;降低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均值;W3F1拥有最高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10.64 μ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3.05 μmol·mmol-1)、气孔导度日均值(0.295 mol·m-2·s-1)以及较低的蒸腾速率日均值(4.32 mmol·m-2·s-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拔节-灌浆期内,灌水总量为1300 m3·hm-2、施肥总量为525 kg·hm-2时,作物净光合速率最大,理论值为10.32 μmol·m-2·s-1.因此,W3F1为最利于间作系统作物光合效率改善的水肥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内蒙古西部旱区机采棉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以及水分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设置3种灌溉定额(216、288、360 mm,分别记为W1、W2、W3)和3种施氮水平(127.5、195、262.5 kg·hm-2,分别记为N1、N2、N3)的完全组合处理,进行了大田棉花膜下滴灌试验.结果表明: 水分是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的决定因素,增加灌水量可以促进棉花株高增加,提高棉花各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但降低生殖器官与地上部干物质比例.W3处理单株成铃数较W1和W2分别提高25.4%和17.5%,单铃质量分别降低5.8%和4.6%,籽棉产量分别增加18.1%和11.9%;单株成铃数提高是籽棉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水氮调控对籽棉产量的互作效应显著,W1与W2灌水量下N1处理籽棉产量最高;W3灌水量下N2处理较N1、N3籽棉产量分别增加8.5%和31.9%.水氮调控对纤维品质整体无显著影响.W1N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37 kg·m-3,与W3N2处理差异不显著;W3N1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51.35 kg·kg-1.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增产效应显著,施氮则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对籽棉产量形成有促进作用.其中,灌水360 mm、施氮195 kg·hm-2处理显著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棉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达1.30 kg·m-3和36.41 kg·kg-1,节水增产效果显著,是内蒙西部旱区较理想的机采棉水氮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9.
于2016—2018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兖州市史家王子村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济麦22’,在150(N1)、180(N2)和210(N3) kg·hm-2 3个施氮量下,拔节期设置畦灌和撒施追氮(W1)及微喷带灌溉和追氮水肥一体化(W2)两种灌溉施氮方式,研究了测墒补灌条件下灌溉施氮方式对小麦水分利用、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 同一施氮量条件下,W2两年度灌浆期7日平均棵间蒸发量均显著低于W1处理,60~160 cm 土层土壤水分消耗量显著高于W1处理;W2两年度开花后14、21和28 d的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W1处理;W2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在籽粒中的分配显著高于W1处理;W2两年度总耗水量与W1处理均无显著差异,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W1处理,施氮量为210 kg·hm-2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综合考虑,同一施氮量水平下,微喷带灌溉和追氮水肥一体化处理优于畦灌和撒施追氮处理,总施氮量210 kg·hm-2、拔节期采用微喷带灌溉和追氮水肥一体化的N3W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节肥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10.
减氮补水对小麦高产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设自然降水(W1)、适量补水(W2,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70%±5%)、充足补水(W3,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85%±5%)3个水分处理和不施氮(N1)、减氮(N2,195 kg N·hm-2)、高氮((N3,270 kg N·hm-2)3种氮肥水平,研究了减氮补水对小麦高产群体光照环境、光合性能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减氮补水(N2W2)处理在灌浆期明显改善了群体的光照环境,距冠层顶部20~30 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较高氮补水(N3W2、N3W3)处理提高34.5%,透光率提高10.8%;N2W2处理孕穗期叶面积指数最高,灌浆期下降速率最慢,高值(大于7.6)持续期较高氮和无氮处理延长3~4 d,光合势平均提高9.7%;减氮补水(N2W2、N2W3)处理灌浆期旗叶的光合速率仍较高,但与N3W2处理差异不显著.N2W2处理旗叶的表观量子效率达0.101 μmol CO2·m-2·s-1Pn维持在27.692 μmol CO2·m-2·s-1,光补偿点(LCP)较低,表现出较高的光合生产力;籽粒产量以N2W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1.
沟灌水氮耦合对毛白杨林木生长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沟灌水氮耦合对幼年生毛白杨林木生长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以4年生砂地三倍体毛白杨为对象,研究3个灌溉水平(W20、W33、W45,即沟渠正下方40 cm土壤水势分别达到-20、-33和-45 kPa时灌溉),4个施N水平(N120、N190、N260、N0,即施肥量为120、190、260和0 kg·hm-2·a-1)和自然条件(对照,CK)下幼年生毛白杨林木生长和水氮吸收利用规律,并结合林木生长状况,分析4年生三倍体毛白杨的最佳沟灌水氮耦合策略。结果表明:W20N120(高水低肥;土壤水势-20 kPa,施N量120 kg·hm-2·a-1)处理对三倍体毛白杨的林地生产力提升最为显著,其林地生产力最高可达33.37 m3·hm-2·a-1,仅有树高和总株生物量受到水氮耦合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增加灌溉量或施N量都会提高林木吸氮量,但吸氮量主要受施N量影响;W20N260处理总株吸氮量最高,达112.17 kg·hm-2·a-1,较CK增加74.0%。各处理中,W20N120氮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总株、地上部、地下部氮吸收效率可达36.8%、28.5%、6.4%,总株氮肥偏生产力可达221.4 kg·kg-1。不同水氮耦合处理灌水量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其中,W45N260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达13.66 g·kg-1;而W20N120吸水量和水吸收效率最高,分别为13268.28 t·hm-2和129.4%。为达到较大的收益,在三倍体毛白杨的幼年生长期间,应保持充足的水分灌溉(-20 kPa)和相对偏低的施氮量(120 kg·hm-2·a-1)促进幼年生毛白杨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