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3.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对玉米的促生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以不同植物根及根际土壤为研究材料,进行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筛选,并探索其植物促生作用机制.[方法]以解磷、固氮、产氨、产IAA和拮抗3种常见病原真菌为筛选标准,测定了初筛菌株的多项促生能力,并通过对这些菌分别单独回接和多菌混接的玉米盆栽试验,测定了其对玉米的促生效应.[结果]从渭南、成阳、安康、商洛和榆林5地分离得到的158株菌中有17株茵具有上述多种植物促生作用的菌株.盆栽试验的测定结果表明:单独接种和多菌混合接种在玉米株高、根长、茎长、茎平均直径和干重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多个指标上,多菌混合接种所显示出的促生效应均明显优于单菌接种.[结论]所筛选到的具有多种促生能力的菌株,可以为进一步构建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菌群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开发植物促生菌,该研究以巨菌草根部为主要材料进行巨菌草促生菌的筛选,采用解磷、固氮和产IAA等筛选标准对初筛菌株分别进行多项促生能力的测定。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促生效果最好的菌株YB-07进行分类和鉴定,分别测定其促生能力后从中筛选出促生效应强的11个菌株进行盆栽试验,并通过对这些菌株单独回接和多菌混接的小麦盆栽试验测定其对小麦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从巨菌草根部分离得到了101株促生菌株,分类鉴定结果显示菌株YB-07归属于根瘤菌属(Rhizobium),其溶磷量为20.1 mg·L-1、产IAA量为23.7mg·L-1,同时具有产氨能力。盆栽试验测定结果显示,多菌混合接种对小麦的促生效应在株高、干重、鲜重和叶绿素含量上,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24.49%、31.84%、28.06%和34.14%。单菌接种对小麦的促生表现在株高、干重、鲜重和叶绿素含量上,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13.54%、20.45%、16.84%和35.19%。所筛选到的菌株具有良好的促生长作用,能为进一步构建巨菌草促生菌菌群提供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根及根围土壤为研究材料,进行苎麻促生菌的筛选,并初步探索其促生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以溶磷和解钾为基本筛选标准,初筛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多项促生能力进行复筛;然后通过种子萌发、盆栽试验测定菌株对苎麻的促生效应,最后,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促生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结果】从苎麻根和根围土壤中分离得到了13株菌同时具备溶磷和解钾能力,其中4株菌(RA-2、RAM-2、RAM-5和RAM-6)具备产铁载体、产IAA和产氨能力。种子萌发和盆栽试验的测定结果显示:4株菌株均能促进苎麻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的生长,其中菌株RA-2和RAM-5相比于对照处理能显著提高苎麻种子的萌发率、幼根长、株高和根系干重。分类鉴定结果显示菌株RA-2和RAM-5均属于伯克霍德菌属(Burkholderia)。【结论】从苎麻根围筛选到具有促生能力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研制苎麻专型促生菌剂或专型微生物有机肥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6.
吴方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8(4):22-23
从临床住院病人痰及咽拭标本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氏菌98株,占培养菌10.6%。对该菌抽样做质粒图谱分析显示,患者主要为携带有三种即32.7×106dal、1×106dal、0.5×106dal质粒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引起的。此方法简便,快速可靠,对进行病源菌流行病学调查有一定参考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克雷伯氏菌生产胞外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克雷伯氏菌胞外多糖的组成、功能及发酵工艺等方面概述了克雷伯氏菌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该发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在现有基础上应用数学工具模拟优化发酵工艺并改良分离提取方法,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开发应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肺炎克雷伯氏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可天然合成1,3-丙二醇、2,3-丁二醇和3-羟基丙酸等大宗化学品,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其致病性限制了工业应用。本文综述了该菌的毒力因子,包括菌毛、受体、荚膜多糖、内毒素、铁载体,以及近年报道的其他因子。具体内容涉及毒力因子的编码基因、表达蛋白、参与的代谢活动,以及侵染宿主和抗宿主免疫反应的机制。此外,根据近年来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新进展,提出了消除或弱化该菌毒性的策略,并对这些策略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敲除毒死蜱降解菌Klebsiella sp.CPK菌中的relA基凶,研究其对毒死蜱降解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了Klebsiella sp.CPK菌中魔斑合成酶编码基因relA,通过PCR及RT-PCR扩增对其敲除进行了验证,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检测了该突变体对毒死蜱的耐受性和对毒死蜱的降解.结果:获得了一株relA基因敲除菌株△relA.在毒死蜱胁迫下,△ relA菌株的耐受能力和对毒死蜱的降解能力均弱丁野生型的CPK菌株.在初始降解的第一天,两者的降解速率相差最大,CPK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率高达50%以上,而△relA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率却低于15%.结论:relA基因的产物魔斑参与调控了Klebsiella sp.CPK菌在毒死蜱胁迫下的严谨反应,可能以此增强了该菌株对毒死蜱的耐受性并促进了它对毒死蜱的降解. 相似文献
10.
肺炎克雷伯氏菌VBNC状态转化突变株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亲本接合法对从文山湖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得到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Tn5转座子插入诱变,在含四环素和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上获得接合子,利用饥饿冷冻高渗透压法对接合子进行细菌VBNC状态转化突变株的筛选和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带有卡那霉素基因的Tn5成功地插入到了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染色体中,在双抗性培养基上获得约2.3×104 cell/mL的接合子,转座效率为6.58×10-4。对多个接合子和对照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诱导、筛选及比较,发现KPQT-7是最快进入VBNC状态的突变株,该突变株在胁迫诱导9d后超过30%的细胞都进入了VBNC状态,而对照的肺炎克雷伯氏菌至少要在诱导21d后才大部分进入VBNC状态。在此基础上,对VBNC转化突变株KPQT-7作进一步的遗传学分析将会为细菌VBNC状态分子机理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源大肠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消毒剂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大熊猫肠道分离的88株大肠杆菌、3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BC、CTPC、CTAB及DDAC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进行测定,并扩增了消毒剂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MIC值为:BC的MIC值介于8~128 mg/L;CTPC的MIC值在32~256 mg/L之间;CTAB的MIC值为64~512 mg/L;DDAC的MIC值介于8~128 mg/L。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的耐药情况为:BC的MIC值介于16~512 mg/L;CTPC的MIC值在64~256 mg/L之间;CTAB的MIC值介于128~512 mg/L;DDAC的MIC值介于8~64 mg/L。可见,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的MIC值要大于大肠杆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的MIC值。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季铵盐类消毒剂的染色体型耐药基因扩增率为68.18%~98.86%,最高为sug E(98.86%),emr E最低(68.18%),没有检测出qac E、qac F、qac G,检出率最高的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耐药基因为qac EΔ1(19.31%)。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染色体型耐药基因检出率为13.64%~28.41%,ydg E最高(28.14%),emr E检出率最低(13.64%),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耐药基因sug E(p)检出率最高(6.82%),qac EΔ1、qac F、qac G基因未检出。测定大熊猫源大肠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消毒剂的耐药性,对圈养大熊猫消毒剂的规范使用,防控大熊猫细菌性疾病以及细菌对消毒剂耐药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肺炎克雷伯氏菌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对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液体深层培养得肺炎克雷伯氏菌Kp9株发酵液,研究确立了菌体快速裂解条件:NP40 1%和胰蛋白酶25 0IUg菌体,50℃作用1h ,然后加入溶菌酶80μg/mL ,56℃作用1h ;裂解液经超滤浓缩和有机溶剂沉淀获得多糖粗品;多糖粗品先后经CTAB吸附分离,DEAE-SepharoseFastFlow离子交换和SephacrylS 30 0HR凝胶过滤纯化,得分子量分布相对均一的多糖纯品,产品得率为0.25 1g/L。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分别探讨了多糖粗品和纯品的免疫活性,研究显示荚膜多糖具有高效的体外细胞免疫活性,并具有典型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荚膜多糖的开发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盆栽试验,用刺槐根瘤菌(Rhizobium of Robinia pseudoacacia)与纤维素分解菌(Cellulose-decomposing Bacteria)对高粱和上海青进行单独接种和混合接种,采用针刺、浸种和涂叶3种接种方法,测量其各种生长指标。初步探究刺槐根瘤菌与纤维素分解菌联合对禾本科作物高粱和双子叶作物上海青两种非豆科植物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在非针刺条件下,两种菌混接组(B组)比单独接种根瘤菌组(D组)的促生效应更显著,上海青B组在灭菌条件下的根长促生率比D组高出48.97%,高粱B组在非灭菌条件下干重的促生率比D组高出30.76%;而且除了高粱的B组干重以外,盆栽试验条件下,B、D两组的其他生长指标在灭菌情况下的促生率比非灭菌条件下的促生率高,差别最大的为上海青B组鲜重,灭菌条件下比非灭菌条件下高出47.13%。根瘤菌与纤维素分解菌混合接种非针刺组,对高粱和上海青的各项生长指标促生效应明显,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发非豆科作物菌肥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共存碳源对克雷伯氏菌NIII2以蔗糖为主要碳源发酵产絮凝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为共存碳源时,克雷伯氏菌NIII2分泌絮凝剂过程中容易产酸,使得絮凝剂的产量和碳源转化率都较低.当丁二酸、乙酸、乳酸为共存碳源时,发酵液pH均高于7.5,絮凝剂产量有所提高,最高可达10.87g/L,碳源转化率也较高,为43.48%.与柠檬酸为共存碳源相比,当投加丁二酸时,克雷伯氏菌NIII2所产微生物絮凝剂中蛋白质与糖含量比值提高了33%,絮凝剂的Zeta电位值由-60.00 mV升高至-28.07 mV,絮凝剂分子粒径广泛分布在0~300μm之间且大粒径分子所占比例增加,聚合度加大,絮凝剂表面形貌呈现结块团状无定型结构,从而提高絮凝剂的活性和性能.该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4.0 mg/L,对2 g/L高岭土的SS去除率可达97.3%.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应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建立乳品中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肺炎克雷伯氏菌16S-23S rRNA特异基因序列的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的产物经DHPLC技术进行快速检测。以肺炎克雷伯氏菌等57株参考菌株做特异性试验;将肺炎克雷伯氏菌菌株稀释成不同梯度,做灵敏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灵敏度较高,检测低限可达到100 CFU/mL,可以快速、准确检测肺炎克雷伯氏菌,是乳及乳制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旨在获得香蕉内生克雷伯氏菌KKWB-5的强启动子片段,以应用于香蕉内生工程菌的构建。方法: 利用以kanr基因为报告基因的启动子探针载体pUCK在大肠杆菌Top10中克隆KKWB-5基因组DNA 的启动子片段;将筛选到的高抗Kan的质粒导入KKWB-5,分别于LB和香蕉杆浸汁培养基(BSM)平板上检测它们的抗Kan水平;选择在BSM上抗Kan水平最高的片段15,检测该片段的基因间隔区15P的启动子活性,最后以gfp为报告基因来验证片段15P的启动子活性。结果:有7个抗Kan 水平在2500μg/ml以上的Top10转化子;这7个质粒在导入KKWB-5后,它们在LB平板上的抗Kan 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BSM培养基上则大为减弱;片段15P具有启动kanr 基因的活性,且与原片段15的抗Kan 水平相同;重组质粒pUCK-6-15Pgfp,以Top10和KKWB-5为宿主菌,在LB培养基上培养时,在荧光显微镜下均能发出绿色荧光;以KKWB-5为宿主菌,在BSM培养基上培养时,在荧光显微镜下也能发出绿色荧光。 结论:片段15不仅在Top10中具有较强的启动子活性,而且在其供体菌KKWB-5中具有更强的启动子活性,其基因间隔区15P为主要的启动子区域,在BSM培养基上也具有较好的启动子活性,该启动子片段15P可以应用于KKWB-5内生工程菌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从山西太原水稻田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能以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C611。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该菌株利用甲烷的培养条件,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4.4oC、接种量为6.7%、甲烷含量25%。以C611固定化细菌和溶氧响应仪为体系,采用电化学法研究了不同含量甲烷的响应时间以及溶氧变化与甲烷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菌株C611能利用甲烷,该反应体系对0~10%甲烷气体测定的响应时间小于100s;溶氧消耗量与通入甲烷气体含量呈线性关系,拟合系数(R2)为0.9994。以3%甲烷气体样品进行8次测量,测定平均值为3.09%,RSD为3.48%,相对误差为3%。表明该反应体系重现性良好,为该菌株进一步研究甲烷传感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