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4):539-543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广州市本地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室内毒力,评估褐飞虱对其的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广州本地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LC50分别为02857mg/L和05022 mg/L,分别是敏感品系LC50的267倍和106倍,仍属敏感水平。室内抗性筛选结果表明:经过30代的连续筛选后,噻虫嗪的抗性上升82980倍,达到极高抗性水平,烯啶虫胺的抗性上升3170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表明褐飞虱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存在抗性风险的可能。根据试验结果,对褐飞虱噻虫嗪和烯啶虫胺抗性的预防治理提出了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科学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08年7月采自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种群对1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褐飞虱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 与相对敏感品系相比, 杭州种群和宁波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479.0倍和366.1倍; 对氯噻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1.1倍和50.9倍; 对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0.3倍和9.4倍; 对噻嗪酮和氟虫腈分别产生了5.0~8.6倍和15.8~17.0倍的抗药性; 对烯啶虫胺和啶虫脒的抗性倍数在3倍以下。两种稻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 噻虫嗪、噻嗪酮、烯啶虫胺和毒死蜱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都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当田间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发生时, 可选用噻虫嗪、噻嗪酮、烯啶虫胺和毒死蜱进行防治, 不宜使用吡虫啉、氯噻啉和氟虫腈防治。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在山东稻区一年发生3-4代.当地不能越冬,第二代是主要为害世代,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将影响发生的因子如虫源,降水量、气温等输入微机.筛选出的预报因子.用模糊列联表方法建立的预报矩阵,经1994年应用.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4.
王秀梅  陈鹏  张锡珍  阮长春 《生态学报》2014,34(13):3629-3634
为正确评估广谱杀虫剂烯啶虫胺对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的影响,采取滤纸接触法测定了烯啶虫胺(防治蚜虫田间推荐用量)对异色瓢虫影响,并使用生命表研究了烯啶虫胺对异色瓢虫实验种群的影响,为协调害虫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该剂量烯啶虫胺对异色瓢虫当代(F0)取食具有显著影响,药剂处理后7d内,成虫取食量显著降低;对F0代成虫寿命及雌虫繁殖能力未见负面影响;烯啶虫胺处理对异色瓢虫初产卵、F1代幼虫及蛹的历期没有显著影响;卵孵化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幼虫存活率及蛹羽化率没有显著影响。F0代种群净增值力、周限增长率、内禀增长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分别为812.66粒(对照899.73粒)、1.084(对照1.093)、0.081(对照0.089),药剂处理种群加倍时间为8.557d,与对照7.888d相比没有显著延长。这些结果说明,大田中使用烯啶虫胺防治蚜虫时理论上对异色瓢虫种群繁殖及发育没有显著影响,但施药初期会影响异色瓢虫的取食量。  相似文献   

5.
为高效和合理利用化学药剂防治褐飞虱Nilaparvta lugens( St(a)l),采用浸苗法和喷雾法测定了噻虫嗪、烯啶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噻啉和乙虫腈5种药剂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和速度,同时还比较了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对褐飞虱不同龄期若虫的作用活性.结果表明,在5种供试药剂中,从作用活性来看,无论是用浸苗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10年10号台风莫兰蒂(Meranti)进行流场分析和过程分析,阐明了此次台风对浙江稻区9月上中旬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迁飞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台风过境前,其外围前方的强东南气流及高空下沉气流为褐飞虱提供了运载工具和降落条件,虫源基本来自浙江东南部和迁入区附近区域;(2)台风过境时,由于天气恶劣,部分站点上灯虫量很小,但金华和遂昌处于台风眼范围内,天气较好,风速较小,为之前随大风和降雨迁入的大量虫群提供上灯的机会,造成上灯高峰,虫源地主要来自浙江省南部;(3)台风过境后,受台风后部西南风和降雨影响,福建中北部和南部有褐飞虱随降雨迁入浙江稻区,但虫量较小。(4)根据浙江为东部临海的地理位置和台风的气旋式辐合流场的特点,从本研究结果看,莫兰蒂台风的影响仅为中小尺度范围。  相似文献   

7.
桂东北稻区第七代褐飞虱迁飞规律及虫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在桂东北稻区不能越冬。近年来,作为次害代的第7代褐飞虱在桂东北稻区频繁暴发,桂东北稻区作为褐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重要通道,研究阐明该稻区第7代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及虫源分布,对第7代褐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意义重大。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07—2010年桂东北稻区褐飞虱的迁飞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对褐飞虱迁入、迁出峰次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桂东北稻区第7代褐飞虱每年都会出现2—3次迁飞高峰,虫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9月底至10月上旬。(2)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江西中西部和湖南中东部稻区,从本地起飞的部分褐飞虱飞行24 h或36 h后能到达广西南部沿海、越南北部和海南等越冬区。(3)925 hPa的温度高则褐飞虱虫量高;盛行东北气流较多的年份,褐飞虱发生严重;微弱的下沉气流和无雨天气有利于褐飞虱的迁飞。  相似文献   

8.
颜改兰  王圣印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0):3289-3295
为明确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防治入侵害虫西花蓟马的抗性风险及抗性稳定性,本研究采用芸豆浸药法对西花蓟马敏感种群初羽化雌成虫进行连续筛选获得抗性种群,根据抗性现实遗传力计算公式分析西花蓟马对上述3种杀虫剂的抗性风险,预测其抗性发展速度,并测定抗性稳定性。结果表明: 经过30代抗性筛选,西花蓟马对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均达到高水平抗性(44.7、45.5和32.7倍)。西花蓟马对噻虫胺、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的抗性发展速度依次降低,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1503、0.1336和0.1258。对抗性种群在无选择压力下继续饲养10代,西花蓟马对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的抗性水平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均未能恢复到敏感性水平。抗性选育后,西花蓟马若虫与成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缩小,西花蓟马敏感种群及抗性种群若虫对上述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成虫。西花蓟马对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均存在高抗风险,噻虫嗪的抗性上升速度较慢且抗性稳定性最低。因此,在西花蓟马若虫期使用噻虫嗪有利于西花蓟马防治。  相似文献   

9.
回放雄虫第二种鸣声对稻褐飞虱生殖过程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果表明:1回放稻褐飞虱雄虫第二种鸣声(SMVS)1~12h可以显著降低雌雄虫的成功交配率,而回放SMVS24h则对此无明显影响;2回放SMVS对交配率的影响主要在于对试虫相遇前的求偶过程,表现为雌虫鸣叫率显著下降,对雄虫求偶声(FMVS)的反应延迟;雄虫对雌虫求偶声(FVS)的反应程度有所降低;雌雄虫的相遇前期显著延长;3回放SMVS不影响交配试虫的授精率和产卵量,但影响授精的质量,表现在精包明显变小,卵的发育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对游离氨基酸的利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丁锦华  都健 《昆虫知识》1990,27(2):65-67
通过测定褐飞虱虫体、蜜露及稻株中16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及百分率组成,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褐飞虱对游离氨基酸的利用问题。虫体、蜜露和稻株中含量最多的氨基酸分别为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褐飞虱大量吸收的氨基酸是丙氨酸,稻株中含量最少的蛋氨酸和酪氨酸,在蜜露中检测不到,认为可全部被吸收利用;相反,天门冬氨酸则很少被利用,谷氨酸被利用的相对量也不多;其他氨基酸或多或少地为褐飞虱所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防治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夕林  张建明 《昆虫知识》1999,36(3):129-132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为科学使用噻嗪酮、吡虫啉等药剂防治稻飞虱提供依据,作者在武育粳3号上,通过接不同的虫量,并进行笼罩的方法,研究了二代褐飞虱的增殖规律和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并进行了锐劲特防治不同世代褐飞虱策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在水稻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褐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9576**),关系式为 y=- 18.3302+ 10. 2892lgx(x为 8月上旬褐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 110-120头。因此,在早发年,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必须采取“治二压三控四”的策略,1996-1997年全面推广这一策略,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褐飞虱对马拉硫磷的抗性遗传和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力测定显示,抗马拉硫磷品对杀螟松、二嗪磷、异丙威和仲丁威都有明显的交互抗性产生,但对醚菊酯和吡虫啉没有表现出显的交互抗性。抗性遗传研究显示,正交和反交后代F1和F1'的显性值D分别为0.4014和0.3780,说明抗性主效基因是不完全显性的。通过自交后代F2和回交后代BC的LD-p线观察及与期望曲线比较,证明抗性遗传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RAPD-PCR方法,对分别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上纯化82代的3个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205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了具种群特异性的引物10个,结果表明: 尽管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雌、雄两性试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一般高于种群内,种群内的多样性则以未经抗性品种筛选的TN1种群最高。用相似性系数进行类平均距离法聚类,能将同一致害性种群的各个个体与其他致害种群分开,雌、雄虫均无一例外,表明不同致害性种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同时雌、雄两性试虫分别归为2组,提示褐飞虱致害性遗传可能与性染色体连锁。不同致害性种群存在特有条带,有可能用于进一步建立褐飞虱个体致害性检测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和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协同作用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我们先前的试验结果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水稻品种-褐飞虱-稻虱缨小蜂3者相互关系的模拟模型.模拟分析表明水稻品种能直接和间接地通过物理或化学特性影响稻虱缨小蜂的寄生作用,其中以影响褐飞虱卵垂直分布型、稻虱缨小蜂的迁入时间、未成熟期历期和怀印量等的水稻品种特性起主要作用.同时,模拟分析还表明中等抗性的水稻品种,配以增强稻虱缨小蜂寄生作用的品种特性,就能有效地控制褐飞虱的危害.文中还就协调水稻品种抗性与天敌协同控制褐飞虱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测定在武育粳2号上水稻拔节期正处于幼穗形成阶段,受褐稻虱危害实粒数减少,产量下降;孕穗期较耐褐稻虱危害,有明显的补偿作用;孕穗末期至灌浆初期为水稻受害最敏感的时期,危害后使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明显下降,水稻显著减产;灌浆后期至乳熟期受褐稻虱危害主要导致干粒重降低,且越接近成熟产量损失越低。  相似文献   

16.
褐飞虱卵黄蛋白的分离及其生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泳结合不同染色方法证实,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卵黄蛋白为一种糖脂结合蛋白,其分子量约为314 kD,由148 kD、124.5 kD和39.6 kD 3个亚基组成。免疫反应证明,卵黄蛋白只存在于生育期的雌性褐飞虱成虫体内。褐飞虱卵黄蛋白具有种的特异性,其免疫血清与白背飞虱的卵黄蛋白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7.
Carboxylesterases (CarEs) represent one of the major detoxification enzyme families involved in insecticide resistance. However, the function of specific CarE genes in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s still unclear in the insect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a notorious rice crop pest in Asia.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29 putative CarE genes in N. lugen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seven clades; further, the β-esterase clade was significantly expanded.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analysis found that 17 CarE genes were abundant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gut and fat body, while 12 CarE genes were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head. The expression of most CarE genes was significantly induced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of nitenpyram, triflumezopyrim, chlorpyrifos, isoprocarb and etofenprox. Among thes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NlCarE2, NlCarE4, NlCarE9, NlCarE17 and NlCarE24 were increased by each insecticide.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NA interference assays revealed the NlCarE1 gene to be a candidate gene mainly involved in nitenpyram resistance, while simultaneously silencing NlCarE1 and NlCarE19 produced a stronger effect than silencing either one individually, suggesting a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in resistance formation. These finding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clarification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ediated by CarE in N. lugens.  相似文献   

18.
水稻麦黄酮对褐飞虱的抗性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冰  董红霞  张茂新  徐迪  王敬淑 《生态学报》2007,27(4):1300-1307
使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无水乙醇和水依次对抗性水稻品种IR36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并测试了4种萃取物对褐飞虱的活性。结果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处理后3d的活性最强,褐飞虱1~2龄若虫和3~4龄若虫的死亡率分别是26.0%和48.0%。乙酸乙酯萃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得到麦黄酮。将麦黄酮定量加入人工饲料中饲养褐飞虱3龄若虫15d。结果表明,褐飞虱3、4龄若虫的排蜜露量随着麦黄酮在饲料中浓度(50~500μg/ml)的增加而减少,褐飞虱3、4龄若虫的死亡率却随着麦黄酮在饲料中浓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饲料中麦黄酮的浓度为500μg/ml时,褐飞虱3、4龄若虫的死亡率分别为58.21%和31.75%。麦黄酮50~500μg/ml浓度处理,褐飞虱3龄和4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和相对生长量与对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麦黄酮有拒食作用。用500μg/ml的麦黄酮溶液涂抹到对褐飞虱敏感的水稻品种TN1植株上对褐飞虱雌成虫有明显的拒食作用和忌避产卵作用。本项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源的麦黄酮在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虫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褐飞虱的驱避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稻叶片在遭受害虫的危害时,释放一些特异性的挥发性物质。这些挥发性信息物质在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相互关系中有重要作用。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褐飞虱对虫害诱导的11种水稻挥发物(浓度为2 Μl 化合物溶解在100 Μl丙酮溶液中)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E)-2-己烯醛、(E)-2-己烯-1-醇、-2-庚醇和水杨酸甲酯等4种化合物对褐飞虱成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而(Z)-3-己烯-1-醇、-2-庚酮、柠檬烯、罗勒烯、芳樟醇、-β-子丁香烯和橙花叔醇等7种物质对褐飞虱成虫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影响。浓度梯度的实验表明,浓度(不同体积的待测化合物用100 Μl丙酮稀释)较低的(E)-2-己烯醛(0.5 Μl、1 Μl)和芳樟醇(05 Μl、1 Μl、5 Μl)对褐飞虱成虫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影响,而较高浓度的(E)-2-己烯醛(5 Μl、10 Μl)和芳樟醇(10 Μl)对褐飞虱成虫均有明显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