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施肥对香樟幼苗生长及养分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肥是苗木培育的重要方式,香樟是乡土珍稀阔叶树种,苗木培育对乡土珍稀树种的保护、繁育、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施肥对苗木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探讨香樟幼苗生长及植物体内养分分配对施肥的响应,该研究采用正交设计,设置了氮、磷、钾3因素3水平(N、P:0、3、6 g·株-1;K:0、2、4g·株-1),对盆栽香樟幼苗进行指数施肥。结果表明:(1)氮肥对香樟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磷肥和钾肥的影响则较小;(2)氮素在香樟幼苗叶、茎、根中的分布状况主要受氮肥的影响,磷素在香樟幼苗叶、茎、根中的分布状况主要受氮肥和磷肥的影响,钾素在香樟幼苗叶、茎、根中的分布状况主要受钾肥的影响;(3)香樟幼苗的苗高生长与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地径生长与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生物量与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茎生物量与叶片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4)综合分析得出,对香樟幼苗苗高、地径生长,以及枝叶生物量积累最具促进作用的施肥水平为氮肥(6 g·株-1)、磷肥(6 g·株-1)、钾肥(4 g·株-1)。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杉木容器苗生长、光合特性及养分积累对不同缓释肥用量的响应特征,该文通过设置6种不同缓释肥处理(0、200、400、800、1 000、1 200 g·m-3),研究不同缓释肥用量对杉木幼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对各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适合杉木容器苗生长的施肥水平,为杉木优质苗木的高效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缓释肥处理可不同程度促进杉木幼苗苗高、地径生长及植株总生物量的积累。(2)与对照相比,缓释肥处理可显著增加杉木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叶片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和实际量子产量(QY)值。(3)缓释肥处理可不同程度促进杉木幼苗养分的积累,其中锰、铁和锌积累量变化最显著。(4)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表明,当缓释肥用量为1 000 g·m-3时... 相似文献
4.
指数施肥对楸树无性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求楸树不同无性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差异,2011年3-8月在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科所,以2年生楸树无性系1-4、7080和015-1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了CK、6、10、14 g尿素/株4个处理,研究指数施肥对楸树无性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无性系中,10 g尿素/株的根、茎、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均高于其它处理.无性系015-1的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参数整体上高于无性系1-4和7080.无性系015-1在10 g尿素/株的根、茎、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别为89.44 g、61.30 g、79.97 g、230.71 g,是CK的1.48、1.52、2.09、1.66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为22667 cm、6260 cm2、578.14 cm3,是CK的1.94、1.54、2.43倍.(2)指数施肥和无性系的遗传差异明显影响楸树不同无性系生物量的分配格局.适量施氮明显促进3个楸树无性系生物量的积累,而氮素缺乏或过量均不利于生物量的积累.8月同一无性系的根冠比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处理下无性系7080的根冠比高于无性系1-4和015-l.无性系1-4和7080的生物量主要向叶和茎分配,而无性系015-1主要向叶分配.(3)指数施肥在6月和7月主要促进细根根长和根表面积的增加;指数施肥在8月主要促进细根、中等根和粗根体积的急剧增加,分别比7月高达36.88%、124.96%、154.79%.这利于根系在中后期吸收更多养分,从而引起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变化.(4)生物量参数和根系形态参数关系密切.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和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极显著正相关;根冠比和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极显著负相关;比根长和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和根冠比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氮素形态对杉木幼苗侧根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月龄的杉木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氮素形态——硝态氮(NO3- N)、铵态氮(NH4+ N)和硝酸铵(NH4NO3)(氮素浓度均为3 mmol·L-1)对杉木幼苗侧根生长、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揭示杉木幼苗对不同形态氮的偏好性,以及不同形态氮肥下杉木幼苗侧根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响应特征,为杉木苗期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幼苗地上部和侧根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NH4+ N处理下幼苗地上部和侧根生物量最大,NO3- N处理次之,而NH4NO3处理最小。(2)NH4+ N和NO3- N处理下杉木幼苗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均显著高于NH4NO3处理(P<0.05),且NH4+ N处理又显著高于NO3- N处理,但不同氮形态处理间侧根数量差异不显著。(3)NH4+ N处理下杉木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明显高于NO3- N和NH4NO3处理,但NO3- N和NH4NO3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4)NH4+ N处理下杉木叶片初始荧光强度低于NO3- N处理,而最大荧光强度、可变荧光强度和PSⅡ潜在活性却高于全硝氮和硝铵氮处理。上述结果表明,NH4+ N处理不仅有利于杉木幼苗侧根生长发育,且其叶片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较高的PSⅡ中心稳定性、光化学活性以及电子传递效率,从而更有利于植株生长。因此,从根系生长和光合特性来看,杉木幼苗对铵态氮具有偏好性。 相似文献
6.
芳樟不同无性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个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无性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并对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测定结果对供试的18个芳樟无性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芳樟不同无性系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0.60~2.26、0.24~1.15和0.14~0.50mg· g-1,差异较大,部分无性系间叶绿素a和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无性系BT2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在18个无性系中最高,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也较高.各无性系间叶片的初始荧光(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电子传递情况(Fm/Fo)、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Qy)差异明显,且部分无性系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各无性系间的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和荧光下降比值(Rfd)差异不显著.在各叶绿素荧光参数中,Fo与Fm显著正相关;Fm与Fv、Fv/Fm、Fv/ Fo、Fm/Fo以及Fv/Fm与Fv、Fv/Fo、Fm/Fo、Qy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中Fv/Fm与Fv/ Fo、Fm/Fo的相关系数均达0.98;Qp与NPQ、Rf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参数则总体上呈负相关;Qy与Fm、Fv、Fv/Fm、Fv/Fo、Fm/Fo以及Rfd与NPQ、Qp、Qy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采用欧氏距离法,可将18个无性系划分为2类:第1类包含16个无性系;第2类仅包含无性系PC5和WP1.第1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类:第1亚类仅包含无性系BY2;第2亚类共包含15个无性系,其中的BT1与BT2距离最短,光合生理特征最接近.根据研究结果,初步推断芳樟各无性系叶片的潜在光化学活性和电子传递情况共同影响PSⅡ光能转换效率;无性系116、187、BT1和MD1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无性系BT2则具有良好的光合生理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蓝莓“美登”为试验材料,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研究了连续3年施肥对蓝莓植株生长、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优化我国北方地区蓝莓人工栽培技术提供一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可以明显促进蓝莓植株的生长,7.5 g/株施肥量对蓝莓株高和冠幅度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而不同施肥量对蓝莓枝条长度和粗度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施肥处理还明显促进了蓝莓叶片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以及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并且施肥处理下蓝莓叶片PSⅡ反应中心能量分配参数更倾向于光化学反应方向,与生长参数相似,施肥处理对蓝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也表现为7.5 g/株的施肥量作用效果最优。施肥处理还改变了蓝莓果实的品质,虽然不同处理下蓝莓果实的维生素C和花色素苷含量以及pH值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但其总糖含量却明显增加,而总酸含量除10 g/株施肥处理外,均呈降低趋势,表现为糖酸比的增加,但与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不同,以5 g/株的施肥量对蓝莓果实品质的提高更有利。因此,施肥虽然可以明显促进蓝莓植株的生长,改善其光合能力和果实品质,但控制施肥量时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和品质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氮素对红波罗花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三年生红波罗花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氮处理下植株的叶片性状、气体交换特性、叶氮分配、叶绿素荧光和生长参数,探讨了在高山环境中氮素对红波罗花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时,虽然红波罗花减少了叶氮在捕光复合体中的分配,但还是出现了光抑制现象,并且由于叶氮含量(N)、叶绿素含量(Chl)和叶氮在光合组分中的分配量是最少的,导致光合能力最低,生长最缓.随外界施氮量的增加,红波罗花的N,Chl,叶肉厚度、叶氮在光合组分中的分配量(NR、NB、NL),光能利用效率均随之增加,光合能力相应增强.三个施氮处理中,红波罗花分配给生物力能学组分的叶氮(NB)多于分配给Rubisco的(NR),从而导致Jmax/Vcmax增加,有利于其适应高山低温和高光强.施氮量增加,植株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增加,这对于红波罗花当年的开花繁殖,以及来年的生长发育都非常有利.当施氮量超过0.2g/kg基质时,植株的N,Chl,叶肉组织厚度、光合速率以及RGR都不再显著增加,因此当土壤中纯氮含量为220~230mg/kg时,即能满足红波罗花较佳光合和生长所需. 相似文献
9.
设定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和1.5倍指数施肥(EF1.5)3种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氮素施入方法和剂量对白桦1年生裸根苗生长(苗高、地径、生物量)动态、生物量分配、相对生长速率(RGR)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3种处理苗木生长前期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生长后期EF与EF1.5显著高于CF(P<0.05),EF与EF1.5间差异不显著(P>0.05);(2)生长结束时,EF、EF1.5处理苗高分别比CF高18.2%和25%(P>0.05),地径分别比CF高11.2%和5.8%(P<0.05),单株生物量分别比CF高41.5%和25.4%(P<0.05);(3)EF与EF1.5处理苗木的茎、叶、根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F,各处理间苗木的根冠比差异不显著(P>0.05);(4)EF1.5处理和EF处理苗木苗高、地径及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RGR)均显著高于CF处理(P<0.05),而EF1.5处理和EF处理间仅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达到显著水平,且EF>EF1.5(P<0.05);(5)苗木生长高峰期,EF处理提高了苗木叶片的光合能力。EF处理苗木叶面积高于CF处理16.8%(P<0.05),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较CF处理分别提高了4.5%(P>0.05)、5.0%(P>0.05)。EF、EF1.5处理常规施肥处理促进了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二者促进效果类似,认为EF为最佳的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全球变暖对杉木幼苗地上物候和生长的影响,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陈大观测点开展大气温度控制(ambient, open-top chamber)和土壤温度控制(ambient, ambient+4℃)双因子试验,设置对照、单独大气增温、单独土壤增温、大气和土壤同时增温4种处理,大气增温采用开顶箱被动式增温,土壤增温采用电缆增温。建立48个单株水平的根箱,每个根箱内种植1棵1年生2代半短侧枝杉木幼苗,于2016年开始对杉木幼苗地上物候和生长动态进行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温度控制对杉木幼苗物候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与无大气增温相比,大气增温使杉木幼苗顶芽膨胀、顶芽展开和顶芽新稍生长时间显著提前,树高生长季长度显著延长,杉木幼苗树高生长得到显著促进。(2)土壤温度控制对杉木幼苗的物候和生长均没有显著影响。(3)大气温度控制和土壤温度控制的交互作用对杉木幼苗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大气和土壤同时增温处理的杉木幼苗树高和侧枝生长显著大于单独大气增温处理。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杉木生产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成渝城市群城镇化的热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岛效应是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之一,科学评价城镇化过程中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对于新型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成渝城市群位于中国西部,是由成都-重庆2个特大城市,以及14个大、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群,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热岛效应日益突出。本研究利用MODIS/Terra卫星2000—2010年的逐月地表温度数据,计算成渝城市群内16个城市城区和城市郊区的平均温度之差,进而分析城市群的热岛效应。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存在较为明显的四季和昼夜的热岛强度差异;(2)特大城市重庆市和成都市的热岛效应明显强于其他大、中、小型城市,城市群内建成区规模与城市日间热岛强度呈显著的相关性;(3)2000—2010年所有城市的热岛效应呈减弱趋势,10年间热岛强度下降0.3℃。老城区热岛强度10年间平均上升0.21℃,其中日间热岛强度变化较小,夜间热岛强度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MaxEnt模型的渤海湾沿岸鸻鹬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沿岸是鸻鹬类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栖息地面积减少,质量恶化。因此,开展渤海湾沿岸鸻鹬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基于鸻鹬类点位信息和环境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对渤海湾沿岸2000年和2015年鸻鹬类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NDVI、年均气温、坡向是影响鸻鹬类分布的主要因子;鸻鹬类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唐山南部和天津滨海地区。研究时段内渤海湾沿岸适宜栖息地面积总体有所下降,河北适宜栖息地面积下降,天津和山东增加;栖息地适宜性增加地区主要集中于天津南部、山东东南部,下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丰南、黄骅及天津宁河县。该研究可识别渤海湾沿岸鸻鹬类适宜栖息地的分布范围及变化趋势,对该区域鸻鹬类保护及栖息地管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模拟增温对杉木幼树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杉木生长特征及光合能力对未来全球变暖的响应方式,通过在福建省三明市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陈大观测点内开展的土壤增温(电缆加热,+4℃)实验,研究了增温条件下杉木幼树生长(树高、地径)特征及光合作用参数的变化,并对土壤有效氮(N)、叶片N含量、叶绿素含量(Chl)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在增温条件下,杉木幼树净光合速率(P_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71.4%、51.3%,增温后杉木叶片能维持较高的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2)增温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使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N含量显著增加,从而引起杉木叶片N含量显著提高。而N作为叶绿素的重要组成物质,增温后,叶片N含量显著提高,最终导致杉木幼树叶片Chl a、Chl b及Chl总量显著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76.3%、55.8%、68.7%,Chl a/b值亦呈增加趋势。3)增温对杉木幼树生长及叶片NSC含量并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增温通过改变杉木叶片气孔导度敏感性以及促进杉木叶片Chl含量合成,增加叶片对CO_2的吸收以及光能捕获能力,进而提高光合效率。同时,增温引起的根系高温可能大幅度提高杉木呼吸强度,加剧对杉木叶片碳水化合物的消耗过程,使其NSC含量无显著变化,从而导致杉木幼树生长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遮荫是苗木培育的关键措施,它可以通过影响根系向土壤释放分泌物的量改变土壤碳氮酶活性,进而影响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然而,有关遮荫对土壤碳氮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苗木生长之间的关系如何,研究较为缺乏。以杉木1年生幼苗 "洋061"为研究对象,设置五个不同遮荫处理:不遮荫(CK)光强1157.82 μmol m-2 s-1、30%遮荫(T1)光强856.31 μmol m-2 s-1、55%遮荫(T2)光强542.68 μmol m-2 s-1、70%遮荫(T3)光强382.08 μmol m-2 s-1、85%遮荫(T4)光强219.56 μmol m-2 s-1,比较不同遮荫处理对杉木幼苗生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和土壤碳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杉木苗高、不同器官生物量、根冠比和苗木质量指数均随光强减弱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苗高和根冠比分别在T3和T1时最大,其余指标均在T2时最大,而地径则随光强的减弱逐渐变小;(2)土壤SOC含量对遮荫响应存在差异,T3处理下SOC含量显著低于CK,而在T4时显著高于CK,遮荫不同程度降低土壤TN含量,但不同处理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土壤碳氮代谢酶对不同遮荫处理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与CK相比,不同遮荫处理显著改变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纤维素酶(S-CL)、土壤蔗糖酶(S-SC)、土壤酸性转化酶(S-AI)、土壤木质素过氧化物酶(S-LiP)活性在T4处理时最高;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S-NAG)、土壤几丁质酶(S-C)则在T3达到最大值;土壤多酚氧化酶(S-PPO)活性在T1处理下最大;T2遮荫强度时,土壤淀粉酶(S-AL)、土壤亚硝酸转化酶(S-NiR)活性最高;但遮荫还不同程度的降低了土壤脲酶(S-UE)、土壤硝酸转化酶(S-NR)活性。冗余分析发现,土壤酶活性对SOC、TN的解释度高达76.61%,表明S-LiP、S-AL、S-AI、S-PPO、S-CL与SOC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S-UE、S-NR对TN影响较大。综上所述,30%-55%遮荫即光照强度为542.68-856.31 μmol m-2 s-1是较适宜杉木幼苗生长的光照条件,这与该处理下提高土壤碳氮酶活性进而改善碳氮养分循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杉木幼苗叶片功能性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陈大观测点,设置大气增温(开顶箱被动增温,不增温)×土壤增温(电缆增温4℃,不增温)双因子试验,对杉木幼苗叶片生理代谢、形态属性、化学计量学特征等功能性状进行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土壤增温和大气增温对4月和7月的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土壤增温对11月的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大气增温和土壤增温对11月的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大气增温显著增加比叶面积和叶含水率,并降低叶厚度;而土壤增温则对其均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增温、大气增温均显著增加杉木叶氮浓度,但只有同时大气增温和土壤增温处理才显著提高叶磷浓度。研究结论表明,从叶功能性状角度看,同时大气增温和土壤增温可能更有利于促进杉木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