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春化温度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冬性有明显差异的 6个大白菜品种为试材 ,研究了 4个春化温度对大白菜的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响 .结果表明 ,弱冬性材料在 3~ 11℃范围内 ,花芽分化和抽薹均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 ;强冬性材料适宜的春化温度为 3~ 7℃ ,超过 7℃ ,花芽分化和抽薹急剧延迟 ;冬性中等材料适宜的春化温度为 3~ 9℃ .故一般采用 3~ 7℃的春化温度对不同冬性材料均适宜  相似文献   

2.
以冬性有明显差异的6个大白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4个存化温度对大白菜的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冬性材料在3~11℃范围内,花芽分化和抽薹均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强冬性材料适宜的春化温度为3~7℃.超过7℃,花芽分化和抽薹急剧延迟;冬性中等材料适宜的春化温度为3~9℃。故一般采用3~7℃的春化温度对不同冬性材料均适宜。  相似文献   

3.
将苦苣幼苗在温室暖环境(17℃)和冷环境(平均10.5℃)下每周进行双向互换,研究了苦苣对温度的敏感时期及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苦苣幼苗在暖环境和冷环境下的生长速度差异显著;在2~17℃的设定温度范围内,苦苣没有一个明显的抽薹温度敏感时期,均能感受外界温度从而进行春化诱导,且低温有利于花芽的分化.苦苣在暖环境下和冷环境下均能完成花芽分化和抽薹,冷环境下花芽分化的时间为24 d,暖环境下为60 d.在暖环境下苦苣抽薹比冷环境下抽薹晚7d,暖环境和冷环境下苦苣从播种到抽薹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1和104 d;开花诱导完成后从暖环境转到冷环境下,苦苣的抽薹速率明显高于从冷环境转到暖环境,在这段时间环境温度越高,抽薹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4.
1.油菜、大白菜,塌棵菜都在低温下能较快地通过它们的春化阶段,但塌棵菜的冬种性较强。2.1—5℃是油菜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10℃以上的春化条件,大大地延迟了油菜春化阶段的进行;未经低温人工春化的油菜,在20℃以上温度的温室条件下栽培,播种后122天也可以开花、说明了油菜在高温的条件下,也能逐渐缓慢地渡过春化阶段。3.1—2℃下,经过18—20天,是油菜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条件,春化时间缩短到16天以下,则春化阶段的通过很缓慢。这种温度下,春化处理的时间从20天延长到70天,从移栽后到现蕾开花的天数来看,能随着春化处理时间的加长而提早现蕾开花,超过70天的处理,则不再提早现蕾开花;但从处理后到现蕾开花的天数来看,则春化时间超过20天後处理的时间愈长,现蕾开花所须总日数也愈长。4.油菜在1—2℃下20天完成春化阶段以后,继续放在低温之下,对于有机体本身,仍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于第二阶段的通过,也起着一定的作用。5.每天14小时的光照,已能满足油菜的光照阶段要求。每天12小时的光照,油菜就不能很好地开花。把每天的光照时间延长到14小时以上,则更能提早现蕾开花。但在20小时以上的光照条件下,不再提早现蕾开花。6.光照...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十字花科典型早春短命植物抱茎独行菜(Lepidium perfoliatum L.)为材料,分别在不同环境、不同土壤基质及不同春化时间下栽培,以探讨环境因素对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抱茎独行菜种子在蛭石∶珍珠岩(3∶1)中的出苗率显著高于营养土和自然生境土壤,基质对抱茎独行菜植株是否抽薹无显著影响,但影响其抽薹的早晚及结实特性;人工4℃春化对3种不同栽培环境中于阳台生长植株的抽薹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培养室及户外环境中栽培植株是否抽薹无显著影响;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最明显,光照时间由短变长与苗期一定时间的低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促使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春化处理控制冬小麦的小穗发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春化作用是决定冬性及二年草本植物成花和穗化的一个关键生理过程,通过用不同时间的前期低温处理,观察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后期形态建成中穗分化启动,小花发育及结实率的影响,发现前期低温处理对穗启动分化的早晚具有决定作用,春化时间越长,穗分化启动越早,较长时间低温有利于促进穗分化,在实验室低温处理条件下,促进小花分化和提高结实率的最佳春化处理时间是45d左右,实验观察表明,春化处理促进小麦生长锥分化启动时间和分化速率,减少小穗退化,这一结果表明了春化处理不仅是冬小麦开花启动过程所必需的,而且是花序正常发育过程和顶部与基部小穗完全结实所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7.
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张洁  李天来  徐晶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051-1055
针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常出现的昼间温度偏高而带来的危害,以昼间适宜温度25℃为对照,在番茄第1花序开花后对其进行昼间30和35℃的温度处理,研究昼间亚高温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适宜昼温相比,在3d短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极显著提高,但在7d以上长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徒长,叶片变薄,并出现早衰现象;同时经35℃亚高温处理,番茄果实前期发育加快,成熟期提前,但果实空洞现象增加,糖酸比下降,平均单果重下降,总产量显著降低,第3花序各处理间差异最明显,第2花序次之.昼间30℃温度处理的结果介于昼间25和35℃处理之间,说明番茄植株长期生长在被认为是其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35℃条件下,也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从花芽分化到果实成熟亚高温持续时间越长,番茄果实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相似文献   

8.
冷激对高温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花芽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苗期冷激锻炼对番茄幼苗生长和花芽分化的影响,试验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夏季设施高温环境,每天对番茄幼苗进行10 ℃、10 min的冷激锻炼,研究冷激处理对高温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叶片超微结构和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并观察定植后开花和坐果情况.结果表明:在4叶期经过冷激锻炼的番茄幼苗茎粗、壮苗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2%和55.5%;经过冷激锻炼处理的番茄幼苗叶片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形状及结构正常完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温对番茄幼苗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冷激锻炼显著提高了番茄幼苗早期花芽分化的分化进程,但随着苗龄的延长这种差异变得不显著.定植后经冷激处理的番茄幼苗第1、2穗果的坐果数和坐果率显著高于未经冷激处理.表明冷激锻炼不仅能够缓解高温对番茄幼苗细胞超微结构的伤害和生长的胁迫,还有利于早期花芽分化进程的提前,提高番茄坐果数和坐果率.  相似文献   

9.
灌浆期高温对水稻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滕中华  智丽  吕俊  宗学凤  王三根  何光华 《生态学报》2010,30(23):6504-6511
以2个籼稻品种:温度钝感型品种K30和温度敏感型品种R21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控温,在水稻灌浆期设置高温(日均温度34.9℃)和适温(日均温度28.0℃)处理,测定不同灌浆时期(5,10,15,20,25d和30d)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含量及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增强了K30的光合能力,K30高温处理净光合速率(Pn)在整个灌浆期都明显高于对照;R21在灌浆前期(5、10d和15d)高温处理与适温处理Pn差异不明显,在灌浆后期(20、25d和30d)高温处理Pn下降。高温增加了K30叶片和籽粒脱落酸(ABA)含量;而R21高温处理和适温处理叶片与籽粒ABA含量的对比不明显。高温处理对两个水稻品种叶片和籽粒赤霉素(GA3)与生长素(IAA)含量也有不同程度影响。高温胁迫降低稻米品质,但K30比R21表现出更强的温度钝感特性。  相似文献   

10.
以紫色不结球白菜品种‘紫衣’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采用盆栽法,研究3个不同温度(5℃、25℃和35℃)条件对紫色不结球白菜叶片颜色和营养品质等指标的影响,为优质紫色不结球白菜设施栽培温度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紫色不结球白菜在受到5℃低温处理时,叶片紫色会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深,最终呈深紫色;反之,当受到35℃高温时,叶片颜色逐渐变浅,直至叶片呈绿色,该现象与叶片中花青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2)与正常25℃相比,紫色不结球白菜叶片中的还原糖、可溶性糖和总糖含量在受到高温胁迫(35℃)后逐渐降低,而在低温(5℃)处理下,先增后减,且高温降低幅度大于低温;可溶性蛋白、还原性抗坏血酸和氨基酸含量也随着高温胁迫的延长而降低,但低温处理下则逐渐增加;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APX)、纤维素和硝酸盐含量在高温胁迫下逐渐增加,低温条件下则显著降低。研究发现,不同温度明显影响着紫色不结球白菜叶片紫色深浅,低温促进花青素积累,高温抑制或是加速花青素的降解;低温能促进叶片可溶性蛋白、抗坏血酸和氨基酸等品质指标的积累,同时降低纤维素含量,从而提高紫色不结球白菜的外观和营养品质,高温胁迫则降低以上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钙在植物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于园林观赏植物,开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育阶段,它直接影响花卉的品质。近年来,植物花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钙作为第二信使在植物信号转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钙有可能参与开花控制。本文总结了钙信号与植物花发育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钙在植物成花诱导(包括光周期诱导和低温诱导)中的作用;花芽分化时期钙在植物叶芽和花芽中的动态分布及组织培养条件下不同钙浓度对花芽分化的影响;钙与花衰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于园林观赏植物,开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育阶段,它直接影响花卉的品质。近年 来,植物花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钙作为第二信使在植物信号转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钙有可能参与开花控制。本文总结了钙信号与植物花发育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钙在植物成花诱 导(包括光周期诱导和低温诱导)中的作用;花芽分化时期钙在植物叶芽和花芽中的动态分布及组织培养条件下不同钙浓度对花芽分化的影响;钙与花衰老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4.
脱落酸在植物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比如种子休眠、萌发,营养生长,环境胁迫反应等。大量研究显示,ABA也参与了植物的成花调控。影响植物成花调控的环境因子,包括光周期变化、春化作用、干旱等均会导致植物体内ABA代谢的变化。本文从调控植物开花的4条主要途径与植物体内ABA代谢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花芽分化时期ABA在植物叶芽和花芽中的动态分布以及离体培养条件下ABA对花芽分化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ABA与植物花发育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ABA在植物成花诱导和花发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易仁知  秦俊  黄清俊 《西北植物学报》2023,43(10):1760-1769
以穗花牡荆为研究材料,通过探究其花芽分化进程和生理特性,为花期调控技术提供成花机理。采用物候期观察和石蜡切片相结合的方法并测定花芽分化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研究花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变化。结果表明,穗花牡荆花芽分化为一年多次分化型,其进程可划分为七个时期:未分化期、总轴花序原基分化期、初级分轴花序原基分化期、次级分轴花序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花器官分化前期和花器官分化后期。同一植株不同位置花芽及同一花序中不同单花分化的进程不同,第一季花期后各阶段的花芽分化形态常存在重叠。花芽分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叶片和花芽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上升下降的变化,总体上叶片中营养物质含量高于花芽保证营养供应。花芽分化过程中,IAA、ABA、CTK和GA3整体水平上先升后降有利于花芽分化进行。研究认为,花芽中大量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积累及较高的碳氮比,有利于穗花牡荆花芽形态分化顺利完成。低水平的GA3/ABA和IAA/CTK有利于花序的形成,ABA/CTK和ABA/IAA比值升高促进小花原基和小花萼片原基的分化, GA3/CTK、GA3/ABA和GA3/IAA比值升高促进花瓣原基、雄雌蕊原基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仙花芽分化观察及储藏条件对花芽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三年生中国水仙‘金盏银台’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其花芽形态分化过程。结果表明:中国水仙的花芽分化从7月上旬开始,到9月中旬形成雌蕊结束。其过程可分为叶芽时期、花序原基形成期、佛焰状总苞形成期、花原基形成期、花冠形成期、雄蕊形成期、雌蕊形成期7个时期。其中花冠形成期较长,20 d左右。花芽的外部形态变化上,分化后期芽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前期。对鳞茎球内花序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高温储藏及烟熏法共同使用对中国水仙花序的形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分析了岷江源区卡卡山典型高山灌丛植物陇蜀杜鹃不同发育阶段(花芽期和开花期)及不同海拔(3600 m低海拔和3800 m高海拔)下功能小枝和叶片性状的差异,以及空间异质性对花芽期和开花期小枝功能性状相关性及其权衡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海拔同一生长期陇蜀杜鹃小枝长度显著大于高海拔,高海拔开花期小枝的花数量和花质量显著高于低海拔。同一海拔花芽期的小枝质量、叶片数量、总叶质量、总叶面积和总叶柄质量均显著大于开花期,单叶质量和单叶柄质量均显著小于开花期。与花芽期相比,开花期叶生物量占比减少了13%,而小枝质量占比显著增加。小枝的生物量权衡表明,花芽期性状倾向于小枝质量,开花期倾向于总叶质量;花芽期的叶偏好分配于单叶质量,低海拔和高海拔开花期叶片分别偏好分配到单叶柄质量和单叶质量。低海拔开花期小枝质量与总叶面积、总叶质量均为异速生长,单叶柄质量和单叶面积为异速生长。海拔和发育阶段共同影响了陇蜀杜鹃功能小枝和叶片的性状。  相似文献   

18.
陈斌  宫明雪  刘筱玮  李洪瑶  王欢  何淼 《广西植物》2020,40(11):1638-1644
为探明绵枣儿(Barnardia japonica)在哈尔滨地区的年生长节律以及花芽分化进程,该文以从长白山引种至东北林业大学花卉研究所苗圃内的绵枣儿为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法研究绵枣儿的年生长节律,并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其花芽分化各阶段的形态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1)绵枣儿在哈尔滨地区的生长节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花芽分化与发育期、开花期、结实期、休眠期。(2)绵枣儿花芽分化进程可以分为七个阶段,即4月中上旬,由于土壤温度较低,鳞茎仍处于未分化期; 4月下旬进入花序原基分化期; 5月上旬苞片原基分化; 5月下旬为小花原基分化期; 5月末至6月初花被片原基分化; 6月上旬进入雄蕊原基分化期; 6月下旬为雌蕊原基分化期。该研究明确了绵枣儿在哈尔滨地区的年生长节律和花芽分化各阶段的解剖学特性,为园林应用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鸢尾是世界著名观赏花卉,为研究其花芽分化期的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情况,我们以德国鸢尾两季花品种‘常春黄’(Iris germanica cv. Lovely Again)为材料,运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德国鸢尾‘常春黄’的花芽分化过程。结果表明:整个形态分化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花序原基分化期、外轮花被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内轮花被分化期、雌蕊分化期、髯毛形成期。结合上述形态分化过程,分别取其二次花花芽分化时期的顶芽、根茎和叶片部位,以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以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在花序原基分化的初始阶段含量最高,且在3个部位的含量大小关系始终是:根茎﹥叶片﹥顶芽;蛋白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含量的峰值出现于花序伸展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