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品系和敏感品系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截形叶螨 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抗哒螨灵品系体内解毒酶活性分析和增效剂与哒螨灵混用的增效作用测定,明确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动态及抗性机理,获得抗性治理的途径。【方法】采用室内生测法培育截形叶螨抗哒螨灵品系,微量滴度酶标板测定抗性和敏感品系体内解毒酶比活性、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度(Vmax),再用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磷酸三甲苯酯(TPP)进行增效作用测定。【结果】室内筛选的截形叶螨对哒螨灵产生了抗性,筛选至49代,抗性倍数达到955.25;PBO,TPP和DEM对哒螨灵药剂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相对增效系数分别为95.97%, 85.14%和97.37%;抗哒螨灵品系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较敏感品系显著性提高(P<0.05),酸性磷酸酯酶(ACP)和碱性磷酸酯酶(ALP)的活性与敏感品系差异不大(P>0.05);抗性品系中的CarE,GSTs和MFO 3种解毒酶的米氏常数(Km)下降,最大反应速度(Vmax)高于敏感品系。【结论】截形叶螨对哒螨灵产生抗性可能与其体内CarE,GSTs和MFO 3种解毒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提高和代谢能力增强有关;3种增效剂(PBO, TPP和 DEM)与哒螨灵混用能提高对截形叶螨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2.
沈慧敏  张新虎 《昆虫学报》2002,45(3):341-345
以兰州吐鲁沟公园的二点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为敏感品系,分别用氧乐果、甲氰菊酯、四螨嗪喷雾处理15次,其抗性水平分别为38.5、479.8和67.3倍。将抗性品系分别与敏感品系进行杂交和回交的结果表明:抗氧乐果品系的显性系数DRS(R♀×S)为0.4700、DSR(S♀×R)为0.4749;抗甲氰菊酯品系的DRS(R♀×S)为0.5155, DSR为0.5237;抗四螨嗪品系的DRS为0.3134, DSR为0.2466。表明二点叶螨对这3种药剂的抗性均是由单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在连续10个月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3个抗性品系的抗药性都有下降,抗氧乐果品系的抗性下降最快,只有敏感品系的抗性倍数的3.6倍;抗甲氰菊酯种群的抗性下降较慢,为敏感品系的95.9倍。再经甲氰菊酯、氧乐果、四螨嗪分别连续15次喷雾处理后,3个抗性种群的抗性水平又再度回升,抗甲氰菊酯品系回升较快,抗性为敏感品系的523.5倍,抗四螨嗪品系次之,抗氧乐果的品系抗性恢复最慢。  相似文献   

3.
以兰州吐鲁沟公园的二点叶螨Tetranychusurticae为敏感品系 ,分别用氧乐果、甲氰菊酯、四螨嗪喷雾处理 15次 ,其抗性水平分别为 38 5、 479 8和 6 7 3倍。将抗性品系分别与敏感品系进行杂交和回交的结果表明 :抗氧乐果品系的显性系数DRS (R♀×S♂ )为 0 470 0、DSR (S♀×R♂ )为 0 4749;抗甲氰菊酯品系的DRS (R♀×S♂ )为 0 5 15 5 ,DSR 为0 5 2 37;抗四螨嗪品系的DRS为 0 3134 ,DSR 为 0 2 46 6。表明二点叶螨对这 3种药剂的抗性均是由单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在连续 10个月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 ,3个抗性品系的抗药性都有下降 ,抗氧乐果品系的抗性下降最快 ,只有敏感品系的抗性倍数的 3 6倍 ;抗甲氰菊酯种群的抗性下降较慢 ,为敏感品系的 95 9倍。再经甲氰菊酯、氧乐果、四螨嗪分别连续15次喷雾处理后 ,3个抗性种群的抗性水平又再度回升 ,抗甲氰菊酯品系回升较快 ,抗性为敏感品系的 5 2 3 5倍 ,抗四螨嗪品系次之 ,抗氧乐果的品系抗性恢复最慢。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入侵广西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为筛选该虫的有效防治药剂,以及为该虫的抗药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田阳种群对13种杀虫剂和南宁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比较了两个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田阳种群对1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依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溴氰菊酯阿维菌素甲氰菊酯氟氯氰菊酯茚虫威呋虫胺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其中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较高,LC_(50)值分别为0.0015、0.0062、0.0075 mg a.i/L,毒力指数分别为480.47、116.24、96.09,其次是虫螨腈、溴氰菊酯、阿维菌素,LC_(50)值分别为0.0296、0.0590、0.0619 mg a.i/L,毒力指数分别为:24.35、12.22、11.64,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较低,LC_(50)值在0.2544~0.7207 mg a.i/L,毒力指数在1~2.83,除对溴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甲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呋虫胺和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外,对其它药剂差异显著。南宁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依次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LC_(50)值分别为0.0142、0.0413、0.0792、0.2081和0.5947 mg a.i/L,毒力指数分别为:41.88、14.40、7.51、2.86和1.00,对各药剂的敏感性均差异显著。南宁和田阳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差异均较大,相对毒力指数分别在1.00~41.88和1.00~79.25。两个种群对同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也有所差异,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外,对其余药剂的敏感性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棉蚜啶虫脒抗性种群交互抗性和增效剂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啶虫脒抗性品系与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现状以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为延缓和治理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头反选育和群体汰选的方式,获得了棉蚜啶虫脒敏感和抗性品系;采用叶片药膜法测定了13种杀虫剂对啶虫脒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对啶虫脒的增效作用。【结果】经过室内棉蚜敏感和抗性品系的筛选,获得了相对抗性倍数为82.33倍的棉蚜啶虫脒抗性品系。棉蚜啶虫脒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谱的研究表明,交互抗性倍数小于5的药剂为:吡蚜酮,甲基阿维菌素;交互抗性倍数在5~10倍的药剂为:噻虫嗪,联苯菊酯,毒死蜱,马拉硫磷,丙溴磷,辛硫磷;交互抗性倍数在10~15倍的药剂为:硫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氧化乐果;交互抗性倍数大于1 5倍的药剂为:吡虫啉。增效剂实验表明,TPP和PBO在啶虫脒敏感品系中增效作用不明显,但在抗性品系中增效作用显著。在啶虫脒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77、1.61,在啶虫脒敏感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02、1.03。DEM在啶虫脒抗性、敏感品系中的增效作用均不明显,增效比为1.04、1.02。TPP和PBO对啶虫脒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以室内棉蚜敏感品系(LC_(50)为0.180 mg/L)为基础,对新疆各主要棉区的棉蚜种群进行了啶虫脒药剂的抗性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各主要棉区棉蚜对啶虫脒的相对抗性倍数为6.1~22.0倍。【结论】由此说明新疆主要棉区棉蚜对啶虫脒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生产中可以利用无交互抗性的吡蚜酮和甲基阿维菌素来治理抗性棉蚜种群。  相似文献   

6.
几种杀虫剂对朱砂叶螨酯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 3种杀虫剂乐斯本、甲氰菊酯、敌敌畏及其两两组合对朱砂叶螨离体酯酶的抑制作用。这 3种杀虫剂的抑制中浓度依次为 2 .81 2 8× 1 0 - 6 、 3 .1 698× 1 0 - 6 、 4.1 5 86× 1 0 - 6 ( mol/ L) ,说明乐斯本对朱砂叶螨酯酶的抑制作用最强 ,甲氰菊酯次之 ,敌敌畏最弱。通过对杀虫剂作用于朱砂叶螨酯酶的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测定 ,发现乐斯本和甲氰菊酯的作用方式为竞争性抑制 ,敌敌畏为非竞争性抑制。敌敌畏 +乐斯本和敌敌畏 +甲氰菊酯联合抑制作用均具有相加作用 ,乐斯本 +甲氰菊酯联合抑制有增效作用 ,且均为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阿维菌素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抗性风险和抗性机制,本研究采用叶片浸药法测定了马尾松毛虫抗阿维菌素种群(AV)对多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及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马尾松毛虫AV种群、秦岭接官亭种群(JGT)和敏感种群(S)的增效作用,并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AV、JGT和S种群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多功能氧化酶系(MFOs)活性。结果表明: 马尾松毛虫AV种群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RR50=25.0)、毒死蜱(RR50=19.0)和高效氯氟氰菊酯(RR50=15.4)存在中等水平交互抗性,与溴虫腈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RR50=8.1),与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存在交互抗性。增效剂PBO与TPP对马尾松毛虫AV、JGT和S种群均有显著增效作用,DEM对马尾松毛虫AV、JGT和S种群均无显著增效作用。马尾松毛虫AV种群MFOs中细胞色素P450含量(3.5倍)、细胞色素b5含量(3.1倍)、O-脱甲基酶活性(4.1倍)和CarE活性(2.2倍)均显著高于S种群,AV种群GST活性与S种群不存在显著性差异。MFOs及CarE活性增强是马尾松毛虫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重要生化机制,推荐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与阿维菌素轮换使用防治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并掌握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在新疆的抗性水平及动态, 为科学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点滴法测定了新疆北部马铃薯甲虫6个田间种群(乌鲁木齐、 阜康、 昌吉、 阿勒泰、 尼勒克和特克斯) 的4龄幼虫对14种常规药剂的敏感性, 并测试了磷酸三苯酯(TPP)、 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氧化胡椒基丁醚(PBO)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与已报道的基线相比, 特克斯种群对几种药剂都敏感, 因此确定特克斯田间种群为敏感品系。与特克斯敏感品系相比, 昌吉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 克百威及丁硫克百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08.8, 30, 17.6和24.7, 而尼勒克种群对这4种药剂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9.4, 42.5, 10.1和89.9。此外, 昌吉和阜康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也分别产生8.9和13.0倍的中等抗性。增效测定结果显示: 对于尼勒克种群, PBO对三氟氯氰菊酯有明显增效作用; 对于昌吉种群, PBO, TPP和DEM对克百威有明显增效作用。因此推断解毒酶活性增强可能是新疆马铃薯甲虫对三氟氯氰菊酯和克百威的抗性机制之一。由于增效作用不能完全消除抗性, 因此新疆马铃薯甲虫的抗药性还可能涉及到其他机制。  相似文献   

9.
B型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抗性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增效剂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探讨了采自福建省的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6个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抗性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SUD-S相比,6个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分别具有54.53~78.43倍和6.23~11.25倍的抗性。TPP、PBO和DEM对毒死蜱的增效比分别为3.61~24.94倍、1.14~1.76倍和1.04倍,对敌敌畏的增效比分别为1.67~2.64倍、1.33~1.65倍和1.09倍,表明羧酸酯酶的解毒代谢在烟粉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中起着重要作用。烟粉虱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Km值是敏感品系的1.83~4.0倍,V max值是敏感品系的0.34~0.62倍; 敏感品系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底物浓度大于1.0 mmol/L时受抑制,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底物浓度大于16 mmol/L时受抑制;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对敌敌畏和毒死蜱的敏感度分别比敏感品系低119.92~161.33倍和10.11~14.24倍,表明烟粉虱田间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可能已发生了变构,由变构引起的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是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结果提示,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和羧酸酯酶的解毒代谢在烟粉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而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在对敌敌畏的抗性中起重要的作用,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烟粉虱对毒死蜱和敌敌畏抗性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0.
二斑叶螨对七种杀螨剂的抗药性测定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测定了相对敏感种群(S)和抗性种群(R)对常用7种杀螨剂的敏感性,并测定了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3种酶的比活力。结果表明: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R种群已对甲氰菊酯和哒螨灵产生了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45和105.47。其中,甲氰菊酯对雌成螨的毒力最低(>3000mg/L),已远远超过田间推荐剂量,不宜继续使用。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解毒活性的提高是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产生抗性的原因之一;二斑叶螨对哒螨灵抗性的增强可能与羧酸酯酶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得到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具有较好杀螨活性的植物精油与阿维菌素复配配方,并为杀螨剂开发应用提供指导,本研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柠檬草、广藿香、山鸡椒、亚洲薄荷植物精油及阿维菌素对朱砂叶螨的毒力,分别采用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了山鸡椒和亚洲薄荷精油对阿维菌素的增效作用和复配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柠檬草精油和广藿香精油基本无杀螨活性,山鸡椒精油、亚洲薄荷精油处理朱砂叶螨24h后LC50分别为772.801mg/L和1040.187mg/L.阿维菌素与亚洲薄荷1∶272,1∶679复配具有增效作用.阿维菌素与亚洲薄荷1∶400复配时共毒系数最大,可达160.因此,阿维菌素与亚洲薄荷1∶400复配防治朱砂叶螨具有明显增效作用,这为杀螨剂的开发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雅氏瓦螨对氟胺氰菊酯的抗性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有效成分为1000μg/L的氟胺氰菊酯药液对雅氏瓦螨Varroa jacobsoniOudemans敏感个体的腹部表皮进行穿透性测定,结果表明药液无法通过表皮起毒杀作用。通过添加酶抑制剂多功能氧化酶(PBO)和酯酶(DEF)的增效测定,结果显示PBO在抗性和敏感螨中分别增加毒效为3.27和1.80倍;而DEF为3.23和1.67倍。反映在抗性蜂螨的抗药性与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有密切相关,也与酯酶活性有关。对抗性螨和敏感螨的羧酸酯酶的活力测定,显示出在抗性螨中酶活指数高140%以上。同时对酯酶电泳进行扫描,也发现抗性螨与敏感螨的峰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叶碟浸渍法测定了重庆北碚和万州地区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毒死蜱、甲氰菊酯和哒螨灵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同室内敏感品系相比,北碚种群对毒死蜱、甲氰菊酯和哒螨灵的相对抗性水平分别达到3倍、3倍和22倍;万州种群对阿维菌素、毒死蜱、甲氰菊酯和哒螨灵的相对抗性水平分别达到2倍、35倍、10倍和2倍。柑橘全爪螨2个地理种群的羧酸酯酶CarE的生化特性研究发现,CarE酶活的增高和毒死蜱的抗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毒死蜱对不同地理种群柑橘全爪螨CarE的抑制效果不同,对抗性倍数较高的万州种群抑制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静水致毒试验,获处苯酚对四种水生物的毒效应。由回归分析法计算出苯酚对月芽藻48hEbC_(50)为63.22mg/L;对F_2代短钝蚤72h的LC_(50)为2.09±0.24mg/L,对鲤鱼的LC_(50)48b、72h分别为18.52±0.10mg/L和18.87±0.12mg/L;对孔雀鱼的LC_(50)48h、72h分别为64.52±0.04mg/L和64.30±0.04mg/L。即苯酚对蚤的毒性最强、鲤鱼次之,再次为藻类,孔雀鱼最弱。苯酚对蚤的LC_(50)值随时间延长而下降,而对藻类E_0C_(50)则相反随时间延长而增大,但对鱼类的LC_(50)则随时间延长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抗甲胺磷品系的交互抗性和抗性生化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甲胺磷筛选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品系(R),对甲胺磷的抗性达到43.74倍,对马拉硫磷、二嗪磷、异丙威、仲丁威及醚菊酯都表现出一定的交互抗性,而对氰戊菊酯和吡虫啉的交互抗性不显著。为了研究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和对其它药剂交互抗性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活体增效试验和离体生化实验。用2 μg/头的增效剂预处理试虫的活体增效实验结果显示,在甲胺磷筛选品系(R)中, TPP(triphenyl phosphate, 磷酸三苯酯)对甲胺磷的增效倍数达到4.54,TPP对马拉硫磷、二嗪磷、仲丁威、异丙威都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为2.76、2.07、2.17和1.64;PBO(piperonyl butoxide,胡椒基丁醚)对甲胺磷、马拉硫磷和醚菊酯有一定的增效作用;DEM(diethyl meteate, 顺丁烯二酸二乙酯)的增效作用不明显。研究离体情况下增效剂对三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发现,TPP对R品系酯酶活力抑制作用很强(抑制率69.04%),PBO对多功能氧化酶(MF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29.30%),而TPP和PBO在F品系和S品系中对酯酶和MFO的抑制作用都较小;DEM在三个品系中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作用都很小。由此可见,酯酶在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中起最主要作用,在马拉硫磷、二嗪磷、异丙威和仲丁威的交互抗性中起很重要作用;MFO可能在甲胺磷抗性和醚菊酯、马拉硫磷的交互抗性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温度对杀虫剂毒杀作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5个温度梯度(22℃、25℃、28℃、31℃和34℃)下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杀作用。结果表明毒死蜱在不同温度下对褐飞虱的毒力变化与噻嗪酮有所不同。处理时间相同时毒死蜱的LC50随温度升高而逐渐下降。毒死蜱处理24 h、72 h、120 h时,毒死蜱对褐飞虱的LC_(50)在22℃下分别的50.15、16.15和15.33 mg/L,而在34℃下分别降低为6.70、4.16和1.92 mg/L。在实验的5个温度下,噻嗪酮对褐飞虱的LC_(50)没有显著差异。同一温度下,噻嗪酮的LC50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没有显著差异。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明确温度对毒死蜱和噻嗪酮的毒力影响状况,对于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砂叶螨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陈秋双  赵舒  邹晶  石力  何林 《昆虫知识》2012,49(2):364-369
本文采用药膜法建立了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对5种杀螨剂的敏感基线,并对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朱砂叶螨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5种药剂杀螨活性由高到低分别为阿维菌素〉丁氟螨酯〉氧化乐果〉炔螨特〉甲氰菊酯,其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LC50值分别为0.08、2.19、67.89、201.19和605.27mg/L;朱砂叶螨各地理种群已对甲氰菊酯和炔螨特产生了低、中水平的抗性,其抗性倍数分别介于2.93~16.22与4.85~14.35之间,其中云南种群对这2种杀螨剂抗性最高,对氧化乐果与丁氟螨酯处于敏感性降低阶段,其抗性倍数分别介于2.35~4.26与1.56~2.11之间,对阿维菌素还未产生明显抗性;对阿维菌素和甲氰菊酯的增效剂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三类解毒酶系(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酯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朱砂叶螨抗药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理,以科学有效防治这一害虫,避免其对茚虫威的抗性快速发展。【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棉铃虫不同种群,即相对敏感种群(CP)、汰选种群(TP)、沂水种群(YP)(采自山东沂水)和邯郸种群(HP)(采自河北邯郸)3龄幼虫对茚虫威抗性水平及增效醚(PBO)、脱叶磷(DEF)、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茚虫威的增效作用;并测定了不同种群棉铃虫3龄幼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3种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结果】CP种群对茚虫威敏感,TP,YP及HP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倍数(resistence ratio,RR)分别为4.36,8.06和15.34倍,分别表现为敏感性降低、低水平抗性和中等水平抗性。在TP种群中,当棉铃虫3龄幼虫取食3种增效剂处理的叶片时,在0,6和12 h处理时间内增效作用随时间而升高,且PBO和DEF对茚虫威的增效作用优于DEM。增效剂PBO,DEF和DEM饲喂棉铃虫3龄幼虫12 h后对HP种群的增效倍数分别为3.86,2.52和4.57倍,对CP种群增效作用分别为1.11,0.52和0.91倍。酶活力对比研究发现,HP种群的棉铃虫MFO,CarE和GST活性显著高于CP种群和TP种群,YP种群的棉铃虫MFO和CarE活性显著高于CP种群,CarE活性显著低于HP种群,但是ACh E活性在棉铃虫种群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结果提示,当达到中等抗性水平时,MFO,CarE和GST活性显著升高与棉铃虫对茚虫威的抗性有关,而代谢抑制剂PBO,DEF和DEM对茚虫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活体增效作用进行测定和生化分析,探讨了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机理.结果表明:增效醚(PBO)、增效磷(SV1)、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甜菜夜蛾抗氰戊菊酯品系(Fen-R)和敏感品系(S)的增效倍数之比分别为10.2、7.8、12.5和1.1,对抗顺式氯氰菊酯品系(Cyp-R)和敏感品系(S)的增效倍数之比分别为21.6、15.5、8.6和1.2.PBO、SV1和TPP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均有显著增效作用,表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均参与了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Fen-R品系和Cyp-R品系4龄幼虫羧酸酯酶的活性分别是S品系的1.9和2.2倍,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S品系差异不显著,表明羧酸酯酶活性的提高是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两种药剂的抗性无关.Fen-R品系和Cyp-R品系的Na-K-ATPase活性与S品系均无显著差异,但在相同浓度下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对S品系Na-K-ATPase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抗性品系,表明抗性品系Na-K-ATPase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已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噻虫胺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毒力和桃蚜的代谢解毒机制, 本研究采用点滴法、 叶片浸渍法和叶柄内吸法分别测定了噻虫胺对桃蚜的毒力, 以及胡椒基丁醚(PBO)、 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噻虫胺毒力的影响; 检测了噻虫胺在亚致死剂量LC6, LC15和LC30下对桃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 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噻虫胺对桃蚜点滴、 浸渍和内吸LC50分别为1.891, 2.341和1.303 mg/L; 3种酶抑制剂分别与噻虫胺按1∶1混用, PBO对噻虫胺增效达2.41倍, 增效作用显著; TPP对噻虫胺增效达1.52倍, 增效作用也较明显; DEM对噻虫胺无增效作用。以噻虫胺LC30浓度处理桃蚜, 处理后24 h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受到显著抑制, 抑制率达41.2%; 以LC15和LC30浓度的噻虫胺处理桃蚜, 处理后24 h其体内羧酸酯酶比活力分别是对照的1.29和1.36倍, 有显著诱导激活作用; 以噻虫胺LC6, LC15和LC30浓度处理的桃蚜, 对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率分别达7.9%, 11.9%和22.7%。结果说明噻虫胺对桃蚜具有较高毒力, 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是桃蚜体内代谢噻虫胺的主要酶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