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大样本相关、通径和逐步回归分析后表明,无芒雀麦5个种子产量因子对种子产量的直接贡献大小排序为:生殖枝数/m 2>种子粒数/小穗>小花数/小穗>单粒种子重>小穗数/生殖枝;提高小花数/小穗和种子粒数/小穗可最有效提高无芒雀麦的种子产量,其次是提高生殖枝数/m2.  相似文献   

2.
气象因子和矿质元素对虎杖根茎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全年各月虎杖材料中白藜芦醇含量,及其Ca、Cu、Fe、K、Mg、Na、Zn 8种矿质元素积累进行检测,结合气象因子动态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季节虎杖白藜芦醇含量动态变化与其矿质元素、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Cu与Fe,Mg与K、Zn,Ca与月日照时数,K与Zn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71、0.793、0.602、0.729,呈极显著正相关;Cu、Mn与月平均气温,Fe与K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0.712、-0.766,呈极显著负相关;Cu与白藜芦醇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找出了影响虎杖白藜芦醇含量动态变化的5个主成分,其中“酶促反应促进性矿质营养因子”,“高温、强照射气象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35.539%、33.358%,合计为68.897%,二者对不同季节虎杖白藜芦醇的变异贡献率最大.同时进行白藜芦醇含量的动态变化与主成分的多元相关、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为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解决井灌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探究华北平原广泛分布的地下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始于200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设置1、2、4、6、8 g·L-1共5个灌溉水矿化度处理,其中1 g·L-1灌溉水(取自当地地下水)为对照,研究咸水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当灌溉水矿化度≥4 g·L-1时可显著增加籽粒吸水量、面团形成时间、沉淀值、湿面筋和粗蛋白含量,但显著降低出粉率、面团稳定时间和面筋指数;长期灌溉高矿化度咸水(4~8 g·L-1)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穗数(44.0%~60.7%)和籽粒产量(35.6%~64.7%)。在连续多年咸水灌溉条件下,与对照相比,2 g·L-1灌水处理对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且能提高吸水量、面团形成时间、沉淀值、湿面筋和粗蛋白含量等籽粒品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品质特性进行综合性评价,得出2 g·L-1灌水处理综合效果最优。本研究可为华北平原咸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影响绿茶季节间品质差异的生化因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同一生态环境下生长的31份茶树材料春、夏、秋3季1芽2叶时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同时制作烘青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并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影响绿茶品质季节间差异的主要生化因子。结果表明,有27份材料的茶叶品质呈现出春季高于夏、秋季的变化趋势。对27份材料生化成分与品质总分的逐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氨基酸、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大,是导致绿茶品质季节间差异的主要生化因子。其中氨基酸表现为正向影响,在季节间呈现春季高、夏秋季降低的规律;花青素和叶绿素表现为负向影响,在季节间呈现春季低、夏秋季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应用无土栽培以及设施栽培技术,对蔬菜‘华冠’上海青进行5个密度栽培,分析不同栽培密度下上海青的株高、株重、叶片数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A1、A2、A3和A4四个处理的密度相对较大,在定植15d内均能封行,个体生长差异较小;到成熟期时,不同栽培密度的植株生长势有较大区别,密度越小,单株植株生长越好,但总产量越低。其中,A4产量最高,达45.92 t·hm~(-2),增产率分别比A1、A2、A3、A5高30.75%、50.11%、121.62%、129.60%;A1与A4栽培密度一样(50棵·m~(-2)),但A4分布均匀,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因此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支流生境因子对库区蓄水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水库的运行调度,使库区支流形成了截然不同的3种河段类型:完全受水库蓄水影响的145m回水段(完全河段),既受蓄水影响又受自然洪汛影响的145—175m回水段(双重河段)以及不受蓄水影响的大于175m的自然河流段(自然河段)。为明确库区蓄水对河流不同河段生境因子的影响程度及差异,对三峡库区36条重要支流的254个河段进行河流生境调查,进行不同河段下生境指标的因子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水文情势自然性与不同河段各生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状况对3种不同河段来说均为重要生境因子,但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完全河段植被结构不完整;受库区蓄水影响,完全河段与双重河段及自然河段相比,流速流态状况、表层覆盖物状况、河岸带宽度、湿润率等生境因子有明显改变;水文情势自然性对不同河段生境因子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小麦叶片气孔性状与产量和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旱选10号/鲁麦14 DH群体为试材,对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花后10 d和20d旗叶中部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产量和抗旱系数的关系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花后10 d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相关性大多不显著;但花后20 d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相关性仍大多不显著.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是影响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主要因素,不仅对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直接作用较大,间接作用也较大;气孔密度与气孔大小对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较小.在两种水分条件下,花后10 d和20 d,气孔密度与气孔长度之间,气孔长度与气孔宽度、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之间的相关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但气孔密度、气孔长度与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间的相关性在不同水分条件和不同生育阶段存在差异,表明水分条件、生长发育阶段对这些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影响较大.通过育种手段以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为选择目标,来改善小麦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进而提高产量并不总是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袋口高度、光照、CO2等因子对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97%,该浓度下杏鲍菇子实体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9.
基于观测数据分析了宁夏固原地区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当地胡麻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 1957—2012年,固原地区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 ℃·(10 a)-1、-20 mm·(10 a)-1;胡麻生长季平均温度的上升趋势更明显,降水的下降趋势则与年趋势类似.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加快了胡麻的发育速度,导致其生育期天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胡麻播种至出苗期温度每上升1 ℃,出苗期提前0.7 d;出苗至二对针叶期,温度每上升1 ℃,发育天数缩短0.8 d,降水量每减少1 mm,发育天数缩短0.1 d;工艺成熟至成熟期温度每上升1 ℃,成熟期提前1.8 d,降水量每减少1 mm,成熟期提前0.1 d.胡麻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温度升高、降水减少使发育加速是胡麻产量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殖生长阶段温度升高会抑制花芽分化及正常授粉,对蒴果数和结实率产生影响而导致产量降低.调整胡麻品种种植布局、扩大中晚熟或晚熟品种比例是当地减少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年兴安落叶松(1969年造林)树干液流及其环境因子观测数据(30 min频率),采用错位分析方法对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季各20 d)及全年树干液流时滞效应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时滞矫正分析,探讨其综合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不同环境因子对兴安落叶松树干液流影响的时滞效应不同,光合有效辐射对树干液流的时滞影响集中在提前0.5~1 h,气温和空气湿度集中在提前或滞后0~2 h,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时滞时间较长或不能判定.当把基于短期数据(20 d)获得的不同环境因子时滞时间用于全年数据的时滞校正时,并没有明显改变各因子与树干液流线性拟合方程的斜率和截距,甚至降低了决定系数,但对逐步回归方程各因子系数的影响明显且一致:时滞校正使空气湿度对树干液流的影响增强,但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和土壤温度对树干液流的影响有所下降.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简化多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下的时滞效应,对5个环境因子提取第1、第2主成分(>75%信息量)进行错位分析,发现冬季不存在时滞效应,其他季节2个主成分均存在1~1.5 h的时滞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洞庭湖湿地的湖草面积大幅度减少,退化严重.为寻求湖草的恢复途径,本文以位于洞庭湖丁字堤的短尖苔草为对象,依高程差划分成7条样带,调查了63个样方的植被特征(株高、盖度、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特征(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 除多样性指数先下降后升高外,其余生物学指标均随高程增加呈现倒“U”型分布,即靠近水域(低海拔区)和堤岸(高海拔区)的苔草长势较差,而位于中间的苔草长势较好;土壤容重随高程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则相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中海拔区高、低和高海拔区低的分布规律.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苔草生物量的关键因子依次为土壤有机碳含量、氮含量、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可见,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适当的土壤含水量可能是短尖苔草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泰农18’小麦为材料,于2012—201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民习惯栽培模式(FP)、超高产栽培模式(SH)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H)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光能截获量、光能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籽粒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SH模式小麦全生育期的光能截获量、光能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FP模式.相对于FP模式,虽然HH模式的小麦全生育期光能截获量较低,但其光能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指数均显著提高,从而使其籽粒产量显著提高.相对于SH模式,虽然HH模式的籽粒产量在高、低肥力水平下分别降低3.8%和2.8%,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在两肥力水平下分别提高26.4%、68.5%、92.6%.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以“降肥、增密、延播”为技术特点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为推荐的优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苗保河    刘波  董庆裕  余松烈    李向东    张丽娟  何启平  朱陶  刘兴坦 《生态学报》2008,28(5):2160-2160~2168
2005~2006年,在菏泽市农科院试验田,以高油大豆品种鲁豆9为试验材料,研究波浪冠层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产量构成因素、蛋白质、脂肪、脂肪酸组分以及微环境生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波浪冠层群体增产253.65kg/hm2,增产11.76%;株高降低1.21cm,降低1.46%;在籽粒脂肪总量提高1.52%基础上,亚油酸含量提高1.60%,亚麻酸和硬脂酸含量分别降低0.14%和7.20%.波浪冠层各密度群体间株高和分枝数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百粒重差异不显著.波浪冠层群体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分别增加67.68μmol · m-2 · s-1和8.31μmol · mol-1,分别增加5.06%和2.45%;湿度增加0.33mbar,增高4.47%;低温生育期时温度增加1.86℃,增加0.69%,高温生育期时温度平均降低0.17℃,降低0.51%.光照、温度、湿度和CO2等微环境生态因子的变化,更利于高油大豆产量的形成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贾振睿  孙力平  钟远  胡鑫 《生态科学》2015,34(4):125-130
2013 年3 月到2014 年7 月, 对天津水上公园景观湖pH、水温、溶解氧、总磷、磷酸盐、总氮、氨氮、硝态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Chl-a)等12 项水质因子进行监测, 并对数据进行了评价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水体处于中-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磷是景观湖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同样说明, 4 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69.95%, F1 为贡献率最大的主成分。求出叶绿素a 的回归方程为Chl-a= –31.138+198.985(TP)+834.702(PO43-–-P), 验证结果表明, 此方程能很好的预测景观湖叶绿素a 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育期榆树净光合速率对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观测了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榆树(Ulmus pumila)的净光合速率(Pn)、上表皮气孔导度(Gs-u)、下表皮气孔导度(Gs-l)等生理因子及大气温度(Ta)、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a)和空气相对湿度(RH)等生态因子,应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决策系数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系统的研究了榆树Pn在不同生育期的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间的关系,为深入揭示其生理特征及浑善达克沙地榆树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榆树Pn日变化在各生育期均呈双峰型曲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光合"午休"。2榆树Pn在各生育期大小顺序为8月7月9月,其值分别为8.18、7.92μmol CO2m-2s-1和6.52μmol CO2m-2s-1。37、8、9月份PAR、Gs-u与榆树Pn呈显著正相关,且PAR的直接作用和决策系数均最大,Gs-u的直接作用大于其他因子的间接作用,且决策系数仅次于PAR,其他因子在各生育期也表现出对榆树Pn不同程度的影响。4不同生育期榆树对各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响应有所不同,7月份Ta为Pn主要限制变量,8月份RH为Pn主要限制变量,9月份各因子均起增进作用。5不同生育期榆树Pn的变化主要受PAR和Gs-u的影响,但不存在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是所有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过程影响机制的讨论尚未统一。本研究于2019年对北京松山典型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净碳交换量(NEE)及空气温度(Ta)、土壤温度(Ts)、光合有效辐射(PAR)、饱和水气压差(VPD)、土壤含水量(SWC)、降雨量(P)等环境因子进行原位连续监测,分析松山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在日尺度上,NEE生长季(5—10月)各月平均日变化均呈“U”字形变化,日间为碳汇,夜间为碳源。其他月份NEE均为正值,变化平缓,表现为碳源。在季节尺度上,NEE呈单峰曲线变化规律,全年NEE为-111 g C·m-2·a-1,生态系统呼吸总量(Re)为555 g C·m-2·a-1,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为666 g C·m-2·a-1。碳吸收与释放量分别在6月与11月达到最大值。PAR是影响日间净碳交换量(NEEd)的主导因子,二者关系符合Michaelis-Menten模型,VPD是间接影响NEEd的主导因子,最适宜日间净碳交换的VPD范围为1~1.5 kPa。土壤温度是影响夜间净碳交换量(NEEn)的主导因子,SWC是NEEn的限制因子,SWC过高或过低均会对NEEn产生抑制,最适值为0.28 m3·m-3。  相似文献   

17.
棉花宿生栽培对于雄性不育系的多年生保持和杂交制种,固定杂种优势、加速杂种优势利用和保存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探讨陆地棉宿生栽培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为陆地棉宿生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三年生、二年生宿生陆地棉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一年生棉比较,宿生棉单位面积总铃数明显增多,多数品种的单铃重无明显变化,衣分变化因品种而异。三年生和二年生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趋势一致,总铃数影响最大,衣分影响次之,两者主要是直接影响;单铃重通过总铃数的间接影响较大。一年生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略有不同。宿生栽培的总铃数明显增多,是增产的主要原因,同时应选择衣分高、受宿生年限影响小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对采自青海10个居群的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er)根部游离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脂肪酸主成分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脂肪酸主成分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秦艽根部含有22种游离脂肪酸,部分脂肪酸成分的相对含量较高,且高含量脂肪酸多为偶数高碳脂肪酸,其中C16和C26脂肪酸的平均相对含量分别高达42.102和74.029 μg·g-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1.325%,以偶数高碳脂肪酸成分的负荷量最大,可基本反映小秦艽根部脂肪酸成分的分布特征.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秦艽根部脂肪酸含量具有地理分布差异,第1主成分与日照时间显著负相关 (P<0.05),第3主成分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 (P<0.05),表明海拔越高、日照时间越短,小秦艽根部脂肪酸含量越高,揭示出小秦艽在高原生境条件下对逆境干旱环境的部分生理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环境因子对苋菜碳、氮代谢关键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塑料大棚内光照强度、气温、地温、二氧化碳浓度及氮肥施量等5个环境因子、5个水平处理组合对春苋菜早熟栽培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氮代谢关键酶方面,不同氮水平下,光强、气温与硝酸还原酶(NR)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各处理组合中其活性次序为A(0网0膜)>B(0网1膜)>C(1网1膜)>D(2网1膜)>E(3网1膜),后4者分别比处理A(对照)降低了6.45%、34.21%、61.54%和63.78%;CO2浓度、气温和地温(极)显著影响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处理B的PEPC平均活性最强,处理B、C、D、E的PEPC活性较A分别增加了59.69%、28.57%、-10.71%和-17.86%。在活性氧代谢方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光强正相关,与CO2浓度负相关,大小表现为A>B>C>D>E;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光强、气温(极)显著负相关,为AA>C>D>E。POD在处理A、B、C中起保护作用,而在D、E中可能起伤害作用。各环境因子组合中,B(0网1膜:平均光强17800lx、地温21.2℃、气温23.5℃及CO2浓度1500μmol.mol-1)在施氮水平为N5(20kg.667m-2)时,各酶活协调性最好,可以实现苋菜的高产、高效和优质栽培。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就栽培条件对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生长、产量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育苗基质(果园土:花卉通用栽培土:蚯蚓粪=6:3:1)可显著提高一点红幼苗的成活率和健壮度,并缩短成苗时间。栽培基质厚度、光照强度和株距等生态因子对一点红的生长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点红根的生长受光照强度和栽培基质厚度影响较大,光照充足、基质深厚根系茁壮而发达;茎的生长受光照强度影响最大,其次为株距;叶的生长差异不明显。一点红的产量与株距有密切关系,受其影响最大,而受光照强度影响较小,受基质厚度影响甚微,可见合理密植能有效提高产量。合理遮光可提高一点红总黄酮含量,但会延长现蕾时间。实验证明,一点红最优栽培条件为基质厚度7 cm,光照50%,株行距5 cm×25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