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所谓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指的是,有机运用以遗传学为代表的相关原理,对目标微生物菌种展开相应筛选及其改造,从而达成所需产物大幅增产的一门技术。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传统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针对基因组改组技术进行了重点讨论和研究,以便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菌种选育、絮凝效果及提取工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从土壤、河泥、活性污泥中分离出 75 2株细菌 ,以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效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资金资助项目 (No . 990 0 1 8)收稿日期 :2 0 0 0 0 4 0 3 ,修改日期 :2 0 0 0 1 2 3 0为指标 ,筛选出 1株絮凝剂产生高效菌。该菌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 ,以 0 2mL/3 0mL接种量 ,5h种龄的种子液接种 ,2 5℃、pH7摇床培养 3d可达最高絮凝活性。最佳培养基配方为 :葡萄糖 2 0g ,尿素 0 3g ,酵母膏 0 6g ,Na  相似文献   

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提高抗生素生产效价,酵母菌工程菌株的构建、多功能菌株的选育以及污水处理工程菌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聚乳酸作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迅速发展,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来选育L-乳酸纯度高、产量高、转化率高、能够利用木塘和适于发酵生产工艺要求的优良菌株,已成为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关注的热点.本文对L-乳酸生产菌株的选育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二十碳五烯酸的菌种选育及发酵条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革  徐承水 《菌物系统》2000,19(3):366-370
利用含亚麻子油的斜面培养基连续传工和逐渐降低培养温度,诱导筛选的方法,从大量丝状真菌中选育到一株产二十碳五烯酸(all-cis-5、8、11、14、17-eicosapentaenoic acid)较高的被孢霉菌(Motierella sp.)SM481。研究得到最适培养基及最适培养条件。在最适培养及产二十碳五烯酸条件下,细胞干重和二十碳五烯酸产量分别为28.8g/L和0.127g/L。  相似文献   

6.
多孔菌生物学特性和菌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报导了多孔菌Polyporus elegans Fr。的植物学形态,生物学特性及菌种选育的方法,试验表明:多孔菌的适应性较强,对其主要生长条件不太严格,菌种在石蜡封存后中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7.
食、药用菌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工栽培,它们都依赖于自身分泌出来的胞外酶,分解基物材料中的多聚体纤维素和木素作为自己的营养源。在相同条件下,不同菌株受基物诱导而产生的胞外纤维素酶和漆酶的能力的差异,就必然表现出在适应性和对基物的降解利用能力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虾青素高产菌种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AS2.1557为出发株,经诱变育种总色素含量提高8.5倍,总色素产量提高2倍。用生长弱、含量高的突变株与生长快、含量低的野生型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融合子产量比高产亲株提高169%。应用体细胞交换技术、单元化处理技术获得单倍体融合子可大大提高融合子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菌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诱变育种仍是目前抗生素菌种选育中最常用的育种技术,根据抗生素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机制设计的育种方法——推理选育,可大大减少随机筛选的盲目性,提高筛选效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也被用于抗生素的菌种选育,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的多元化的育种方式是今后抗生素菌种选育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0.
简介辽宁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是2005年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依托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组建的东北三省唯一的微生物菌种专业保藏管理机构:主要从事微生物菌种资源分离、收集、鉴定、评价,优良菌种选育、保藏、供应及对外交流开展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应用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基因组重排作为一种实用高效的育种技术,在缺乏遗传背景认知和可操作遗传体系等条件下,可以突破微生物种属间的限制,经过多轮递推的原生质体融合来加速其人工定向进化,在微生物菌种改良及代谢产物开发和产业化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步入后基因组时代,快速发展的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使基因组重排成为连接各种微生物育种方法的重要纽带,为我们深入探索微生物复杂的代谢网络和全局调控机制,更为精准地实施对微生物的人工调控和定向进化提供了契机。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近年来基因组重排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应用研究,尤其针对围绕其开展的组学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基因组重排与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的联合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菌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原始菌株 ,往往产量很低或质量较差 ,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必须对它的某些性状进行改良。改良菌种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育种 ,筛选出高产菌株。传统的诱变育种是最广泛的选育方法 ,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也应用于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选育中 ,并逐渐成为农用抗生素菌种选育的主导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直接利用糖质原料生产L-苹果酸菌种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L-苹果酸的黄曲霉菌,经紫外线、亚硝基胍(NTG)、硫酸二乙酯(DES)和^60Co辐射等诱变处理,并经多次分离得到一株性能稳定的高产L-苹果酸突变株黄曲霉HA5800,35℃,200r/min摇瓶发酵120h,产L-苹果酸72g/L、糖酸转化率为74.22%,经山东省卫生防疫站检定,该菌株不产黄曲霉素素B1。  相似文献   

15.
脂肪酶高产菌株选育和菌种库的建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山东省济南市植物油厂、肉联厂、乳品厂、菜市场等处的含油土壤中分离筛选到80余株脂肪酶活性较高的产生菌,包括细菌、霉菌、酵母等各种类型,我们对其中的部分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及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一株酶活较高的菌株Y-11经鉴定为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用紫外线及亚硝酸对其进行了双重诱变、然后用制霉菌素及琥珀酸钠筛选耐药性突变株,使酶活提高155%,并将筛选到的菌株建立一个能够产生各具特色的脂肪酶的菌种库,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脂肪酶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PB-1P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获得1株解磷高产菌株PB12。在以磷酸三钙为惟一磷源的培养基中接种PB12菌株,28℃,振荡培养5d,培养基上清液中磷含量达61.21mg/L,是出发菌株的2.03倍。同时研究了各种理化因素对PB12菌株生长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即玉米粉1.0%,豆饼粉2.0%,pH7.0,装液量为100mL(500mL三角瓶),36℃培养42h,有效活菌数可达10.2×108cfu/mL。  相似文献   

17.
磷酸甘油氧化酶的菌种选育及发酵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含甘油的斜面培养基连续传代、诱导筛选的方法,从大量链球菌中选育到一株产磷酸甘油氧化酶(L-α-Glycerophosphate Oxidase EC 1.1.3.21)活性较高的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 GPO 605。培养及产酶最佳条件表明,最适培养基组成(%):酪蛋白胨1,酵母提取物1.5,甘油0.2,葡萄糖0.1,K_2HPO_40.5,无机盐0.25ml,pH7.5。最适培养条件:250ml三角瓶中装100ml培养基,30℃,200r/min旋转摇床振荡培养8h。在最适培养及产酶条件下,每毫升发酵液的酶活力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面包酵母、假丝酵母、啤酒酵母和奶酒酵母等四种酵母的核黄素、自溶浸出物比率进行研究,选定了核黄素及自溶浸出物比率较高的奶酒酵母(MY-1)作为出发菌株。经连续3次EMS诱变,依次选育富含核黄素的腺嘌呤营养缺陷型菌株(Ml-3)和腺嘌呤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M2-8)。对所得的菌株进一步进行抗铵突变株的选育,最终得到富含核黄素的营养酵母突变株(M3-20),其核黄素含量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约215%。  相似文献   

19.
用快中子法选育细菌脂肪酶高产菌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从土壤中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利用紫外线,快中子,快中子和磁场复合,γ射线,γ射线和磁场复合诱变,以酶活为筛子进行诱变育种,结果,出发菌酶活较低的一株得到了一株酶活为396.22U/mL的诱变株,此酶活比出发菌株高92倍,并发现比菌对紫外线和快中子比较敏感,而出发菌酶活较高的一株得到了酶活为424.60U/mL发酵液的诱变株,此酶活为出发菌株3.0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快中子,γ射线及磁场复合处理在产脂肪酶菌种诱变中的作用,并认为,在产脂肪酶菌株的诱变中快中子诱变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