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狭腹鳋属(Lamproglena Nordmann,1832)是隶属于锚头鳋科(Lernaeidae)的淡水鱼寄生桡足类,广泛分布于亚、非、欧三洲各地,主要的寄主是具有经济价值的鲤类和鲇类,也寄生于鳢形目和鲈形目的一些种类。目前世界上已记载的狭腹鳋有23种,其中我国已有记载的3种,即:中华狭腹鳋、鲫狭腹鳋和东方狭腹鳋。 在编写动物志的准备工作中,我们对狭腹鳋属进行了系统整理,发现5种为以往文献中从未记载过的新种,现报道于下。 所有新种模式标本均保藏于云南省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东方狭腹鳋(Lamproglena orientalis Mark.1936)是马尔凯维琪(A.)在1936年自兴凯湖中蒙古鮊(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鳃上发现的一种寄生桡足类,因其在东方发现,故定此名。王耕南等1955年首次在我国南京地区的红鳍鮊(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和跷咀鮊(Culter recurviceps Ric-  相似文献   

3.
锚头鳋科(寄生桡足类)一新属及其与近缘属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在进行滇西鱼类调查过程中,于墨脱华鲮Sinilabeo dero(Hamilton)鳃上发现了一种寄生桡足类,其外形似狭腹鳋属Lamproglena,但经仔细观察,发现该虫的小颚形状很特殊,且成虫缺颚足,与狭腹鳋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定为新属——间狭腹鳋属Mesolamp-roglena,隶于锚头鳋科Lernaeidae狭腹鳋亚科Lamprogleninae。 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狭腹鳋属三新种(剑水蚤目:锚头鳋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狭腹鳋属Lamproglena Nordmann,1832是隶属于剑水蚤目Cyclopida锚头鳋科Lernaeidae的寄生桡足类,其寄主大多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淡水鱼类。目前世界上已记载的狭腹鳋约28种,其中我国已有记载的为8种;本文报道狭腹鳋的三个新种和一个新纪录,并附狭腹鳋属我国已知12个种的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拟狭腹鳋属(寄生桡足类)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狭腹鳋属(Lamproglenoides)隶属于锚头鳋科(Lernaeidae),是Fryer 1964年在非洲发现的新属。1973年4至7月,我们在进行澜沧江下游鱼类资源调查时,在鲤科鱼类红结鱼Tor tor(Hamilton)的鳃上发现了拟狭腹鳋属的一新种,为此属在我国的首次记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分布在我国的盾盘吸虫六种: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 K.Baer);黑龙江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amurensis Achmerov,1956);饭岛腹盾吸虫(Aspidogasterijimai Kawamura,1913);印度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ndica Dayal,1943);中华杯盾吸虫(Cotylaspis sinensis Faust and Tang,1936)及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spis orientalis Faust and Tang,1936)。对各虫种的形态特征作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7.
两种盾盘吸虫的生活史及吸虫纲系统发生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本文记述分布在我国的盾盘吸虫六种: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 K.Baer);黑龙江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amurensis Achmerov,1956);饭岛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 Kawamura,1913);印度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ndica Dayal,1943);中华杯盾吸虫(Cotylaspis sinensis Faust and Tang,1936)及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spis orientalis Faust and Tang,1936)。对各虫种的形态特征作简单描述。2.印度腹盾吸虫的生殖细胞发生及早期胚胎发育经详细观察,本文简单介绍此种吸虫的精子及卵子发生、受精卵发育达到杯状蚴过程及各发育期的形态特点。3.本文报道东方簇盾吸虫的各发育期虫体的构造特征,并简单介绍杯状蚴侵入其贝类宿主的途径和寄生部位。4.本文对盾盘吸虫的分类及系统发生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鯽魚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是白洋淀的重要經济魚类,产量很大。雄性鯽魚在鯽魚的总量中占1/3,对雄性鯽魚的研究直接关系到鯽魚的繁殖。因此,我們进行了鯽魚精子的寿命、受精力、精液不同稀释度与受精力的关系,以及低溫保存精液等的实驗,目的是为合理利用有限量的精液,繁殖更多的后代,为鯽  相似文献   

9.
张浩 《四川动物》2006,25(3):543-546
2004年1月~2005年1月间,作者调查了闽南九龙江下游河蚬寄生的吸虫种类,在18808只河蚬中发现隶属于盾盘亚纲Subclass Aspidogastrea、腹盾科Aspidogastridae Poche,1907的3种吸虫:饭岛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Kawamura,1915,中华杯盾吸虫Cotylaspis sinensisFaustetTang,1936,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spis orientalisFaustetTang,1936。其中饭岛腹盾吸虫和中华杯盾吸虫处于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的幼虫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的马口鱼和宽鳍(鱼巤)的鳃上发现的寄生桡足类1新种丹江鳋。形态观察的结果表明,丹江鳋与鳋属的其他种类有很多共同特征,尤其是与博氏鳋和膨大鳋。与其它所有鳋属种类不同的是丹江鳋的第2触肢内缘光滑无刺,及其楔形第2节的外缘呈明显的弧状。以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为标记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与膨大鳋相比,博氏鳋与丹江鳋的亲缘关系更近些。无论是形态还是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都支持丹江鳋为鳋属1个独立的新种。  相似文献   

11.
洪泽湖鱼类寄生甲壳动物区系调查及一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秋对江苏省洪泽湖鱼类寄生甲壳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共得18种寄生甲壳动物,其中包括一个新种。分析了该湖寄生甲壳动物的区系组成、繁殖季节及种类分布的情况,同时还根据虫体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提出了对鱼类危害性较大的中华鳋和多态锚头鳋,在洪泽湖中不可能出现严重感染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分析比较了中华单角鲀(Monacanthus chinensis)、黄鳍东方鲀(Takifuguxanthopterus)、红鳍东方鲀(T.rubripes)的核型。结果表明,3种海水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其核型如下:中华单角鲀的核型为2n=34(34t),臂数:NF=34;黄鳍东方鲀的核型为2n=44(12m+8sm+24t),臂数:NF=64;红鳍东方鲀的核型为2n=44(14m+6sm+24t),臂数:NF=64。中华单角鲀的核型与后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将此3种鱼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其他鲀形目鱼类核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寡鬃实蝇属分类研究(双翅目: 实蝇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国寡鬃实蝇属 Dacus Fabricius 进行了分类研究和厘订, 确认我国现知共有下列13种 (包括1新种): 版纳棍腹实蝇 Dacus (Callantra) bannatus (Wang), 对刺棍腹实蝇 D. (C.) bispinosus (Wang), 东方棍腹实蝇D. (C.) esakii (Shiraki), 台湾棍腹实蝇 D. (C.) formosanus (Tseng & Chu), 海口棍腹实蝇, 新种 D. (C.) haikouensis sp. nov., 瓜棍腹实蝇D. (C.) longicornis Wiedemann, 端纹棍腹实蝇 D. (C.) nummularius (Bezzi), 尖槐藤棍腹实蝇D. (C.) polistiformis (Senior-White), 越南棍腹实蝇 D. (C.) satanas (Hering), 中华棍腹实蝇 D. (C.) sinensis (Wang), 圆斑棍腹实蝇 D. (C.) sphaeroidalis (Bezzi), 三点棍腹实蝇D. (C.) trimacula (Wang) 和海南寡鬃实蝇 D. (Dacus) hainanus Wang & Zhao. 除描述一新种并附特征图外, 还提供了该属的中国种类修订名录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产3种水韭的成熟叶片基部为实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详细观察3种水韭的叶舌结构,建立各自叶舌的立体模型,探讨3种水韭间的亲缘关系,并比较了中国特产水韭与中亚及北美水韭的演化关系。结果显示:(1)3种水韭叶舌结构主要分为舌片、舌足和横带三部分。(2)中华水韭与东方水韭舌片均为三叉型,有主侧舌片之分,足角均为卵圆形,舌足与叶轴平行,而云贵水韭长鼻形,无主侧舌片之分,足角为三角形,舌足与叶轴有一定的角度。(3)中华水韭与云贵水韭的舌足侧面观为长椭圆形,东方水韭舌足侧面观为肾形。研究认为,中华水韭与东方水韭的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与云贵水韭亲缘关系较远;叶舌是水韭类的溯祖形态,其结构复杂,特征稳定,种间差异明显,应该作为水韭分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测定隶属桡足亚纲(Copepoda)杯口水蚤目(Poicilostom atoida)的寄生甲壳动物鲢中华鳋(Sinergasilus polycolpus)线粒体DNA(mtDNA)序列,分析其结构特征,为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研究积累资料。利用简并引物扩增鲢中华鳋Cytb和COI基因片断,据此设计特异性引物Long-PCR扩增鲢中华鳋mtDNA序列,拼接后得到12917bp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621723)。这段序列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35.0%、35.8%、14.0%和15.2%,GC-Skew和AT-Skew值分别为0.041和-0.011。通过序列同源性和结构分析,鉴定了35个基因,包括13个蛋白编码基因、21个tRNA基因和1个12SrRNA基因,推测未能扩增到的片段包含16S rRNA、tRNAArg和tRNAThr基因以及控制区序列。tRNA基因长度在54-63bp之间,均可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但TψC臂长度变化较大,其中有三个缺少TψC臂。35个基因中,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7个tRNA基因位于N链,其余的位于J链。基因间重叠有12处,重叠碱基量达159bp。进一步研究桡足类及相关类群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特征将有助于揭示和阐明桡足类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华蜜蜂mrjp1 cDNA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8日龄工蜂头部cDNA文库,利用中蜂基因组的mrjp3部分基因片段作为杂交探针,采用DIG标记筛选cDNA文库,获得mrjps阳性克隆120个;对阳性克隆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NCBI的BLAST序列比对,获得12个与印度蜂(Apis cerana india)、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mrjp1基因同源的中蜂mtjp1 cDNA片段,并进一步对中华蜜蜂mrjp1的cDNA全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东方蜜蜂(Apis cerana)与西方蜜蜂mrjp1的cDNA序列相似性为93.78%,中华蜜蜂与印度蜂的相似性高达99.36%,这一结果从分子水平证实中华蜜蜂与印度蜂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而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7.
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的马口鱼和宽鳍鱲的鳃上发现的寄生桡足类1新种丹江鳋.形态观察的结果表明,丹江鳋与鳋属的其他种类有很多共同特征,尤其是与博氏鳋和膨大鳋.与其它所有鳋属种类不同的是丹江鳋的第2触肢内缘光滑无刺,及其楔形第2节的外缘呈明显的弧状.以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为标记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与膨大鳋相比,博氏鳋与丹江鳋的亲缘关系更近些.无论是形态还是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都支持丹江鳋为鳋属1个独立的新种.  相似文献   

18.
枣园桃蛀果蛾寄生蜂种类及其与寄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实性害虫,其中枣受害最严重,因其幼虫在果实内蛀食危害、高度隐蔽性的生活而较难防治。寻找有效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成为必然。2009年与2010年研究调查了我国大枣部分产区陕西、山西、河南与宁夏枣园桃蛀果蛾寄生性天敌,共发现了3种寄生蜂,即中华齿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mead)、章氏小甲腹茧蜂(Chelonus(Microchelonus)zhangi Zhang)和金小蜂(Pteromalidae),3种寄生蜂均从桃蛀果蛾的茧中羽化而出,其中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为优势天敌,但它们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分布。同时,对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羽化、寄生率以及与寄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齿腿姬蜂越冬代成虫出蛰活动始于6月中旬,越冬代寄生率较低,第1代成虫羽化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这代寄生蜂具有较高的寄生率,可达25%;章氏小甲腹茧蜂第1代成虫羽化集中在8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由于在2009年与2010年对样地进行不施用杀虫剂的管理,该天敌在2010年自然寄生率显著提高,最高时可达64.52%。因此,科学管理,合理保护与利用当地天敌成为实现该害虫生物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1937年馬爾凱维琪(А.П.Маркевич)自裹海的浮游生物水樣中發現了橈足類(Copepoda)鳋科(Ergasilidae)的一個新屬新種,定名為Paraergasilus rylovi。這一屬與鳋科其他各屬的主要區別,根據馬氏的報告是在於雌鳋第2對觸肢的末端具有3根指狀爪;因此我們就採用這一特點而譯它為三指鳋屬,他的新種為黎  相似文献   

20.
西藏拉萨河鱼类内寄生蠕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对西藏拉萨河鱼类的体内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7种鱼类,其中6种隶属于裂腹鱼亚科,1种隶属于鳅科。在这些鱼类中,共发现了2种棘头虫和1种棘头虫未定种、3种线虫、3种绦虫及异肉吸虫属(Allocreadium)的种类。它们分别是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希蚋杆咽线虫(Rhabdochona hellich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舌状绦虫(Ligula sp.)和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以及寄生裂腹鱼的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spp.)。对青海新棘吻虫、杆咽线虫、东方短结绦虫、异肉吸虫和新棘吻虫未定种在鱼类中发育成熟的寄生虫进行了形态描述。从不同的裂腹鱼中获得的异肉吸虫属的种类未能鉴定到种;其他没有鉴定到种的寄生虫主要是利用鱼类作为中间寄主的种类,其种类鉴定则有赖于成虫的获得。迄今为止,青海新棘吻虫和裂腹鱼异肉吸虫(A.schizothoracis)仅在裂腹鱼类中被发现,可能表明裂腹鱼具有特异性的棘头虫和异肉吸虫。在所检查的7种鱼类中,除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没有发现蠕虫外,其他6种鱼都发现了4~6种蠕虫,显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5种裂腹鱼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0·6131~1·5434),而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的较低(0·2911);5种裂腹鱼寄生虫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相对较高,为(0·1732±0·2303)~(0·3751±0·2758),而裂腹鱼与细尾高原鳅的相似性则较低,为(0·0288±0·0877)~(0·0916±0·1618)。在这些寄生蠕虫中,以鱼类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种类有4种,他们都以鸟类为终末寄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动物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