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久前,意大利考古学家安德热洛和卡斯基里昂尼兄弟俩率领的一个五人小组,在利比亚境内的撒哈拉沙漠地区进行了考察,取得了新的成果。他们在不久前考察了该地区的一条化石河床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发现了一系列旧石器时代的艺术遗迹。在褐色岩石上雕凿有各种形态的动物形象,其中有适应热带温暖湿润气候的长颈鹿、大角水牛、大象、犀牛、鳄鱼、河马等。然而,唯独见不到典型的沙漠动物骆驼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粪化石     
粪便是动物的排出物,臭不可闻,别说看,就是一听到也足以令人作呕了。殊不知粪便里边却大有学问,且不说农业、医学等对粪便的研究,单就古生物学来说,粪便的作用就不小了,而且发展成一个新的分枝学科——化石粪学(Paleocopro-logy)。早在1768年便有人记载了粪化石,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动物粪便,可是已经想到它和动物的肠道有关。第一个正式报道粪化石的是英国地质学家巴克兰(Buck-land),1829年他描述了发现于第四纪洞穴中的鬣狗和侏罗纪地层中的爬行类粪化石,首次使用粪化石(coprolite)这一名称,它是由两个希腊字:Kopros(粪或排泄物)与Litos(石或岩石)组成的,意思是粪或排泄物的化石。  相似文献   

3.
1963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个野外工作队在陕西蓝田泄湖镇一带工作时,黄万波、汤英俊和张宏三同志在陈家窝附近发现了一个猿人类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在同一地点,与人类化石一起还发现了几种哺乳类动物化石。关于化石地点的地层情况,已由张玉萍等(1964)另文报导。这篇报告就是关于这里发现的一些哺乳类化石的记述。作者感谢裴文中教授和研究所许多其他同志提供关于个别化石或动物羣性质方面的意见,和王哲夫、杜治两同志摄制照片。  相似文献   

4.
早寒武世带网状鳞片的蠕形海生动物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前言寒武纪早期动物爆发性演化事件是地质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不解之谜,达尔文对此曾给予极大的注意但深感费解(Mayr,1982;Conway Morris,1987)。近三十余年来,世界各地前寒武纪晚期地层内陆续发现了许多软躯干后生动物化石。这些化石资料表明后生动物在寒武纪之前早已出现了(Chen,1988;Glaessner,1984)。由于早期动物由软躯干所组成,极难成为化石。到了寒武纪时,地层中化石  相似文献   

5.
一位名叫路易丝·邓恩的年轻的澳大利亚农民的夫人,于1979年9月6日在一条流经她家农场的科克思河边,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大型绝灭了的有袋类原齿兽化石。她家的农场位于新南威尔士北部的汤巴泉附近。化石包括一个头骨和几乎完整的骨架,是已知保存最好的原齿兽标本中的一个。起先邓恩夫人发现有一块化石骨胳突出于科克思河岸边,就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用螺丝刀和尖的探子仔细地将化石周围的土移去,再用画笔掸去浮土,将化石暴露一定面积后,她确信这不是一般的动物化石。于是她查阅了附近博物馆的百科全书,确认这是原齿兽化石。她立即与一些科学机构进行了联系。悉尼澳大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经常通过化石暴露了自己的秘密,脑化石就在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中扮演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角色。脊椎动物死后,脑的软组织被泥砂或其它沉积物替换、矿化成为脑的遗骸,把原来脑子的构造与外型栩栩如生地保存下来。只要我们掌握了大自然留下的脑子的立体摄影——脑化石,就可以测量出动物生前的脑量(图1)。通过对脑量的深入研究,就可以进一步探索动物形态学以及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那么,脑化石能告诉我们一些甚么呢? 早在1871年,达尔文在他的一本名著《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中就曾经明确地指出:脑子的大小与身体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奥斯坦型(Orsten-type)化石是指三维磷酸盐化的、以软躯体保存为主的、微型蜕皮动物化石。它们代表着早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浅海小型底栖生物群中的蜕皮动物,是其它类型的保存方式(如布尔吉斯页岩型)难以保存的。奥斯坦型化石在西方有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但是在中国却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才首次报道。中国的奥斯坦型化石在四个剖面的相关层位有产出,即湘西王村剖面上寒武统排碧阶、滇北硝滩剖面下寒武统第三阶、陕南张家沟剖面和川北新立剖面的下寒武统幸运阶。报道的化石类群包括丰富的甲壳动物Phosphatocopida,最古老的真甲壳动物,最古老的环神经动物,动吻动物门第一个化石属种,等等。虽然研究历史短,中国的奥斯坦型化石在揭示甲壳动物、环神经动物及蜕皮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方面展现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贵州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由10个以上门类化石组成,包括棘皮动物、水母状化石、蠕虫、海绵、软舌螺、三叶虫、腕足类、单板类、菌藻类、疑源类、一些分类不明的化石及遗迹化石。这一动物群形成于浅海陆棚环境,它是继我国已发现的、世界闻名的澄江动物群之后,在我国寒武系发现的另一个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  相似文献   

9.
霸王龙的性别鉴定彭光照编译确定动物性别的最好方法是直接查看动物的生殖器。但对古生物学家来说要鉴定古代动物的性别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动物的软体部分通常不能形成化石而保存下来。那么怎样来鉴定像霸王龙这样的古动物的性别呢?碰巧化石采集者发现了两种类型的...  相似文献   

10.
奇虾类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大型捕食动物,广泛发现于世界各地的寒武纪地层,但是多为前附肢或口器的标本。我国扬子地台云南、贵州一带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群中都发现了奇虾化石,如澄江动物群、牛蹄塘动物群、关山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等。但在华北地台,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化石目前为止只有零星报道,包括一些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古蠕虫类等。本文描述一枚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一带馒头组(毛庄期)紫红色页岩中的奇虾类前附肢化石,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类型。这枚化石的发现丰富了奇虾类的古地理分布,也为在华北地台边缘地区寻找特异埋藏动物化石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1.
河南内乡新的恐龙蛋类型和恐龙脚印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记述了在河南省内乡县夏馆盆地白垩系中发现的一窝恐龙蛋以及保存在蛋化石上的一个脚印化石。根据蛋的大小,形状和蛋壳的显微结构特征,并与其相近的蛋化石属种作了对比,认为这些蛋化石应当代表蜂窝蛋科(Faveoloolithidae)的一新类型,定名为夏馆杨氏蛋(Youngooli-thus xiaguanensis gen.et sp.nov.)这窝蛋化石以及保存在蛋化石上面的脚印可能为同一只动物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浙西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棒状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记述了浙江省西部江山县新塘坞地区灯影组(梅树村期)中新发现的矿化骨骼化石——浙江棒(新属)Zhejiangorhabdion gen.nov.。该化石的形态与以往化石类群均不相同,为个体微小的棒状,表面具较复杂的纹饰,不同个体间的纹饰都有一定变化,推测是动物体内不同部位的骨棒所具有的特征,代表了一个新的化石类群。新属的发现丰富了梅树村期动物群的内容,对了解具骨骼动物群体在这一时期的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的外公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退休前他是湘钢一中的高中地理老师.外公采集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化石,还经常带领湘潭的中小学生到野外去找化石.有一天,外公又带领学生们到外面去找化石,我也随着他们一起参加了这次活动. 我们乘车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湘乡一个叫毛田镇栗山村的地方.外公带我们爬上一片平缓的山坡.这山坡上到处岩石裸露,没有长大树,只有一些零星分布的矮小灌木和丛生的荆棘.外公告诉我们,这些碎石里面,有很多古海洋动物的化石,有珊瑚化石和贝壳类化石,等等.你只要蹲下去,不用翻动石块,仔细去找,就可以找到一个个清晰的化石.  相似文献   

14.
我国陕南寒武纪初期的宽川铺组(距今大约535百万年)以盛产磷酸盐化的微体小壳化石和球状动物胚胎化石而闻名于世,是探索早期动物门类起源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在宽川铺组中寻找微体化石新类型主要依赖显微镜下人工挑选的传统方法日趋低效,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微体化石数量庞大,大小接近,形态简单,非常适合于采用机器学习的手段进行人工智能分类。我们在宽川铺组微体化石中尝试使用机器学习的手段来进行化石图像识别和机器分拣。采用方向梯度直方图来提取化石图像的主要向量特征,并设计了二叉树型多分类识别器进行化石数字分类。目前处理了5 000多张微体化石照片的人工智能识别,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化石脑颅拥有古动物行为的证据对远古生命的研究来说,化石是必不可少的。一块颌骨——甚至一枚牙齿——就能够指示动物的食性。肢骨可以表明动物的奔跑能力;头骨能够告诉人们动物脑量的大小。不幸的是大脑本身绝不会转变为化石记录的成份,因为神经组织十分敏感,动物死后不久它就腐烂了。然而,古生物学者应用神经生理学家提供的情况,就能研究石化了的大脑解剖构造,从而了解千百万年前就绝灭了的动物的某些行为。  相似文献   

16.
正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后留下的遗骸,而恐龙足迹化石则是恐龙活着的时候留下的生活痕迹,而且还不会像有些骨骼化石那样在埋藏前被水流或其他介质搬运。因此,恐龙足迹化石在探讨恐龙生活习性、复原古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个动物一生只有一副骨架,但是,它可以留下很多足迹。这就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恐龙曾经的存在。足迹化石是研究古动物生活习性、生存环  相似文献   

17.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 2 0年来才相继发现的一类微体化石 ,主要产于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的含磷地层。研究初期其生物亲缘就存在动植物之争 ,但多数专家将其作为分类位置未定的球状化石。近年来 ,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具有后生动物胚胎发育序列的特征 ,认为它们可能是刺细胞动物或两侧对称动物的胚胎化石 ,从而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 ,尤其是藻类和疑源类专家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在总结球状化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 ,对其当前的研究焦点 ,如归属问题、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保存机制及分类命名 ,进行了简略的评述 ;同时 ,简要介绍了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贵州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化石含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磷酸盐化微体球粒化石,它们主要由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动物胚胎化石组成,此外还包括少量后生动物的幼、成体化石。本文以贵州瓮福磷矿陡山沱组上磷矿段灰白色球粒状白云质磷块岩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瓮安生物群中不同生物化石的鉴别特征基础上,定量统计采自该层位的两组岩石样品(WA—I和WA-r1)的酸处理砂样中的所有化石。统计结果表明,瓮安陡山沱组该磷块岩中化石质量和岩石中磷酸盐组分质量成正线性相关,两个样品中化石占全部磷酸盐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均在10%左右,其中多细胞藻类和疑源类化石占全部化石含量均少于10%。这一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瓮安生物群的化石丰度,证实了保存在瓮安陡山沱组上磷矿段灰色富氧含磷埋藏相中的瓮安生物群主要由动物胚胎化石组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你相信吗,要了解几万年前甚至几亿年前的动物的脑子是什么样子,动物的脑化石可以告诉我们许多东西。这些亿万年前动物的脑化石的内模,有时可以保留着脑和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形态构造;这就为我们探索遥远时代许多已绝灭的动物的神经系统形态,打开了神秘的大门。这门学科——古神经学是古生物学领域里近来颇为活跃的一个分支。最近,据美国《科学》杂志1976年刊载,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学者拉丁斯基,通  相似文献   

20.
董冰冰 《化石》2005,(4):19-19
位于西直门外的中国古动物馆是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包括科普教育娱乐一体的综合性博士馆,自开馆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现在为了更加丰富化石爱好及游客的参观内容和了解古生物化石的知识,在十一来临之际,中国古动物馆之古脊椎动物馆一层西侧新添特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