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正  蒋赞利 《生物磁学》2011,(6):1197-1200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损伤。胸腰段骨折往往伴发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准确把握其分型,并制定恰当、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伤员进行救治,恢复椎体的高度、序列与曲度,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近远期并发症,改善预后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胸腰段骨折的分类、手术入路、手术方式、不同类型骨折的治疗等四个方面的国内外近期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抽取我院手术治疗的1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病患信息,将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65例病患归为微创组,将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65例病患归为开放组,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椎体高度、Cobb角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1)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手术后的伤椎高度、伤椎Cobb角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伤椎高度、Cobb角度相仿,但微创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开放组(P0.05);(2)微创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开放组,但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对于伤椎复位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仿,而且在生活质量改善、手术恢复时间、手术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3.
马家富 《蛇志》1999,11(2):61-62
脊柱损伤中,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脱位最为常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较严重的损伤,如治疗不当,容易遗留或(和)并发多种后遗症。我们1988~1997年采用垫枕练功、中药内服、外敷等手法,药物局部熨烫以及手术治疗等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205例...  相似文献   

4.
孙桂春 《蛇志》2004,16(3):48-49
AF脊柱椎弓根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是近年来骨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其优点为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短节段三维固定,固定强度可独立完成。固定既精确又稳定,可提高复位效果,重建生理弯曲,防止脊柱慢性失稳导致的脊髓受压,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和分析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30例患者,分为两组,甲组20例,采用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均行骨折椎体及骨折椎体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双侧连接杆固定;乙组10例,只行骨折椎体的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连接杆固定术。术后随访。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后凸畸形角和骨折椎体前方高度,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前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甲组15°,乙组11°,P0.05。术后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9%,乙组81%,P0.05;术后3个月随访: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丢失,甲组2°,乙组6°,P0.05;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7%,乙组73%,P0.05。结论: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纠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我院确诊的胸腰段骨折患者95例,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分别在手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对患者手术前后腰背疼痛进行评估,另外对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患者术后的VAS评分、JOA评分随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间不断下降,且均低于手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不同时间点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不断下降,且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可缓解其腰背疼痛,术后脊柱矫形效果明显,短期预后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1年4月,使用我院自行设计椎体内植骨器通过伤椎椎弓根将医用磷酸钙人工骨植骨于伤椎椎体内治疗23例新鲜胸腰椎骨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6月有部分骨替代,6-8月骨缺损处出现骨硬化带及部分骨组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由术前30%-60%上升到术后88%-95%,末次随访时高度无明显丢失,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现象.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防止椎体高度丢失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侧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Pipkin IV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髋关节后侧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Pipkin IV型股骨头骨折患者共8例。其中男5例,女3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8~58个月,平均36个月。按照采用Thompson-Epstein疗效评定标准,优:3例;良:3例;可:2例。结论:髋关节后侧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可获得充分的显露,并为股骨头的复位、固定提供极大方便,损伤相对较小,对股骨头血运影响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杜正通 《蛇志》1999,11(3):62-63
胸腰椎骨折是骨折常见的创伤之一,治疗困难,后遗症多,历来各家对本病的处理存在分歧。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主张保守治疗者日益增多。我院骨科自1985年至1995年间,救治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146例,得到随访117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病随访117例,男65例,女52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0岁,平均34岁,以青壮年为主;高处坠落伤51例,占41%,重物压伤4例,占35%,其他伤14例,占435%,车祸伤48例,占12%;损伤程度:根据临床检查及X线所见,采用N…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经皮RTS钉固定与常规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段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经诊断为胸腰段骨折,且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的共计7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和选择,将纳入的患者分为经皮RTS钉固定组(观察组;40例)和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对照组;34例)。在术后的3天,1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并通过其影像学指标(伤椎高度恢复,cobb角恢复等)比较两组的影像学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在术后3天时,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术后1月及1年时,两组患者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Cobb角及前缘高度百分比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透视次数,出血量,出院时间等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比较中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的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对于胸腰椎压缩骨折,RTS螺钉能够有效的恢复影像学指标,特别是在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创伤及出血,加快功能恢复,在临床中可以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胫骨干骨折是最常见的长骨骨折,对于不稳定的胫骨骨折,胫骨髓内钉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方式。当前对于胫骨干髓内钉入路主要分为髌骨上入路和髌骨下入路。髌骨上入路放置髓内钉时,患肢半伸直位有利于胫骨干骨折的复位与固定,但可能会造成髌骨关节面损伤。髌骨下入路患肢屈曲位可能会造成胫骨干复位的丢失,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胫骨髓内钉置入不同入路可能造成不同临床结局,会对临床结局造成不同的影响。目前对于胫骨髓内钉最佳入路仍然存在争议,针对最近发表的相关文献我们对胫骨髓内钉入路及其优缺点进行讨论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是由胸腰段脊柱的解剖学特点所决定。国内外有多种脊柱骨折的分类,临床中使用较多的有AO分类及Denis分类,脊柱载荷分享分类现多用于评价患者是否适合于后路手术,而不能应用于评估手术指征。目前国内外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尚无统一定式,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积极的手术治疗,其中尤以后路手术治疗为主,后路手术多采取短节段椎弓根定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近些年又出现了经后路270°或360°椎管减压,重建脊柱的三柱稳定性。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都有其各自的适应症。保守治疗多采取卧床休息、体位复位、外固定支具法及功能康复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最新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到2021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各63例。微创组给予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开放组给予开放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微创组的切口长度等围手术指标均少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1 d、3 d、5 d与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7 d的的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内固定移位、神经根脊髓压迫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2 %,低于开放组的22.2 %(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P物质(SP),和β-内啡肽(β-EP)含量高于术前1 d,微创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含量高于术前1 d,微创组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有效控制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水平,减少创伤,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2例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对比实施内固定前后及随访1年后脊柱损伤、骨折复位的恢复情况,Cobb角、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矢状位指数、楔变指数、VAS评分。结果:各时期A级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B-E级中,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1年与治疗后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缘高度在治疗前后、随访1年中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缘高度、Cobb角在治疗后、随访1年中与治疗前相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前缘高度、Cobb角在治疗后、随访1年中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年矢状位指数、楔变指数、VAS评分与治疗前相较,呈显著差异(P0.01),但随访1年与治疗后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笔者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进行了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病例共1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予X线、CT、MRI检查,并按Schatzker分型:IV型IO例,V型12例,VI型6例。结果平均随访8个半月,均获骨性愈合,无螺钉松动、断裂。根据Merchant标准综合评分:优12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在良好复位,有效稳固的支撑固定下早期功能锻炼,不仅有利于骨折愈合,还对关节功能的最大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和比较经皮椎体椎弓根固定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06至2015.06诊断为多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内固定外科手术治疗的共计5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经皮椎弓根固定组,32例)和对照组(开放手术固定组,24例)。对患者在术前即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随访和统计,对其VAS疼痛指标、JOA功能评分及患椎的前缘高度比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皮和开放椎体椎弓根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及6月,12月的VAS及JOA评分中均获得了良好的改善,且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在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的比较中,术后开放组优于经皮固定组,但两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在并发症的比较中,经皮固定组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组。在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中,经皮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等指标中都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对于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椎弓根固定术能够达到与开放手术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并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等指标中充分体现微创手术的优势。在多椎体骨折的治疗中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后路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收治的9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六钉组,65例)和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四钉组,31例)进行复位固定,测量并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矢状面和冠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六钉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两组冠状面Cobb角均为0°。四钉组术后并发痘的发生率为22.6%,而六钉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择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将其均分为研究组(n=32)与对照组(n=32)。研究组采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后路非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实现I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N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显著升高,Cobb角、N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Cobb角、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腰背痛、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可以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有利于术后身体恢复,减轻疼痛,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和观察组(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椎体参数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及6个月,两组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而椎体前、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两组血清ACTH、Cor水平升高,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较术前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的血清ACTH、Cor、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